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勇氣》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勇氣》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勇氣》讀後感

《勇氣》讀後感1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醜,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創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傷,他就是創傷;你讓他成為經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於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蹟的出現。

最後我還想說,餘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現更加優秀的自己。

《勇氣》讀後感2

近期,有幸閱讀了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吳國珍、餘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這本書幾年前在讀書時,我的導師就有提過,總想著有機會要拜讀一下,但皆因各種原因未能如願,這次,一方面是出於“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達成長久以來內心的夙願,終於,帶著勇氣,伴著好奇,開啟了這次閱讀之旅。

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於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你必須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需要來回反覆幾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經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內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於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也會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會覺得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非主流”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典標誌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典,值得再三品讀的一本好書。

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擊我心靈的`一句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術可以日益精進,但唯有對教育擁有一份永不退卻的熱忱,才能將教育開展得富有張力,朝氣蓬勃,否則,再好的教育技術,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術和工具,毫無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時候雖然採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誌做案例),忙忙碌碌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外乎這時候教師只是把它當成一項任務,是“迫於某種壓力”而不得不做,並非出自於一個人的本心。只有當外在的壓力、要求與內在的需求相統一的時候,才能懷著感謝的心情走進教室,把教學當成滋養教師心靈的雞湯,把教學看成是一場無止境的相遇,一場和學生、學科一起編織出的美妙的際遇。

“經師”傳授知識技能,“人師”引領心靈成長,深信自己可以用對教育與教學一顆真摯熱忱的心,和孩子們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與成長。

《勇氣》讀後感3

有一本書,在我腦海裡迴盪;有一本書,在我心裡頭銘刻,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作家亞米契斯的著作。他講述了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安利柯,跟同學發生的一系列生動。形象。感人。使人敬佩的故事。

主人安利柯的想法,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有這麼一個故事,他令我感動,也令我敬佩。

一天早晨,天氣不像平時那樣明媚,沒有陽光,彷彿要發生大事似的。

男孩 洛佩蒂走在通往學校的路上。走著走著,他看見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站在馬路中間。,這一站不要緊,可對面的車輛快開來了,這個小孩要是再不走開的話,就會被車撞倒,還可能發生生命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洛佩蒂不顧自己的安危,撲上去一把抱住小孩,把小孩撞到路邊上。此刻,周圍的人都歡呼起來:孩子得救了!剛才真是太險了。可是洛佩蒂卻被車子扎傷了腳

洛佩蒂這樣捨己救人,難道不需要勇氣嗎?難道不令人敬佩嗎?他需要勇氣,他令人敬佩。人人都可以令人敬佩,可誰做了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呢?我雖然不能像洛佩蒂那樣捨己救人,可我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有一年,爸爸給我報了游泳班,剛開始我還可以應付過來,可學到漂這一關,我怎麼也不適應,我怎麼也學不會。我嘗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就當我準備放棄時來了一位新老師。

或許是我對水的恐懼吧,在這位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慢慢適應了在水裡的感覺,慢慢減少了恐懼,一點一點學會了游泳。

當時的我膽小,生怕在游泳時被淹死的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對游泳的排斥,現在,我跨出了第一步,努力學好游泳,像洛佩蒂一樣做一個勇敢。有勇氣的人。

這本《愛的教育》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我們大部分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勇氣。勇氣像一盞指路明燈,帶你走向成功之路。

《勇氣》讀後感4

語文書中《花的勇氣》講述了一篇激勵人心的故事:四月的維也納綠色到處氾濫,茫茫的不見一朵花兒。“我”倍感失望,同行的小呂讓“我”撥開草——一看,五顏六色的繽紛小花兒全都藏在草叢底下呢!它們只比草叢矮几釐米,好像一使勁兒就能冒出來似的。但幾天後,雨一直下,“我”再沒辦法看到花兒了。“我”非常失望,但是就在去義大利的旅程中,我終於看到了彩色的花兒——它們是在冷風冷雨中冒出來的呢!“我”很驚奇,它們為什麼不在陽光下露出笑臉呢?最後“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花的勇氣!

說到勇氣,那是一個‘未知’的詞語。誰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勇氣,誰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勇氣來面對困難。植物的勇氣,表現在強大的生命力上——在狹窄的巖縫中,憑藉一點水資源,它還能鑽破石塊、生根發芽呢;動物的勇氣,表現在面對弱肉強食的生存上——老鷹活到50歲,身體捕捉獵物的器官已經硬化,很難再繼續捕食。要想有更長的壽命,它必須找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岩石地帶,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撕掉,把爪子尖給啄掉,再將啄用岩石磨成碎末……然後老鷹要一動不動地待在那裡,直到長出羽毛、爪子和啄,接著像小鷹訓練飛翔一樣,從高高的山谷上飛下去,然後重拾歲月。要知道,把羽毛、爪子和啄都給‘拋棄’後,老鷹就很難再捕食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有許多老鷹被餓死的'、有被疾病傳染暴斃的,也有不小心摔下懸崖的……老鷹要是沒有無與倫比的勇氣,那是怎樣承受這種恐怖的痛苦呢?簡直不堪想象!

其實,人也是這樣的。名人霍金、張海迪,他們都癱瘓了,只能借用輪椅來行動。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人生的道路,霍金全身上下兩隻手指能稍微動一下,但他揭開了宇宙之謎;張海迪胸部以下全部癱瘓,但是她用自己的手寫下了一篇篇美文……

我要向生命中綻放著勇氣之花的植物、動物和人類學習:學習植物的堅韌不拔、學習動物的勇敢無畏,學習人類的持之以恆;

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用自己的優點換取別人的優點,與她們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自己的一個個特長;我要多閱讀名人的書籍,讓他們勇氣的點滴慰藉我的心靈……

我必須變成一個勇敢的人,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才不會被那些挖苦、諷刺所擊倒。

《勇氣》讀後感5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於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後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麼樣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裡偶然發現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著什麼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期待著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的關鍵。其二、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麼人,就是因為你只一昧關注著‘被給予了什麼‘。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裡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於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後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勇氣》讀後感6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於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於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於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於當下,當下的要做什麼,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為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麼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為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自卑來源於“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痺的藉口。哪裡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於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去超越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為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後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誇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乾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勇氣》讀後感7

《花的勇氣》講述了一篇激勵人心的故事:四月的維也納綠色到處氾濫,茫茫的不見一朵花兒。“我”倍感失望,同行的小呂讓“我”撥開草——一看,五顏六色的繽紛小花兒全都藏在草叢底下呢!它們只比草叢矮几釐米,好像一使勁兒就能冒出來似的。但幾天後,雨一直下,“我”再沒辦法看到花兒了。“我”非常失望,但是就在去義大利的旅程中,我終於看到了彩色的花兒——它們是在冷風冷雨中冒出來的呢!“我”很驚奇,它們為什麼不在陽光下露出笑臉呢?最後“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花的勇氣!

說到勇氣,那是一個‘未知’的詞語。誰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勇氣,誰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勇氣來面對困難。植物的勇氣,表現在強大的生命力上——在狹窄的巖縫中,憑藉一點水資源,它還能生根發芽呢;動物的勇氣,表現在面對弱肉強食的生存上——老鷹活到50歲,翅膀、爪子和啄就不如年輕時有力了。要想有更長的`壽命,它必須找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岩石地帶,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撕掉,把爪子尖給啄掉,再將啄用岩石磨成碎末……然後老鷹要一動不動地待在那裡,直到長出羽毛、爪子和啄,接著像小鷹訓練飛翔一樣,從高高的山谷上飛下去,然後重拾歲月。要知道,把羽毛、爪子和啄都給‘拋棄’後,老鷹就很難再捕食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有許多老鷹被餓死的、有被疾病傳染暴斃的,也有不小心摔下懸崖的……老鷹要是沒有無與倫比的勇氣,那是怎樣承受這種恐怖的痛苦呢?簡直不堪想象!

其實,人也是這樣的。名人霍金、張海迪,他們都癱瘓了,只能借用輪椅來行動。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人生的道路,霍金全身上下兩隻手指能稍微動一下,但他揭開了宇宙之謎;張海迪胸部以下全部癱瘓,但是她用自己的手寫下了一篇篇美文……

我要向生命中綻放著勇氣之花的植物、動物和人類學習:學習植物的堅韌不拔、學習動物的勇敢無畏,學習人類的持之以恆;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用自己的優點換取別人的優點,與她們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自己的一個個特長;我要多閱讀名人的書籍,讓他們勇氣的點滴慰藉我的心靈……

我必須變成一個勇敢的人,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才不會被那些挖苦、諷刺所擊倒。

《勇氣》讀後感8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於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於“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立足於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於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係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發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於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作者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意味著“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於“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展教師職業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於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作為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常故意漠視心靈發出的聲音,結果心靈要麼緘口,要麼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是讀罷此書後我的收穫。

《勇氣》讀後感9

我承認這本書我並沒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寫文章,大概沒有什麼邏輯和結構,只是一些思考,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是一本日本作家寫的,卻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據說卡耐基(就是那個寫了《人性的弱點》的那個人)深受這位據說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的人影響。

書中用哲人與青年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一些穿著心理學、哲學外衣的問題,內容我不想贅述,我們就只來談談我的看法。對話這種模式相信成熟的讀者一定能識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設定了兩個彷彿對立觀點的人,這種假象的對話甚至可以說是剝奪了我們思考的權力。

全書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但我認為這種積極向上可以說是消極的,不顧一切的向前,當然這種態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國情需要的,但是作為有思考能力同時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一味地吧讀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會意識形態當中,給人們灌輸努力、進步的想法,忽視社會的不公,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

我認為他所說的進步甚至不算進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樣的話是空洞的,即使是問我們的父母,努力奮鬥一輩子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認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他們無法說出一個答案,甚至已經會破罐子破摔的說:“為了你啊”。我們的上一輩已經沒有答案,到我們更加沒有,我的答案是隻是跟著社會的車輪往前走,最好的辦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為負擔的活下去,乾乾淨淨的走,不傷害兩個單純的靈魂。也不知道誰曾有幸見過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個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時代。

這本書是同學回借給我的,我問他是寫什麼的,他說是哲學。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我帶著看哲學書的先入為主來看這本書,這本書就成了一本笑話,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書,看到書的背面寫著:“上架建議:勵志經典、人生哲學”,由此可見,勵志文學總是帶有以上特點的。為什麼哲學、人生這兩個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勇氣》讀後感10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採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後記裡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裡沒有太專業晦澀的詞彙,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阿德勒的思想就那麼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於把現在的困境歸結於過去的原因,而甘願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藉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於人際關係,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鬥,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夥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鬆;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於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於當下,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勇氣》讀後感11

說實話,自從參加工作工作以後,好像每天都在忙與班級事物的瑣事中,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的機會越來越少。趁著這個特殊的假期,一時出於完成任務,二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帶著勇氣和些許的好奇開始了我的讀書之旅。

這本書的封皮上寫道,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十週年紀念版中,帕克帕爾頓回顧了10年來教育改革對教師職業的影響,帶領教師走進內在心靈的旅程,把教師的自我學生和同事重新連線,日趨喚醒教師的職業激情。作者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成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好的教學源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完整,優秀的教師有很多,他們各自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能夠走進學生的`心裡,和學生做深層次的交流,他們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和他們自己,這張網所包含的除了技巧和方法,他還包括教師的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我們說到教與學,更多的是教學形式,其實真正好的教學是好教學形式加好教師本身,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致性,就是做到了好的教學。

本書中對恐懼文化的詮釋,也是讓我感慨頗多的,作為教師,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我們的工作能力、恐懼領導同事對我們工作的評價、恐懼我們的教學之路、恐懼家長、……但是壓力往往正是動力的來源,世界有黑有白,我們讓自己的內心努力向著光明的方向事實上,有恐懼很正常,不要害怕,就是在這種恐懼和渴望中,不斷成張、磨練自己。

讀完本書,收穫最大的無疑就是使我認識到,對待教學,就是要在自身認同和自完整的基礎上讓教學源於心靈,勇氣教學,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鼓起勇氣,去探索我們自己,去探究我們的學科,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勇氣》讀後感12

讀這本書的感覺:帕克帕爾默這本書理論性很強,很難懂,需要反覆看。經過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見,讓我感受良多,也使我對好的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好的教學源自於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帕爾默在書中說:“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於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讓我懂得了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和鼓舞;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

二、好的教學源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為一名教書匠,往往滿足於教學的技能而不是當成事業來做。帕爾默在書中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我認為作為教師不僅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於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這是帕爾默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我認為很有道理。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學生被當成盛知識的容器。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事倍功半。因此,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騰空出世,然而學生學習很熱鬧,但沒有序列,沒有深入,往往淺嘗輒止,課堂效果並不太理想。所以在學生為本的課堂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組織、引導、啟發作用,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理想天地,讓真正好的教學源自以主體為中心的共同體中。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裡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勇氣》讀後感13

“花開的時候最珍貴,花落了就枯萎”,機會也像繽紛的花一樣,機會總是無比珍貴,但是,如果沒有抓住了機會,錯過了機會,這樣的機會就會像花一樣落了就枯萎!但是,失去了這一次的機會,就等於失去了一切嗎?答案是否定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次的機會失去了,就說明這次的機會並不屬於、並不適於自己,還會有屬於並適於自己的機會到來!

“一朵荊棘中待放的花,為了勇敢的夢想牽掛,即使受再多傷也不退卻,堅持信念不害怕!”經受了‘錯過’的打擊,就像行走在荊棘中,因為有夢想,才會有目標,才會為沒有達成的目標而“受傷”,正因為有夢想、有目標,才會不怕“受傷”而永不止步,正因為有信念,才會堅持,才能不害怕的繼續朝前走!“即使有再大的風沙,我也永遠不會害怕,跟著夢的指引我就不惜,用全部的生命奮進!”無論前方的沙漠多麼殘忍,無論經受多大的打擊,只要跟著心中的夢想航標,我就不會感到遺憾,用全部的生命和精力與命運抗爭,堅信宿命論不屬於強者!

“勇敢的夢想,無比堅強,執著著將全世界點亮!生命的力量,為怒放盛開出燦爛的希望和夢想!”執著著堅持,堅持著夢想,堅信著“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從本質上講,都是成功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姿彩的,只要自己努力創造,那麼,該有的都會有的;失去的,也會補回來;丟掉的也會重來;沒有的,也會像花一樣盛開!

不為了所謂的'無奈就真的放棄,不為了所謂的盡力就真的滿足,所有的一切,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正是因為各有各的不同才會如此令人期待!所以,無論底色是不是單一的白,只要永不止步的去調適,多彩的人生也並不難演繹!

看著紅英落盡,那就等待綠色重現;看著到手的物質失去,那就抓住下次的輝煌!

《勇氣》讀後感14

好書是適合捧在手上一讀再讀的,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星期天,媽媽給我買了美國作家伯納德韋伯的《勇氣》。這是一本繪本,漂亮的插圖,簡單的文字,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卻很多很多。我反覆咀嚼書中的文字,看似簡單的文字卻讓人回味。

勇氣是什麼呢?作者對勇氣作了詮釋:

“勇氣,是你第一次騎自行車不用安全輪。”“勇氣,是你有兩塊糖,卻能留一塊到第二天。”“勇氣,是你知道一個大祕密,卻答應對誰也不說”……

書中,35種可貴的`勇氣,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平平常常。馬戲團裡“空中飛人”的表演,這是令人敬畏的勇氣;上探太空,下探深海,這也是令人敬畏的勇氣。而改掉小小的壞習慣,這是平平常常的勇氣。總之不管是哪一種,勇氣就是勇氣。

《勇氣》帶給我許多的感觸和共鳴,讓我不斷的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我在環湖花園游泳館學游泳時,聽到媽媽讓我和夥伴比賽誰有勇氣——從岸上跳下1.8米深的游泳池並游回淺水區這個近乎“無情”的命令時,心驚膽戰的我連腿都瑟瑟發抖了。是媽媽不斷鼓勵我的眼神,是教練示範標準的動作,讓我終於鼓起勇氣,小心地踩到泳池的邊緣,再也不猶豫,往下一跳……哈!我成功了!這就是勇氣!、

當我第一次作為升旗手上臺演講時,我的心別提有多緊張了。是臺下一千多名同學讚賞的目光給了我無比的自豪和自信。我被授予升旗手緞帶,望著胸前鮮紅的緞帶,我的心中也升騰起一團火焰。我向前跨了一步,在熱烈的掌聲中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演講。這就是勇氣。

在生活中,勇氣無處不在。“5.12”地震時,林浩不顧自己的安危,從地震廢墟中背出兩名同學這是令人敬畏的勇氣;“11.15”膠州路火災中,消防員叔叔奮不顧身,衝向火場,救出了許多居民,這是令人敬畏的的勇氣;撿到錢包抑制住誘惑還給失主,這是平平常常的勇氣。

掩卷沉思,哦,我明白了——不管是哪一種,勇氣就是勇氣。因為勇氣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我們就能獨自越過困難堆成的高山;擁有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克服生活的磨難;擁有這種力量,我們就能成為命運的主宰,揚起勝利的風帆……

《勇氣》讀後感15

《彩虹鴿》一書是由美國著名作家達恩·葛帕·穆克奇所創作,曽獲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

這是一個關於信鴿的傳奇故事,也是一場戰勝恐懼,凝聚信心和勇氣的心靈歷險。書中的主角曽穿越迷一般的喜馬拉雅山,勇敢地冒著戰火傳遞情報。可當他被敵軍的炮火打折了左翅,看到兩軍殘忍對殺,還有親愛的戰友倒在血泊中時,它喪失了飛翔的勇氣和信心,恐懼佔據了它的心房。但是當自己的隊友將面臨死亡時,帶著重要的情報所有人的希望,它戰勝自己,最終再次展翅重返藍天......

戰勝恐懼?信心和勇氣?我不禁想起了那個星期三的上午。那天,我榮幸地獲得了來之不易當老師教《論語》的機會。

在家備課時,可謂胸有成竹,信心滿滿。我能將課文講得夾敘夾議,繪聲繪色。當媽媽直誇我講得好時,心情正如彩虹鴿成功地飛越喜馬拉雅山般地欣喜,甚至有幾分小激動,並暗自希望講課那天快快來到。

輪到我講課,一站在講臺上,我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手足無措,愈發地侷促不安。五十一雙的眼睛啊,齊刷刷地盯著我,猶如道道閃電,讓我無處藏身。我也只能絕望地掃視著他們,並不時向彭老師投去求助的眼神,渴望她能幫我上完這一課,或者改變計劃,進行考試聽寫也好。我真的害怕了......

時間彷彿在這一刻凝固了。

一定要讓恐懼佔據身心嗎?一點困難就要退縮嗎?心中的聲音忽然響起,想想彩虹鴿吧,它面臨的可是四面埋伏,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的戰場啊。可它選擇了堅持,從而擁有了信心和勇氣,獲得了成功。而我呢,怕的只是因口誤而引起的鬨堂大笑?可這又算得了什麼

既然選擇了,就應該勇敢地面對一切。

一絲緊張,但更多的`是從容,淡定。此時的我猶如重新振翅高飛的彩虹鴿,心中充滿了信心和勇氣。站在講臺上,我飽含熱情地說出:“大家好!”三個字步入講課的節奏。

我的講課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這更讓我懂得恐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恐懼的信心和勇氣。這便是《彩虹鴿》給我的啟示,這也一定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TAG標籤:勇氣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