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祕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文祕知識/列表

2015黨風廉政建設調研報告

科技專案扶貧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素質,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提高科技專案扶貧效用,促進貧困地區改變落後面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對科技專案扶貧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2015黨風廉政建設調研報告

  一、科技專案扶貧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通過引進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提高了農村產業層次和效益。我市科技專案扶貧大部分是圍繞已經形成並初具規模的主導產業,根據產業發展的不同需求,推廣和普及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支援關鍵環節和重點技術,去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村產業層次和經濟效益。

2、通過引進農業新產品、新品種,開發利用本地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市科技專案扶貧的特點是,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因地制宜,選擇引進適合本地發展的新產品、新品種。這些專案投資相對不大,但通過引進示範,在轉變觀念、開闢新的生產門路,調整生產結構方面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3、通過科技專案的試點示範,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加快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我市實施科技專案扶貧為推廣農村科技和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試點和示範效應,使廣大貧困農民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實惠,激發了農民群眾應用科技的積極性,學科技、用科技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崇尚科學、重視科技的意識普遍增強。我市科技專案扶貧每年培訓農民XXXX多人次,通過科技專案扶貧培訓,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追求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生產無公害及綠色農產品已成為農民群眾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

4、農村貧困狀況繼續緩解,部分農民已經脫貧。我市大力開展科技專案扶貧,提高了農民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改變了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形成了新的農村產業,增加了經濟收入,使得農村貧困狀況繼續緩解,部分農民已經脫貧,奔上小康致富路。

  二、科技專案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的科技專案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效解決了農村的貧困情況,達到了科技專案扶貧工作的初衷與目的,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六點:

1、財政困難,科技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我市重點縣、重點村和貧困人口所佔比重較大,實施整村推進戰略,需要投入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專案戰線長、數量多,所需投資大。科技專案扶貧由於技術要求高、資金需求大,籌措配套資金困難,使一部分專案得不到後續扶持,推廣普及能力有限,影響了專案效益的最大發揮。

2、部分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偏低,科技基礎薄弱。部分農民群眾由於長期貧困,思想意識落後,生產觀念保守,這種心態制約著自身的發展,加大了扶貧開發的難度,導致技術推廣難度大,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速度慢。

3、科技專案扶貧貼息貸款到戶難。農行在鄉鎮的營業網點撤消後,農行以沒有網點面對千家萬戶和貧困戶抵押信譽低為由,拒絕向貧困戶發放小額科技專案扶貧貼息貸款,出現了貸富不貸貧的現象,科技專案扶貧貼息貸款沒有起到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解決溫飽的作用。

4、科技承包服務機制有待繼續完善。我市一方面在技術服務、引進創新、消化吸收以及利益機制等方面,技術單位、技術員和農戶之間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弱化了專案的輻射帶動能力。二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戶與龍頭企業、加工企業之間關係鬆散,還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5、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嚴重製約地方經濟發展。我市山區和半山區面積大,山高坡陡,丘陵平壩面積小,土壤貧瘠,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農業無法形成規模經營,造成貧困山區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增幅較慢,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矛盾依然突出,經濟作物在農業中的比重較低,農村經濟特色不明顯,農民增收緩慢且不穩定,嚴重製約地方經濟發展。同時交通不便,資訊不靈,商品經濟不發達。不少貧困鄉村農民群眾閉關自守,缺乏開發資源、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信心。

6、基地建設滯後,規模效益不明顯。我市貧困農村受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影響,導致產業規模小而分散,很難形成種養大戶,客觀上制約了產業化發展,不利於形成規模,形成基地。同時大部分企業規模小、裝備差,龍頭企業少,缺乏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大型骨幹工業企業,帶動能力弱,這在客觀上影響和制約了貧困地區產業化的發展壯大。

  三、解決存在困難和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充分認識科技專案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要性,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謀劃和指導扶貧開發工作,把過去單純追求數量擴大外延的增長方式,轉變到擴大開發領域、提高開發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發揮科技專案在扶貧開發中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科技專案扶貧要與農村產業化結合,與整村推進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緊緊圍繞貧困地區經濟生活、生產發展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科技專案,選擇重點技術,把科技專案推廣應用貫穿於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通過實用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土地的生產率,提高種植、養殖水平,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通過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重新認識區情鄉情村情,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變劣勢為優勢,以增強扶貧開發的信心,激發農民群眾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內在活力。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農田水利和農村公共設施,減少貧困地區農民群眾因生態環境惡劣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而返貧,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做到科學規劃,支援關鍵環節和重點技術。貧困地區的自身特點決定了科技專案扶貧必須以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技術為主,輔之以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引進的技術必須是符合當地生產發展需要的、實用的、成熟的,廣大貧困農民群眾簡單易學的綜合配套技術或單項技術。因而在科技專案扶貧選項時,必須加強篩選和論證,依託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優勢,注重科技的先導性,堅持高起點、高水平的原則,提高扶貧專案、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主推的品種必須是主管業務部門認定的國家、省級的優良品種、優良畜禽,主推的技術必須是業務部門認定的在當地實踐證明是處於領先的技術。通過做到科學規劃,支援關鍵環節和重點技術,加大優良品種改良,種植、養殖技術及標準化生產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使貧困地區形成主導產業及區域性區域性有優勢的產業,推進扶貧工作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