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6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6篇

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1

《人世間》中,周蓉和鄭娟,完全應驗了那句老話,那就是同人不同命。

差不多的年紀,也差不多的漂亮,但實際的生活,以及成長曆程,那是千差萬別的。

周蓉,是老周家唯一的女兒。

父親是工人,母親是街道辦幹部。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長得漂亮,又有一些才情。

雖然出生在光字片,但“物以稀為貴”,周蓉這樣的女孩,是被衚衕其他孩子“捧”著長大的。

說一句衚衕裡的小公主,那也是不過分的。在外面受寵,在家裡就更不用說了。

作為家裡唯一的女兒,又是一個極為漂亮、聰明的女兒,從小受到的寵愛,委實叫人羨慕。

在劇裡,年幼的周蓉喜歡讀書,周父當即就承諾,即便砸鍋賣鐵,也要供她上學。

原著裡,周蓉為了愛情,瞞著父母離家出走,遠走x下鄉。周父一時難以接受,直接就打了周秉昆一耳光。

埋怨他沒有照顧好姐姐。

為了閨女,就拿無辜的小兒子出氣,這份寵愛可見一斑。

對女兒的離家出走,周家兩位父母嘴上說著埋怨,可心裡卻操心得不行。

尤其是周父,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可他愣是把這次珍貴的機會,用來去x看女兒。彎彎曲曲的山路,顛簸的長途車。

就這樣,他還背了一簍子麵粉。

沉甸甸的,都是牽掛。

如果說周蓉的命,那是泡在蜜罐子裡的。而鄭娟,就是泡在苦水、臭水裡的。

從小就被親生父母拋棄,被年邁的養母收養。跟著她一塊被收養的,還有一個瞎眼的弟弟鄭光明。

住在城市裡最破落的地方。

和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養母、弟弟相依為命。家裡苦得,可以讓周秉昆深深被震撼。

在其他孩子可以同父母撒嬌的年紀,鄭娟卻早早的扛起了家的責任。

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2

《人世間》恰如一江浩蕩的生活流,在50年的蜿蜒曲折中寫出了國家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磅礴變遷,其中流淌的人與人之間的無限情義深深打動並溫暖了觀眾的心,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的影像心靈史詩。他們在這“人世間”相遇,用文字、鏡頭、表演述說著中國平民的50年,將中國社會變遷下,老百姓嚮往與追求美好生活的堅韌、努力娓娓道來。這不僅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段人間煙火史。

觀看《人世間》讓我大飽眼福。在他的筆下,各形各色的人相聚一起,擦出不同的火花,讓我感受萬千。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記者柴進在《看見》裡提過“人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易被打敗的。”文中的人,經歷了一系列困難:50年代荒災,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時間不會停止,生活仍要繼續,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會讓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

電視劇善於展現日常生活,《人世間》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將前述經典恢巨集的史詩性與細膩的情感性融為一體,在經緯交織中熔鑄出以光字片的歷史命運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的縮影。古人就有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恍然而已。”人生不過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輩子。心態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個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戰生活的困難呢?

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3

《人世間》就是從家寫起,一張“全家福”之後多少年,才能遇到另一張“全家福”,周家兄妹無論身在何方,都牽掛著這個家,也被這個家系念著,家是根。過年了,就想回家,就想團圓,那是血液裡帶來的情感歸屬的基因,最深沉,也最濃烈。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具有中華民族這樣深沉的“家”的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

當然,家裡也有性格衝突,有代溝,有矛盾,這些矛盾起源於骨肉親情之愛,愛的另一面叫疼痛,所以叫疼愛。但無論怎樣,孩子長大了,就要開枝展葉,另築新巢,蛻舊變新,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人來到世間,都是有使命的。人與人的差異,就是人們以不同的價值觀為導向,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徑,顯示不同的人生價值。《人世間》裡的各色人等,在時代大潮中起起落落,尋找自己的愛情,尋找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甚至有的人早早殞命。

人世間,多歧路,周家三兄妹,誰沒有經歷過挫折?像周秉昆那樣,坎坷不斷,磕磕絆絆,但無論如何,人總是要努力向前走。人未必都能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平凡的'人生同樣需要紮紮實實的腳步,兢兢業業地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腳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勁頭,人生就有光彩。向前向善,這就是《人世間》啟示的人生座標和目標。

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4

《人世間》xx、18集郝家和周家出現了矛盾,可以說把劇情推向了一個小高潮。不少觀眾都在批評冬梅的父母忘恩負義,自己翻身了就看不起周家,不想認這門親戚了。

不過話說回來,就事論事,郝家和周家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大家怎麼罵冬梅父母,冬梅在劇裡已經替大家說了,但是這件事情的本質就是周秉義說的,就是客觀差距。

人難的是跳出自己的固有認知。咱們小老百姓是看不見冬梅父母的難處的。我們義憤填膺是因為冬梅父母帶有色眼鏡看周家,生怕這一家子窮親戚打自己手裡權力的主意。

我們作為看官很明白,老周家不是這樣的人,但是對冬梅父母來說,蔡曉光的事情之前,他們的確很認可週秉義,但是幫蔡曉光辦事以後,就開始有意迴避了。

這事難理解嗎?蔡曉光的事是應該辦的事,但是很多事情就是這麼奇怪,辦了落人口實。周秉義明白,事情沒錯,渠道錯了。

從冬梅父親角度考慮,這事給誰辦都可以,但是給自家人辦就會落人口實。他愛惜自己的羽毛有錯嗎?這是這種生態問題,有時候就是有些人盯著這些事,沒辦法。

用這麼大的權利幫蔡曉光辦這麼小的事,就是大炮打蚊子,往淺了說是不知深淺,往重了說就是坑。這大炮威力是大,但是動靜也大啊。

周秉義說,老百姓的大事和省長的大事不在一個層面上,老百姓的大事在省長面前就是小事,下次再來找,辦不辦?

冬梅父母看不起這個窮親戚是事實,冬梅也替大家罵了,這是差異擺在這裡,不容忽視。

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5

《人世間》的獨特之處在於能將前述經典恢巨集的史詩性與細膩的情感性融為一體,在經緯交織中熔鑄出以光字片的歷史命運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的縮影。《人世間》中的世界當然並不全然和諧美麗,也充斥著各種矛盾衝突、思想困惑和人性複雜,但難得的是這個世界中的人們始終沒有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執著嚮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從而讓這一方人世間成為值得留戀的有情天地。

給我感受是:第一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與希望,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記者柴進在《看見》裡提過“人在還能笑的時候,是不易被打敗的。”文中的人,經歷了一系列困難:50年代荒災,60年代文革,二零零三年“非典”等等。時間不會停止,生活仍要繼續,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會讓你在困境之中,找到光明。第二勤勞致富,文化改變人生。在書中周家三兒女,大哥秉義和大姐周蓉在學生生涯相比三弟秉昆要更勤奮。最後,他們也入讀了北大,步入了社會的上層,而秉昆卻吃了文化的虧,只能當一名普通工人。雖然他也曾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身在社會上有著立足之地,卻無法再向上高升,言之便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你在讀書時少用的勤奮,社會會讓你補上。社會很現實,也很殘酷。總有人比你有權力,你解決不了的問題總有人能輕鬆解決。學會運用資源,會讓你終身受益。

古人就有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恍然而已。”人生不過百年,你笑我哭都是一輩子。心態是由你自己掌控的,一個不敢笑的人,又怎能挑戰生活的困難呢?所以每天都要笑,不如像那首歌所唱的:“何不瀟灑走一回……”

電視劇《人世間》觀後感6

電視劇開篇,帶著史詩感的俯瞰鏡頭切入了xx69年東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後就要天各一方了。父親去西南“大三線”,長子周秉義和女兒周蓉都要“上山下鄉”,只留母親和小兒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隨周秉昆的視角,隨他走進木材廠、醬油廠、出版社,去看眼前人、身邊事。

主創花了大力氣營造準確的時代風貌。畫面掃過林海雪原、國企車床、集體林場、國營飯店……大工業時代東北的冷冽粗糲撲面而來。鏡頭一推入“平民窩子”光字片,則是另一種氣息。屋簷疊著屋簷,街道變窄成了巷。外人會迷路的光字片裡,從院角的雞籠、簷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頭、門簾、鍋碗瓢盆,都透著濃濃煙火氣。但對《人世間》而言,物理層面的講究只是打造沉浸感的第一步,真正讓長輩憶往昔、年輕人知過去的,不止於嚴絲合縫的視覺符號,而是綿密的服務於人的細節。正是資訊量充盈的視聽細節,對上了觀眾心裡對年代和人的認知,讓“我們”代入了他們的情感和命運。

描畫親情,細節時而詼諧。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勝在本分孝順。母親不識字,他理所當然擔下讀信、寫信的任務。母親大晚上興起要給父親寫信,他嚷嚷不情願但也還是鑽出被窩拿起紙筆,順帶還跟母親撒個嬌,求她給自己織條新毛褲。小兒子身上緊繃繃的,正是姐姐穿過的毛褲。父親寄來長長家書,整整十頁,周秉昆慢條斯理地讀,一邊揣摩父親潛臺詞,夾敘夾議的節奏急壞了等下文的母親。母子溫情、家人的牽掛,悉數嵌入了嘻嘻哈哈的讀與聽。後來,周秉昆同父親慪氣,鄭娟接過紙筆,牽起父子間東北與西南的往來。一樣是寫信,多了分傳統中國式父子關係的欲語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