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教師觀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觀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觀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範文

  教師觀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1

張桂梅,45歲,滿族,中共黨員,雲南省麗江地區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華坪兒童之家院長。2000年以來,先後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被全國教育總工會、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十佳師德標兵”,被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知識女性,獲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首屆“興滇人才獎”,被省婦聯、省電視臺評為“感動雲南”十大母親,被評為麗江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稱號。今年6月,在中共雲南省委八屆三次全會上,她當選為雲南省出席黨的十七大代表。

張桂梅同志深深紮根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愛教育,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別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愛學校,不顧身患多種疾病,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經常超負荷地工作在教學崗位上;她愛學生,拿出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名共產黨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張桂梅同志是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教師的榜樣。張桂梅同志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張桂梅同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張桂梅同志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認真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加強師德建設,真正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張桂梅同志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勤奮工作、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著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以後,我們要更加熱愛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和接班人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甘為園丁,做到教育安心和專心,全心全意為教育事業服務。熱愛本職,踏實工作,不追逐名利。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與能力。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認真聽取他們的教誨。講好普通話,使用規範字,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上好每堂課。絕不得過且過和放任遷就學生,而要以又紅又專的高標準要求學生,以滿腔的愛心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誘,管教管導,既教書又育人,對學生一視同仁。做到深入學生,為學生排憂解難,為學生多辦實事。

敬業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的價值在於奮鬥、進步與奉獻。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條。有人說,偉大的科學發現和重要的崗位,容易調動敬業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業也敬不起來。道理並非如此。教師們發揚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可感召成千上萬人投身到教育事業建設中,推動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長期能愛崗敬業,創造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業績,需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教師觀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2

清晨5點15分,張桂梅和往常一樣,從女生宿舍的鋼架床上爬起,坐著宿管員的電摩來到教學樓,在學生到來前,把每層樓的燈一一開啟。清晨5點15分,張桂梅和往常一樣,從女生宿舍的鋼架床上爬起,坐著宿管員的電摩來到教學樓,在學生到來前,把每層樓的燈一一開啟。

10多年來,張桂梅每個上學日都堅持著這個頗具儀式感的習慣。“姑娘們怕黑,提前把燈開啟讓她們更安心。”她說。

愛人早年病故,張桂梅膝下沒有兒女,她把母愛奉獻給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時間去學生家中挨個家訪。10多年來,她的足跡遍佈麗江市一區四縣,行程超過10萬公里。

有年寒假,張桂梅到華坪縣榮將鎮家訪。在街頭,張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學生山啟燕正在路邊賣甘蔗。“都要大學聯考了,不好好在家看書,咋跑來賣甘蔗?”張桂梅生氣地問。

瞭解到山啟燕父親患病、家庭困難,張桂梅經常偷偷給她塞生活費,直到她順利考上大學。如今,大學畢業的山啟燕已成為一名幼師。

張桂梅名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她沒有房、沒有車,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學生們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張桂梅病危入院,華坪縣縣長到醫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張桂梅拉住縣長的手說:“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著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9月5日,華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場上,聆聽入學後的第一堂“校課”。每週“校課”,小到學習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張桂梅都親自授課。

如今,這堂課讓張桂梅愈發感覺吃力。63歲的她站在教學樓前,身形有些佝僂,手指、胳膊、頸背上貼滿了止痛膏藥。“早上起床時,腳疼得不敢著地。有時我真想不幹了,可看著你們,我告訴自己必須堅持。”張桂梅對學生說。

看到有學生抽泣,張桂梅連忙說:“不哭不哭,我答應你們,我會好好的,陪你們讀完這三年……”話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張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桂梅同志學習的活動。麗江市專門設立了“張桂梅教育基金”,所籌集資金將用於支援華坪女高發展、補助貧困學生。

讓張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許多華坪女高的`學生大學畢業後,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機會,選擇投身艱苦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

周雲麗是華坪女高第一屆畢業生。從小窮苦的她,以前願望是“走出大山、賺大錢”,但女高改變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學畢業後,周雲麗考取了寧蒗縣城的中學教師崗位。聽說女高缺數學老師後,她毫不猶豫放棄了縣城工作、放棄了正式編制,來到女高做代課老師,一年後才轉正。

“老師老了,我們長大了。”周雲麗說,“我們要繼續她未竟的事業。”

  教師觀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3

許多年前,一次家訪途中的偶遇,讓張桂梅至今無法忘懷。

一個女孩坐在山坡上,憂愁地望著遠方,身旁放著籮筐和鐮刀。她上前詢問得知,女孩才十三四歲,父母為了3萬元彩禮,要她輟學嫁人。

張桂梅暗自發願:要改變大山女孩的命運,讓她們通過讀書走出大山。2008年,她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階中學。12年來,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從這裡考上大學。

她像一盞明燈,燃燒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夢。

低進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運改寫

今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來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學生們報喜的簡訊把張桂梅的手機震得嗡嗡作響,但她卻悶悶不樂了好幾天。

這一屆,華坪女高159名學生參加大學聯考,150人達到本科線,本科上線率為94。3%,其中一本上線人數70餘人。“如果沒有疫情影響,姑娘們能考得更好。”張桂梅心有不甘。其實,這個成績真的很不錯了。

因為,華坪女高招收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山區,不少學生基礎差,甚至會考分數遠低於當地高中的最低錄取線。低分進、高分出,大學聯考成績常年位居麗江市前茅,華坪女高創造了大山裡的教育奇蹟。12年來,1800多名女孩從這裡考上大學,改變了人生軌跡。

27歲的陳法羽是其中之一。2009年,家境貧寒的陳法羽會考分數沒過線,自費讀高中一年要好幾千元。“當時我妹妹也在上學,家裡拿不出這麼多錢。”陳法羽說,實在沒辦法,她只能放棄讀書,回家種地。

後來聽說華坪有一所女子高中,專門招收家庭貧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費用,陳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趕快跑來報名。在女高學習三年之後,陳法羽順利考入雲南警官學院,如今已成為麗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憶高中三年,陳法羽難忘校長的嚴厲與堅守。不管颳風下雨,張桂梅每天清晨都會陪著學生晨練;白天,幾乎每節課她都會親自查課;晚上,她和學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裡12點後查完宿舍才入睡。

“沒有張老師的嘔心瀝血,就沒有我們的命運轉變。”陳法羽說。

  教師觀看張桂梅先進事蹟觀後感4

張桂梅,1977年6月,河匯村村民。在丈夫慘遇車禍身亡後,面對年幼的孩子和年邁多病的公婆,她斷然拒絕“好心人”讓其改嫁的勸說。最後,簽訂以“為公婆養老送終”為提前的入贅協議,招夫上門共同孝敬公婆,擔當養老撫幼責任,樹立了尊老敬老的典範。

擺脫喪夫之痛,以單薄的雙肩毅然挑起生活重擔

張桂梅出生於木石鎮儉莊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雖然家裡經濟並不富裕,但卻是一個忠孝之家,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她知道了什麼是忠孝仁愛。

2002年,心地善良的張桂梅嫁到了河匯村,可就在2007年春,一場意想不到的車禍,不僅帶走了丈夫年輕的生命。巨大的悲痛讓她痛不欲生,一度喪失生活信心,但是看著風燭殘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頓時清醒過來——“絕不能讓喪失獨子的公婆整日以淚洗面,無依無靠,即使命運拋給我千斤重擔,我也要勇敢地肩負起身為兒媳和母親的責任。”。

於是,張桂梅掩蓋住心內的痛楚,每天早出晚歸外出工作,回家後悉心照料公婆和兒子,田間地頭更是經常看到她獨孤的身影。為了不讓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艱辛,張桂梅總是面帶笑容,於是歡聲笑語再次回到這個不幸福的家庭。

簽訂“入贅協議”,堅決為老人養老送終膝下盡孝

女人能頂半天,可是整個頂下來,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氣,生活十分艱辛。張桂梅的公婆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自己卻又幫不上什麼忙,心裡十分著急,於是就勸她早日改嫁。可張桂梅死不同意。善良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帶著孩子走,但誰願意接受兩個不沾親不帶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沒有兒子,4個女兒又遠嫁外地,誰來照顧他們呢?兩老都已經高齡,身體均不好,婆婆王傳美有嚴重的氣管炎,公公張茂春腿腳不好,她實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這個擔子扛起來,這是我應該替丈夫承擔的責任。”張桂梅堅定地說。可婆婆王傳美看著不忍心,一再勸她:“梅子改嫁吧,你這麼年輕,不要因為我們拖累了你,我們不會埋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話讓張桂梅淚如雨下,“娘,不要再說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帶著你們。”

最後,在大家的勸說下張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個前提,就是必須招夫入贅前夫家中,一起伺候兩位老人,否則她終生不嫁。她的這一要求在整個村子傳開來,很多適婚男人聽說後打了退堂鼓,然而還是有人被她這份執著的孝心打動了。忠厚老實的劉信聽說她的故事後深為感動,他認為張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說明她很孝順,有責任心,於是拍著胸脯答應了。就這樣,又一個家庭組成了,婚後,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時,對新的公婆張桂梅同樣照顧得很周到。劉信父母深明大義,也非常理解兒媳婦和劉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復了恬靜幸福。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盡心盡孝感動鄉鄰

在張桂梅家中,剛剛過世的婆婆王傳美生前,說起張桂梅和劉信,老人總是讚不絕口:“他們對我們真的很好,雖然不是親生的,但比親生的還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張桂梅即便再忙,也會給婆婆梳頭,下午回來再晚,也會給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劉信每晚也會端著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間,與老人邊喝酒邊聊天,排解他們心中的孤獨。

可前不久,又一場突來的災難再次考驗著這個歷經風雨的家庭。劉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車禍不幸遇難,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對兩邊都需要照顧的老人和孩子,張桂梅和劉信誰都沒有撇下,為照顧兩邊的老人,他們經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間。目前,張桂梅和劉信的言傳身教,讓他們兩個幼小的孩子也有了遠遠超過自身年齡的責任和擔擋,不僅學會了料理家務,更學會了如何照顧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做一個好人。

“她對婆婆非常孝順,我們村裡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張桂梅的河匯村村民於媜說,張桂梅逛街時看到好東西,首先想到給公婆買,每到過年,她都要給公婆買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還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熱熱鬧鬧地聚一聚。

在這個不是靠血緣關係維繫的家庭裡,他們勝似親人,其樂融融。如今,劉信到城區務工養家,張桂梅婚生了一個兒子後,重組的一家人在經歷風雨之後,又恢復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為先”張桂梅雖然簽訂的僅是一張明確責任義務的協議,但它卻有力表達了張桂梅孝敬公婆的決心,傳承和昇華了數千年中華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