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平民記者看上海》讀後感範文大綱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平民記者看上海》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平民記者看上海》讀後感範文

  《平民記者看上海》讀後感1

認識邵寧,從邵寧身上看到的,總是那種脫不了的平民情結。我在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記者也要有自己的一招一式,邵寧的招式是什麼呢?讀完《平民記者看上海》,*自明,邵寧的招式就是:招招不離人間煙火,時時關注民生波瀾。記者需要聆聽,早先的《新民晚報》就有一個不變的宗旨,飛入尋常百姓家。作為《新民晚報》記者,邵寧進報社受的也是這方面薰陶吧,她從老報人手裡拿下“接力棒”,從民間吸取營養,猶如“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燕子”,奔走在街道、里弄——潛心傳承文脈,悉心聆聽民聲:在浦東爛泥渡路的一間小*樓裡,她發現了含*茹苦撫養棄嬰十多年的廣西婦女藍金亮;在新村的“英語角”,她遇見了不取分文教了幾百名學生的洋老太施璐碧;在定海街道十九棉居委採訪老支部書記馬荷琴奉獻社群的故事時,採訪物件竟倒在她的面前。新聞傳播學中有一種“平民化新聞”,它倡導平民視角,報道的主體是普通老百姓,報道的內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喜怒哀樂等等。

邵寧立志做一個平民記者,她採寫的稿件幾乎只有一個主題:反映老百姓心聲,為老百姓解決難題。她收到過聾啞人要求工作的來信,接到過勞動者權益受侵害的舉報電話,也為許多貧困的大學生、患病的孩子向社會求助,她融入群眾中,憂民之憂,使這一份工作變得更有意義。

記者零距離聆聽並不容易,它需要一種吃苦精神,吃苦也許是平民記者永遠擺脫不掉的命運,卻是現代記者必備的素質,邵寧就是這樣,她用這種自覺的零距離聆聽感悟生活,寫出了鮮活的作品,並以她那特有的平民之光溫暖了讀者的心。

  《平民記者看上海》讀後感2

看了《海蒂》這本書你一定會流連忘返的,因為文中的海蒂是那樣的天真,可愛,在她一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走了,她被姨媽撫養。

後來,來到了爺爺家裡,但是,沒過多久,她的姨媽又把她送到了埃斯曼先生家,陪他的女兒克拉拉學習,玩耍。在這裡她被苛刻的女管家羅丹梅爾批評了無數,但也結識了和藹可親的埃斯曼奶奶,奶奶教會了她學字,使老師不敢相信,因為幾個星期前,海蒂連a、b、c、d都記不住。由於對家鄉的思念,海蒂得了思鄉病和夢遊病。每天晚上總把大門開啟,羅丹梅爾嚇得給埃斯曼先生寫了封信說可能會傷到他的孩子,第二天,克拉拉就見到了爸爸。在他和醫生克拉森的觀察之下,很快他們發現原來是海蒂。在克拉森大夫的勸說下,埃斯曼先生第二天就送海蒂回了故鄉。走的時候,克拉拉送給海蒂許多東西,有彼得奶奶的十二個軟麵包,衣服,圍巾等等。海蒂回到故鄉後,她再也不夢遊了。她又一次看到了爺爺,老奶奶和阿爾姆!

文章的結尾令我高興不已,因為對海蒂的思念,克拉拉和奶奶來到了阿爾姆山,兩個孩子一見面就擁抱了好久,好久。得知自己可以住在這裡四個星期,克拉拉興奮不已,海蒂就不用說了,因為克拉拉腿不好,就在她們倆想要一起去牧場的時候,輪椅不見了蹤影,於是爺爺摟著克拉拉來到牧場,因為事先練習過,所以克拉拉在海蒂和彼得的攙扶下一點一點地走了起來,兩個女孩興高采烈。因為運動的原因,克拉拉的胃口越來越好,臉也越來越紅潤,等到奶奶來接她時都認不出了,最驚奇的還在後面,克拉拉扶著海蒂一步一步的走了起來,奶奶直感謝阿爾姆大叔,海蒂的爸爸也是。幾個人有說有笑的,克拉拉的爸爸還答應爺爺永遠照顧海蒂呢!

其實,我看完後,一直都在想:如果我們離開家幾個月不回去,我們是不是也很想念呢。如果沒有家,沒有故鄉我們還能去哪兒?正因為我們愛家,愛故鄉,所以今天的鹽城才變得這麼好,也成了許許多多的人嚮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