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當前位置 /首頁/詩詞歌賦/古詩/列表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篇)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鷺鷥

雪衣雪發青玉觜,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譯文:

全身羽毛雪白,又如穿著一個雪白的絨衣,襯托著青玉般的長嘴,漂亮極了。 它們成群結隊的在溪中捕食魚蝦,潔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盪漾。

一但驚動了它們就會遠走高飛的離去,在青山映存下,姿態是那麼的優美,正像那滿樹的梨花在晚風中飛蕩!

賞析:

這首詩分別從個體、群體、近景、遠景等不同的角度來刻畫鷺鷥的形象,描繪出鷺鷥的優美姿態。三、四兩句,以遠方碧山為襯,用梨花作喻,境界尤為開闊。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鴇羽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於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

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樑。

父母何嘗?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譯文:

大鴇撲稜稜地振動著翅膀,成群棲息在叢生的柞樹上。王侯家的徭役無止又無休,我不能回家耕種五穀雜糧。我可憐的父母靠什麼養活?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我何時才能返回我的家鄉?

大鴇撲稜稜地扇動著翅膀,成群落在叢生的酸棗樹上。王侯家的徭役無休亦無止,我不能回家耕種五穀雜糧。可憐的父母有什麼吃的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什麼時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大鴇撲稜稜地飛動著翅膀,成群棲息在叢生的桑樹上。王侯家的徭役從來沒有頭,我不能回家耕種稻穀高粱。可憐的父母吃什麼活著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爺在上,苦命的日子何時恢復正常?

註釋:

⑴鴇(bǎo):鳥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區,性不善棲木。

⑵肅肅:鳥翅扇動的響聲。

⑶苞栩:叢密的柞樹。苞,草木叢生;栩,櫟樹,一名柞樹。

⑷靡:無,沒有。盬(gǔ):休止。

⑸蓺(yì):種植。稷:高粱。黍:黍子,黃米。

⑹怙(hù):依靠,憑恃。

⑺曷(hé):何。所:住所。

⑻棘:酸棗樹,落葉灌木。

⑼極:終了,盡頭。

⑽行:行列。一說鴇腿;一說翅根,引申為鳥翅。

⑾嘗:吃。

⑿常:正常。

賞析:

這是一首描述徭役沉重、民不聊生之苦的詩歌。全詩三章首句均以大鴇這種鳥本不會在樹上棲息,卻反常地棲息在樹上來比喻成群的農民反常的生活——長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務農養家餬口,其苦情可見一斑。因為鴇鳥是屬於雁類的飛禽,其爪間有蹼而無後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於沼澤草地,不能抓握枝條在樹上棲息。而今鴇鳥居然飛集在樹上,猶如讓農民拋棄務農的本業常年從事徭役而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這是一種隱喻的手法,正是詩人獨具匠心之處。王室的差事沒完沒了,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大量的田地荒蕪失種。老弱婦孺餓死溝壑,這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戰亂頻仍的現實反映,所以詩人以極其怨憤的口吻對統治者提出強烈的抗議與控訴,甚至呼天搶地,表現出人民心中正燃燒著熊熊的怒火,隨時隨地都會像熾烈的岩漿衝破地殼的裂縫噴湧而出,掀翻統治階級的寶座。

全詩三章語言大同小異,這是民間歌謠的共同點。至於三章分別舉出栩、棘、桑三種樹木,則純粹是信手拈來,便於押韻,別無其他深意。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偶題三首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雲斷成飛雨,不道雲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湧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迴。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譯文:

門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團團的綠紫相間,高聳的山峰終日雲遮霧繞像戴著頭巾。

人們只知道雨是從雲的縫隙裡落下,不知道雲哪裡來的。

衝破峽谷若雷霆在滾動,無數的瀑布噴湧而出。

斷枝枯草沒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隨著寒冷的碧水獨自流浪。

隨著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頭,到了溪流的出水處卻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頭是找不到的,還是柱著手杖欣賞隨遇的潺潺美泉吧。

註釋: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絹一幅束髮,成為幅巾,為一種表示儒雅的裝束。《東觀漢紀鮑永仁》:“更始役,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這裡指山。

②不道:猶不知。李白《幽州胡馬客歌》:“雖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處:何處。

③擘開:衝開。

④斷梗枯槎:殘枝枯葉。

⑤縈迴:徘徊盪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鹹用《苔》:“每憶東行徑,移筇獨自還。”

賞析:

朱熹的《偶題三首》約作於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間。朱熹的詩歌,往往從偶然閒適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學的道理。這《偶題三首》正是此類的詩篇。第一首說常人只見到翻雲覆雨,卻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學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詩通過對水在山中的奔湧,最終形成一川江水的過程,啟示人們持之以恆的奮鬥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第三首詩通過“探尋水源,尋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尋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會貫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執其一端,認定真理就在這裡,必如管中窺豹,是不能見到真相的。

這首小詩由敘而生感,因事而生議,體現了因小見大之意。首兩句敘事:作者隨著流水尋找溪水的源頭,可是走到源頭卻又感到一片惘然。為什麼呢?因為找不到源頭之水又是從何而來。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觸:世界萬物之源是很難找到的。這是唯心主義學派必然走入的死衚衕。不過這裡所指的萬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學的宇宙觀和倫理觀,他們認為世界萬物由太極而生,所謂“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萬物”。那麼,太極又是什麼生的呢?是“無極”。“無極”又怎麼樣來的呢?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正如西方哲學家對人類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時,便用“上帝創造了人類”來解釋一樣。正因為作者認為真正源頭是永遠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隨處弄潺諼”自我安慰來結束了。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太平洋遇雨

一雨縱橫亙二洲,浪淘天地入東流。

卻餘人物淘難盡,又挾風雷作遠遊。

譯文:

我乘船過太平洋見雨霧迷茫橫貫亞洲美洲,遠處水天相連浪濤好象在盪滌天地向東流去。

戊戌政變後的劫餘人物不會被歷史浪潮滌盪盡,今天我又懷著改革社會的雄心壯志作遠遊。

註釋:

(1)縱橫:形容雨霧迷茫,無邊無際。

(2)亙:gèn,橫貫,從此端直達彼端。

(3)二洲:指亞洲、美洲。太平洋東接美洲,西接亞洲。

(4)浪淘天地:形容浪濤好象在盪滌天地。

(5)卻餘人物:指戊戌改變後的劫餘人物,包括詩人自己。

(6)淘難盡:指維新變法的人物沒有殺盡。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此處反用其意。

(7)風雷:龔自珍《己亥雜詩》有“九州生氣恃風雷”。詩人藉以比喻自己懷有改良社會的雄心壯志。遠遊:指詩人遠遊美州。

賞析:

這首詩據說是在革命鬥爭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作者寫此詩作為聯絡暗號用的。

詩的起句就點題,並表現出一股恢巨集的氣勢:天宇之大,一雨能夠延綿亞美二洲。也就是說,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灑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灑在已離之亞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暫時按下。已離之亞洲,則令詩人浮想聯翩,綰今及古,於是以“浪淘天地入東流”承接,第一二句聯絡緊密,結構更顯緊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亞洲大地那種壯闊的景色展現在讀者面前,詩人設想那灑在亞洲中華國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滾滾東流,“浪陶天地”,這是何等的氣魄,“入東流”,則又指明瞭了天地執行的真理,也預示著位於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定當掀起一波鋪天蓋地的巨浪。而這句詩又自然而然地與蘇東坡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赤壁懷古》)聯絡起來。但詩人並不苟同於坡仙的懷古傷今,於是轉出新意:“卻餘人物淘難盡。”“卻”字關聯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雖是戊戌劫餘的人物,但決不會像千古風流人物那樣,瞬息即被歷史之波浪長流所淘盡。但也就是這種突兀,更能將作者自己與古代的風流人物之間那種反差體現出來,於是,詩的最後一句“又挾風雷作遠遊”,便表示了自己壯志未泯,此番遠遊美洲決不消極逃遁,而是另有一種風雷大志包藏胸中。風雷本是一種自然天象,風雷大作則宇宙震顫,以往的古詩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為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風雷這種驚天動地的現象來表明自己立志開創一番巨集圖偉業的決心。此句在這裡,出自一個在戊戌變法中遭到慘敗的重要人物之中,這種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詩託雨寫志,表現了作者並不因為變法維新運動的失敗而退縮,胸懷遠大目標,一往無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帶出不平常的情。立足於太平洋之上,遙視亞美二洲;身處政治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來。境界開闊,情懷高遠,有一種奔放熱情溢於字裡行間。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5

1 徐陵關山月古詩帶拼音版

guān shān yuè

關山月

xú líng

徐陵

guān shān sān wǔ yuè , kè zǐ yì qín chuān 。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sī fù gāo lóu shàng , dāng chuāng yīng wèi mián 。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xīng qí yìng shū lè , yún zhèn shàng qí lián 。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zhàn qì jīn rú cǐ , cóng jūn fù jī nián ?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2 關山月古詩的意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徵人思鄉懷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著窗戶遙望遠在邊關的我而沒有睡覺。

戰爭的旗幟飄揚在疏勒城頭,密佈的濃雲籠罩在祁連山上。

戰爭局勢如此緊張,從軍征戰何時能夠還鄉。

3 關山月古詩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於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於一起而描述在詩中。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為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雲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6

小娃撐小艇①,偷採白蓮回②。

不解藏蹤跡③,浮萍一道開④。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 山西)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白居易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僕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幹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註釋]

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

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的蓮蓬。

③解:明白,懂得。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④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譯文]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麼誘人啊!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著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輔著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洩露了他的祕密。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7

原文:

蝶戀花·春暮

遙夜亭皋閒信步。

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

數點雨聲風約住。

朦朧淡月雲來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誰在鞦韆,笑裡輕輕語。

一寸相思千萬緒。

人間沒個安排處。

譯文:

夜間在亭臺上踱著步子,不知道為何清明剛過,便已經感覺到了春天逝去的氣息。夜裡飄來零零落落的幾點雨滴,月亮在雲朵的環繞下,散發著朦朧的光澤。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氣中散發著幽香,不知道在園內蕩著鞦韆,輕聲說笑的女子是誰?對她千萬般思念,在遼闊的天地裡,竟無一處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緒。

註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分上下兩闋,共六十個字,一般用來填寫多愁善感和纏綿悱惻的內容。此詞於《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類編草堂詩餘》、《詞的》、《古今詩餘醉》等本中均有題作“春暮”。

②遙夜:長夜。亭皋:水邊的平地。《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築。”閒:吳本《二主詞》誤作“閉”。信:吳訥本、呂遠本、侯文燦本《南唐二主詞》作“倒”。王仲聞《南唐二主詞校訂》雲:“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誤。”劉繼增《南唐二主詞箋》雲:“舊鈔本作信。”

③風約住:下了幾點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風管束住似的。

④杏:《尊前集》、《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類編草堂詩餘》、《詞的》、《古今詞統》作“杏”。《歐陽文忠近體樂府》注:“一作杏。”依依:《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篇》、《樂府雅詞》、《花菴詞選》、《類編草堂詩餘》、《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毛訂《草堂詩餘》、《詞的》、《古今詞統》均作“依稀”。《歐陽文忠近體樂府》羅泌校語云:“一作無言。”暗度:不知不覺中過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風暗度”。《歐陽文忠近體樂府》、《花菴詞選》、《醉翁琴趣外篇》、《樂府雅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類編草堂詩餘》、《詞的》、《古今詞統》、《古今詩餘醉》、《歷代詩餘》、《全唐詩》作“香暗度”。

⑤誰:《樂府雅詞》作“誰”。《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羅泌校語云:“誰,一作人。”在:《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篇》、《樂府雅詞》作“上”。《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注:“一作在。”

⑥一寸:指心,喻其小。緒:連綿不斷的情絲。“千萬緒”有千絲萬縷的意思。

⑦安排:安置,安放。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詞,寫的是作者在夜間出外散步時的所見所聞和引起的一系列感慨。

詞的開頭就點明瞭散步的時間和地點:水邊平地,剛過清明的暮春之際。作者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為春光將逝而感傷,因而在夜間不願就寢,索性出門跑到水邊空曠之地獨自徘徊。“數點”兩句是他的耳聞目見:剛剛聽到幾點雨聲,卻被吹來的春風攔住而聽不見了。“約”字煉得極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積有云層而艨朧不明,一個“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動。“雲來去”三字不但形象鮮明,而且把約住雨聲的風的作用也表露出來了。這兩句,上句是耳聞,下句則是目見,行筆錯落有致。

下片起句卻是從嗅覺得來。剛過清明,正是桃花杏花盛開之際,值此月夜,輕風送來花香,沁人心脾。由於是朦朧月色,紅的桃花白的杏花自然看不分明,只是“依稀”可見,而花香也只能感覺是暗中送到。作者在這裡用的是白描手法,卻極真實。下面“鞦韆”兩句,曾影響了以後的蘇東坡。蘇軾也用《蝶戀花》調,其下片就從李詞脫胎而來。蘇詞雲:“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唐宋年間流行鞦韆遊戲,富貴人家多設定鞦韆取樂。此時作者閒步水邊,風聲、月色、花香觸動情懷、引起遐想之際,忽然聽到近處有婦女在打鞦韆,傳來一陣陣輕聲笑語。作鞦韆戲者說些什麼話雖聽不真切,但不斷飄來的鶯鳴燕囀,對他來說卻是一番刺激。從結尾兩句,可知作者因意中人不在身邊,以致經常使他魂牽夢縈。今夜出來漫步,也可能出於排遣對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一寸”指心之所在。,一顆心總是思念對方,牽動情懷千頭萬緒,因而感到人間雖然廣闊無邊能容納萬物,可是竟沒有一個可以安排自己的愁緒的地方。一副彷徨無告之態可掬。作者其所以因春暮而感傷,月夜出來在水邊躑躅,從詞的終拍兩句可以找到答案。

這首詞是典型的婉約詞,是當時詞風影響下的產物。雖無積極意義,但寫景鮮明。寫情真切,以景人情,情景交融,極其自然。而詞中不用典故,語言淺近,讀起來委婉動人。所以,此詞在藝術表現上有它的特色。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8

原文:

吟劍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

擒盡妖邪歸地網,收殘奸宄落天羅。

東南西北效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

(效皇極 一作:敦皇極)虎嘯龍吟光世界,太平一統樂如何!

譯文:

手拿寶劍,平定萬里江山;

四海一家,共享道德的涵養。

捉盡妖魔,全給打進地獄;

漢奸逆賊,也不讓一個漏網。

四方中外,都來接受教化,

日月星辰,一齊為勝利歌唱。

天王號令,光明普照世界;

太平一統,人民的幸福無量!

註釋:

①三尺:指劍。

②飲和:食德飲和,受道德的涵養教化。

③妖邪:指滿人,太平軍稱滿人為妖胡或妖魔。

④奸宄(念gui ):指幫助滿人的漢奸官僚。

⑤皇極:以帝王為中心,施政教於四方。

⑥虎嘯龍吟:比喻帝王的發號施令,聲威遠播。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開始太平天國革命以前所作,詩中寫出作者決心滅亡滿清異族統治的巨大抱負,和對革命成功後全國昇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但也浸透著一股濃厚的封建帝王思想,這是時代給他的侷限。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9

原文:

別韋參軍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國風衝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

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

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樑宋非吾土。

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

世人遇我同眾人,唯君於我最相親。

且喜百年見交態,未嘗一日辭家貧。

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

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悵驚心神。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岐涕淚沾衣巾。

譯文:

二十歲便文武精通,向西遊歷闖蕩京城。

抬頭仰望宮廷大門,指日便可位取公卿。

國家風氣和洽超過三皇五帝,朝廷的禮樂教化已遍及寰宇。

白玉珍寶都說賜給身邊近臣,百姓平民就不可能拜見明主。

回到了洛陽卻沒有半壠良田,東行樑宋這也不是我的故土。

在兔苑裡墾田沒有多少收成,在雁池邊垂釣內心常常痛苦。

世人待我如同眾多普通的人,只有您對我來說才最為知心。

更欣喜一生相交態度無改變,沒有一次推卻稱說自家清貧。

我們一起下棋奏樂從早到晚,縱酒高歌在楊柳青青的早春。

歡樂沒有盡興就要分手離去,這讓我惆悵不已又黯然傷神。

大丈夫不作小兒女那樣分別,在路口揮灑熱淚打溼了衣巾。

註釋:

1. 解書劍:會讀書擊劍。謂學文學武。唐孟浩然《自洛之越》詩:“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解:一作“辭”。

2. 長安:唐代都城,在今陝西西安。

3. 君門:猶宮門。亦指京城。三國魏曹植《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說陳,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

4. 屈指:計算時日。比喻時間短或數量少。唐劉禹錫《讓同平章事表》:“剋期而進,屈指可平。”公卿:泛指高官。漢荀悅《漢紀·昭帝紀》:“始元元年,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公卿上壽。”

5. 衝融:和洽。邁:超過。三五:三皇五帝。

6. 歡:一作“禮”。彌:充滿,遍及。寰宇:猶天下,指國家全境。

7. 近臣:指君主左右親近之臣。《墨子·親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唫。”

8. 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幹:干謁。明主:賢明的君主。

9. 負郭:近城的田,最為肥美。《史記·蘇秦列傳》:“蘇秦喟然嘆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10. 樑宋:大致在今河南省開封和商丘一帶。

11. 兔苑:園囿名,也稱梁園,在今河南商縣東,漢樑王劉武所築,為遊賞與延賓之所。歲不登:收成不好。不登:歉收。《禮記·曲禮下》:“歲凶,年穀不登。”

12. 雁池:漢樑孝王劉武所築兔園中的池沼名。垂釣:暗用姜太公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

13. 遇:一作“向”。

14. 最:一作“情”。

15. 見:一作“有”。百年:一生;終身。晉陶潛《擬古》詩之二:“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16. 嘗:一作“當”。

17. 彈棋:古兩人對局棋,二十四子,紅黑各半。築:狀如箏的樂器,十三絃,以竹擊。

18. 歡娛:歡樂。漢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親睹萬方之歡娛,久沐浴乎膏澤。”

19. 惆悵:因失意或失望而傷感、懊惱。

20. 丈夫:一作“終當”。

21. 臨岐(qí):即“臨歧”,本為面臨歧路,後亦用為贈別之辭。

賞析:

此詩前十二句,寫詩人闖蕩京師、客遊樑宋、落拓失意的真實經歷。那時他年紀輕輕,自負文才武略,以為取得卿相是指日可待的事。三言兩語,寫出了詩人聰明、天真、自負的性格特徵。但現實遭遇並不是他所想的那樣。他理想中的君主,沉醉在“太平盛世”的安樂窩裡。“國風衝融邁三五,朝廷禮樂彌寰宇”,說國家風教鼎盛,超過了三皇五帝,朝廷禮樂遍及四海之內。這兩句,貌似頌揚,實含諷意;下兩句“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就是似褒實貶的註腳。干謁“明主”不成,只好離開京師。但不能回家,因為“歸來洛陽無負郭”,家中根本沒有多少產業。故詩人不得不帶全家到河南商丘一帶謀生,“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長苦”。漢代樑孝王曾在商丘一帶築兔苑,開雁池,作為歌舞遊冶之所,詩中借古蹟代地名,是說自己在這裡種田捕魚,生計艱難。不說“捕魚”而說“垂釣”,暗用姜太公“渭水垂釣”故事,說明自己苦悶地等待著朝廷的任用。

後十句是寫與韋參軍的離別,生動地描寫了他們之間的深摯友誼和難捨之情。“世人遇我同眾人,唯君於我最相親”,這兩句,看似尋常,其中暗含了作者的辛酸遭遇和對韋參軍的感激之情。“且喜百年見交態,未嘗一日辭家貧”,說他們的友誼經過長期考驗,韋參軍經常接濟自己,從未以“家貧”為辭藉口推卻過。“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白日晚”見其日夕相處:“楊柳春”見其既遊且歌。這樣的友情,的確捨不得分開。“歡娛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悵驚心神。”“驚心神”三字,寫出了與朋友相別時的痛楚之狀。但為事業、前程計,又不得不別,因而勸慰朋友:“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

這首詩寫得肝膽刻露,字字情真。一般寫詩要求語忌直出,脈忌外露。但這絕不是否定率直的抒情。“忌直”是為了“深化”感情,率直是為了將實情寫得更“真”,二者似迥異而實相通。高適此作直吐深情,寫苦不見頹靡之態,惜別仍發豪放之情,快人快語,肝膽相照,表現出主人公鮮明的個性特徵,因而能以情動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此詩基本上採取了長篇獨白的方式,“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詩中又多用偶句和對比,講究音韻,讀來音情頓挫,雄渾奔放,具有流美婉轉的韻致。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0

原文: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捨命不渝。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譯文:

穿著潤澤羔皮襖,為人正直又美好。就是這樣一個人,不怕犧牲為君勞。

穿著豹飾羔皮襖,高大有力為人豪。就是這樣一個人,國家司直當得好。

羊羔皮襖真光鮮,素絲裝飾更燦爛。就是這樣一個人,國家傑出的人選。

註釋:

1.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2.濡(rú):潤澤,形容羔裘柔軟而有光澤。

3.洵(xún):信,誠然,的確。侯:美。

4.其:語助詞。

5.捨命:捨棄生命。渝:改變。

6.豹飾:用豹皮裝飾皮襖的袖口。

7.孔武:特別勇武。孔,甚;很。

8.司直:負責正人過失的官吏。

9.晏:鮮豔或鮮明的樣子。

10.三英:裝飾袖口的三道豹皮鑲邊。粲(càn):光耀。

11.彥(yàn):美士,指賢能之人。

賞析: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時穿的官服。《詩經》中通過描寫羔裘來刻畫官員形象的詩有好幾首,如《召南·羔羊》《唐風·羔裘》《檜風·羔裘》等,命意都不一樣。

《鄭風·羔裘》這首詩,起筆描述羔裘的外在美,作者具體而微地描寫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質地是如何的潤澤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裝飾是如何的鮮豔漂亮。然後才讚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內在美,寫外在美的目的是通過對羊皮袍子的仔細形容,和對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藉以讚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員有正直美好能捨命為公的氣節,有威武勇毅能支援正義的`品格。總而言之,人衣相配,美德畢現,這位官員才德出眾,不愧是國家的賢俊。外在美、氣質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統一。這樣理解符合認為此詩主旨為讚美優秀官吏的說法。

如果說此詩有諷刺意味,那就是說,在詩中,禮服的高貴華麗襯托著君子的美德形象,服飾的華美同時也象徵著君子高貴的人品。在作者看來,古代的卿大夫確實是這麼回事;但是,一聯絡鄭國當時的現實,滿朝穿著漂亮官服的是些什麼人——一句話,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說,都不稱其服。這樣,作者贊古諷今的作詩命意就凸現出來了。因為衣裳總是人穿的,從衣裳聯想到人品,再自然不過了。至於一個人的品質、德性要說得很生動、形象,就不那麼容易,而此詩作者的聰明之處,也在這裡。他用看得見的衣服的外表,來比喻看不見、感得到的較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極為高明的。比如,從皮袍子上的豹皮裝飾,聯想到穿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貼切,極為形象。但如果當作一首諷刺詩來說,有些過於含蓄,以至千百年來聚訟不已。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1

原文:

遵大路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祛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魗兮,不寁好也!

譯文:

沿著大路跟你走,雙手拽住你衣袖。千萬不要嫌棄我,別忘故情把我丟。

沿著大路跟你走,緊緊握住你的手。千萬別嫌我貌醜,別忘情好把我丟。

註釋:

1.遵:沿著。

2.摻(shǎn):執,拉住,抓住。袪(qū):衣袖,袖口。

3.無我惡(è):不要以我為惡(醜)。一說“惡(wù)”意為“討厭”。

4.寁(zǎn):去。即丟棄、忘記的意思。一說迅速。故:故人,故舊,舊情。

5.無我魗(chǒu):不要以我為醜。魗,同“醜”。

6.好(hào):情好。

賞析:

此篇無首無尾,詩人只是選擇男子離家出走,女子拽著男子衣袖,拉緊他的手,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個小鏡頭,以第二人稱呼告的語氣反覆哭訴。全詩只有兩章八句,既沒有點明男子離家出走的原因,也沒有交代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然而詩人描繪的這幅平常而習見的畫面,卻是活靈活現的。詩中生動地描述了一幅似乎非常具體的生活場景:一對男女在大路上追逐,女的追上男的,在路邊拉扯糾纏,還似乎有女子悲愴的哭訴聲,她呼喚著男子,不斷重複地說著:“不要嫌惡丟棄我!”“多年相愛不能說斷就斷!”除此,她已經沒有別的話要說,彷彿自己的一切辛酸、痛苦、掙扎、希望都凝聚在這兩句話中了。她多麼渴望在自己的哀求下,他能回心轉意,兩人重歸於好,相親相愛過日子。這是女主人公唯一祈求。但是,詩至此卻戛然而止,不了了之,留下了一大片畫面空白,容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審美情趣去創造,去豐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設想,繪出不同結果的精彩畫面。所以詩中這幅片斷性的畫面儘管是一目瞭然的,但卻是極具有包孕性的。

此詩語言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原詩純為賦體,二章四句,每句皆押韻。第二章首句“路”,王引之《經義述聞》說:“當作道,與手、魗、好為韻,凡《詩》次章全變首章之韻,則第一句先變韻。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2

原文:

香剎夜忘歸,鬆清古殿扉。

燈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傳心淨,青蓮喻法微。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譯文:

游到香剎龍興寺,所見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時辰,於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門扉上映出了古鬆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禪室裡燈火通明,幾個晚課的僧人正在撥動著念珠誦經。白天這些僧人會向香客們佈道,就是闡明佛教宗義,師傅們好像口吐蓮花,將佛法的精神解釋得高深廣大。這時候殿外會停留一些鳥雀,殿內的法事並不會驚擾它們的自由飛翔。

註釋:

游到香剎龍興寺,所見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時辰,於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門扉上映出了古鬆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禪室裡燈火通明,幾個晚課的僧人正在撥動著念珠誦經。白天這些僧人會向香客們佈道,就是闡明佛教宗義,師傅們好像口吐蓮花,將佛法的精神解釋得高深廣大。這時候殿外會停留一些鳥雀,殿內的法事並不會驚擾它們的自由飛翔。

賞析:

作品賞析

[註釋]

(1)龍興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

(2)香剎:寺院。此指龍興寺。

(3)比丘:和尚。

(4)心:禪心。

(5)青蓮:青色蓮花,佛書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來講佛法。

(6)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譯文]

白日遊覽龍興寺,晚上竟忘了迴歸,寺廟門外的松樹林中吹來陣陣清風。燈活明亮照滿禪堂,佛珠系在念經和尚的衲衣上。僧侶們的心境像白日一樣明亮清靜,佛法精微像眼睛一樣純潔乾淨。天女所散之花飄落不盡,處處都有鳥兒銜著天上飛。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3

原文:

信南山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孫田之。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上天同雲。

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

既優既渥,既沾既足。

生我百穀。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曾孫之穡,以為酒食。

畀我屍賓,壽考萬年。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

是剝是菹,獻之皇祖。

曾孫壽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於祖考。

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報以介福。

萬壽無疆。

譯文:

終南山山勢綿延不斷,這裡是大禹所闢地盤。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齊,後代子孫們在此墾田。劃分地界又開掘溝渠,田隴縱橫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陰雲密佈天上,那雪花墜落紛紛揚揚。再加上細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豐沛足量,滋潤大地並沾溉四方,讓我們莊稼蓬勃生長。

田地的疆界齊齊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壯茂盛。子孫們如今獲得豐收,酒食用穀物製作而成。可奉獻神屍款待賓朋,願神靈保佑賜我長生。

大田中間有居住房屋,田埂邊長著瓜果菜蔬。削皮切塊醃漬成鹹菜,去奉獻給偉大的先祖。他們的後代福壽無疆,都是依賴上天的賜福。

祭壇上滿杯清酒傾倒,再供奉公牛色紅如棗,先祖靈前將祭品獻好。操起綴有金鈴的鸞刀,剝開犧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鮮血和脂膏。

於是進行冬祭獻祭品,它們散發出陣陣芳香。儀式莊重而有條不紊,列祖列宗們駕臨徜徉。願神靈賜以巨集福無量,子孫們享福萬壽無疆。

註釋: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終南山,在陝西西安南。

2.維: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經墾闢後的平展整齊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廣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溼之地。

4.曾孫:後代子孫。朱熹《詩集傳》:“曾,重也。自曾祖以至無窮,皆得稱之也。”相當於《小雅·楚茨》中所稱“孝孫”,故又作為主祭者之代稱。田:墾治田地。

5.疆:田界,此處用作動詞,劃田界。理:田中的溝隴,此處亦用作動詞。疆指劃定大的田界,理則細分其地畝。

6.南東:用作動詞,指將田隴開闢成南北向或東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爾雅·釋天》:“冬曰上天。”同雲:天空佈滿陰雲,渾然一色。

8.雨(yù)雪:下雪,“雨”作動詞,降落。雰(fēn)雰:紛紛。

9.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

10.優:充足。渥(wò):溼潤。

11.沾:沾溼。

12.埸(yì):田界。翼翼:整齊貌。

13.彧(yù)彧:同“鬱郁”,茂盛貌。

14.穡:收穫莊稼。

15.畀(bì):給予。

16.廬:草廬,房屋。一說“蘆”之假借,即蘆菔,今稱蘿蔔。

17.菹(zū):醃菜。

18.皇祖:先祖之美稱。

19.祜(hù):福。

20.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時用。

21.騂(xīng):赤黃色(栗色)的牲畜。牡:雄性獸,此指公牛。

22.鸞刀:帶鈴的刀。

23.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24.烝(zhēng):冬祭。享:祭獻,上供。或以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

25.苾(bì):濃香。

賞析:

此詩首章寫開疆拓土,開篇言:“信彼南山,維禹甸之。”詩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區。在詩人看來,這畿內的大片土地就是當年大禹治水時開闢出來的。毛傳訓“甸”為治,而鄭箋則落實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劃分中的兩個等級。《周禮·地官·小司徒》雲:“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因而鄭箋等於坐實井田制起源於夏代。孔疏承鄭箋之說,謂“是則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裡之法也”,“是則丘甸之法,禹之所為”。儘管有的學者認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調法,虞夏之制未有聞焉”(孔疏引孫毓說),但鄭、孔之說也不無參考意義。

首章末二句雲:“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雲:“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可見古人對經理田界是非常重視的。毛傳釋此詩云:“疆,畫經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學者解釋得更為具體,如王安石說:“疆者,為之大界;理者,衡從(橫縱)其溝塗。”(《呂氏家塾讀詩記》引)呂氏又引長樂劉氏說雲:“疆謂有夫、有畛、有塗、有道、有路,以經界之也。理謂有遂、有溝、有洫、有澮、有川,以疏導之也。”劉氏之說當是依據《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這裡所謂“南東其畝”也與井田制有關。此句指順應地形、水勢而治田,南指其田隴為南北向者,東則為東西向者,此即《齊風·南山》所云“衡從其畝”。鄭箋釋曰:“‘衡’即訓為橫。韓詩云:東西耕曰‘橫’。‘從’……韓詩作‘由’,雲:南北耕曰‘由’。”《左傳·成公二年》載:晉郤克伐齊,齊頃公使上卿國佐求和於晉營,晉人要求“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也就是使齊國的隴畝全部改為東西向,這樣晉國一旦向齊國進兵,就可長驅直入。國佐回答晉人說:“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國佐引此篇為據,說明先王當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據不同的地勢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東西向的田隴,如今晉國為了軍事上的便利而強令齊國改變田隴的走向,是違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見諸其他典籍,但情節上有些出入。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雲:“晉文公伐衛,東其畝。”《呂氏春秋·簡選)雲:“晉文公東衛之畝。”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雲:“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種證明。因為畝道系以國都為中心,故有南北縱走與東西橫貫的兩種大道。南北縱走的是南畝,東西橫貫的就是東畝。《詩》上所說的‘我疆我理,南東其畝’,就是這個事實。……這些資料好像與井田制並無直接關係,而其實它們正是絕好的證明。”(《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評》)

第二章寫風調雨順。天上彤雲密佈,瑞雪紛紛,加之小雨如酥,潤澤大地,五穀豐登。

第三章寫酒食祭祖。地界整齊,莊稼茂盛,曾孫收穫,釀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賓客,靜享清福,萬壽無疆。

第四章寫瓜菹獻祭。田中有廬,地畔種瓜,剝削乾淨,醃漬上供,敬獻先祖。曾孫長命百歲,都是受上天佑護。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廬”,說者也以為與井田有關。《呂氏家塾讀詩記》引邱氏說雲:“公田百畝內,除二十畝為八家治田之廬。”又引董氏曰:“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每家廬舍二畝半。”按《孟子·公孫丑上》述井田雲:“方里而井,井凡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榖樑傳·宣公十五年》稱:“古者三百步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蔥韭盡取焉”。範寧注:“此除公田八十畝,餘八百二十畝。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畝。除二十畝,家合二畝半為廬舍”,“八家共居”。《韓詩外傳》載:“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八家為鄰,家得百畝。餘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為公田十畝,餘二十畝共為廬舍,各得二畝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招,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親而相好。《詩》曰:‘中田有廬,疆埸有瓜。’”以上諸說大同小異,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廬舍二十畝。說詩者多從其說,但箋疏別有所解。鄭箋雲:“中田,田中也。農人作廬焉以便其田事。”孔疏雲:“古者宅在都邑,田於外野,農時則出而就田,須有廬舍,于田中種穀,於畔上種瓜,所以便地也。”按箋疏之說,田中的廬舍成了農民在地裡幹活時的臨時住所了。到了郭沫若,乾脆推翻舊說,以為廬與瓜為對文,廬也當為植物,故廬為蘆之假借,正如“南山有臺,北山有萊”,“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臺、萊、瓜、壺均為植物一樣。郭氏別出心裁,也可聊備一說(參見《由周代農事詩論到周代社會》)。

第五章寫清酒犧牲。先以清酒祭獻,繼之以紅色雄牛作牲,一併敬獻先祖享受。曾孫作為主祭之人,手執帶鸞鈴之刀,剝開皮毛,取出血脂,乾乾淨淨敬獻先祖。

第六章寫祭典禮成。冬祭進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報子孫大福大貴,萬壽無疆。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4

原文:

猗嗟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

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孌兮,清揚婉兮。

舞則選兮,射則貫兮。

四矢反兮,以御亂兮。

譯文:

這人長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頎長。前額方正容顏好,雙目有神多明亮。進退奔走動作巧,射技實在太精良。

這人長得真精神,眼睛美麗又清明。一切儀式已完成,終日射靶不曾停。箭無虛發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這人長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閃柔光。舞姿端正節奏強,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禦外患有力量!

賞析:

這首詩以讚歎的口吻,生動細緻地描繪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詩每章均以“猗嗟”發端。按“猗嗟”為嘆美之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啊”或“啊呀”。用這種嘆美詞語開頭的詩句,具有一種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提醒讀者注意詩人所要讚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寫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藝時,起到一種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讚頌少年形象之美時,突出他身體強壯的特點。詩一開頭就寫道:“猗嗟昌兮,頎而長兮。”“昌”,粗壯結實之謂;“頎”和“長”乃高大之謂。這位長得高大、粗壯、結實的少年成為一名優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讚頌少年形象時,還突出其面部特徵,尤其眼睛的描寫細緻入微。讚美他“美目揚兮”“美目清兮”“清揚婉兮”,這三句詩中的“揚”“清”“婉”,都是刻畫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優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條件。

除以上兩個方面外,還讚美他“巧趨蹌兮”,步履矯健,走起路來速度甚快。還讚美他“舞則選兮”,身體靈活,動作優美。這些也是一位優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體素質。

詩中對形象的讚頌,是為讚美他的射箭技術服務的。假若這位少年沒有以上所描寫的身體素質,他也就不可能成為一位優秀射手了。

詩的第一章以“射則臧兮”一句總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則以“終日射侯”一語,讚美少年的勤學苦練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語讚美他的射則必中的技藝。第三章以“射則貫兮”讚美他的連射技術。這種連射不是兩箭、三箭的重複入孔,而是“四矢反兮”,連續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發百中的射手了。至此,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藝均描寫得栩栩如生了。具有這種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國家的棟樑之材。“以御亂兮”一語,是全詩的結束,也是對他的總體評價。

詩中不僅描寫了射手身體強壯、儀表俊美,特別之處是用“美目揚兮”“美目清兮”“清揚婉兮”這樣婉約的詞彙來形容射手顧盼流動的目光,致使這個人物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此詩成為描寫男性美的傑出之作。

古詩原文翻譯賞析15

原文:

蘇氏別業

別業居幽處,到來生隱心。

南山當戶牖,灃水映園林。

屋覆經冬雪,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閒坐聽春禽。

譯文:

別墅地處在幽獨閒靜的僻壤,到這兒你把隱居的生活想往。

當著窗扉能看到南山的遠影,粼粼泮水掩映著園林的風光。

經冬的殘雪仍覆蓋在竹梢上,太陽未落山庭院已昏暗無光。

寂寥的幽境彷彿是世外桃源,閒聽春鳥聲能慰藉你的愁腸。

註釋:

⑴別業:別墅。晉石崇《思歸引序》:“晚節更樂放逸,篤好林藪,遂肥遁於河陽別業。”

⑵到來:來到,來臨。唐李白《普照寺》詩:“ 天台國清寺 ,天下為四絕。今到普照遊,到來複何別?”隱心:隱居之意。清胡其毅《偕王雪蕉先生詣碧峰寺訪桔木師不遇》詩:“即此問山路,自然生隱心。”

⑶南山:指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戶牖(yǒu):門和窗。此指窗戶。

⑷灃(fēng)水:水名,發源於秦嶺,經戶縣、西安入渭水。

⑸屋:一作“竹”。

⑹未夕:還未到黃昏。陰:天色昏暗。

⑺人境:塵世;人所居止的地方。唐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詩:“不與人境接,寺門開向山。”

⑻春禽:春鳥。《宋書·禮志一》:“春禽懷孕,蒐而不射。”

賞析:

這首詩題寫友人蘇氏別業園林的寂靜、景物的清幽,並說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會身心兩忘,萬念俱寂,油然而生歸隱之心。

首聯兩句概述蘇氏別業的清幽寧靜,先點明別墅坐落在深山幽僻之處,再抒寫自己一到別墅就產生了隱逸之情。敘事幹淨利落,開篇即點明主旨。以下,就從各個角度寫景抒情,具體闡述這個“臨幽欲隱”的主題。

中間四句寫景極美妙。高峻遼闊的終南山,充當了這座別墅的門窗。住在這所別墅的人,推開門窗就能盡覽奇秀的山色。而那一道從終南山流出來的灃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著別墅的園林。由此別墅主人自然又可以經常觀賞青山、園林的秀麗倒影了。這兩句描寫別墅環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開闊。巧妙之處是採用借景的手法,借窗戶繪南山,借園林寫灃水,在小景、近景中蘊藏著大景、遠景,這就是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的“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竹覆”、“庭昏”二句從遠景轉入近景,描寫別墅園庭。詩人驚異地看到:遮掩著別墅的竹林,還覆蓋著經久不化的白雪;儘管還沒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籠罩在濃重的昏暗之中。這兩句詩,用字非常精煉。“經冬”,表明了這時已是春天;“未夕”,說明這是白晝。“覆”字表現積雪很厚。在春天裡,還有那麼厚的積雪覆蓋著竹林;在大白天裡,庭院居然如此幽暗。這景色多麼新奇呵,可見別墅所處地勢很高,而且周圍一定有山崖和鬱茂的林木遮擋了陽光,因此特別清冷和幽暗。

頷聯既寫了近景,又寫了遠景,景物之間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頸聯描寫別墅園庭,竹林上覆蓋著積雪,白天的庭院卻顯得幽暗,以此烘托出蘇氏別業環境的清幽。這兩聯以新奇的筆法和語言,寫出了奇特的深山幽景。前人對這四句詩評價很高。這四句詩的確寫出了新鮮的、不同尋常的深山幽景。“庭昏未夕陰”一句,是自晉宋詩人顏延年《贈王太常詩》中的“庭昏見野陰”一句化出,但二語所寫景色側重點不同。顏詩是從“庭昏”顯出曠野之陰;祖詩只寫“庭昏”,卻以“未夕陰”來烘襯。

尾聯兩句總括全詩。“寥寥人境外”,寫詩人的感受。置身在這清幽的深山別墅之中,他感到自己彷彿已脫離了塵世,整個身心融入到空闊的太虛境中,一切煩惱、雜念全都消失了。於是,他靜靜地坐下來,悠閒地聆聽深山中春鳥的啼鳴。全詩前七句都是寫靜景,沒有聲息。詩人在篇末表現自己閒坐聽春禽,以聲音傳遞出春的訊息。

唐代詩評家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評祖詠詩說:“剪刻省淨,用思尤苦。氣雖不高,調頗凌俗。”從這首詩中可以見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