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通用14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伯納德·羅斯執導,蘇菲·瑪索、肖恩·賓等主演的愛情片。該片於1997年5月1日在德國上映。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通用14篇)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1

對於托爾斯泰的印象一直只停留在《戰爭與和平》中,因為總覺得他的小說太過無趣,昨天偶然間看到《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只是出於無聊才看了一下,但是似乎一下子就被這部電影吸引住了,也是女主角太過漂亮,男主角過於帥氣。但是看完後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是不容錯過。

這部電影主要是講,年輕的軍官伏倫斯基在一次舞會上與有夫之婦安娜相識,兩人一見鍾情,起初安娜極力想要斬斷兩人之間的愛情,可是伏倫斯卻堅持不懈的去追求安娜。安娜決定離婚與伏倫斯在一起,可是當兩人在一起時,卻因為種種矛盾不停地吵架,最後伏倫斯決定離開安娜去母親那裡,安娜獨自走在街上看到人們的種種神態,想到自己的生活心情很是悲痛,一念之下我軌自殺。伏倫斯在安娜走後,才有意識到他是如此的愛安娜,如此的後悔。恰好此時俄國戰爭,伏倫斯決定參軍打仗,以瞭解自己殘缺的一生。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我的感慨有很多,首先是,任何人任何時候一定要懂得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麼,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而餘留半生的後悔。伏倫斯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安娜的愛,而是安娜走向了死的深淵,事後他是意識到了,但是又有何用呢?如果他能早點懂得,早點去珍惜,去站在安娜的角度的去想,又怎麼會有這樣的慘劇發生呢?不僅僅是愛情上,我們生活中的每個方面都應當是如此,認清你所真正需要的,真正珍惜的,並且付諸於行動,好好去做去愛,以免以後去後悔。

其次,這部電影還讓我增加了一些對愛情的認識。愛情和責任有時候並不是一致的,安娜和伏倫斯是有愛情,可她還有兒子有丈夫,有她屬於家庭的責任,可是她沒有清楚地考慮到自己的處境,為了愛情而拋棄了責任,同樣也造成了她最終的悲劇。

我覺得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不僅僅只有這些,此外每個人的感慨也不盡相同,如果大家有興趣也不妨去看一看,我覺得這部電影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2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來,被搬上銀幕演繹已經超過十次了。在此,我想說的是1935年葛麗泰?嘉寶主演的好萊塢版,1948年費雯麗主演的英國版,1968年塔吉婭娜·薩莫伊洛娃主演的蘇聯版和1997年蘇菲?瑪索主演的美國版。

我關注的是服飾。托爾斯泰原著中的安娜是一個深具審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絕不會惹人注目”。安娜很會打扮,擅長讓自己蓋過服裝,而不是讓服裝的美勝過人本身。書中描寫安娜的衣服看起來總是很樸素,然而這卻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樸素。這種風格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風靡全球,俗稱“低調”。1935年的好萊塢顯然還不具備低調這種貴族氣質。因此,它的古裝片只會一味追求華美——而這種華美,也只是好萊塢自己所以為的華美。在電影裡,嘉寶版安娜穿得很囉嗦——領口、袖口、裙襬,到處都是層層疊疊的荷葉邊。裙子和帽子點綴著一堆一堆紗做的花朵。當時的好萊塢對古裝片的歷史逼真性,還沒有什麼認識,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葉。在這個版本里,設計師設計的是自己想象中的歷史服裝,甚至沒有想到應該翻一翻俄羅斯19世紀的肖像油畫。

費雯麗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裝都與首飾配套。影片中的項鍊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安娜的項鍊令人過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項鍊也設計得很別緻。設計師特別注重紗的運用,令費雯麗的'造型非常華美——好萊塢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終於在此得到了實現。不管怎樣,製片商肯在服裝上花錢,並且是花大價錢——這對電影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蘇聯塔吉婭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著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裝樣式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卻非常優美動人,令人有模仿的慾望。片中,除了舞會上那件著名的黑色晚禮服裙襬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長長的裙襬。並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淺色系,看起來很輕盈。安娜與渥倫斯基在歐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幾件連衣裙線條簡潔優美,衣領和袖子的設計都很特別。

蘇菲·瑪索版的服裝,裙襬後有一個翹起的裙撐。這個裙撐在設計上跟整體服裝結合得很好,顯得相當優雅,尤其是在舞會中跳舞,需要把裙襬提起的時候——女人在這個時候顯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襬設計明顯模仿了費雯麗版。但費雯麗版在跳舞時沒有體現出那種婀娜的感覺。當然,這也跟舞蹈動作的設計有關。我一向不反對電影造型在尊重歷史真實的情況下,稍微脫離現實。我只要求這種脫離現實能帶來一個美的結果。在視覺盛宴裡,美麗是永遠的王道。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3

安娜是一位十分動人美麗的少婦,她優雅靚麗的氣質很會使男人一見傾心。渥倫斯基是一位青年伯爵,英俊倜儻,感情衝動,敢於表達。兩人碰在一起,檫出愛情的火花是必然的事。

安娜早年嫁給長她20餘歲的卡列寧,少女渴望得到應有的愛情,但卡列寧是一架官僚機器,想升官,冷漠無情。安娜同他過了8年苦悶虛偽的生活,還生了個兒子謝廖沙。兩人思想性格的尖銳對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安娜本來是去調解哥嫂感情糾紛的。哥哥斯蒂瓦同家庭女教師偷情,嫂嫂多莉便同哥哥大鬧一場,家庭危機愈演愈烈。不想在火車上邂逅渥倫斯基,他風度翩翩,熱情活潑又年輕,渾身洋溢著青春活力,這就同年老古板、官氣十足的卡列寧構成尖銳的反差。同渥倫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轉折點,使她第一次領略到了她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愛情,認識到過去全部生活的虛偽。安娜以感情為第一生命,她極其珍視自己的愛情,不願意像其他貴婦人一樣,偷偷摸摸當情婦,以喪失個性的人格尊嚴來獲得上流社會的默許。當看到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下來時,她立刻淚流如雨,不顧一切地大聲叫喊起來,因而大受上流社會小姐太太們的指責。在回家的途中,她對卡列寧說“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隨你高興怎麼樣把我處置吧。”可卡列寧要求她保持表面的夫妻關係,不要把渥倫斯基帶到家裡來。卡列寧的冷酷是安娜無法接受的,而她同渥倫斯基的公開結合卻又把自己置於同上流社會對立的地位。於是,這個弱女子同上流社會之間,便展開了力量懸殊的殊死鬥爭。

渥倫斯基對愛情的冷淡則成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劑,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渥倫斯基原本是個不錯的青年,對下層人民也表現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車上看到一名鐵路工人被壓死了,立刻拿出200盧布,贈給孤苦無依的寡婦。對安娜的愛情也不乏真誠,當與安娜一見傾心後,他不顧周邊人的議論,瘋狂地追求安娜。從安娜與渥倫斯基熱戀到相愛來看,安娜是盡情享受了渥倫斯基的愛,兩人纏纏綿綿縱情,渥倫斯基竭盡全力把握節奏,使雙方都感受到了愛的魅力。可以設想,如果安娜與卡列寧離婚手續能夠辦下來,渥倫斯基絕不會放棄安娜,一定會與安娜生活在一起的。在19世紀的沙皇俄國,貴族階級把持著國家政權,專制思想和特權思想根深蒂固。一個20多歲的青年難以承受社會和家庭壓力,最後必然選擇拋棄原本喜愛的女人。

作為貴族出身又嫁給社會上層官僚的安娜,自己也有許多不被世人認可之處。尋找愛情固然是人間最崇高的權利,但維持愛情靠一個人是辦不到的。安娜是一個有夫之婦,並且有一個孩子,家庭地位珍貴;渥倫斯基是一個尚未婚配的青年,小安娜4歲,愛情觀尚未定型,思想活躍,且家庭出生同樣高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不要說在19世紀的沙皇俄國,就是在當今中國,安娜的行為也很難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如果安娜和渥倫斯基真的結為夫妻,那麼不論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的社會,他們都不可能過著像原來那樣的優越生活,更談不上幸福,不能想象他倆會白頭偕老。安娜應該面對現實,沒有必要去毀掉自己,當一切都無可奈何時,應該追尋自己應有的生活,活著才是最美好的。

影片描寫人物細緻,情節生動曲折,展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優雅、動人、情感和敢作敢為的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4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導演喬·賴特執導,由英國製片,片長130分鐘,2012—10—16(中國大陸) / 2012—09—07(英國)上映。

為了說和花心的哥哥奧布朗斯基(馬修·麥克費登飾)和嫂子多麗(凱莉·麥克唐納飾)瀕臨破敗的婚姻,美麗貴婦安娜·卡列尼娜(凱拉·耐特麗飾)乘坐火車來到莫斯科。她在當地邂逅騎兵軍官渥倫斯基(亞倫·約翰遜飾),後者風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麗的妹妹凱蒂(艾麗西卡·維坎德飾)神魂顛倒,也讓已為人婦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動。忌憚周遭的風言風語,安娜壓抑內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裘德·洛飾),似乎全然無法體恤妻子心中的苦悶。未過多久,渥倫斯基尾隨來至彼得堡,安娜再也無法閉鎖那充滿愛火和渴望的心門……

本片根據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經典名作改編,榮獲2013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為了追一下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看了這部片子。不太懂這部片子好像是用戲劇舞臺的形式來展現,但是也不完全是,感覺怪怪的。之前看過索菲瑪索主演的那版,對比之下會發現,原來很喜歡的凱拉有些暗淡了。或許凱拉再年輕一些時拍會比較好。安娜的丈夫還是比較厚道的,雖然最後不同意離婚,從世俗角度也無可厚非。按現在的說法安娜是死於嚴重的抑鬱症,歇斯底里之後的自殺。

年輕時的愛情有一定的盲目性,衝動不可避免,也可以付出一些代價。但是結婚後一定要慎重,最好是既然選擇就要履行責任,輕易不要再去嘗試熱烈的愛情。否則不但揹負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也會讓自己難以自拔。

選擇在自己,一定要慎重。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5

電影的劇情以安娜與渥倫斯基的命運糾葛為明線,以康斯坦丁與凱蒂的感情發展為暗線展開,最後為我們分別敘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愛情結局。前者的愛情走向極端的毀滅,後者走向永恆的田園式的幸福。以傳統東方道德視角來看或許會單純認為前者是背離道德的墮落愛情的報應,後者則是淳樸愛情的善果。但置於沙皇俄國那段新舊交替緊張惶恐的歷史背景中,或許托爾斯泰正是通過塑造這個為愛沉淪,為愛反叛,為愛瘋狂,為愛毀滅的安娜·卡列尼娜來歌頌傳統壓抑社會中躁動叛逆的靈魂。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一場盛大的悲劇,因她驚心動魄的美,不羈的靈魂,狂烈的心,瘋狂的愛,最後卻只毀滅了她自己。托爾斯泰精心安排了她的死法,影片開頭碾死工人的列車便是她陷入愛情的地方,愛情在哪裡開始,生命就在哪裡結束。在那浮動於安娜死去面龐的火車光影下,影片達到高潮的尾聲而又歸於一種柔和的`平靜。在絕美的華爾茲中讓人感受到這場盛大無比的悲劇的美與魅力。

偶然聽見有人批判電影裡面人物衝動而不理性的愛情。我想,或許現實中的我們往往歌頌理性,但在偉大的著作中,正是這些極端暴烈、酣暢淋漓的人物命運才會觸動到我們沉睡著的渴望的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永遠離不開詩歌,小說,電影等偉大藝術的原因。

12年版的這部電影評價並不可觀。可能因為沒讀過原著,大體而言,我對這部電影恰到好處響起的華爾茲,頻繁而富有節奏性的舞臺劇形式的場景轉換,人物精緻的妝容服飾,誇張而極具藝術感的動作表情,乃至沙皇貴族奢靡生活的生動再現,都甚為滿意。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6

影片開頭是一幕幕的劇場形式,安娜哥哥的不忠,安娜去莫斯科看望嫂子道麗,安娜問:結婚九年還有孩子,還比不上婚外情。火車上遇到的夫人說:愛了再後悔總比不敢做強。

火車到站後,夫的兒子來接她,她遇見了改變她一生的男人:帥氣騎兵團軍官佛倫斯基(裘德洛飾)夫人安娜:迷人。

第一面:佛倫斯基看到的是溫柔活潑的的安娜,安娜看到的是紳士慷慨的佛倫斯基。

第二面:佛倫斯基來看吉寧,樓上的安娜與佛倫斯基對視,安娜匆匆走開。

第三面:舞會上:安娜與佛倫斯基的舞蹈真的太美了!佛倫斯基邀請安娜,這也是佛倫斯基來舞會的唯一目的。

安娜美麗善良,佛倫斯基愛上她,為了她願意放棄晉升的.機會,不顧母親反對。

安娜最初拒絕佛倫斯基,因為她有家庭(即使是無愛婚姻)她有孩子,還有吉寧喜歡佛倫斯基。最初的安娜是善良的。

佛倫斯基是完美的,是那個時候上流社會女人的男神,那個時代上流社會許多婚姻都是政治犧牲品,所以許多女人有情夫,男人有情婦。但是為什麼安娜就被別人指指點點呢?因為安娜和佛倫斯基擁有的不只是男女關係,更有其他女夫人得不到的東西—愛情,所以安娜被人指點議論。

但是佛倫斯基提出娶安娜的時候,安娜卻不離婚,這又是為什麼?

不是孩子的原因,如果為了孩子,安娜一開始就會拒絕佛倫斯基;不是怕被指點,擁有佛倫斯基她不在乎這一切;不是因為離婚分不到財產,佛倫斯基有雄厚的資產。

其實整部小說不是安娜在探尋愛情之路,而是列夫托爾斯泰在尋找無愛婚姻裡的女性的出路。安娜不離婚,是佛倫斯基十年後也許會是另一個卡列寧。

佛倫斯基現在看中安娜的美貌,可當安娜老去,他也許會再找第二個安娜,安娜就是重蹈現在的婚姻的覆轍。所以安娜不離婚。

結局是安娜自殺,是托爾斯泰也找不到安娜的出路吧,除了自殺那個時代的女性也找不到無愛婚姻裡的出口。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7

在群星燦爛的中外著名作家行列裡,我最喜愛的作家除了莫泊桑,便是列夫托爾斯泰了。之所以極其喜愛,便是因為他細膩的文字總能深入人心。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便是他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全文由兩個故事組成,一個是安娜悲慘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列文對愛情和生活的尋求之路。而我在這裡主要為大家講的,便是第一個故事。

安娜出身貴族,可是因為政治聯姻,在還是個未涉世的少女時,嫁給了大她20歲的其貌不揚但卻有極高地位的軍官卡列寧,此後她一直過著平淡無趣的生活,後來在一場宴會上,她遇見了年輕英俊而又迷人的青年軍官沃倫斯基,不顧一切的開始了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可最終無法擺脫命運的枷鎖,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看完書後,安娜她那迷人的身姿,一顰一笑,皆印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很多人都說,安娜是懦弱,自私,卑微的,因為她一直都在安慰自己,沒有任何錯,為了愛情,以兒女和名譽為代價,最後臥軌自殺,而這一切都成了眾多人責備她的理由。可我認為,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評價她,她應該是勇敢的,因為她可以勇敢的承認她與沃倫斯基不光明的戀情;她也是可憐的,因為她選擇了獨自承擔無結果的愛情的全部後果。

本書中最使人難忘的,便是安娜與普通女性的不同,當時,想追求女性的獨立與自由,卻只能依附於男人的愛來實現,可安娜卻沒有這樣做,她沒有選擇忍耐、依靠任何人,而是解放自己,勇敢的去追逐愛情。雖然她有了這份勇氣,但是她為了追求所想求的自由和愛情,就像撲火的飛蛾一般,落得悽慘的下場。但她這種敢於追求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安娜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書中的每個人都被“時代”所困擾住,像網中魚,籠中鳥一樣,無論怎樣掙脫,也脫離不開時代的枷鎖與束縛。

《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值得大家一讀的著作,因為他以細膩精緻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古老封建的俄國的資本主義階級,也無疑在文學史上豎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8

一隻撲向愛情之火的飛蛾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安娜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句話。

《安娜卡列尼娜》講述貴族婦女安娜有著令人著迷的美貌和深刻豐富的精神世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千秋。”作為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安娜過著世俗眼中的幸福生活。可卡列寧和安娜之間沒有愛情,這在現在看來無疑是不幸的。但在當時的歐洲貴族階層,很多婚姻都是這樣,真正的愛情只會被恥笑和鄙夷。安娜不想安於現狀,她蔑視與卡列寧的婚姻桎梏,並愛上了志趣相投的英俊青年貴族——渥倫斯基。安娜毫無顧忌地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但她不受理性約束的行為,也使自己陷入縱慾的感性誤區,從而付出慘重代價。

渥倫斯基雖然也愛著安娜,但在他的世界裡安娜只是他的一部分。他的職業和社交讓他迴歸現實,讓他無法面對安娜的感情。當安娜意識到渥倫斯基的怯懦自私後,自己的世界也跟著破碎了。安娜認識到愛情和生命的無望,最終選擇了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臥軌自殺。

安娜為什麼會臥軌自殺?

在當時的社會,貴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求,無法與強大的封建專制勢力相抗衡,更無力承受來自傳統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擊。安娜的生機勃勃與當時社會的死氣沉沉不相符合。這是形成安娜悲劇的原因之一。

梁實秋說過:“快樂是在心裡,不假外求。求即往不得,轉為煩惱。有時候,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賦予她生機的是愛情,置她於死地的也是愛情。她的死有社會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愛情至上主義。安娜對感情要求過多,也是形成她悲劇的一大原因。

安娜自身性格的侷限也是造成悲劇的一大因素。“作為柳裡克皇室的後裔安娜擁有與生俱來的地位和尊嚴,貴族血統所帶來的種。種特權和優越的.地位,使安娜從小就體驗到了高高在上,君臨一切的威嚴,而天賦的美麗又使她處處受到人們的青睞。”安娜的偏執與任性,無疑都帶有毀滅性的力量。

她像一隻撲向愛情之火的飛蛾,任性、可憐,又有種決絕和瀟灑,只求燦然的一刻!

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那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9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小說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首次成功地採用了兩條平行線索互相對照、相輔相成的"拱門式"結構,並在心理描寫上細緻入微、精妙絕倫。小說中那大段的人物內心獨白,無疑都是現實主義描寫的典範。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樹起了一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通過它,許多人瞭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裡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覆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裡能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臺、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兩小時把電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體上來說,電影拍得不錯,就是節奏快了點兒,以兩小時來概括安娜的一生顯得如此倉促,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不能夠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個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紛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那樣表達到位的話,電影顯得有點空洞蒼白無力了。然而,電影也足以把整個小說人物的特徵反映出來,因為抓住了精華所在。

電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實身份是列夫·托爾斯泰,然而他僅僅是一個講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倫斯基、卡列寧――三個生存在同樣社會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給予我的感觸最多,讓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一個人的看法。“死時還沒懂得愛的真諦,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剛開始的這句話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許是因為這話我本身並不曾體會過,然而,俯觀了安娜的一生,看著她走過的日子,感受過她的內心想法,到後來完全懂了這句話的含義:這是一種對愛的追求的精神,這是一股為愛犧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結局我始終不肯相信安娜會死去,而且是自殺,因為這種做法對一個明智的人來說本身是愚昧的,但是當時的社會卻逼得她去死,安娜實在是太可憐了。

可憐的'安娜是個很真誠勇敢的人,但只能從她追求愛情方面來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說:她不是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我並不想抨擊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愛的方式確實很另類,所以難以避開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覺得在追求愛情這個問題上,一切隨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身邊過日子,心裡卻在想著另外一個人,這樣的日子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讓我接受,當然,安娜也不會接受,所以她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愛情。關鍵是她選對了,卻沒有做對,她是以一個非常愚昧的做法開始她新的愛情,當了別人的情婦,紅杏出牆,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報應了。何況安娜本身太執著了,對愛情的追求矇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拋夫棄子,甚至懷疑自己的情人,跟伏倫斯基沒有很好的溝通,便斷絕了自己的出路。

總體上來說,安娜是一個可敬又可憐、勇敢有衝動的女人,她的性格註定了她悲慘的一生命運。

伏倫斯基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語說,愛江山更愛美人,伏倫斯基的一生證實了這句話。一個英俊瀟灑、事業有成的男人,一旦為了一個有夫之婦夜夜不能眠,這種情況確實很容易斷送他的一生。然而,伏倫斯基豁了出去,為了安娜,他確實曾經放下一切。伏倫斯基本來就是很聰明的人,他的想法並不像安娜那樣單純,他想擁有安娜,也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跟安娜僅僅擁有愛情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後再次回到聖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安娜的婚姻問題。

伏倫斯基給了我希望,我一直以為結局會很完滿,只要安娜等著離婚的訊息就行了,多簡單一切就柳暗花明,轉機可是存在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話。可是安娜卻斷掉了我的希望,也斷送了伏倫斯基的一生。伏倫斯基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男人,我認為安娜真愛他就不應該懷疑他,真愛他就應該在背後默默支援他,而不是盲目去佔有他,所謂物極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體現。用伏倫斯基的話來說,安娜確實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個好女人,我卻不會愛上這種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應該快快樂樂的,而安娜卻追求爛漫和曇花一現,甚至為此犧牲性命,實在是太無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對人生,身邊的人都得到了些什麼,丈夫沒了妻子,孩子沒了母親,情人沒有了活著意義,那豈是她一個人的事,一死了之還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讓我惋惜,伏倫斯基卻一直讓我感動,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樣。

卡列寧這個人一看就知道是很傳統的人,腳踏實地,事業有成,應該是個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瞭解我就越懷疑這個人,可能是日久見人心吧。我在想,也許是他偽裝得太好的緣故,所以身邊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好人,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好人會不讓一個想見孩子想得痛徹心扉的母親見見自己的孩子?一個好人會讓一個自己愛著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會。

所以,由此至終,卡列寧把自己包裝起來,滿口經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偽裝面具下展開他劣質的行為,他內心本來就是一個小人。他自大,所以要佔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別人幸福;他無情,所以折磨妻子,他無義,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寧到底有什麼追求,看得出他並不愛享受生活,難道他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嗎?真為這樣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電影我才發覺生活中我們也有他們的影子,為人處事存在他們的痕跡,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複他們走過的路,快快樂樂活在當下不是更好嗎?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10

十九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裡,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蘇菲瑪索飾)豔冠群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伯爵渥倫斯基(西恩·賓飾)。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詹姆斯福克斯飾),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

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藥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要被遺棄,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

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飛馳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留下了無限悲傷。

總忘不了的是蘇菲瑪索那雙憂傷迷離滿是剪不斷理還亂莫名情思的眼睛。也從此知道,額前留頭簾的女子一定要有一雙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當安娜倒向鐵軌的那一瞬間,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裡有一種絕望隨著睫毛的抖動而向四周擴散,就像沾了水的舊信箋,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種對愛情的絕望。

羅曼羅蘭說,愛情是一件很無奈的事,你喜歡別人,別人不一定喜歡你;別人喜歡你,你又不喜歡別人;兩個人互相喜歡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無奈的莫過於,紅地毯已經走過,樂曲也已經奏罷,兩情相悅的王子公主終於牽了手,日後的生活卻並非想象的那樣童話般美妙。

安娜縱是鐵了心,不要名譽,不要富貴,拋夫別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淪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門當戶對,可是當兩個人真的住在了一起過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經的山盟海誓的愛卻剎時成了傷人的利器,彼此中傷,彼此誤會,甚至彼此厭惡。

也許他們真的後悔了。發現除了愛情,除了身邊這個女人,身邊這個男人,生活中還有那麼多誘惑,那麼多欲望,得到的東西畢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東西。亦或著愛真的是有極限的,“人到情多情轉薄”,取一個最大值後就只能規律的陷入低谷?

也許愛情真如流星,開始總會衝破黑暗閃耀於天野,最後又重新墜入黑暗,成為廢墟中的瓦礫。從天上到地下,從星星到石頭,大概是愛情潮起潮落的過程。

愛比戀更冷。這個譯名告訴我們情愛原是一種溫度,燃燒到頂點結局也只是灰燼。想起另一部電影---愛的笨豬跳,愛把我們逼至懸崖,又逼至我們縱身躍下,形成一個令人心上的蝗。

有個片語叫做fade out,逐漸淡出。一個日本女作家用它來形容男女之間退色的關係,準確無比,一語中的。所有的顏色都會退色,但紅色最能顯現退卻的程度,因為它是極致的絢爛鮮豔,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澤,“每到紅處便成灰,”紅色原是最經不起摔打的顏色。愛情就是紅色,玫瑰的紅,血紅,濃烈的那麼容易頹敗而灰頭土臉。

而彼時的愛情和曾經的熾熱已經讓他們騎虎難下,過去的刻骨銘心成為一種束縛,若是分開,別人會說愛不過是他放浪形骸的藉口,不過是她難耐寂寞的掩飾。他們必須在一起,以次證明這是段愛情而不是眾人口中的通姦,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沒有自殺,而是沉溺於酒精或鴉片直至焦慮而死,渥淪斯基只會耗盡了愛意,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憐憫埋葬了她,然後繼續鶯鶯燕燕,歌舞昇平,信步周旋於淑女名媛之間,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讓他良心上的愧疚彌補了愛情上的缺陷,於是,一個人死去了,另一個人在追悔中了卻殘生,難道愛情一定要以悲劇來昇華?而這又真的是愛嗎?也許僅僅是對失去的東西人人固有的痛徹肺腑的追悼?如果不愛那麼深,結局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傷人?

曾經情深幾許,到最後,竟只能“獨個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斷腸回首處,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紅,哭那曾經水分和陽光充足的愛情。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11

今天,去影院看了喬懷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經看過喬懷特的《傲慢與偏見》與《贖罪》,一直覺得他是位極有才華的導演,也很喜歡凱拉奈特麗和詹姆斯麥卡沃伊兩位頗有實力的演員,雖然此次詹姆斯麥卡沃伊沒有出演。

在看電影前,看了一些影評說這部電影簡直就是部舞臺劇,很多觀眾也覺得這部作品有失喬懷特以往的水準,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

我覺得,喬懷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種大膽的拍攝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攝。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大家都知道這是列夫托爾斯泰講述沙皇俄國時期的一部電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實際都在講述上流社會的故事,而在講述上流社會故事的過程中,喬懷特大量使用了類似舞臺劇的手法,可是當講述農一奴一的故事時,又大量採用實景拍攝。當時的沙皇俄國,上流社會的每一個人無不重視別人的看法,因為他們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規則,誰踰越了,誰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個上流社會的排斥,所以每一個人出現在別人面前時,只是在做別人希望自己成為的人,上流社會希望自己成為的人,是的,他們生活的每一時每一刻,無不在表演,而我們便成了觀眾,而農民是不同的,在托爾斯泰看來,他們質樸、辛勞,他們理應出現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給人看的戲劇中,因為他們無需表演。另外,讓我們再來看看上流社會踰越規則之後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吧,安娜的哥哥與家庭教師偷一情,安娜勸自己的嫂子原諒自己的.哥哥,因為如果他們離婚,儘管女方沒有做錯,可是卻要承擔事件的結果。安娜作為一名女性,卻受到了來自整個上流社會的職責,最終經受不了重壓,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將近結尾時,我們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紛飛、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燈光溫暖的屋內,從這個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們沒有離婚,但感情已名存實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認為導演處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劇結構緊湊,極具戲劇張力。

例如:安娜和沃倫斯基第一次跳舞時,隨著舞蹈的進行,音樂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斷的看著他們,內心焦急,安娜與沃倫斯基則越來越深深的陷入愛情而不可自拔,這段音樂和鏡頭之間處理的非常巧妙,極具節奏感,同時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內心的各自感受。

還 有一些轉場,我認為處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倫斯基賽一馬,沃倫斯基還 未出場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聲音越來越大,接著,馬蹄聲融入扇子聲,馬蹄聲越來越大,下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沃倫斯基騎馬出場。sound bridge聲音橋的鏡頭連線手法十分巧妙。

還 有一個例子,第一個鏡頭中,我們看到巨集偉建築的圓形屋頂,第二個鏡頭,我們看到同樣為圓形的火車輪子,類似的轉場很多,亦十分巧妙。

對於一些時間的過渡,或者地點的過渡,喬懷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這部作品讓我覺得他在顏色上的運用也特別好,體現了沙皇時期上流社會的奢華,也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倫斯基躺在草地上,我們看到他們身著白衣,白色暗示著他們二人真心相愛,他們的愛是純潔的。而在影片的最後,安娜著一身紅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選擇付出了“血一般的代價“,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結局。

最後,我認為橋懷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現實手法,使影片更具一絲神祕意味,總之,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確實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電影創作手法,開創了一個深刻表達思想的新手法。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12

看完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與丈夫卡列寧和年輕軍官弗倫斯伯爵的三角戀情在當時的社會形式下就是一個悲劇。當時的貴族們在舞會、晚會等公共場合閒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緋聞,第三者是他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

弗倫斯跟安娜是在一個舞會上認識的,兩個人一見鍾情,起初安娜極力迴避弗倫斯的愛意,但是弗倫斯仍堅持不懈地追求安娜。最終安娜與丈夫離婚,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在一起是卻有不停的矛盾、爭吵、流淚。安娜的丈夫卡列寧,當時俄國的政府官員,是一個唯利是圖,貪圖勳章和官爵的俄國貴族形象,是一個只會活在自己世界裡的虛偽小人。在聽到外面關於自己妻子的閒言閒語後,自己的第一反應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沒有夫妻間最起碼的尊重和信任。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對兒女的責任。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而是別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對於丈夫的質問也不做任何解釋,她可能也知道自己越解釋丈夫越懷疑、越不相信。就讓時間來化解這一切。

兩人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是在一次賽馬場後,賽場中一直領先的弗倫斯的意外摔倒讓安娜頗為緊張,直為他擔心。因為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帶回家。最後兩人攤牌,為了自己的榮譽與地位,兩人分居,維持表面的夫妻關係。兒子歸自己養,安娜則淨身出戶。在一番爭論無果的情況下。最後安娜投入了弗倫斯伯爵的懷抱。伯爵也因為她願意提前結束在軍隊的生涯,放下曾經手握的大權。在之後安娜出入於公共場合中人們總會對她投來異樣的目光,背後對她議論紛紛,讓她渾身不自在。眾人的不理解和對兒子無止盡的思念讓安娜成日以淚洗臉,在懷了弗倫斯的孩子以後分娩時染上了重病。卡列寧來看她。一番勸導以後讓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頭。伯爵也因為輿論和之前各種社交的慾望做出了持槍自殺輕生,後被搶救回來。

當然,之前那個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騙她的兒子他的母親已經生病死了。這也讓安娜毅然的離去。她又面對不了跟伯爵在一起時貴族們一樣的目光,最後選擇了坐火車獨自出走,也不知道何處才是自己的安身之地。最後安娜也悟出了社會的複雜,人性的多變。讓她最終倒向鐵軌自殺了。

其實《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國的《水滸傳》中一章西門慶和潘金蓮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應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心的複雜。安娜是鐵了心不要名譽、不要富貴、拋夫棄子;弗倫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門當戶對,最終兩個人生活了在一起,但在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下兩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終彼此傷害,彼此誤會,彼此厭惡。他們可能都後悔了,也許只有愛情是沒有用的。生活除了愛情,除了他們兩個。還需要有親情、友情、人間真情…生活中還有各種誘惑、各種慾望。也許它們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愛情與責任並不是一致的,雖然安娜和伯爵有愛情,但是安娜還有兒子,還有丈夫,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不可能為了愛情拋棄了責任,有了愛情就不要其它了。也許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組成的,有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夠沒有它。許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個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現實生活中也許還會不斷演繹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劇,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借鑑,用它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要有一種好好活在當下的信念。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13

在觀看的兩個小時內,心裡一直潮潮的,有心疼,有不捨,更多的是為安娜惋惜,惋惜她成為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我想,如果有灰色地帶,她一定會幸福。

安娜是一個勇於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忠於自己的內心,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然而這個過於追求純淨和至高無上愛情的女人最終敗給了現實,成為鐵軌上的一抹鮮紅。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無非是整部劇的小丑,讓人感覺是一隻蒼蠅,討厭可又擺脫不掉,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這麼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後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唸的愛情。他和安娜的結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愛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後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愛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象複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愛情,到最後可以說只是單行線。

因為社會的使然,因為弗龍斯基自身對社會的妥協,他們最終成為舊社會的犧牲品。

確實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的侷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愛的超越自我,愛得忘乎所以,所以悲劇。

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的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可是後來弗龍斯基對她的愛已愈走愈遠。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被寄託所有的愛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後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水滿則溢”這句話對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社會的女性仍然具有深刻的意義,作為女性,只有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愛情是生活的附庸品,只有好好的活著,愛情才會絢麗;當愛情遇見現實,一定要好好權衡,因為愛情存在於現實之上。

《安娜卡列尼娜》觀後感 14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書中首句便提到了這句話,在看完此書以及電影之後,我真正走進了托爾斯泰的內心,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

安娜是不幸的,她的悲劇來自她的性格,在19世紀的歐洲,尤其是貴族階級,她性格上的大膽與躁動,感性與狂熱,無疑為她的悲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悲劇形成的根本原因。

安娜擁有極其動人的美貌,丈夫卡列寧是政府高官,膝下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衣食闊綽,生活無憂。在其他人看來,她的家庭是幸福令人豔羨的。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卡列寧對她並無真正意義上的愛情。他只是覺得,擁有一位這樣年輕又貌美的妻子,在社交場合會為自己帶來顏面和聲譽。或許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樣的婚姻不會幸福,但是在當時的俄國貴族階級,很多婚姻都是如此,華麗的表象之下掩蓋著赤裸裸的虛偽與做作,真正的愛情只會被恥笑和鄙夷。

安娜的心靈是純粹的,正如她對於愛情的嚮往與憧憬。當她遇見了渥倫斯基,這個與她年齡相仿,興趣相投的青年。她無可救藥地陷入了對他的愛戀。以至於讓她拋棄了一切,她的家庭,她的名譽。可以說安娜是自私的,她口口聲聲說愛自己的兒子,但是,相比之下,她更愛的還是自己。她將個人幸福凌駕於道德束縛與家庭責任感之上。這樣的做法,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註定要受到排擠和唾棄的。

安娜也是缺乏理性的。她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作為籌碼去換一個男人的愛情。然而這個賭注讓她失去了本應有的一切。從此以後,她的世界裡便只剩下了愛情。渥倫斯基便是她的整個世界。他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都成了她情緒的轉折點。

對於渥倫斯基而言,雖然他也深愛著安娜,但是作為男性,在他的世界裡擁有著太多的東西。安娜只是一部分。他的職業和社交等方面讓他迴歸現實,讓他不得不面對這風雲變幻的社會。再加上外部對他的壓力,使他無法面對安娜的感情。在這份不對等的愛情之下,也就釀成了最後的悲劇。

當安娜發現支撐自己生活的.最後一根柱子轟然倒塌之後,自己的世界也跟著破碎了,因而不得不選擇一種慘烈的方式結束生命——臥軌自殺。

托爾斯泰在這部作品中對當時的封建社會給予了極大的諷刺。在19世紀的俄國,貴族階級擁有情夫或情婦是一件不罕見的事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寧亦是如此。然而如果一旦將這種婚外戀發展成真正的愛情,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並被指名為不光彩的,受人鄙夷的,不貞的情感。然而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中世紀,在現代社會亦是如此。

最後我認為,現在是21世紀,女性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應該做到獨立,放寬自己的眼界,永遠不要把愛情視作自己的全部。對於愛情,應當審慎而理性,不要把自己完全展露給對方,不要把愛人看做支撐自己的全部力量。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個獨立的個體,其他的一切因素都是附屬物。希望安娜的悲劇不要在任何一位女性身上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