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

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1

從這個紀錄片中,能看到來至於兩個國家之間所形成的文化衝突,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在一個團隊中的自我認知的差異,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同,所觀看事物的角度就會改變,在不斷的衝突與改變中摸索前行。

從紀錄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國工人對於福耀工廠的未來,還是擁有者強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總經理問道要不要在牆上掛上兩幅畫,一副中國的、一副美國的,曹德旺說:掛美國的,我們還是不要刺激他們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曹德旺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胸襟。還有一幕就是說要去砍了議員腦袋的那位經理。從這兩個點能看到雙方起初的剋制,還是希望能夠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國工人來中國工廠學習的那一段,有兩位員工的對白給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講出了問題衝突的矛盾點。就是中國的那句古話:拿了錢,就得辦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工人沒有那種對於一個企業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美國工人之中存在著大量的只為拿工資的員工,他們是為了拿到工資從而使自己回到“中產階級”,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團隊中擔任自己應有的角色。而中國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團隊中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為團隊做什麼,有種以團隊為家的感覺,只有相互間的配合,才能像齒輪一樣,一個連線一個推動著公司這艘巨輪向前遠航。

衝突最為激烈的莫過於工會的差點介入那一段了,工會組織人員發傳單、刷口號,做員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層,也是層層推手去控制著事件的惡化。最終,以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於工廠建立工會。福耀拿到了滿意的結果,而因為勞工衝突導致失業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著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結尾部分,工廠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紹著,將會用機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這種機器取代重複勞動力的模式,必定會在以後的社會上,特別是製造業中發展壯大。

正如一位美國工人所說的那些話,重複的勞動是睏乏的,更是對於人的一種精神上的一種巨大的考驗。在重複的勞動中,你可能會丟失你對於世界的熱愛,生活的熱忱。在中國福耀工廠,一位大姐的回答,說這工作還可以把。一天十二個小時,一年回家一兩次,這個節奏估計放到美國很多人是要崩潰的。人們對於事情的認知與判斷,大概率的來源於你所接觸的世界和人,它決定著你思維的維度和深度。

人活著,就是要幹活的。這句話大概沒人會反對。工作佔據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通過工作,人們獲取生存的價值,推動經濟的發展,收穫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創造著屬於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國。沒點理想,拿什麼支撐著你不斷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員工唱歌的那一幕,為了每一片的透明。對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個很好的詮釋。怎麼講,就是員工得有這麼一個心態和同企業一起奮鬥的目標與理想,還有就是一個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一同為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業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潤了,員工才會有更好地待遇,不是麼?

世界正處於一個急速發展的階段,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對於現有的製造業體系形成了巨大的衝擊,迫使著製造業向著智慧化機械化、物聯網的方向邁進,像是汽車的智慧駕駛,5G的建設。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只有不斷地接觸新的知識體系,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不然只能被埋進時代的浪潮之中。

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2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本站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了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

從紀錄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國工人對於福耀工廠的未來,還是擁有者強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總經理問道要不要在牆上掛上兩幅畫,一副中國的、一副美國的,曹德旺說:掛美國的,我們還是不要刺激他們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曹德旺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胸襟。還有一幕就是說要去砍了議員腦袋的那位經理。從這兩個點能看到雙方起初的剋制,還是希望能夠良好的合作的。

影片中在美國工人來中國工廠學習的那一段,有兩位員工的對白給人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很是直白地講出了問題衝突的矛盾點。就是中國的那句古話:拿了錢,就得辦事。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工人沒有那種對於一個企業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美國工人之中存在著大量的只為拿工資的員工,他們是為了拿到工資從而使自己回到“中產階級”,使自己的生活更好,而不能在團隊中擔任自己應有的角色。而中國工人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團隊中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思考的更多的是能為團隊做什麼,有種以團隊為家的感覺,只有相互間的配合,才能像齒輪一樣,一個連線一個推動著公司這艘巨輪向前遠航。

衝突最為激烈的莫過於工會的差點介入那一段了,工會組織人員發傳單、刷口號,做員工的思想工作,而福耀管理層,也是層層推手去控制著事件的惡化。最終,以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於工廠建立工會。福耀拿到了滿意的結果,而因為勞工衝突導致失業的人,只能在落寞中反思著自己的得失。

影片的結尾部分,工廠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介紹著,將會用機器人一步步地取代人工。這種機器取代重複勞動力的模式,必定會在以後的社會上,特別是製造業中發展壯大。

正如一位美國工人所說的那些話,重複的勞動是睏乏的,更是對於人的一種精神上的一種巨大的考驗。在重複的勞動中,你可能會丟失你對於世界的熱愛,生活的熱忱。在中國福耀工廠,一位大姐的回答,說這工作還可以把。一天十二個小時,一年回家一兩次,這個節奏估計放到美國很多人是要崩潰的。人們對於事情的認知與判斷,大概率的來源於你所接觸的世界和人,它決定著你思維的維度和深度。

人活著,就是要幹活的。這句話大概沒人會反對。工作佔據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通過工作,人們獲取生存的價值,推動經濟的發展,收穫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創造著屬於自己的一片理想的王國。沒點理想,拿什麼支撐著你不斷的前行。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員工唱歌的那一幕,為了每一片的透明。對福耀公司的理念做出了一個很好的詮釋。怎麼講,就是員工得有這麼一個心態和同企業一起奮鬥的目標與理想,還有就是一個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一同為了更好地明天。只有企業做好了做大了,有利潤了,員工才會有更好地待遇,不是麼?

世界正處於一個急速發展的階段,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是加速了科技革新的迭代,對於現有的製造業體系形成了巨大的衝擊,迫使著製造業向著智慧化機械化、物聯網的方向邁進,像是汽車的智慧駕駛,5G的建設。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只有不斷地接觸新的知識體系,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不然只能被埋進時代的浪潮之中。

美國工廠紀錄片觀後感3

最近,一部紀錄片的橫空出世引發了不少爭議,它就是由Netflix出品的《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與以往不同的是,它講述了中國企業家到美國投資建廠的故事。因為奧巴馬執政時期的一個政策,中國企業家福耀玻璃集團的創始人曹德旺先生於20xx年在美國代頓投資辦廠,招收了通用公司破產之後的下崗職工們,一家特殊的企業就開始營業了,紀錄片由此開始。

本片的結構非常清晰,就是按照時間線索客觀的展現這家特殊的企業是基於什麼樣的前提下開始的。在失業兩年的陰影下,這些美國工人重新獲得了工作,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希望的色彩,紀錄片中歡快的音樂也讓觀眾對他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但是短暫的蜜月期之後,海平面下的波濤也逐漸浮上水面。第一個矛盾很快就來了,在舉行盛大的開幕儀式之前,美方負責人要求在會場上面加裝頂棚,但是曹德旺並不同意,在短短的爭執之後,美方負責人妥協了,但是可以通過一個特寫鏡頭我們可以看出美方負責人只是口服心不服而已。

後面的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工作的過程中,中美雙方的工人因為種種原因產生了許多矛盾。從最開始的語言不通,工作起來十分不方便,然後是美國工人認為在通用公司和福耀玻璃的工資相差較大,生活檔次都因此而改變了。但是這些都只是小矛盾,最大的矛盾在於中方為了效益,給美國工人提了很多要求,比如加班之類的。這些都引起了美國工人的反對,中方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甚至要求美國工人的管理層去中國工廠考察。剛開始來的時候,美方管理層非常羨慕中國工廠的效率,但是當他們看到中國工廠效率的背後是工人十二個小時的工作,一個月只休息幾天,只有過年才能回家的情況下,他們沉默了。

矛盾重重之下,美國工人甚至要求工會介入來滿足他們的訴求,但是中方面對美國工人的反對只有一個對策,就是加薪,他們根本不關心工人真正的訴求是什麼。工人的訴求並不僅僅是要求工廠不加班,工人看到了他們面對的安全問題,工人看到的是工廠不守規矩的將有化學制品的汙水倒入水源。工廠決定投票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工人為了中方的利益也在積極和美國工人對抗。因為種種原因,工廠一方勝利了。之後,工廠很快運用各種方式將這些參與工會罷工的美國工人開除了,工廠的抗議遊行罷工就此結束。這一段落的最後是一箇中景鏡頭,裡面的中國工人興奮的用電腦視訊告訴他的家人,中方勝利了。但是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曹德旺在最後視察美國工廠時問到這個可以代替兩個工人的機械臂什麼時候全部到位,他的下屬回答他最快到七八月份就全部到位了,到時候會裁掉百分之四十的工人。

全部的紀錄片到這裡就結束了,作為一箇中國的觀眾最先開始看的時候真的感到很憤怒,明明是中國公司的到來讓你們得到了工作機會,你們還挑三揀四的,事情這麼多,應該多窮幾年就好了。我相信影片中的中國工人也和我想的一樣,所以才和管理層一起去對付美國工人。但是看到結尾,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場投票之中,到底誰贏了?毛主席說鬥爭的過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可是我看結尾我感覺這是一個雙輸的結局,要是硬說贏家只有一個就是資本家,因為到了最後,中國工人也沒有獲勝,美國工人也沒有獲勝,唯一獲勝的是運用機械代替工人的資本家。這一場投票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對決,而是機器與人的對決。看完整部紀錄片我能感覺只有作為人的存在對未來的焦慮,我們的對手究竟是比我們更優秀的“人”,還是比我們更聽話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