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北京摺疊》讀後感(精選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京摺疊》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摺疊》讀後感(精選15篇)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

這是一篇實誠、寫實的科幻小說,科幻是外殼,寫實是內裡,意圖用簡短的故事映照現實生活中的大問題。

小說寫的是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給第一空間的依言的前因後果。整座城市都是虛幻的,秦天和依言的愛情也如由謊言吹成的泡沫。

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說,當社會完全依照單一的身份來劃分社會群體的時候,就會使社會衝突增加。於是在這座摺疊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著打扮、言談舉止、思維習慣都不足以使階層之間明確分野,最好是把時間與空間也按照階層進行分配,將階層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們蠢蠢欲動的流動野心才徹底痛快。於是當太陽出來,普照大地,第一空間的人沐浴陽光,第三空間的人躺在膠囊中被強制睡眠。

其實,摺疊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須被摺疊?

並不需要用摺疊城市這麼硬的約束來區分、固化階層,人人皆有的羞恥之心與是非之心就足以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了。建築工人和清潔工工作後不可避免留下印跡,別人投來的嫌惡的目光與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們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頭的未來,都使人不得勁地活著。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願維持現狀,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現狀還能改變,哪怕是野心滿滿想推動改革的人如張顯,也不得不先向現實低頭,先到銀行掙兩年錢。

也有老葛這樣能吃苦有技術的人,從第三空間躍升到第一空間,儘管只是藍領的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舊生活在第三空間,“每次回去都要打報告申請”。老葛就像無數懷抱希望隻身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土地與戶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價卻使得全家移居團聚成為一種奢望。

有機會就會有競爭,能當鳳尾誰會甘為雞頭?

當然可以說人們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狹隘、不思進取的人活該慘淡營生,限制了機會但並沒有剝奪努力奮鬥的權利,而希望總是有的,何況我們並不缺乏鯉魚躍龍門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樣本,畢竟人生的劇本是邊寫邊演,未結局之前,誰知道這齣戲會博得滿堂喝彩還是慘淡謝幕。這樣說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過是在自我防禦罷。

可是第三空間的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了,卑微而高強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盡了野心,哪有時間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小說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段話:“和數千萬其他建築工一樣,從四方湧到北京尋工作,這座摺疊城市就是父親和其他人一起親手建的。一個區一個區改造舊城市,像白蟻漫過木屋一樣啃噬昔日的屋簷門檻,再把土地翻起,建築全新的樓宇。他們埋頭斧鑿,用累累磚塊將自己包圍在中間,抬起頭來也看不見天空,沙塵遮擋視線,他們不知曉自己建起的是怎樣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樓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們才像驚呆了一樣四處奔逃,彷彿自己生下了一個怪胎。奔逃之後,鎮靜下來,又意識到未來生存在這樣的城市會是怎樣一種殊榮,便繼續辛苦摩擦手腳,低眉順眼勤懇,尋找各種存留下來的機會。”

現實是很多人尤其是農民工,身心健康來到城市,最後卻不得不拖著病體離開這座打拼半生卻發現並無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萊澤說“城市不等於建築,城市等於居民。”而過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的種種現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無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現實中的各項決策能多點科學理性。

希望總是要有的。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2

在看程式碼改程式碼寫程式碼百無聊賴的時候,看看書真是一種解脫,像是被困在黑屋子裡,總算能出來透透氣。花了三個多小時看完《北京摺疊》,很短的一部小說,要是作為科幻作品來看,還是有點不夠的,最科幻之處就是北京在空間上的翻轉。但是作為社會學小說來看,寫的還是很精髓的。

書中沒有對社會分層的批判,只有對不同層級生活狀態的娓娓道來,我很喜歡這種風格,不講一點道理,而能讓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摺疊成三個空間,第一空間500萬人,享受24小時,第二空間2500萬人,生活16小時,第三空間5000萬人,生活8小時。小說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間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養女糖糖幼兒園學費昂貴,而自己卻只能沒日沒夜的撿垃圾為生,實在沒有餘力供養糖糖,但是據小說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讓糖糖上了幼兒園,對她的前途又有什麼樣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夢想都是偉大的,即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老刀也還是抱著希望糖糖能夠學會唱歌跳舞,成為一個淑女的夢想。於是和第二空間的一個學生秦天做了一筆交易,整個故事也從這筆交易開始了。

他第一次親吻她一下,她躲開,他又吻,最後她退無可退,就把眼睛閉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陣憐惜。

秦天喜歡上了第一空間的一個女生依言,在秦天眼裡,依言就像一個天使,嘴巴小小的,瑩潤的,下嘴脣飽滿,帶著天然的粉紅色,讓他有上去咬一口的衝動。秦天我是很欣賞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間的人,但是說強吻就強吻。他也知道自己該有怎樣的策略,未來該怎麼進入第一空間。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藍圖裡畫好了,未來是美好的,只要付出當下的努力,不是嗎。

“所以,”她給老刀夾了新上來的熱菜,“你能不能暫時不告訴他?等我……有機會親自向他解釋可以嗎?”

讀到這裡,感受到了一點,夢想是不分等級的,我喜歡老刀不顧一切要來第二空間賺錢的意志,也喜歡秦天對自己愛情的執著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間的依言,雖然她也是喜歡秦天的,但是在他們面前卻顯得那麼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愛的東西,因為父親的權威告訴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選擇用謊言欺騙秦天,他們的故事結束了,留給我對他們未來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後還是和不愛的未婚夫結婚了,秦天傷透了心吧。

對小說所描述的三層空間,並沒有感覺到多麼新鮮,可能是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分層的,我們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間,就像現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層人物到底在做什麼,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裡,大家跟我有一樣的生活方式。一開始對這樣的分層可能有劇烈的厭惡感,共產主義不是這樣的。但是現實似乎就是如此,到處都可以見到金字塔的結構。這讓我想起了電影《雪國列車》,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車廂住著不同階級的人,末尾車廂是留給苦力的,前排是留給資產階級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這種初始狀態吧,但是夢想不分等級,有夢就追,在自己的圈子裡活得精彩。

搖籃裡,糖糖剛剛睡醒,正迷糊著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臉,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軟下來。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門口抱起糖糖時,她那髒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臉。他從來沒後悔將她抱來。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3

看完《北京摺疊》我是懵的,或者說混亂的。那種感覺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聞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點,好像全是重點。

老刀在煩惱糖糖上幼兒園的問題。我腦子裡浮現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隊的新聞。還有小鎮裡的實驗學校。縣公務員子女直接入學,就近有學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額大家搖碼,剩下的名額也許就是個位數。這是一個常住人口20萬左右的小鎮。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萬,秦天月薪是10萬,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萬。現實中,收入的差距,其實也有這麼大,甚至更大。

阿貝和闌闌與房東爭吵取暖費的事情,老刀拿出一萬平息這場爭吵,她們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測算一下取暖費,大概也就幾百塊。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錢,但在第三空間卻足以讓一個漂亮女孩吵得沒有一點形象。想起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偏僻的村莊裡,因為一塊錢出了人命。

“這菜不對外,所以都不標價。”曾經“特供”這兩個字在微博掀起一陣聲討的風潮。還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說,而是把近些年的新聞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個新聞回顧。小說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更讓我有點分不清是虛構還是紀實。

像“擁擠的男人女人圍著小攤子挑土特產,大聲討價還價。食客圍著塑料桌子,埋頭在酸辣粉的熱氣騰騰中,餓虎撲食一般,白色騰起遮住了臉。油炸的香味瀰漫。”這是一個很有生氣的生活場景,一個就在我們身邊很平常的一個生活場景。看這段文字,會浮現一個很熟悉的場景。

她其實把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語言和科幻的外殼,誇張而又隱祕地展示出來。階層隱隱顯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沒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經風靡網路麥子寫的那篇《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還有此文誕生三年後李純根據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經歷寫的一篇《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喝咖啡》。

寫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過自己的奮鬥已經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可是,這在現實中只是少數。如同郝景芳筆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闌闌,像阿貝一樣,在生存線上掙扎,活得“操蛋”。

“彭蠡”這個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說不會用這麼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約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蟲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間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後一次被抓。老刀會進入第一空間,也是他教的,他是這個摺疊城市空間法則的破壞者。對於這個摺疊城市的空間法則來說,他就是一隻蛀蟲。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戰勝一切的勇氣,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個殘酷的環境,不算險惡的人心,展示一個很殘酷的世界。她說現在的現實還沒有那麼殘酷,不希望未來發展成那樣。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來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這是其實是構想中長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長篇,那是不是最後,摺疊城市的空間法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一把老刀,也許沒有新刀那麼鋒利,但也可以有破壞性的,特別是有蟲蛀的前提下。這是我的希望。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4

8月21日,80後女作家郝景芳憑藉僅僅兩萬餘字的《北京摺疊》摘取了第74屆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一時間名聲鵲起,以至於收錄了這篇小說的《孤獨深處》各大網站,書店紛紛售罄,懷著對上一屆獲獎作品《三體》的無比崇敬,先在網上找到了作者授權的電子版一睹為快。

讀完的感覺,怎麼說呢,覺得實屬一般。雖然把三個不同階層的人用時間和空間徹底隔離開,整個城市如同三個頻道交替出現這個想法很有新意,但是如果你看過《三體》或是電影《逆世界》,恐怕會和我一樣更喜歡那種不同維度的隔離方式或是鏡面般的隔離美感。

貧富差距極大,生活在三個空間的人,不但在收入,工作內容和生活環境上差異巨大,連時間這一基本權利都沒有得到公平的分配,這一觀點無疑是本書的亮點。但個人覺得有關時間資源的不平衡,至今沒有任何一個作品能有電影《時間規劃局》中那個每個人手腕上有一個死亡倒計時,母親願意分給兒子10分鐘的生命來換他一頓安穩的早餐那一幕來的震撼;有關貧富階層的生活描寫,我的感覺是作者既沒有體驗過真正富人圈的生活,也沒有真正經歷過諸如垃圾場分揀垃圾這種工作(我幹過半年,所以我知道),所以讀起來有點味道不足;科幻成分來說,遠沒有《三體》這種純科幻的衝擊感;感情描寫上吧,自然沒有言情小說的細膩與柔和,情節描寫上更沒有星新一或是希區柯克那種用最短的篇幅描寫一個曲折故事的功底;情懷上吧,遠比不上囧哥,大冰這類的生活寫手;文筆上吧,也沒有龍應臺,馮唐或是和菜頭之類的文字高手的駕馭能力。所以“隨便寫著玩的,碰巧拿了個獎”是我讀過以後的真實感受。

值得一提的倒是翻譯這篇文章到英文,幫助作者獲獎的幕後英雄翻譯劉宇昆(上圖裡那個靦腆的帥哥),這位美籍華裔即是個程式設計師,又是個律師,還是個業餘翻譯家,真正的牛人一枚!(寫程式,學法律,學外語這三大耗時費力最不容易出成效的活能一起搞好的人物絕對是人尖子),他的精湛的翻譯水平和文理兼修的知識面與文化修養,幫助中國作家的作品被世界所認同,難怪知乎上專門有一個人截取了《北京摺疊》的部分段落進行中英文對比,相比中文部分的語法錯誤,邏輯不清,詞不達意,英文翻譯的準確,細膩與美感實在是起到了鍍金的作用。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5

這是一篇獲得了雨果獎的中篇科幻小說,但是讀完之後沒有那麼驚豔。

北京摺疊是郝景芳構想中的長篇的第一篇,但是現在還沒準備好寫長篇,所以暫時把《北京摺疊》作為短片收入孤獨深處這個集子。

《去遠方》是郝景芳的第一部中短篇科幻小說集子,太概念化,意象化。估計不好讀也不符合我的口味,畢竟科幻小說也是小說,需要讓我能夠投入進去,進入另一個想象的世界,獲得滿足。所以我不打算買這本書了。

郝景芳在孤獨深處的前言裡說了,“我會迷戀於一些抽象的意向,一輩子都在心心念念地想把那些抽象的感覺具象化,這個過程中難免對於情節有所忽略。”——我感覺她還需要平衡一下觀眾的閱讀感受,畢竟她是滿足了,把自己的感覺具象化了,可是讀者可能會被轉迷糊了,想發問你到底在說什麼?

這個《北京摺疊》也是比較抽象化的,沒有多少戲劇衝突。讓人思考的地方是作者的高見,並不是通過人物命運和之間的關係走向而揭示的,稍微顯得有些刻意,也不夠感染人心。所以那些作者想要表達的後科技時代的人類分層,下層勞動人民不再擁有價值,卻也無法不給與工作的矛盾。在文中只是說這些絕大多數的人類住在第三空間,會被放入黑暗空間,讓他們睡眠的時間更長,然後再找點活給他們幹。看起來這樣的工作在可預見的將來都會不保,因為吳聞在會議上提議可以用全自動化來代替人工處理垃圾了。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付出最多,幹最多活的人可能過著最低賤的生活,而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摺疊式的生活也許真的會實現,而最可怕的是,當絕大多數勞動者連韭菜的價值都不存在後,上層的人還會憐憫他們嗎?畢竟這本該是一本長篇上說的第一章,後續如何發展未可知。不過,目前暫時是沒有這個擔憂的,畢竟北京還沒辦法摺疊,上層人也是需要下層人過來做服務業的,而這種服務也絕大部分需要住在同一個生活空間內,而不是像小說裡一樣,基本完全時空隔絕。時空隔絕的第三空間的喜怒哀樂,瘋狂憤怒,負面情緒完全影響不到上層的第一空間,而只需要負責提供服務就好,連這種服務的存在都快被機器所取代了!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6

《北京摺疊》這本書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寫的,這部科幻小說獲得了雨果獎,《北京摺疊》這本書是短篇科幻小說,只有四十頁。科幻小說是很難讀懂的,必須要細細品味,才能找到書中的精華,才能找到書中蘊含的奧祕與書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摺疊》這本書寫的是建築工建築了這座摺疊城市——北京。北京這座城市被分為三層空間,分別是: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有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第一天清晨六點至第二天清晨六點;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次日清晨六點至晚上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晚上十點至清晨六點。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時,第一空間的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二三空間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時。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故事是老刀為了給撫養的女孩治病,他冒著生命危險闖入第一二空間當送信員掙錢。

讀完這本科幻小說,我有許多的感想。首先,就是這座摺疊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間的人們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們的工資很高,住的都是別墅,每一家都有機器人幫他們打掃房間;第二空間的人都是藍領,待遇比第一空間弱很多;第三空間的人可有可無,都是清潔工之類的,如果不擔心第三空間的人會失業,那麼早就把清潔工他們替換成機器人了。第一空間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時光,而第三空間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樣的,他們一生連看個日出或知道太陽長得是怎樣的都沒門,一二空間的人用得是十萬十萬的鈔票,二第三空間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鈔票,第三空間的人是絕望的,也是可有可無的。現在的北京難道不是這樣嗎?許多人因買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懷著羨慕之情眼巴巴地望著住在市中心的精英們;我想,窮人最害怕的是什麼?應該是你走在繁華的街道上,別人用輕視的眼神望著你,侮辱你的尊嚴,並且沒有一個人從眼神裡透露出憐憫之情吧?世界總是不公平的,有才幹的人會被仰慕,無能的人會被輕視,無論在哪些地方,這一點都能深刻地體現出來。

這本書對任何讀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細地讀這本書,再次體會書中的精華。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7

暑假,在故事俠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一篇短篇小說《北京摺疊》。這篇小說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作者是科幻作家郝景芳。

故事的主人公叫老刀,老刀住在一個摺疊的未來城市北京。摺疊的北京分為三個空間: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一空間有500萬人口,他們生存的時間是從第一天清晨6點到第二天清晨6點,他們享有完整的24小時。第二空間生活著2500萬人口,他們生存的時間是從次日清晨到夜晚10點。第三空間生活著5000萬人,他們生存的時間是從夜晚10點到第二天清晨6點。三個空間不停地轉換。第三空間居住的主要是建築工和垃圾工,第二空間的職業要優於第三空間,第一空間的職業又比第二空間更好。

故事主要講述了老刀的一次冒險:老刀是一個在第三空間的垃圾工,他為了在垃圾站撿到的小孩子糖糖能夠上一個好的幼兒園,就冒險去第一空間送信賺錢。他先來到第二空間找到秦天,又到第一空間送信給依言。原來秦天和依言曾經是情侶,但是依言隱瞞了自己已經和吳聞結婚的事實,依言讓老刀帶信並保守祕密。老刀在第一空間經歷了意外和波折,並在老葛和秦天的幫助下回到了第三空間。

讀完了《北京摺疊》,我領悟到,地位高並不代表就是完美的、幸福的。舉個例子:生活在第一空間的依言,她既想擁有一個很好的生活條件,也想擁有秦天對她的愛,但是她選擇了吳聞,和他結了婚,卻不讓秦天知道這個事實,讓秦天一直深愛著她,她是多麼的自私呀!老刀的父親是這個城市的建造者,卻控制不了轉換的時間,他的後代只能生活在第三空間。

老刀雖然生活在第三空間,但是他特別關心別人,他在垃圾站撿到了一個小女孩,並且精心照顧她、呵護她,給她取名叫糖糖,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一樣,看著她漸漸長大,努力給她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比起依言來,誰在真誠地對待別人呢?老刀在那麼艱苦貧窮的日子裡,卻那麼有禮、關心別人,他是多麼用心啊!為了糖糖上幼兒園,冒著危險去第一空間送信,他是真有愛心,是一個高尚的人。

我想生活在第一空間,但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和高尚的品格。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8

拿雨果獎的除了劉慈欣《三體》,還有郝景芳《北京摺疊》。青黃不接的中國科幻一時間花開並蒂~準備好了沒?開噴~《北折》兩萬字講述了一位偉大的養父環衛工人,為了女兒幼兒園學位鋌而走險的故事,充斥著戰爭,陰謀,暴力,血腥。哦不,說錯了,是充斥著社會底層人民關注的房價高,入學難,就業不易,工作時間長,環境惡劣,收入微薄一系列問題,集中體現了一個主題,拼爹,拼財富,拼社會關係,不行咱拼命!未來摺疊的北京城將處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居民從空間上徹底隔離,而且,只允許領導下鄉,堅決杜絕任何形式的上訪,否則,大刑伺候,也正因此,困苦中掙扎的養父得到了一個可能是改變女兒命運的受教育機會~某藝術幼兒園 學費~故事就此展開,同時還串起了上層社會的家族聯姻,中國人骨子裡的懷鄉情誼,以及科技智慧的飛速發展和普通人即將失業的尖銳矛盾等細節,不能不說感情是真摯的,也是有現實意義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好人一生平安。但是!當《北折》想象的翅膀才飛到無人駕駛和機器人替代警察叔叔抓壞人這階段,三體可是看你不爽就可以遠距離點射,不行隨手一塊二向箔甩你 一臉,大不了同歸於盡的霸氣。當我還使勁理解不了章北海為何將失敗主義藏的'那麼深,羅輯對於夢中情人到底什麼感情,程心聖母如何必然失敗,《北京摺疊》已經毫無懸念的結尾了。

並不是說樸素描繪社會現實有什麼不對,眼前的切實問題就不值得憂慮,只是不好意思,我們對於雨果獎的期待已經被大劉慣壞了胃口,只想說,妹子,你今天很漂亮,只是題材的裙子跟科幻的外套不是太搭~(就是可以看豆瓣一邊倒的評論然後聽書兩小時,不經查證,不加思考就噴,不服你能把我咋?啊哈哈哈哈哈~不 當一回噴子,就不能真的理解跟字斟句酌還生怕貽笑大方比起來,想說什麼就是什麼有多“人性化”)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9

作者筆下的北京,城市被劃分為三個空間,第一空間與第二、三空間處於土地的正反兩端,當第一空間存在於地表時,第二、三空間則沉於地底。每過24小時,整座城市會發生翻轉。翻上地表的城市開始生活運轉,而被翻下去的空間裡的人則進入睡眠。人為分配的不僅是空間,生活在第一空間裡的五百萬人能夠享用連續的24時生活。而當他們陷入睡眠時,升到地表的第二、三空間,則需共享這寶貴的24小時——第二空間生活著2500萬人口,從次日清晨6點生活到夜晚10點;第三空間生活著5000萬人,從10點工作到清晨6點,隨後他們再次集體進入睡眠,地面翻轉,第一空間的人們開始重新接管城市。每個空間裡的人們獨立生活著,卻又因為各種原因有一些交集。

小說中三個空間的劃分也體現了社會深深的不公平。第三空間規模最大,人口最多,但絕大多數是勞動艱辛收入微薄的社會最底層;第一空間則是有著優越的環境享受豐富的物質,且統管三個空間的貴族階層;第二層是中間層。第一空間人均佔有的自然空間和時間資源都最多,第三空間則擁擠不堪而且時間分配上只有第一空間的1/3且是晚上,可以說是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雖說只是一部只有短短兩萬多字的科幻小說,但對照當下的中國,卻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0

北京摺疊,全文將近2萬字。用一種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也描繪了智慧化時代到來的利與弊。通過學習,總結並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1)社會階層

本文將北京分為了三個空間並代表相應的階級,即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如圖,是各個空間的主要人口數及活動時間段。可以發現第一空間人數最少,活動時間最長,達到24小時,第二空間次之,活動時間為16小時,第三空間人數最多,活動時間最短,為8小時。(這些資料與後者老葛對於GDP和失業關係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間支柱產業是垃圾回收分選。垃圾工有兩千萬人,另外三千萬人靠販賣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險過活。屬於社會的最低階層,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這個階層的人幹著最髒最重的活,領著最低的工資,每個人生活都是三點一線,工作—吃飯—膠囊睡覺。任勞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滿足溫飽,基本也無其他活動(但是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不願意再從事這類工作,更向往娛樂場所發洩證明自己)。他們很少討論自己的未來與規劃,跟如今很多老城區/城中村住戶一樣,他們才不關心世界變化,真正能引起他們注意的是柴米油鹽,水電、房租費,以及那低的可憐的工資能否上漲。

第二空間,正是現實社會中層人士,知識分子,工程師。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學張顯。這類人接受過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穩定且較為輕鬆的工作。他們有對愛情充滿憧憬,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規劃,躋身上層空間。他們的思想已經不是第三空間那樣,溫飽已解決,他們需要是得到社會認可,完成進階,特別是能在職場得到晉升。如張顯,已做好了基本的規劃,那就是先掙錢(銀行)後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間鍛鍊一段時間(如現實的下基層),因為擁有第三空間的管理經驗才容易獲得升職,否則只能一輩子級別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間。

第一空間,社會金字塔頂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間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奮鬥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間想都未想的地方。這個空間的代表有葛大平、吳聞以及摺疊城市設計者白髮老人。他們三個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從第三空間爬上第一空間的人,第一空間裡面級別最低的一類人(安保、廚師、大夫、管家),屬於高階藍領。這類人已經明白了頂層的一些設計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對於社會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吳聞及白髮老人,他們都屬於社會遊戲規則的設計者,一個檔案就能關係到底層的生存問題。他們已經不在關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關注的是社會未來發展的大框架,去設定未來的路線,戰略和具體實施方案。

(2)智慧化社會

本文從依言與老刀吃飯場景,描繪了機器人送菜;從老刀進入第一空間被逮住時,描繪了機器人巡邏及跟蹤捕捉;從晚會結束後,描繪了機器人自動清掃;以及科技園區的工廠都是機器自動作業。這些都是第一空間的場景,而第一空間也是未來全社會發展的樣板。這些跟如今很熱很火的工業4.0,中國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謀而合。智慧傢俱,自動化工廠,自動交通工具等等,都是當今研發與發展的重點。但是本文也從吳聞與白髮老人對話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機器換人需要解決一個更加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失業問題。吳聞啟用自動化處理垃圾專案,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規模提取材質的辦法來解決垃圾處理,即快速又清潔。可是白髮老人提出了兩大問題,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汙染,二是專案上馬,採用自動化後,怎麼解決上千萬的垃圾工的失業問題。老人的第一個問題與現在社會進行一些專案是一致的,比如最明顯的電動汽車,即所謂新能源汽車,各大汽車廠商爭先上報新能源專案。但是目前很多仍採用鋰電池,那麼鋰電池的製作以及後期回收處理是否會汙染,如果汙染,怎麼解決。這些卻是少有關注,明而不宣。

對於第二個問題,自動化帶來的失業問題。老葛講的很清楚。這與歐洲二十世紀末一樣,經濟發展,失業率上升,印錢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線不符合。即經濟發展,失業率沒降反升。

老葛說了,人工成本上漲,機器成本下降,機器便宜,生產力改造升級,GDP上去了,失業也上去了,怎麼辦?越保護工廠越不僱人。地都騰出來搞大規模生產,人又不需要。那麼人去幹嘛呢。歐洲採取強行減少每人工作時間,增加就業機會,但是這樣沒有活力。最好辦法是減少一些人的生活時間,但又給他們找些活幹。就是塞到夜裡,這樣還有一個好處,通貨膨脹傳不到底層去,印鈔票、花鈔票都是能貸款的人消化了,GDP漲了,底下的物價沒有漲。(這跟前面活動時間設定是一致的,第三空間只有8小時活動時間)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1

相較於《三體》的影響力,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摺疊》口碑卻沒有那麼廣受好評。第一次讀這本小書是在郝景芳獲得雨果獎之前,這次再讀倒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平淡的故事,並不突出的情節,沒有了第一次看到時那種對摺疊世界的新奇感,不過這次讀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第三空間的老刀為了能讓收養的女孩兒糖糖上一個好點兒的幼兒園,不惜冒著入獄的風險穿越第二空間替人去第一空間送信。原以為是權且充當幫有情人傳達美意的信使,結果卻著實讓老刀見識了什麼叫物慾橫流,非但沒能促成佳話,還拿了人家保密費替人隱瞞。有關吳聞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詫異,其無視第三空間的勞動人民建議新提案,而後又因接連的小錯誤使得原應按時的轉換延遲甚至重來一次,在這樣的城市環境前提下,空間轉換應該是極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礙三個空間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間的人卻因這樣那樣的疏忽恣意控制轉換時間,這樣豈不是打斷了另外兩個空間的節奏?或許這也從反面說明了第一空間的權勢吧。第三空間的人會為一點空調費爭執不下,第一空間的人卻在富麗堂皇的會議廳裡掌握著整個北京的摺疊。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2

與野心勃勃、人物繁多、架構巨集大的《三體》相比,《北京摺疊》無疑是小家碧玉型,全文兩萬餘字,故事情節安排緊湊、推動較為迅速。也許是過於短小精悍,所以沒有出版書籍。但作品的優劣從來不是由字數多少來體現,這部兩萬餘字的科幻小說非常耐人品味,所反映出來的出身、等級、權力等話題都值得探討。一般而言,法律人大多喜歡遵紀守法、循規蹈矩者,但在這部小說中,最喜歡的男主角老刀恰恰是不守規矩者,因為通過他,我們能看到一些規則之外的溫情。

該小說的最大亮點就在於,將北京設定為一個有著三層空間的摺疊城市,等級分明、不可逾越。第一空間是精英階級,僅有五百萬人口,卻有著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共24個小時的最長生存時間。第二空間是中層階級,有兩千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共16個小時。第三空間是底層階級,五千萬人口卻只有夜晚十點到清晨六點共8個小時的生存空間。這些生存時間都經過精英階級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不守規矩的空間穿越者一旦被抓就會被罰款並關押幾個月。

主人公老刀子承父業,在第三空間做了二十八年的垃圾工,平凡而又普通。為了讓撿來的、喜歡音樂和舞蹈的女嬰糖糖能夠到教音樂舞蹈的幼兒園學習,老刀不惜以身犯險,接受了一個高收益的任務,從第三空間穿越到第二空間,幫、帶上秦天的信件去第一空間送給依言,再給秦天帶回依言的答覆,最後有驚無險地回到第三空間,賺得兩年多的工資。作者用科幻小說的形式,將我們當前社會存在的階級鴻溝擴大,形成了階級與階級之間物理意義上的隔離,越上級就醒著時間越長、收入更高、可以享受更多精緻生活。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的第一空間精英階級衣冠楚楚的背後,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吳聞求財至上、枉顧底層人民的冷酷自私,依言既貪圖富貴又渴望被寵愛、不惜欺騙耽誤他人時間的貪心自私,機器人和年輕男人的嚴格執法、不知應變、不通人情……好在有老刀、老葛的存在,讓人不會覺得生無所戀。如果說老刀是抱著僥倖心理的知法犯法,目的在於讓拾得的孤兒糖糖能有較好的幼兒園教育環境;那麼老葛對老刀的包庇則是因為老刀褲腳的商標讓他憶起仍生活在第三空間的年邁的父母,所以手下留情、法外開恩了。這不由得讓人反思,是嚴格地機械化執法導致不良後果,還是靈活地應對避免不良後果更為合適?如果是機械化執法,那麼老刀、糖糖都將面臨莫測的命運。執法者和司法者有時也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想起檢察院一個朋友講述的一個辦案經歷,某工廠老闆向公安舉報一男子故意造成工傷騙取5萬元工傷保險,公安機關機械地移送起訴到檢察院,一些公訴人認為可以直接以保險詐騙罪起訴到法院,畢竟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嫌疑人認罪。該朋友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發現該男子沒有前科劣跡,因為父親重病缺錢,又不想兩搶一盜,不得已才採取這種不害人卻害己的方式來快速獲得父親的救命錢,沒有社會危害性和再犯可能性。如果機械化操作起訴,則該嫌疑人的家庭會面臨巨大打擊,一個家庭會遭受重大創傷。而如果對該嫌疑人教育改正,則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庭還可以支撐。於是,該朋友力排眾議,最後檢察機關對該嫌疑人做了相對不起訴,嫌疑人感激萬分,沒有再次犯錯。

法律等規則本是冷冰冰、機械化的文字,但司法者在具體運用時應當有更多的理解和溫情,要注意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的統一。《北京摺疊》中有朋友情、同學情、校友情、戀情等等不一而足,而最溫馨的,居然是出身於第三空間收養棄嬰的老刀和憐惜第三空間百姓的老葛,他們為了自己想要守護的,不惜違背規則,讓我們體會到規則之外的溫情,對於小說中所營造的法治社會而言,是一個悖論,也是一個悲哀。(洛風)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3

其實剛開始讀這本書有一種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的,或是因有選擇恐懼症的我最近實在不知道讀什麼好,便嘗試去看看。

之前雖然經常看小說,但類似於這種科幻小說是少之又少的,可能是老覺得科幻小說會有太多關於科技發明的說法,便不願去接觸,《北京摺疊》是一本在我意料之外的科幻小說,一方面是從科幻來說,打破了我對科幻小說一貫的粗鄙看法,另一方面從小說來看,這裡好像沒有明確的褒貶,它似是在描繪這個無可奈何卻又殘酷的北京城,似是在訴說這些形態各異的北京人,但好像沒有一個明確對任何人的情感態度,有一種本該如此的感覺,當我讀完這本小說的時候,我腦子想的是:是啊,如今的北京城,好像就是這樣的,如今的北京人,好像就是這樣的,北京應該就是這樣才叫北京的。對於這本書的第一個評價是,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沒有對錯的小說。以上都是一些略顯空白的概說,下面想詳細談談對這本書的內容及感受。

摺疊城市分為三層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大地的第一面第一空間的五百人享用二十四小時,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的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不同的是,第二空間是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而第三空間是從夜晚十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看似不公的時間分配原則,我們說是命運不公,或是說命中註定,看似無奈看似殘酷,實際上或許是自己最後的選擇的結果。

第三空間:老刀。小說的主人公是底層勞工的代表。他的工作是垃圾處理,生活中充斥著骯髒與黴氣。小說剛開始就提到他去第二空間的理由:為了金錢(供養女上幼兒園)。“他第一次到第二空間,他並不緊張,唯一擔心的是身上腐敗的氣味”“他討厭自己,可是他想把紙幣抓牢。為了幫人隱瞞真相,他抓住了”。可是貧窮地卑微是誰的錯呢,我不想說自私這樣的聖母理論,我更想直面這無可奈何的社會問題:教育不均、貧富差距過大、底層貧民工作環境得不到保障。這沒什麼對錯之分,能做的只能儘可能地最小化,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存在對比區分才所以為社會,而北京,更應如此。第二空間:秦天。代表第二空間奮鬥的青年形象。秦天是研究生,有機會去第一空間實習,一個月實習工資十萬左右。就像我們現在的狀態,在模糊地觸碰著現實,但同樣奮力一搏著。還有秦天依言的愛情推動了小說情節發展——讓老刀送求婚信物。而現實卻打破了青年想象中的愛情,最後還是敗給了物質。故事中的秦昊並不知情,而我想這是另外一種成長吧,只能接受的成長,但我相信未來會更好的,奮鬥的青年,無論愛情,無論物質。第一空間:依言和白髮老人。第一空間代表著頂層統治者。依言是老刀來到第一空間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空間出生長大而在第一空間工作的老葛。他作為這類人群的代表,書中說到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環境能夠改造和塑造人。正是因為這樣,揭示出老葛晉升第一空間的原因,才能夠表現出環境對人的影響。我相信命運但同樣會抵抗命運,生活總要奮鬥和抱有希望,你的選擇在哪你就將會抵達哪,到底是命運選擇了你,還你選擇了命運,源於自己。而北京是尋找自己的故事。

這本書講的時100年後的虛幻科教時代,而折射的是當代北京的現實世界。在這個告訴運轉折疊的北京城,各式各樣,各種各類的人,都在為了現在的生活,未來的生活,現實的生活,想象的生活,奮鬥著……很多人都說,北京,是一個充滿可能和機會的城市,也是充滿現實挑戰和人性殘酷的城市,命運直抵胸膛。“回想這四十八小時的全部經歷,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晚老葛說過的話。他覺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許真相,因而見到命運的輪廓。可是那輪廓太遠,太冷靜,太遙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麼意義,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卻不能改變,又有什麼意義。他連看都還無法看清,命運對他就像偶爾顯出形狀的雲朵,倏忽之間又看不到了。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數字。在5128萬這個數字中,他只是最普通的一個。如果偏生是那128萬中的一個,還會被四捨五入,就像從來沒存在過,連塵土都不算。他抓住地上的草。”——而我們在抓住些什麼呢?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4

摺疊概念讓我馬上聯想到我時常陪兒子看的Zack and Quack立體書動畫,每翻開一頁一個新的摺疊世界就會立體起來,很好玩。所以一聽到這個故事,就會開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體書,在不同時段不同空間就會被翻開生活。然而,這三個不同空間卻不是兒童動畫的美好世界,而是殘酷現實生活不平等的寫照。

然而,在這樣充滿現實揶揄的架構下,故事的筆調卻沒有太沉重。種種的階級不平等在老刀那種樂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帶血的略過,就像摺疊起來的鄒疤,在這不斷摺疊的世界無聲地隱藏著。

讀到作者郝景芳談及自己的創作,讓我對這部小說更有感覺:“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們是如此努力致力於研究並消除整個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終也許一切都是徒然,就連人類歷史上所有為不平等而奮鬥的浴血奮戰最終也只是製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這個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筆下那座城,在最遠又最近的地方,與我四目相對。它是我內心最冷也最熱的推動。”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應該都不是這部小說最終目的。而是,我們能摺疊到心裡的世界,在哪裡?

《北京摺疊》讀後感 篇15

很少讀科幻小說,對於閱讀作品的選擇我一向覺得科幻意味著不真實,真實世界的紛繁複雜已經讓我們應接不暇,科幻世界的虛無縹緲便如同一個疾步行走的人腳下的那顆石子,乾脆踢開了事。而這部小說的名字還是吸引到我。

小說一開始就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奇幻的城市空間和生活模式。故事的男主角是一個48歲的單身垃圾工——老刀。他居住的北京分為三個空間,這三個空間在48小時輪流切換,共享這48小時。第一空間住的是社會上層人物,分割其中的24小時;第二空間住城市白領、精英階層,佔據 6小時;而第三空間,也是人最多的空間住的都是像老刀這樣的底層垃圾工,他們只分割到8個小時。故事講得就是老刀為了能賺到養女上幼兒園的費用要翻越兩個空間幫別人送信的經歷。

釋卷後,靜神凝思,對於這個作品能獲得 科幻類小說的"雨果獎",我不禁有些質疑這個獎的含金量。從文筆上來說流暢卻平淡,科幻創意上僅注入了一個新奇的科幻概念,換句話說,只搭建了一個科幻的框架卻填滿了現實。但這個作品的亮點就是披著科幻的外衣、長著現實的軀體。而這件外衣對於每位讀者來說,那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聊一聊文章的亮點吧!現實版的階級分層和固化。北京不用摺疊,我們就已經找到了這三個階級,他們各行其道,涇渭分明。文中"老刀"們的第三空間如同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底層民眾,他們為生活而奔忙卻獲取最低的報酬和擁有最狹小的生活空間,他們是"窮一代",孩子也絕大多數會成為"窮二代","窮一代"們甚至沒有能力讓孩子進入這個侷促逼仄的摺疊空間,他們囁嚅著:"活著,我們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階級固化"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現實中作為底層民眾的上升通道都幾乎已被堵死。哪怕是看似最公平的大學聯考,曾有大學聯考作文讓從"中華美食、共享單車、高鐵、移動支付"等詞彙中選擇一個寫成文章介紹給外國青年。農村的孩子在家裡只看到連綿的大山,背靠黃土面朝天勞動的父母,哪裡騎過"共享單車"、用過"移動支付"!

秦天作為第二空間的代表,現實中應該是中關村的那些"白骨精"們。這個階層有著體面的工作和生活,也可稱為"中產階級"。但想要上升一個空間卻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代價、更要有那麼一點兒"走了狗屎運"的運氣!他們或許因為租住在某個城中村與老刀有了交集,或許依託高學歷背景能跟第一空間的"白富美"談一場渺茫無望的戀愛。

第一空間以"白髮老人"為代表的規則制定者和掌控者們,他們的現實意義自不言而喻,他們丟個數據key的小失誤都可以隨意壓榨第三空間所剩無幾的剩餘時間,如同蝴蝶輕輕扇動了一下翅膀,就能引發 "老刀們"生活中的海嘯。

馬克思曾經指出:"階級對立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由這種方式所決定的交換關係上的。文中也著重強化了經濟基礎對於階級分化的重要作用,但精神層面的分化呢?文中沒有提及,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精神層面有沒有那麼涇渭分明?是否可以霧靄般地流動、滲透?

再聊幾句小說中的不現實的部分。第三空間的人每天只享有晚上十點到凌晨六點的時間,到了時間要鑽入"膠囊"並被空間釋放出來的藥物催眠四十個小時,這得需要多麼強大的一個膀胱?什麼意識主宰他們會乖乖進入所謂的"膠囊"?北京城外的司機可以目睹全部的摺疊過程,老刀們為何不可以用八小時以外的四十小時時間到城外打工賺錢?諸如此類的漏洞,都無法細細推敲。

也粗略看過劉慈欣的《三體》,感覺科幻小說應該是那樣的,有科幻的樹幹,更有科幻的枝椏,能在讀者腦中結出豐滿的科幻果實,最後可以細細咀嚼一番,但此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