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說課稿/列表

《螳螂捕蟬》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蟬》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螳螂捕蟬》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螳螂捕蟬》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二、說學生: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感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複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複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麼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係,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麼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麼?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裡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麼“虛”?其他諸候國乘什麼“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麼“不堪設想”的後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麼問題要提?

像剛才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麼?)

練讀第3節。

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分小組準備後(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螳螂捕蟬》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 “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 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解決生字詞問題,理清文章脈絡,初步整體感知課文,理解相關詞句。第二課時是本文的教學重點,通過指導學生複述課文,

讓學生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為了配合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主要設計製作了與課文相配套的課件,主要以圖片文字和音樂為主要構件。

二、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物件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瞭如下手段和方法:

一、重組課文,落實重點。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複述、表演這個故事,藉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複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訓練思維,凸現主體。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

三、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一、 由圖及文,匯入新課。

1、 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動物?

2、 板書並認讀生字“螳螂” “蟬”

3、 指出他們屬於左形右聲字,便於識記。

(這三步設計從具體的圖象到抽象的文字,並且點出了“螳螂”二字的構成特點,從而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在課題中就讓學生輕鬆識記了本課的兩個生字。)

4、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在這裡教師設定疑問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也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 指名逐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字音。

3、交流:你通過讀,理解了哪些詞語的意思?還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不明白?

(這兒,主要通過學生自問自答的形式並引導學生通過聯絡上下文來理解生詞的意思,為感悟課文掃除了障礙。)

4、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文,看看你能否發現課文中還有那些角色之間存在著類似“螳螂捕蟬”的關係?

2、集體交流。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四、三讀課文,理解詞句。

1、這些角色,它們是在什麼情況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標的呢?默讀課文,看看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2、學生默讀課文,勾畫相關句子。

3、集體交流: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在交流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抓住各個角色的動作,品讀描寫它們動作的語句,通過紮實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真切感悟到“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這部分主要讓學生明白吳國的眼前利益時什麼?而隱伏的禍患又是什麼?從而很自然的讓學生明白故事與現實之前的共同之處。

在再讀當中,學生抓住了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幹,在這一遍品讀當中,就引導學生循著這些線索,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句。理解的過程中,著重訓練學生緊扣重點詞語評析文章的能力。

五、指導書寫。

1、出示 “侯”、“候”

2、學生觀察,說說自己發現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啟示?(通過觀察學生自然會明白多一豎少一豎就是兩個不同的字)

3、同樣觀察一下其它生字,想想書寫時要注意什麼,然後描紅臨寫。

(雖是高年級但也不能擯棄寫字教學,這裡以“侯”字為材料,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並歸納記憶方法應該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五、作業。

1、 抄寫生詞。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聽寫鋪墊

1、師生同寫課題,齊讀課題。

2、聽寫五組詞語要求學生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絡。

4.教師依次念五組詞:

(1)蟬 悠閒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著禍患 恍然大悟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為後面地複述課文埋下伏筆。)

5、學生對照螢幕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

6、齊讀五組詞語。

二、師領複述

1、教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詞語。

2、學生根據畫面,練講故事,儘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

3、指名講述故事,師生邊聽邊評。

4、同桌互講互評。

5、總結:這個故事就叫——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這個板塊的設計意在無痕跡地為學生鋪設一個臺階讓每位學生都能走上去,從先前默寫五組詞語,暗中幫助學生記住故事的梗概到教師聯絡五組詞語,示範講述再到學生自己根據詞語和掛圖進行復述,最後再在大組評析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練說。這一系列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鬆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這不就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追求的一個美好的境界嗎?)

三、品析人物

1、 那個少年為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2、 小組討論之後,集中交流。

3、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恍然大悟)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在這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學生的表達肯定個性鮮明,但這一切都要依賴於學生對文章的正確解讀,做到有理有據。)

4、你認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裡又給學生搭建了表達的一個平臺,讓學生再去迴歸課文認真讀書從而對吳王有個準確的評價,學生除了可以感悟到吳王的專制蠻橫,當然也可以體會到他的可愛之處。)

四、 表演深化

(表演僅僅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通過表演能讓學生在“語文”的層面上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這裡,我設計了合作表演的環節,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化體驗內化語言,並在此基礎上有創造性的表現。)

1、激趣:我可以這樣說:“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

”用上這樣的導語學生的表演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2、組織:尋找合作物件,練臺詞。(這兒的臺詞主要是課文中人物的對話)

3、設計: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4、演練。

5、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6、潤色:學生即興寫旁白、畫外音。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這兒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是讀寫結合的好形式。)

(有人說過:下課是新一輪讀書的開始。在這裡我借本課的文章特點因勢向學生推薦一些關於寓言的讀物,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向課外延伸,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螳螂捕蟬》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1、教材體系:《螳螂捕蟬》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與《最大的麥穗》、《爺爺的蘆笛》構成一組說理性的單元。《螳螂捕蟬》選自劉向的《說苑》,《說苑》一共20卷,這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古代寓言故事。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曾經接觸過一些古代寓言故事,如:《濫竽充數》、《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他們對這類課文並不陌生。

2、教材內容:《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與以往所學的單純的寓言有所不同,它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並下了死命令不準別人來勸阻他,一位少年巧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會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智勸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它是歷史故事中包含著寓言故事,而故事裡又隱含著道理,少年巧用故事來勸戒吳王的一篇文章。全文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寫,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聯絡上下文或生活積累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b、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c、能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質疑討論,以說促讀,理解語言文字,感悟少年的聰慧、勇敢,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能辯證地看待吳王這個人物。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絡。

5、教學安排:

根據這篇寓言故事的特點,以及高年級段學生的實際學情,本課打算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理解生字詞,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精讀感悟,以說促讀,明白道理。

6、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說苑》“正諫”中的幾個小故事。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質疑問難、自主探究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孩子們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根據這篇寓言故事在寫作上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特點,努力將人本與文字相結合,準備採用以下的教法與學法:

1、首尾段落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2、緊扣重點指導複述,情境朗讀明白道理。

3、補充閱讀材料,培養閱讀興趣。

三、說教學程式

以第二課時為例,整個教學過程分四個環節:

1、激發興趣,匯入本課。

2、對比朗讀,探究生疑。

3、以說促讀,入境悟理

4、拓展閱讀,課外延伸。

第一個環節:激發興趣,匯入本課。(本環節預設1分鐘時間

我將這樣匯入新課:在中國古代,有一位少年機智地用一個故事阻止了一場戰爭,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一個道理,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上節課我們已初步認識了這位少年,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寓言故事也是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體裁。設計這一匯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這節課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調。

第二個環節為對比朗讀,探究生疑。(本環節預設6分鐘左右的時間)

課件出示文章的首尾兩段話: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

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學生自由朗讀這兩段話,再指名讀,引導思考:讀了這兩段話,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呢?

學生可能會提出少年的“這番話”指的是哪番話?吳王為什麼會

恍然大悟,他又悟到了什麼?大臣、少年都勸吳王,為什麼大臣勸後吳王仍是執迷不悟,而少年一勸吳王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在學生充分質疑後,我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合,並提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古人又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引導學生根據文字進行質疑問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能激發他們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

第三個環節:以說促讀,入境悟理。(本環節預設20分鐘左右的時間)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難點部分,我打算分三個層次進行教學。首先找出少年講的故事,指導朗讀、複述;然後抓住重點句子,理解寓意;最後回顧全文,分角色朗讀,進行作業練習。

首先教學第一層:少年的“這番話”是指哪些話呢?請同學們開啟書本,找一找,讀一讀,再指名讀,齊讀,假如你們都是少年,我就是吳王,誰來勸勸我這位吳王呢?捧著書讀,能打動吳王嗎?恐怕不行,看看書,看看插圖,練一練,看能不能複述。再指名複述,學生評。

然後教學第二層:在你們說的話中有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吳王的心,是哪句呢?學生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引導學生明白“它們”、“眼前的利益”、“身後正隱伏著禍患”的雙關意思。教師相機板書。接著討論吳王因為想到了什麼而恍然大悟呢?他又悟到了什麼?理解“恍然大悟”並造句。這一問題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起他們繼續探究的願望。學生可能會談到,吳王想到自己就像螳螂一樣,楚國就是蟬,而諸侯國就是黃雀,吳王眼前的利益是楚國,而身後的禍患是吳國很有可能被諸侯國所滅。

最後教學第三層:這麼精彩的故事,你願意連起來讀一讀嗎?同桌兩人分角色讀課文的三到十一小節。讀完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為什麼大臣勸吳王,吳王不聽,而少年勸後,吳王就恍然大悟呢?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述這個故事呢?

通過小組討論,讓孩子們發表獨立見解,主動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回顧全文,整體把握,體會少年的勇敢、聰明,他的勸是“智勸”、“巧勸”,而大臣的勸是“直勸”、“力勸”。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也照應了文章開頭。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個啟發者、引導者,我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

回顧全文後再進行作業練習,填空:《螳螂捕蟬》一文,主要寫了少年巧用 ,從而,體現了少年的 ,同時還告訴我們 道理。

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由整體感知,到區域性精讀,再回到整體感悟,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讀書方法。

第四個環節:拓展閱讀,課外延伸。(本環節預設13分鐘左右的時間)

劉向的《說苑》分“君道”、“臣術”、“建本”、“立節”等二十卷,其中第九卷“正諫”中收集了秦始皇、楚莊王、齊景公等人的歷史故事十多個。課堂上我準備了四個小故事,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兩個,自由組合,共同閱讀,並討論:學了課文,又讀了這些故事,你有什麼收穫呢?學生各抒己見,個性得到了張揚。最後我鼓勵學生有興趣的話不妨讀讀《說苑》整本書。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樹立了大語文觀。《課程標準》中也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四、說效果預測

尊敬的評委,我在預設《螳螂捕蟬》一課的教學案前也閱讀、瀏覽了一些相關文章,如特級教師薛法根的教學。我在思考時,主要想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抓住文中對比明顯的兩段話以及能揭示故事道理的中心句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自主讀書,討論探究,從而獲取知識。預計學生在說的這一塊能生成課堂的亮點。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有些歷史知識較豐富的學生還能補充一些歷史小故事更深刻地來說明所學的道理。而在探討“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聯絡時學生可能會有點難度,這時教師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加以啟發、引導。當然,在我今天的說課中還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專家能不吝賜教,謝謝!

  《螳螂捕蟬》說課稿4

一、教材簡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並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麼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並從中明理並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瞭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絡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4、能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並準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面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瞭解,並相機出示圖片,隨後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隨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準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說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並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重點談)

一、複習匯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並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字。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瞭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後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麼?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藉助春秋諸侯爭霸圖瞭解當時的形勢,並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並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讀完以後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穫。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穫,只要尊重對文字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面藉助媒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隱伏著禍患”這一故事寓意。相機板書: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後,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後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後聯絡,精讀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麼?並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髮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閱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三、實踐練習 積累深化

在本課的結尾階段,我將佈置學生再次走進文字,選擇文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畫一個臉譜,並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積累。

  《螳螂捕蟬》說課稿5

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中的《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設計《螳螂捕蟬》這一課時,主要有以下幾點設計意圖:

一、重組課文,落實重點。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並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讀熟恐怕是前提。因此,我在設計中,也很重視學生的讀,給每一位學生讀的機會,並且讀的形式是多樣的,快速讀、朗讀、默讀、自由讀、齊讀等。在讀的過程中,我還要求學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對學生每一次的讀,我都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力求讓學生在探究文字的過程中感悟,將書本知識內化,進而要求學生複述故事。“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複述、表演這個故事,藉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複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三、訓練思維,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著學生疲於應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質疑,並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並相機引導學生從文字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