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馬說》有感

讀《馬說》有感

讀《馬說》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馬說》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馬說》有感1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是《馬說》作者韓愈的觀點。

“世有伯樂與千里馬。”這是我的觀點。我認為千里馬與伯樂是同時誕生的。因為在“伯樂”這個新名詞出現前,沒有所謂的千里馬;而在“千里馬”這個神奇的物種出現前,更沒有所謂的伯樂。於是假設:某年某月,千里馬與伯樂同時誕生並相遇相識。於是伯樂成就了千里馬——名聲遠揚,千里馬成就了伯樂——鑑馬大家,皆大歡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並非僅僅是伯樂在尋求千里馬。尋找,是雙方的事。 再談談當時的情勢,韓愈所在的朝代唐朝是中國古代相對鼎盛的時期,人才濟濟、英雄輩出。不由生疑:為何韓愈不在其之列?為何馬說中怨聲四起?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為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如毛遂般薦一下自己?沒有,從來沒有堅持!為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做“無病之呻吟”,鬱鬱而終;就隱居山林,不諳世事;就安於現狀,全然忘卻了自己是千里馬,自己有能力更有責任去主宰這所有一切。沒有,完全沒有爭取!只是偶爾清醒過來,滿腹惆悵的跑出“馬棚”吶喊幾聲“誰主沉浮!”而已。 既然如此,那就怨不得伯樂了。千里馬不爭取機會、不願展示自己而直接導致他們的悲慘下場。縱然伯樂尋遍萬水千山,踏破千百雙鐵鞋,終而只能坐在馬棚邊上嘆息:為千里馬悲哀,為自己悲哀。因為就是再有才能,如果自己早已放棄、早已屈服,那便無異於扶不起的阿斗。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於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託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至於伯樂,只是起輔助作用罷了。 因此,“神馬”遭迫,莫怨伯樂。

讀《馬說》有感2

清朝著名散文家方苞寫過一篇《轅馬說》,很有見地,大意是這樣的:我行走在邊塞上,乘坐負重的馬車,見到負轅的馬而產生諸多感慨。過去的老式馬車,只有一根車轅而兩邊各駕一匹馬,現在的馬車由一匹馬夾在兩根車轅當中,頭上和脖脛套上韁繩,背部繫上皮帶,胸和臀部也被勒緊。當它爬坡時,氣喘吁吁汗流夾背才能拉動車輪前進,當它下坡的時候,又要收緊大腿緊攢四蹄才能抵住車轅不致倒伏。趕車的人用鞭子抽打使它前進,用棍棒枝條的暴虐來催促它從深陷中拽起車來。如果車在險惡陡峻的地方翻倒了,筋斷骨折是根本無可避免的,其餘在前面引路和在旁邊副駕的馬絕不會是這樣。它渴了到溪邊飲水,卸駕之後到槽櫪去吃草料,則常常在眾馬之後。唉!轅馬的使命,難道還有比它更艱鉅的嗎?然而它的德性和能力,不經過駕轅的反覆嘗試是分辨不出來的。別的馬要不就是與夾轅不相稱,雖然可以擔此重任但卻不夠協調。品質低劣的馬,力量又不能勝任。狡黠而脾氣不好的馬,容易受驚出事,有的甚至行走在平坦大道上都會因驚蹶而翻車。讓它拉車上坡就象跛的瘸的一樣,下坡則又像塌倒的山岩無可阻擋,遇見泥濘就打滑而經過深坑就沉陷,常常睏乏在車轅之中,使其餘的馬也因此受到牽制不能正常地行走了。唉,駕御車馬的人一定要慎重呀!

這則寓言說白了就是用人之道,對於如何知人善任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可謂是用心良苦。轅馬的境地其實也就是人的境地,能堪當重任者,大多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淡泊名利,無怨無悔地負重前行。而那些真正撈到“油水”得了實惠的,反而盡是刁鑽古怪,好逸惡勞,投機鑽營,兩面三刀的無能之輩。駕車的人不懂居安思危,看不破隱藏隨時可能顛覆的憂患,最終得到了深刻教訓。可悲劇還是一出接著一出地上演,都是因為不真實的表象總能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心性已被扭曲變形,吃虧的多數還都是些還想趕路車手。至於不去塞上趕路,又不在乎車馬損毀與否的車把式,套什麼樣的轅馬都一個樣,這種情況摔壞了的`車馬肯定不會是自己的。

大抵有三類人是充當不了轅馬的,一種是心裡本不願意,被硬趕上架了,火氣就大得很。這種人根本不願奔波勞累,只是坐享其成,等待著天上掉餡餅。這一類人要麼生來就有與眾不同的優越,可以不勞而獲為所欲為,雖說精神上空虛一點,總不致要為一粥一飯操心勞累,是我們常說的天之驕子。還有一類別看高不成低不就,遊手好閒,好高鶩遠,儘管生活無著,語言上表現出的那股子唯我獨尊的霸氣,是誰也不看在眼裡的。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不願為而使為之,無異於逼良為娼,別說迫其就範實非易事,就算果真拉上車了,其效力的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誰也不能指望做慣大爺的回頭做孫子。第二種雖說心裡也並不很牴觸,素質也是一等一的好手,可偏偏是事與願違,要麼被強迫去做了副駕,要麼被扶正坐上了躍馬揚鞭的寶座,力不從心地幹些處處受制的糊塗事,留下匪夷所思的種種遺憾。畢竟“不用揚鞭自奮蹄”只是一個過程,錯過了節令縱然志在千里,老驥伏櫪也是成就不了事業的。還有一種可算是不會做的,議論起來熱情洋溢慷慨激揚,就是幹起事業眼高手低,始終無法將一肩重任放心託付,應了民間的一句話:“兔子要能駕轅,誰買騾子?”無奈和悲憫說倒底就是學業不精的表現,種人不好去做務實的事業,只能去官宦場中討點殘羹,求取些廉價的垂青而已。要不就是在潦倒中度日,品行拙劣了,連邊馬副駕的位置也很難找到。

其實做好轅馬也是需要一種精神的,這就是忍辱負重不畏艱難的樸素品質,自覺自願地忘我奮進,開拓進取,鞠躬盡瘁,犧牲奉獻。而且要以社會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能力,避免與所處時代的差距。轅馬精神是一種淡泊,沒有風光氣派,沒有轟轟烈烈,沒有愛撫和憐惜,甚至還要揹負無期而來的打擊和斥責,要在直面慘淡中構築理想,又在理想中樹立信念。所以,有且不多的轅馬精神就會是一種時代的照鑑,能給所處的時代某些意味深長的啟示。當然,社會對轅馬精神的認同形式不同,所付予的責任以及所寄託的希望也不盡相同,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社會效果,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駕馭者既有充分的信心,又要保持適度的寬容,籠頭太緊難料還會陷入人仰馬翻的難堪境地。不過轅馬最終畢竟還是好馬,就象伯樂眼裡的千里馬,只要用在實處就會產生最好的效益。我讚美轅馬的精神是因為我也載著同樣的負重,並且一味地埋頭苦行,當忍受過身後襲來的莫明鞭笞之後,卻更加煥發出拼搏的勇毅,既走出了自己的路還要走出別人的路。做過轅馬才懂得馬的價值,所以轅馬的精神就是充實,比起那些庸俗的物慾來,這便是兩種互不相侵的思想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