民間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小故事/民間故事/列表

關於仁義衚衕的由來故事

仁義衚衕講的是清朝開國後的第一位狀元傅以漸的故事。傅以漸(1609-1668年),字於磐.號星巖,東昌府聊城人,他為官之後,有一天他的家人和鄰居因為一牆之寬的宅基,發生了糾紛。雙方爭吵不休,差點動起武來,最後只好驚官動府,打了官司。官府一看,是傅狀元家人與鄰居爭鬥,便不敢深問,所以此案久久不能了結。

關於仁義衚衕的由來故事

傅以漸家人,見官司老無結果,於是就給在京的傅以漸去了信,一則說明原委,二則讓他給問案的地方官來封信,說上幾句,以便官司早點打贏。與此同時,問案的地方官,因此不能了結,也給傅以漸去了一信,想看看他對此案有什麼明斷。

傅以漸同時收到兩封來信,思索良久,隨即揮筆寫了四句詩,讓人火速傳送東昌家中。

詩云:千里來書皆為牆,

讓他幾尺有何妨。

萬里長城今尚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裡人接到傅以漸送來的詩句,大家看後議論了半天,認為他講得很有道理;作為官宦人家,不能以勢壓人,而應以仁義為重。所以家人立即撤回了訴狀,主動將宅基界線退後三尺。

鄰居一見對方撤回了訴狀,又主動將宅基界線退讓三尺,開始感到莫名其妙;後來一打聽,方知對方聽了傅狀元之勸。他們感動之餘,也主動將宅基界線後退了三尺。這樣一來,其中便空出了一條六尺多寬的衚衕。問案的地方官,見傅以漸久久沒有覆信,正擔心他怪罪下來,忽聞告狀的兩家,主動謙讓宅基之事,甚為驚奇。他急忙趕赴現場一看,果然在爭執之處空出一條衚衕。他見四街民眾紛紛稱讚這仁義之舉,便當場揮筆提名為“仁義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