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中學生讀後感:捨得的智慧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生讀後感:捨得的智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學生讀後感:捨得的智慧

認識了蔡崇達,細讀了《皮囊》這樣一本書,是在這個同樣燥熱的夏天,卻給我的內心帶來了不一樣的清涼,樸實真摯的文字,富有哲理的故事使我面對現實,思考自己的人生,也許不僅是我的問題,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

其中帶給我的感觸很深的是這樣一篇文章:作者阿太是一個平凡的女生,卻對生活有著深刻的認識,面對著人生中的離別、病痛、苦難和恐懼,阿太沒有害怕,而是選擇了捨得,但不被世人所理解,直至世人陷入這個困境中。文中的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的生命本多輕盈,都是揹著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汙濁所拖住。”

所謂“捨得”是得到好的,捨去差的,說簡單來,便是放得下。放得下的東西可以很多,例如金錢、名利、權利、地位等各類誘惑和慾望。放得下這些,有時來比不好,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

佛家有一句經典名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些人放棄了這世界中的各種繁華和紅塵中的各種慾望,選擇了出家,從自然中體會生命存在的意義和真諦,不與世俗相爭,這何嘗不是一種捨得的智慧呢?

紅軍長征時, 旅途艱苦、糧食不足、氣候惡劣、路途漫長,很多戰士都是靠著自己頑強的意志力才得以成功,這也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這些戰士在長征時飽受肉體的折磨,但他們放下了,假設他們不懂得捨得,沒有堅強的意志力,也不可能會有今天的中國。捨得放下自己的肉體,拿肉體來用,而不是伺候,也是一種智慧。

中國古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本應混跡江湖,為皇帝效力,但因看清世風之下朝廷之上官員們虛偽圓滑,而自我信守忠義,誠懇不被皇帝所賞識,毅然選擇隱退江湖,過著屬於自己的悠閒,寧靜而又平凡的田園生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苦勞累,但溢於言表的還是喜悅之情。這樣的生活也造就了陶淵明在田園詩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與其在汙濁中苟活,不如在清淨中享受,這便是陶淵明的捨得。

遙想蘇軾當年,中秋節至,而萬家唯餘其一人獨倚危樓,舉杯邀明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每每讀此,眾人不禁為其傷感嘆息了,可蘇東坡自斟自飲於明月下就真的只剩下那綿延的思念之情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又包含了詩人對遠在異鄉親人的祝福和眷戀,他摒棄了那種兒女情長,又異於過分的`英雄氣概。這是蘇軾的捨得。舍小家之情而顧大家,得到了便於永恆流傳的詩句和精神,這樣的智慧不禁令人讚歎。

而現在的人們,沉淪於社會的汙濁中,繁華的燈紅酒綠中,被各種誘惑所矇蔽了最真實的自我,只願得,不願舍,最後被淹沒在這茫茫的世界裡被時間所遺忘。

正值青春的我們,面對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要學會捨得,選擇屬於自己的正確方向,體驗著變化百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