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說課稿/列表

高一《故都的秋》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故都的秋》語文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故都的秋》語文說課稿

高一《故都的秋》語文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鑑賞中國現當代散文,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本課又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範作用。(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散文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層面不夠深入,教師要適當引導、培養人文意識,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培養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與價值目標:

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培養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立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四、教學重點:聽讀朗讀,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涵。

五、教學方法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此我考慮到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心理特徵,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法和設疑討論法兩種方法。

1、朗讀法。朗讀有助於學生品味本文的語言美,有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設疑、討論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感,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思,優美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的。設疑、討論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課前佈置預習題:利用網路或參考書瞭解作者的思想和創作風格、作品的寫作背景,尋找有關描寫秋景的詩文。

1、情景匯入:多媒體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並展示京城秋景圖片,以濃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圍,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音樂結束,我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麼?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學生暢談感受,朗誦收集到的關於秋天的詩文。

如詩: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劉禹錫)

如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王維《山居秋暝》歐陽修《秋聲賦》

學生欣賞圖文,並沉靜在秋意之中,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淒涼,抒發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鮮明的個性,選擇了獨特視角,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創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略故都的秋味。(螢幕顯示課題和作者。)

2、整體感知

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及有關課文意境畫面。接著朗讀指導,讓學生整體感知作品。

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結合作者思想和寫作背景,並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讀完以後,抓住“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提問:“秋味”是什麼?“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自然就把學生引入教學過程的第三個步驟)

3、深入研讀文字

螢幕顯示(學生找出的“故都秋味”詞語)“清、靜、悲涼”,並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螢幕顯示:“客觀實景、主觀情感”。

接著繼續提問:為了體現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速讀課文,讀後,自由發言。最後,多媒體展示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然後,我設計三個問題,螢幕顯示,讓學生分組討論。

(1)、故都的秋景本應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為什麼不寫紅葉似火的香山、遊人如織的頤和園、明澈如鏡的昆明湖,而只選取了表現“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呢?

(2)、作者對故都的秋,態度如何呢?結合具體語言,體察作者的內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也會因它愛不能寐,沉浸其中,也會“清、靜、悲涼起來呢?為什麼?

這一過程著重解讀其人文內涵,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是教學難點。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與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課前收集了解到的資料,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深切體會作者對故都的讚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涵。

分組討論、發言後我作簡要點評。

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對於同一輪明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鬱的人寫她,她在愁。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會到許多悲苦和憂愁但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態度和眼光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美好的一面。可見其人文精神。

結合作者生平和背景分析他並非真正沉淪,而是在內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悶不甘沉淪”。

4、拓展學習

我先示範性地提出有關《故都的秋》拓展學習的命題,比如:《故都的秋》的詩化表現。文人眼中的秋。學生也可選擇自己另外的命題研究學習。

5、結束語:同學們,今天在郁達夫先生展現的一個秋天的背景裡,我們以朗讀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進故都的秋,現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網路環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設計依據:本環節採用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來突破教學目標。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使學生的大腦活躍,有利於互相啟發,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啟學生的探究思維。本節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整理散文取材特點,從而實現知識目標,突破教學重點。)

(四)三讀文字(學生誦讀),進一步涵詠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約10分鐘)

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12自然段,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任務:這一段可否去掉?為什麼?

學生思考、圈畫、交流、討論,然後小組發言,其他小組補充,教師從旁予以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確: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充分把握本文的教學內容,深刻體悟作者的情感,瞭解作者對秋的禮讚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五)四讀文字,賞析散文語言,獲得審美體驗。(10分鐘)

請你選擇一段你認為寫的較好的文字,從語言和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

明確:

1、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這裡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緻,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閒、愜意。總的來說表現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解析:這裡寫了視覺、觸覺形象。花鋪滿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逼真的感受。這裡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3、仿照下列句子的格式,各寫一組句子。

①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水並不是名茶,也不是佳釀,那是一種半有半無的狀態,在品味水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②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比起江南的水來,正像是森林之與樹木,天空之與飛鳥,小草之與野花,山川之與大地。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精彩段落的賞析,可以把握散文語言的韻味,深切體會作者蘊含在語言中的細膩情感,同時學習本文運用語言的手法,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六)小結:(1分鐘)

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情感細膩,分外感人。

(七)作業:(1分鐘)

寫作訓練:正值金秋,對於我們家鄉的秋天,你也一定有著深厚的感情,就請你拿起自己的筆,仿照《故都的秋》的寫法,為家鄉的秋也寫一曲讚歌吧。

(設計意圖:進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徵,在仿寫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同時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高一《故都的秋》語文說課稿2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寫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說課考核”七個專案的順序,把我備課的思路和設計,一一展開解說。

一、教材簡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鑑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本課的教學是散文鑑賞教學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範作用。作者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規定及新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本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習並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一)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來自鄉鎮的學校,語文基礎不算好,但他們對散文這種體裁併不陌生,在國中時已有接觸,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鑑賞。學生一般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二) 、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1、朗讀感知法。

重視誦讀、美讀。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由於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尤其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因此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體會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加強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情境教學法。

本文是寫景抒情的名篇,當中由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的統一而形成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配以形象鮮明的圖片,生動的語言,並利用錄音朗讀,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彷彿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學生在這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中,激發了求知慾和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的內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語言實踐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3、探究式教學法。

根據20世紀初,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遵循設定疑難情景、確定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實施的步驟,對本文內容的理解進行了設疑討論。

問題設定的重點在於弄清其表現手法,理解描寫中寄託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及細細品味優美、含蓄、雋永的語言。要求學生學有所疑,有疑則求解,勇於發表個人見解。激發他們學習與研究的興趣,鼓勵學生課下繼續討論與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體電腦課件。把教學設計的步驟及內容製成課件,利於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法,利於突破重點、難點,利用演示課件代替板書,能節省時間,又可展示教材所沒有的補充材料,擴大教學內容,加快教學節奏,體現教改的新理念。

四、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以讀為主,根據認讀――還原――移情――領悟的閱讀認知過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1、誦讀感知法(學生先聽錄音範讀,後反覆誦讀)。

2、閱讀學習法(閱讀步驟:通讀、精讀、品讀、研讀)。

3、設疑研討法(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說:“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於知識的本身,而在於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葉聖陶老先生也曾說過:“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勇於質疑、解疑,發表個人觀點。

4、拓展延伸,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學生自由選擇課堂任務、合作伙伴及完成方式,並開展學習成果和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五、教學程式

根據本節的教材內容及學生的情況,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導讀――體悟――探究――交流。

1、激發興趣,匯入新課。首先發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麼?歷代文人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回憶有關秋的詩文,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匯入新課,並介紹作家和背景,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思想。

2、整體感知,錄音朗讀。讓學生迅速感知把握內容和課文情感及其結構,為下面開展的鑑賞學習活動作準備。

3、設疑討論,鑑賞品味。重點講析第一幅圖,其餘讓學生自主學習,質疑發問。在講析中也是以設定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理解,如:

1)“故都的秋味有什麼特點?”

2)“哪些景物畫面體現出這些特點?”

3)“作者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各具怎樣的特點?”等,並教給學生進行閱讀鑑賞的分析學習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帶著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這個環節的設定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質疑發問的.過程中掌握本文的教學重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4、學習成果、心得交流。在課堂問題討論告一段落後,組織學習小組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並在班上進行交流,再次對課文的表現手法和優美的語言作深入的探討分析,對課文的寫作特點作簡要的總結。

5、佈置探究作業:

1、寫一篇賞析或評論《故都的秋》語言美和畫面美的文章。

2、以郁達夫的創作為題材,設定一個網頁。

3、寫一篇表現梧州特色景觀的寫景抒情散文。

4、郁達夫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以上作業任選一題來完成)

六、教學觀念

1、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3、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4、教師觀念的更新

(1)轉換教師角色

(2)改變學習方式

(3)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七、創新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建立的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念,語文學習應由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語文的氣息,而且培養人文精神是當代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在質疑引導過程中設定以下問題和作業讓學生探討。

1、亮點探究: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可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2、思維拓展: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3、探究作業的佈置。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TAG標籤:故都 語文 高一 說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