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關於誡子書的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誡子書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誡子書的讀後感

關於誡子書的讀後感1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裡,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化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泰然,穩重,禮節,嫻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在眾多名人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盛大網路公司CEO陳天橋說過:“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將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誡子書”給了我許多啟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關於誡子書的讀後感2

諸葛亮說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的養成,要以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以節儉培養品德修養的高尚。”

諸葛亮給他的兒子寫下的一封信,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小小的一封信裡,我讀出了: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

悟出了什麼道理呢?說心裡只有靜,才是學習的真正態度,端正好態度,才能學好習,讀好書。

“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絡的,缺一不可的。要想成長,就必須學習,要想有所得,就必須付出

認識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的含義,心中有夢,信念不滅,只有沉下心來,不斷提升自己,擴充套件自己的學習能力。

聽老師講《誡子書》,看到老師那陶醉的表情,心中有疑惑,這書那麼好嗎?如果你按照更深刻的意思來讀,你就會領悟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悟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理。

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適用於社會發展的潮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的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關於誡子書的讀後感3

諸葛老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諸葛老師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於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老師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於千里之外,並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群書。我想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德”,成不了諸葛老師,也定能比諸葛老師兒子強。

TAG標籤:讀後感 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