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小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勵志大全/勵志小故事/列表

關於誠信的家訓家規家風小故事

導語:誠實,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品質,如果你不願承擔責任,那你也不配擁有收穫,看完這個真實的故事,你會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下面是關於誠信的家訓家規家風小故事,歡迎閱讀。

關於誠信的家訓家規家風小故事

 篇一:司馬遷忍辱受宮刑,據實寫春秋

中國古代有兩位大歷史學家,一位是孔子,他寫的《春秋》後來成為“儒家”必讀的五經之一。另一位就是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他所寫的《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我國“編年史”的第一部鉅著,也是後來“二十四史”的典範。《史記》因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且在文學上也具有很高的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祖輩世代都擔任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是漢的太史令。司馬遷38歲時(即父親去世後三年),在丞相的竭力舉薦下繼任父職,為太史令。司馬遷42歲那年,漢武帝下令實行太初曆,他開始著手著《史記》。司馬遷在動筆之前,對將記載的歷史事件,除了掌握大量文獻資料外,無不進行實地考證。

司馬遷夜以繼日地工作,幾年以後,寫出了《史記》的部分手稿。司馬遷把手稿呈給漢武帝,漢武帝先是很高興,但翻了一下,就皺起了眉頭,接著是大發雷霆。原來司馬遷在書稿中毫不避諱地記錄了漢武帝的錯誤。漢武帝的寵妃懿妃曾經想讓

司馬遷為她寫賦,因遭拒絕而記恨司馬遷,這時便趁機進讒言:“聽說司馬遷恃才自傲,自比聖人,根本不把陛下放在眼裡。”漢武帝聽了,更為生氣,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問罪司馬遷。漢武帝將《史記》手稿交給大臣們傳閱,大家都不敢講話,只有一位大臣因受懿妃的指使而極力慫恿武帝嚴懲司馬遷。老丞相跪地為司馬遷求情,御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邊。漢武帝無奈之下,從輕發落,讓司馬遷修改《史記》。

司馬遷得知讓他修改《史記》,無比痛苦,肝腸寸斷,悲憤地想要去辭官,並說:“不求苟活於世,但求無愧我心!”但是,這時他又想起了在父親靈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遺願!”於是,他決定修改手稿,並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將漢武帝的過錯分散在諸多章節中,這樣就不易被發現了。

不久,漢軍北伐匈奴勝利而歸,漢武帝吩咐司馬遷將此事記入史書。司馬遷本來只為衛青立傳,但是他經過調查,發現李廣威武無敵,戰功顯赫,卻含恨而死,決定也為他立傳。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馬遷:“你這樣做,只怕又會引來禍端。”司馬遷一笑了之。司馬遷正在寫李廣傳時,一個朋友來看他,就順手拿起剛寫出的部分手稿看起來。朋友發現,司馬遷寫李廣打仗退敵、脫險、射虎等,寫得神采飛揚,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李廣的讚揚和敬佩;但後面又寫李廣心胸不寬,公報私仇。於是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李廣的讚揚和敬佩;但後面又寫李廣心胸不寬,公報私仇。於是,朋友就問司馬遷:“你後面這樣寫李廣,不會有損他的形象嗎?”司馬遷則說道:“我寫歷史,真實是第一條。不能以個人好惡而隱匿真相。”朋友連連點頭稱是。

李廣傳寫得文采華美,漢武帝看後非常滿意。但是懿妃又無事生非,指責史稿有蔑視朝廷之嫌。她說:“李廣如此勇猛善戰、戰功卓著卻未得封侯,而且在戰場上只讓他起輔助作用,這不是批評朝廷用人不當嗎?還有他自刎而死,這不是說朝廷逼害忠良嗎?”漢武帝突然明白過來了,但是一言既出,又無法收回,只好忍氣作罷。

事隔不久,朝廷得到訊息:本朝大臣李陵兵敗被俘後投靠了匈奴。漢武帝一氣之下下令誅殺李陵九族。有一武將冒死求情,漢武帝盛怒,也將其斬首。於是,滿朝文武再沒有人敢為李陵說話。漢武帝還吩咐司馬遷將此事寫入史書,以警後世。司馬遷四處尋訪,知李家世代忠良,一心為國,李陵投降匈奴也是為了救手下士兵的性命。司馬遷又找到李陵的舊部,得到了第一手的資料。於是,他心裡有了底,毅然決定要寫出真相,決不讓忠良之人蒙受不白之冤。

在他的朋友中,有人知道了這件事,就又提醒他,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千萬不可書生意氣,不然,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但司馬遷卻不改初衷。他大義凜然地說:“先父在世,曾諄諄教誨我,史須採實,著史須以事實為準,我也深知此理,所以,我又怎麼能違背父、訓泯滅良知,不讓事實真相大白於天下呢?”

漢武帝看了司馬遷的手稿之後,臉色驟然陰沉下來,立刻下令將司馬遷投入大牢,定為死罪。老丞相得知司馬遷被抓,立即向漢武帝請罪,並要求與司馬遷同擔罪責。漢武帝無奈,只好應允司馬遷可以用錢財或宮刑替代死罪。老丞相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司馬遷,司馬遷卻苦笑著說:“錢財——我家徒四壁,沒有錢財可抵罪;宮刑——士可殺不可辱,我無法接受!沒有辦法,我就等著被處死吧。”

這天夜裡,司馬遷思前想後,久久不能入睡。天快亮時,他卻迷迷糊糊地睡著了,而且還做了一個夢,夢見了父親,父親言之諄諄:“忍辱方能負重,我輩著史,只為傳真相於後世。你如此撒手而去,誰人能擔著史之重任?”司馬遷驚醒了,又陷入了沉思……司馬遷接受了宮刑,忍辱負重,發憤寫作,終於完成了不朽的史學鉅著——《史記》。

 篇二:神農嘗百草中的誠信故事

有一次,神農捉住了一隻奇異的動物——獐鼠,又叫獐獅。它周身像水晶般透明,能吃百草和百蟲,各種藥性均可通過觀察它吃藥後的肺腑、經絡的狀況而一目瞭然。有了這隻識別藥性的活“儀器”,神農可以從藥草進入獐獅體內的行動路線,判斷出藥草的藥性:如果藥通心則醫心病,藥通胃則醫胃病……人們說這是神農跋山涉水,嚐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甚至差點為此喪命的舉動感動了上蒼,於是上蒼派出在崑崙山上修仙的一隻獐獅來幫助他。自從有了獐獅,神農識藥再也不用發愁了。

一天,獐獅吃了巴豆,腹瀉不止。神農把它放在一棵青葉樹下休息,過了一夜,獐獅奇蹟般地康復了,原來是獐獅吸吮了青葉樹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農摘下青葉樹的青葉放進嘴裡品嚐,頓感神志清爽、甘潤止渴。神農教人們種了這種青葉樹,就是現在的茶樹。這就有神農架民間傳唱的“茶樹本是神農栽,朵朵白花葉間開。栽時不畏雲和霧,長時不怕風雨來。嫩葉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戶都喜愛”的山歌。

神農過去只嘗百草,而對鳥、獸、蟲、魚能不能當藥無法斷定。有了獐獅的幫助,神農開始用動物入藥治病。在動物入藥上,獐獅給他的幫助最大,最後卻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一天,神農在山中發現了一條黑蟲,一遇動靜它就蜷成一團,像顆圓溜溜的黑珠子,咕嚕嚕地滾下山去。神農從未見過這種怪蟲,十分好奇,揀了一個放在手心把玩,並遞給獐獅試服。獐獅聞了聞,齜了齜牙,不願吞食。神農便把“黑珠”塞進了獐獅的嘴裡,獐獅只好小心翼翼地嚼了嚼,就趕快吐了出來。誰知這蟲的毒汁仍迅速進入獐獅的腸胃,霎時間獐獅遍體發黑,口吐白沫,神農急拿解藥靈芝草餵食也無濟於事。獐獅望著神農,落淚而亡。神農亦悲痛萬分,。

原來那“黑珠”名叫“滾珠蟲”,又稱“滾坡蟲”、“千腳蟲”,身有劇毒。

後來行醫人為了紀念獐獅幫神農嘗百草以救天下蒼生,併為了證明自己藥店的藥貨真價實,通常在櫃檯上放一尊獐獅的石雕,表明自己店裡的藥是經過獐獅嘗試過了,肯定靈驗,所以就有了“藥不過獐獅不靈”的說法,也告誡醫生千萬要講誠信不可濫用錯用藥物!這個醫俗至今在鄂西北地區特別盛行。

 篇三:一諾千斤的故事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篇四:書法家董狐誠信故事

我國曆代都有史官的設定,老子李耳當年就是周朝的史官——守藏史。當年,孔子曾艱辛跋涉到京城,一來是為了問禮於老子,二來是為了觀看他收藏的史簡與典籍。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太史,據說出生在今天陝西省翼城縣東五十里的良狐村,是周大史辛有的後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作為一個史官,董狐實事求是書寫歷史、誠信做人的故事,被譽為我國史學直筆傳統的泰斗。

春秋時晉國襄公逝世,其子靈公繼位,年齡尚幼,由趙盾輔政。繼位十四年後,晉靈公已經長大,但由於生長在深宮,不知民間疾苦,在屠岸賈等寵臣的教唆引誘下,晉靈公每日只知道吃喝玩樂,還驕奢淫逸地搜刮民財來大修宮室。他花了巨資在桃園修了一座奢華的行宮,亭臺樓閣,雕樑畫棟,終日嬉戲其中,玩久了他又覺得膩了,便開始尋思找其他樂子。有一天,他站在行宮的高臺上望見牆外老百姓熙熙攘攘,便就突發異想,用彈丸彈人取樂。他一聲令下,隨從們你一彈我一彈地向外發,打得行人有的傷了眼睛,有的掉了門牙,有的腫了耳朵,有的頭上背了個大包。受傷的、受驚的人們,像遇到了魔鬼,各自抱頭逃散。晉靈公見了卻在高臺上哈哈大笑,連叫:“過癮!過癮!打人到底比打鳥來勁!”屠岸賈也連忙點頭說:“對啊,我們以前怎麼就沒想起來呢?”

趙盾知道這件事後,連忙與大夫士會一起到宮中向晉靈公進諫。誰知剛到宮殿門口,他們就看見兩個宮女抬著一個竹筐子走了出來,筐子外頭還露出一隻人的手。他們再仔細一看,原來裡頭裝著一堆大卸八塊的人的屍首。趙盾忙問:“這是怎麼回事?”宮女說:“主公因為廚師沒有把熊掌燜爛,就把他給殺了。”趙盾說:“主人把人命視如草芥,真是太荒唐了。”說著就拉士會往裡闖。士會說:“要是我倆一起去勸他,他不肯接受,就再也沒人可講話了。還是讓我先去,他不聽,那時候你再進去講。”說著,士會就闖了進去。晉靈公開始裝作沒看見。士會一邊向前走一邊行了三個大禮,直到殿簷下,晉靈公知道躲不過去了,才看他一眼,不等他開口,就說:“我已知道錯了,今後一定改正。”士會急忙磕了個頭說:“如果您真改過,不光我們臣子可以託您的福,國家也就可以永遠鞏固了。”晉靈公又反過來問士會:“是不是趙盾那老頭讓你來的?”還沒等士會回答,他又補充了一句:“你告訴他,我今後改了就是了。”

晉靈公雖口裡答應,但惡習難改。沒幾天,他又到桃園遊玩去了,根本不把朝政放在心上。趙盾在桃園門口堵住他,又給他講了些國君應該像個國君的道理,希望他趕快回去,料理國事。這時,屠岸賈又站出來替晉靈公說話了:“相國雖說是一片好意,不過,主公既然已經到此,您多少也得行個方便,有什麼要緊的事明天再說也不遲呀!”

趙盾無奈,也只好讓他們進去了。晉靈公感到很掃興,覺得趙盾這老頭經常使他難堪,惡狠狠地說:“這老不死的管得太寬了,我只有除了他才稱心。”屠岸賈一聽,忙說:“除掉這個老頭還不好辦,我家有個大力士叫鉏麀,派他去幹掉那老頭。”晉靈公說:“好,你去向他傳我的話,不刺死趙盾就別回來!”當晚後半夜,鉏麀悄悄來到趙盾家的院子,等待機會下手。天剛矇矇亮,趙家人就起來預備車馬,趙盾臥室的門也開了。鉏麀在暗地裡一瞧,只見趙盾早已穿好了朝服端坐在桌邊,趙盾臥室的門也開了。鉏麀在暗地裡一瞧,只見趙盾早已穿好了朝服端坐在桌邊,因為時間尚早,就在那裡閉目養神,準備上朝。鉏麀再看看臥室陳設,太簡陋了,簡直不像一個相國的排場。他為晉國有這樣的大臣而感動,怎麼也不忍心殺死這樣的好人。但又一想,不殺死趙盾,回去交不了差,那是要殺頭的。想到這,決定還是自己死吧,臨死前,他大喊:“相國,我可不能喪盡天良來行刺您。以後可能還有人來,請您多加小心!”說完,一頭撞死在院子裡的大槐樹上。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九月的一天,晉靈公請趙盾進宮喝酒,暗地裡埋伏下了武士和惡狗。趙盾帶著衛士提彌明前去赴宴。屠岸賈出席作陪,把提彌明一人擋在了堂下。席間,晉靈公忽然對趙盾佩帶的寶劍大加誇獎,要他拿出來讓大家開開眼界。按規矩,大臣如果在國君面前拔出寶劍,就是犯行刺國君的大罪。趙盾雖說是老臣,但幾杯酒下肚,也就忘了這一茬。就在他伸手拔劍的當口,提彌明在堂下大聲喊:“做臣子的陪國君喝酒,過了三巡還不告退,這是不合禮節的!”趙盾一聽,方才醒悟,知道自己差點中了計,慌忙站起來告別。這時,提彌明也快步上殿,攙扶趙盾退下。晉靈公見計謀未能得逞,急忙喚惡狗咬趙盾。提彌明赤手空拳與狗搏鬥,沒幾下就把狗給打死了。趙盾憤怒地對晉靈公說:“你不用好人只用狗,雖狠

何用!”晉靈公大怒,下令埋伏在殿後的武士追殺趙盾和提彌明。提彌明掩護趙盾往外跑,最後因寡不敵眾,被武士們殺了。趙盾逃出王宮,在兒子趙朔及一個叫靈輒的武士的幫助下,逃出了城門。

趙盾出城時,剛好碰上了剛剛打獵歸來的趙穿。趙穿是晉靈公的姐夫,與趙盾是同族,他詳細問了事情經過後,勸趙盾道:“你先出去避一避吧,這個昏君由我來收拾。”趙穿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採用曲意逢迎的方法,先取得晉靈公信任,然後再伺機下手。趙穿見到晉靈公後,假意說道:“趙家人犯了罪,就請罷我的職,再治我的罪吧!”晉靈公見自己這個姐夫倒十分誠實,不像趙盾那個死老頭,就忙說:“趙盾有罪,怎麼好牽連你?你與他不同。”沒過幾天,趙穿又投其所好,勸晉靈公多選美女,及時行樂。晉靈公一聽此事可來了精神,色迷迷地問趙穿:“這美女派誰去選最合適呢?”趙穿說:“這方面屠岸賈可最內行了,他也最懂得主公您的要求。”晉靈公立即把屠岸賈召來,讓他火速去辦這件“美差”。趙穿巧妙地支走了屠岸賈,搬開了最大障礙,使晉靈公一下子成了個空架子,於是就開始實施計劃。當時正值金秋季節,一天,趙穿勸晉靈公到桃園去觀賞秋景,說道:“桃園的秋景比春景更加迷人,主公何不去觀賞金秋風光呢?”晉靈公一聽,忙說:“一提桃園,我確實有好些日子沒去了,還真想去玩玩。”趙穿又說:“屠岸賈又不在,國內肯定還會有趙盾的同黨,為了安全起見,我給您派一些精明的衛士吧。”晉靈公只知荒淫享樂,覺得趙穿考慮得很周到,就滿口同意了。趙穿精選了一批可靠的武士,一道來到了桃園。在晉靈公喝酒賞景時,趙穿歷數了晉靈公不君的種種罪行,最後讓武士將晉靈公刺死,結束了這個昏君的一生。趙盾聽說晉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未出國境就返回國都,擁立晉靈公的叔叔為王,這就是晉成公。

根據古代的觀點,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殺的,臣下殺君主更是不忠不義的表現。所以對於這段歷史,很多大臣都避而不談。趙盾重登相位後,就想看一看,史官董狐究竟是如何記錄和評價這件事的。於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來,詢問他有關情況。董狐把大事記錄給趙盾,讓他親自看。趙盾看到上面寫著“秋七月,趙盾弒其君”,並且得知這件事在朝廷上已經做了公佈,以示筆伐。看完之後,趙盾十分生氣,他將竹簡一摔,對董狐說:“晉靈公死的時候我不在朝中,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你怎麼能說是我殺的呢?你這樣亂寫,是誣衊朝廷命官,是要殺頭的。你們這些史官怎麼讓我承擔罪名呢?”董狐不慌不忙地回答:“你身居相位,經逃亡而沒有走出國境,你那時雖不在國都,但現在身為國家大臣,卻從未追究過殺君之人的罪責,因此,如果說你不是這件事的主謀,那是誰也不會相信的。這不是你的責因此,如果說你不是這件事的主謀,那是誰也不會相信的。這不是你的責任,又是誰的責任呢?”趙盾一聽,覺得也是這麼回事,但他為了自己的面子,還是說:“你修改一下吧,改了對大家都有好處。”董狐嚴肅地說:“作為一個史官,我的職責就是真實地記錄歷史。而史書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來不得半點虛假,否則就是對後人的欺騙。你讓我為了個人私利去改寫史書,這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丟了腦袋,對於我而言是件小事,但丟掉了作為一個史官應有的節操,就是大事了。”聽了董狐的一番話,趙盾被打動了,嘆息說:“《詩經》上都說‘因為我懷戀君主,所以給自己帶來憂傷’。大概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吧!”他沒再說什麼,並且以後也不曾為難過董狐。

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董狐沒有錯,他是一位好史官,據法直書而不加隱諱;趙盾也沒有錯,他是一位賢明的大臣,為了法度而蒙受惡語,真是可惜啊!如果趙盾逃跑出了國境,就可以免除弒君之名了。當時的史官與後世大有不同,他們既典史冊,又充祕書,即協助君臣執行治國的法令條文。傳宣王命、記功司過是他們的具體職責,兼有治史和治政的雙重任務,實際就是具有褒貶臧否大權的文職大臣。當時記事的“書法”依禮制定,禮的核心在於維護君臣大義,趙盾不討伐弒君亂臣,失了君臣大義,故董狐定之以弒君之罪。對此,孔子大加讚揚,稱董狐為“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後世據以稱之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這是因為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權臣掌握國命,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以禮義為違合的書法原則,早已失去了它的威嚴,堅持這一原則,並非都能受到讚揚,而往往會招來殺身之禍。齊國太史就因寫了權臣崔杼的“弒君”之罪,結果弟兄二人接連被殺。董狐書法不隱的誠信精神已為後世正直史官堅持不懈地繼承下來,成為我國史德傳統中最為高尚的道德情操。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直筆的含義逐漸擺脫了以禮義違合為內容的書法侷限,從司馬遷開始,賦予了它“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具備了唯物史觀的實質。這一傳統為後代進步史學家弘揚發展,編著出許多堪稱信史的著作,是我國史著中的精華。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1.名人廉潔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分享7則

2.與廉潔有關的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精選

3.10個關於廉潔的家訓家規家風小故事

4.名人家風家教家訓勵志小故事

5.關於誠信的家訓家規家風小故事

6.關於誠實守信的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

7.關於廉政家風小故事精選10個

8.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200字關於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