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情懷智慧境界》讀後感

開啟《情懷·智慧·境界》一書,一下子湧上心頭的是相見恨晚的感覺。本書精選了孫雙金、蘭祖軍、陶繼新、信金煥、張斌利五位教育名家,以講演的形式介紹了他們在教育教學、學校管理上的探索與成就,以及他們的教育情懷、教育智慧、人生境界等。閱讀此書,猶如與名家大師零距離接觸,這種特別的閱讀體驗,實為心靈的潤澤。

仁愛教育當以慈悲為懷

教育的情懷、境界是教育者對教育所產生的一種心靈狀態,達到的一種工作境界。情懷無疑給我們提供一種不渴的動力源泉。教育情懷、境界的第一個特質是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的成長,關注人的未來。一個人在教育崗位上,如果沒有對人的價值的認知,沒有對人的成長、發展、未來的關注,談何教育情懷?如果一位教師的工作只是為了謀生、為了獲利,給應試教育推波助瀾,質量測查時造假製假揚假,課堂上該講的不講,課外有償補習,這林林總總談何教育情懷?書中信金煥老師講道:“要以仁心養育生命,做仁者型教師”。

讀到這,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對待班上的孩子一視同仁嗎?同樣是遲到,我對學生的態度相同嗎?同樣是作業沒有完成,我對待他們的方式一樣嗎?同樣是生病的學生,我做到人人及時問候和補課了嗎?……作為老師,我深愛我學生,也深得孩子們的愛戴。但是,我思量自己對學生還不能做到十分得公平、公正,特別是跟學困生說話時,語調往往相對較高,語氣較嚴肅,對他們的關心不夠細緻入微……真正的教育情懷,是能以一顆仁愛之心面對教育的現實與困境,能夠對教育的細節進行關注和審視,對教育的常規進行批判和反思,更是對教育的未來和發展傾注真摯的情感。

情懷智慧境界》讀後感

教育智慧當從閱讀中來:

書中孫雙金老師說:“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的讀書人,就無法成為真正的教書人。”他還說:“成功,就是比別人多讀一本書。”閱讀能讓人沉積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賦予教師無窮的教育智慧。

讀到這,我明白了,名家之所以能成為名家,靠的不是沽名釣譽,而是實打實的教育智慧,他們的教育智慧就來源於海量的閱讀。閱讀是開啟心智的金鑰匙,每一個教育名家無不愛上閱讀,我們之所以聽了那麼多的名家公開課卻學不來一點皮毛,歸根結底在於我們自身不具備深厚的底蘊,讀書筆記.在於我們讀書少。只有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才能讓你在課堂上游刃有餘,才能讓你的課堂靈動活潑起來。與其仰望名師,不如正視自己,從現在開始讀書吧!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做一位有教育智慧的仁者型教師,從平庸走向卓越。

無私奉獻當是常樂境界:

蘭祖軍校長的文章《談遊走於儒道佛之間的人生》,讓我領悟到,要想達到“竹影掃街心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的境界,就要保持“四少四多”的心態:少一些衝動,多一些平靜;少一些爭鬥,多一些平和;少一些嫉妒,多一些寬容;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理解。

讀到這,我不禁反問自己,如果我們自身的靈魂黯淡、陰鬱和低垂,又如何使受教育者的靈魂真正明快起來?如果自己沒有一種奉獻教育的情懷,自己的言行又怎能表現出一種溫馨和從容?我想,作為教師首先當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始終不忘初心,安心本職、恪盡職守;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無私奉獻,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做一個仁者型的教師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人性化教育的呼喚。來吧,讓我們一起做一位仁者型教師,以慈愛的心懷去敲擊學生的心靈,在愛的感召下,營造出師生和諧的教學氛圍;以仁者的胸懷去關心和對待學生,從心靈深處去觸及和影響學生的靈魂和人格,達到以仁至仁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