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百喻經》有感-隨筆大綱

《百喻經》原名《痴華鬘》,全稱《百喻譬喻經 》,由印度高僧僧伽斯那彙集而成。“華鬘”就是花環,古印度人以此象徵講故事的體裁,就是像以花接環一樣,將小故事彙集成篇。《痴華鬘》就是關於愚人的寓言故事的彙集。

讀《百喻經》有感-隨筆

此經編入98篇故事,百是指慨數。故事多以生活事件為題材,闡述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寓莊嚴隆重於幽默諧趣之中,是一部借譬喻故事以申教誡的佛經。每一篇都是先講故事,然後再打比方,進而闡述佛學義理,是佛法與譬喻故事的完美結合。

其故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治煩惱。如“愚人食鹽”喻治戒禁取 ;“嘆父德行”喻治痴;“牧羊人”喻治以我為中心的身見;“嘗庵婆羅果”喻治疑;“灌甘蔗”喻治貪;“人喜嗔”喻治嗔;“婦貿鼻”喻治慢;“兩子分財”喻治邪見等等。 二,治惡行。如“愚人集牛乳”治吝嗇;“死欲停置家中”喻治犯戒等等。三,開示法義。如“小兒爭分別毛”喻開示空義;“海取沉水”喻開示一乘等等。

通過這些寓言,經書闡明瞭佛法的要義。正如此經跋頌所言:“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塗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智者取正義,戲笑便應棄。”用苦藥和石蜜治病,雖然石蜜好吃,但關鍵在治病的苦藥。眾生應取佛法之藥,而拋棄戲笑的樹葉。

魯迅曾為《痴華鬘》作題記雲: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亦可五六種,唯《百喻經》最有條貫。可見他對此經評價之高。

作為一部佛教經典,《百喻經》的目的仍是宣揚佛法,教誡眾人不要貪著世間的.物相與欲樂,但從文學角度而言,《百喻經》的文字通俗流暢,不失為一部精彩的文學作品。

經中提到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在古印度的宗教理論中,萬物和人都是由這四種元素組成。地,本質為堅性,有保持作用;水,本質為溼性,有攝集作用;火,本質為暖性,有成熟作用;風,本質為動性,有生長作用。

此經所用故事,詼諧風趣,通俗易懂,哲理性強,因而流傳極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