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鄉村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村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鄉村教師》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鄉村教師》讀後感1

這是我第一次讀先生的文章。前有《三體》橫空出世,一掃科幻貧瘠。後有《流浪地球》深受好評,翻新諾亞方舟新認知。但我只是道聽途說,並未切身感知。

初見題目,還很好奇,精於科幻大作的劉慈欣會如何寫鄉村教師呢。出於職業習慣,有預定的猜想,剛開始覺得這兩者會如何聯絡,宇宙星球與小鄉村之間該如何連線?後來,大致也猜到了結局。

但,不得不佩服先生這天馬行空的想象,燦爛星空,無比絢爛,卻也不是子虛烏有,是有理論支撐的。作為一名文科生,表示看著也沒有很大壓力,而是引起一些好奇,關於另一個領域。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關於教師的解讀。蠟燭,蠟炬成灰淚始幹,奉獻自我,窮盡自我,照亮學子,照亮未來的希望。以這作為比喻。並沒有新意,但其在燃盡之後卻於無形之中拯救了孩子的生命,改變了地球的命運。這是這裡的新意。

牛頓定律,是地球與宇宙的關聯,而老師是打通該領域的紐帶。文明的孤獨程序。雖漫長,但可畏,可期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尊師重道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教師的職業不同於其他,除了腦力體力勞動,更在於對心靈的塑造對精神文明的傳承。大多數對教師的尊重只在口頭而並非實際行動。

民辦教師這種類似的現狀也還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鄉村教師,事蹟令人感動,但更是心酸。希望教育不是老師耗盡自己,點亮孩子的未來;而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教師甘願成為一張弓,將學生射向成功的彼岸。但若能帶動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同時,教師自身也得到了提升,那該有多好。

教師的使命感,對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對這個世界,地球之外的宇宙進行探索。

  《鄉村教師》讀後感2

有兩部賀歲片都改編自劉慈欣的作品,原著同名電影《流浪地球》更是成為繼《戰狼2》後的又一部現象級大片。電影沒有去看,抱著對原著的一些好奇,找了這兩個中短篇來看。《流浪地球》架構巨集大,但除了一反“逃離”的套路,獨創了“轉移”的思路,基本還是末世危機的基調,很多設定和西方經典科幻中的情節相類似,頗有似曾相識之感,同時一些科幻描寫並不夠完美,連作者本人後來都承認存在一些硬傷。電影《瘋狂的外星人》雖然號稱改編自《鄉村教師》,但其內容似乎和原著相差甚遠,有借原著炒作之嫌。

小說《鄉村教師》,2001年1月發表於《科幻世界》,並在當年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作者在小說的開始附言:“這篇小說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一些變化,主要是不那麼‘硬’了,重點放在營造意境上。不要被開頭所迷惑,它不是你想象的那種東西。我不敢說它的水準高到哪裡去,但從中你將看到中國科幻史上最離奇最不可思議的意境。”這篇小說首先具有大劉許多科幻作品,包括《三體》在內的顯著特徵:本土化背景或者元素。文藝創作的一個國際共識是:越是具備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徵的作品越容易在世界舞臺上保持辨識度並脫穎而出。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劉可以說諳熟此道,因此走出了一條中國科幻自己的道路。工業革命、現代科學、科幻作品均源於西方,在我們已經習慣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狂轟濫炸的同時,要接受本土化的科幻作品並不容易。

在劉慈欣之前有很多失敗的例子,但大劉很聰明地將看似有些土氣的本土化元素同現代科幻結合在了一起,無論是《三體》裡對文革、紅岸基地、中國人傳統觀念等等的描寫,還是《鄉村教師》裡對落後的中國農村教育現狀的描寫,都融合得恰到好處,並無違和感。小說的第二個特點,也同樣是劉慈欣作品的一貫風格:科幻部分描寫的磅礴大氣,波瀾壯闊。無論《流浪地球》也好,《三體》也罷,大劉的想象力總是非常大膽,手筆也一直很大,建築尺度往往是上萬米高,太空載具有城市規模,空間尺度動輒“銀河系的一個懸臂,包含上千上萬顆恆星”,時間尺度隨隨便便就是幾百光年,幾千年。而在這篇小說裡,作者更是營造了一種近乎極端的對比:史詩級的星際戰爭和窮鄉僻壤中鄉村教師孤獨的死;高度發達的宇宙文明和愚昧落後的農村文化。

看似毫無關聯的兩條線卻神奇地交匯在了一起,現實中卑微到塵土裡的農村孩子卻成了拯救地球文明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小人物成為大英雄這樣的設定在科幻作品中也屢見不鮮,但作者更多表達的是對崇高人格、職業操守的敬意,甚至不惜用整個宇宙的巨集偉來襯托個體精神的偉大。作品離奇的情節設定,高度戲劇化的衝突,都帶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鄉村教師》的第三個特點是具有相當獨特的核心:作者稱之為“營造意境”,在我看來是一種致敬,對教師,特別是孤獨堅守的鄉村教師這個職業的崇高致敬。科幻小說的雛形大多是對未來科技的暢想和預言,但很快就不再滿足與此,而是加入了更多創作者的野心和文學使命,在科幻的外殼現科技和文明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機器、人工智慧與人的關係;宇宙中各種文明社會的政治博弈;正義和博愛;人性的陰暗面等等都是常見的主題。但對某一種職業進行謳歌卻似乎的確是劉慈欣所獨創的,雖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些情節的設定確乎有些刻意,或許這就是作者所謂的“最離奇最不可思議的意境”。

最後一點,這篇小說受魯迅作品影響明顯,故事的雙線結構明顯有模仿魯迅小說《藥》的痕跡。而主人公的清醒操守與村民的愚昧麻木之間的衝突,以及小說結尾用粉筆寫著“李老師之墓”的石板,與《藥》中夏瑜和小栓的關係,夏瑜墓上的花環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說中也提及了魯迅全集和《狂人日記》,並引用了魯迅著名的《吶喊》自序中關於鐵屋的文字。主人公鄉村教師之於麻木的村民正如革命者夏瑜之於愚昧的看客的關係一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者通過小說也同時致敬了自己的文學偶像。因此,也正如作者說的那樣:“這篇小說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一些變化,主要是不那麼‘硬’了”。

正是這種“軟”使得《鄉村教師》在科幻的外衣下具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讓人讀之落淚,並更多地關注於農村教育和鄉村教師生存的現狀,我想這應該也是劉慈欣創作這篇具有強烈現實主義色彩的科幻小說的重要目的。

  《鄉村教師》讀後感3

真正的愛是給予,但不是把我的一部分給你了,我的就少了——恰如一位女性從懷孕的第一天開始便是在給,但她的生命力不僅沒有因為愛孩子而減弱,而是更加的強大,這才是富有生產力的愛。

大學畢業前夕,我慎之又慎的考慮自己以後做什麼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去接觸三類職業:教師、醫生和警察。這三類職業在我的理想中應該就是愛的給予,他們對自己服務的人群報以大愛,但自身並沒有因為這份愛而受到損失,而是愈加的彰顯了自己的生命力。

學生生涯以及邁向社會之後接觸的人形形色色,真正達到我理想狀態的人很少(現實嘛)——體罰侮辱我的老師,小病大治的醫生,威脅被害人放手的警察叔叔。

但看完這篇《鄉村教師》我仍然十分的感動,我突然覺得自己的視角太狹小了,太過於執著於一個稱謂、一個分類,那些無論以何種身份何種方式教會你一些道理的人都可以是“教師”;那些在你困苦時幫你走出低谷的人都是人生的“醫生”;那些在你危難時挺身而出伸出援手的人也都是無名的“警察”。

人類薪火相傳幾萬年,職業名稱出現才多久,那些富有大愛的“無名英雄”才是不斷薪火相傳的中流砥柱。

懷著大愛懂得感恩向著希望,你我都會是人類文明的拾柴者。

  《鄉村教師》讀後感4

村莊靜靜的躺臥在柔和的月光之下。那星星點點的燭火映出一家質樸農民的溫情,幾聲劇烈的咳嗽打破了這寂靜,驚起了門外草叢中覓食的野鼠。但並不會有人關心他,即使村民們聽到了也會充耳不聞,他在月光下看到幾個黑影走過窗前,他的嘴角的一定泛起了微笑,那是他的學生

他是這個偏遠山村的一位鄉村教師,也是唯一一位。他在這裡的生活有很大程度是他的老師給的,也可以說是責任,但更多的是牽掛。老師為了救他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繼承了恩師的事業回到這鄉村國小。這些年在山區教書,他深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摩擦,他得了食道癌,進一步影響到了肺部正常功能。他與村裡人大起衝突只為讓孩子們學到更多。這是他的最後一節課,雖然他在此點燃的火種微弱,但他也絕對想不,。正是這微弱的火種拯救了人類文明的火炬。

五萬光年的宇宙中,兩萬年的星際戰爭已接近尾聲。碳基文明聯邦的星際艦隊,完成了一次巡航的時空遷躍,戰爭由矽基帝國挑起,兩萬年後,矽基帝國艦隊撤出碳基聯邦的領空。但為了防止他們再次進攻,碳基聯邦要建立起一條五百萬光年的隔離帶,防止矽基帝國進行恆星蛙跳,在此隔離帶的大部分恆星都會被摧毀。他們來到了太陽系之中,在地球上發現生命反應,3C文明檢測區域恰好落在了剛失去老師的孩子們中間。他們運用老師看得很重的知識拯救了地球文明。

最後他們發現地球是5B文明,且沒有高階文明的知識傳遞。你是否也為自己是地球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呢?現在我們並不能確定是否存在更高階文明,是否會有星際戰爭,但我們的文明也像孩子一樣一直在成長,一直在努力活下去。也許僅僅是一絲文明火苗,日久天長下去也會將心中對現狀的麻木燒的乾乾淨淨,一縷清風之後,心中便常有陽光了。

太陽從山後露出半張臉,把清晨的第一抹金輝撒進沉睡的鄉村;陽光透過晶瑩的露珠,散射出一片七彩的光輝,偶爾聽到了一兩聲怯生生的鳥鳴。孩子們安葬了自己的老師,踏著晨輝消失在一片淡藍色的薄霧中。是的,他們會活下去,帶著老師在他們心頭燃起的火苗,在這貧窮的土地上尋找微薄但真實存在的,真真切切的希望。

  《鄉村教師》讀後感5

依據現代人對以矽為基礎材料建構的智慧世界是不是會在將來某一天反噬人類的疑懼,想象出碳基文明和矽基文明之間的戰爭,這種想象力令人耳目一新;在故事裡,還穿插並大膽發揮了霍金等物理學家對宇宙的奇點、時空以及能量等的探索和思考,也算是小小地掃了一下盲。

作為科幻作品,它不僅帶領我們離開塵土神飛到無限高邈的宇宙屋頂盡情地感受了一把無窮無盡虛無縹緲的星際八卦風,恐怕也吸引了無數武林高手,相信科幻界的華山論劍正在醞釀之中,果真如此,我們有福了。

說完它的'好,接下來就是討厭的但是了。但是哈,這部短小的小說情節簡單,缺乏張力,人物形象單薄,感情線相當生硬,山村生活的敘述也比較粗糙——當然,如此短小也確實承載不了更豐富的描寫,所以從小說文學藝術的角度看,只能給一顆星,好在想象力豐富,題材新穎,所以再給一星,本來就兩星了,但看到很多讀者都被感動到淚目,怕星星太少會被粉絲噴,所以,衝著鄉村教師的聖徒般悲壯的自我犧牲精神,再給一星吧——我不反對大家用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但別用它綁架別人,同樣,如果你願意,儘可以做個普通人,善待自己的家人和有緣出現在你身邊的人,努力工作真誠生活也夠好。

建議對宇宙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霍金的《時間簡史》,對作者有期待的就直接看他的《三體》吧,據說那個相當不錯。

  《鄉村教師》讀後感6

看過三體,看過超新星紀元,看過流浪地球,大劉眼中的世界、人性、未來,似乎總是趨於毀滅、黯淡,成熟、冷靜、深邃的審視眼光是大劉作品的迷人之處,沒有虛假的希望,才是冰冷的真實。

但是這篇短篇小說,大劉自己說了,和他以往很“硬”的風格不同。宇宙浩瀚無垠,但李老師像一根微弱但執著的蠟燭,在所剩無幾的生命,在死神的陰影籠罩下,倔強地燃燒自己。他不知道遠方和未來發生的事,他被貧窮與愚昧包圍,他的生命結束在一抷黃土、一盒粉筆,但他短暫的一生,點燃了人類的希望。

個體在整個宇宙的背景下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人類的存在微乎其微,在其他強大文明面前,我們是一群蹣跚學步的嬰兒。在世界無數個我們看不到的山溝角落,仍然存在那麼一群人,他們沒有先進的教學裝置和傳達方式,而是通過最原始的聲音傳輸資訊,在無孔不入的貧窮與迷茫中讓人類活得清醒而有尊嚴。

無論是那些只會滴滴滴噠噠噠的氣球狀生物,還是人類,甚至億萬光年外的碳基聯盟,在進化的長河中,都起源於一個火種,希望。尊師重道,薪火相傳。我們活在希望裡。

  《鄉村教師》讀後感7

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鄉村教師竟然在死後曲線挽救了地球,這是個神奇的故事。感動

以往看過謳歌教師的文字,可能大多數時候我都會一笑而過,哪裡有什麼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只是一份職業而已,用得著那麼誇張嗎?然而這部短篇小說,卻實在讓我無法質疑教師的作用。大劉描寫的這位教師,不僅是在農村,更是在愚昧的農村,不是日常的教書育人,而是在臨死前教給孩子的最後一課。

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老師教給孩子們狂人日記,是想讓他們做一個清醒的人,做一個勇於打破自身牢籠的人。教給孩子們牛頓三大定律,是希望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因為這是走向未來超越夢想的機會。

跟大劉其他的作品比起來,這部小短篇情節太簡單,科幻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似乎有些不夠圓滿,然而這些在沉重的主題和深刻的立意麵前都微不足道。

這就是劉慈欣的作品,希望中夾雜著希望,希望一直都在。希望好老師再多一點,希望教育資源的差距再小一點。希望熱愛物理的人再多一點。

  《鄉村教師》讀後感8

我是駝峰中學的一名教師,對於縣城的教師來說,我們這樣的群體就是屬於鄉村教師,但是對於許多偏遠地區的教師來說,我們又是很不純粹的鄉村教師,畢竟我們學校離縣城僅有六七公里的路程。

在暑假中看到一本書,是吳再柱 老師著作《鄉村教師突圍》,剛一看書籍名的時候,感覺很有意思,"突圍"?鄉村教師需要"突圍",為什麼"突圍"?怎樣"突圍"?也正是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研讀了這本書。

從全書的整體來看,"突圍"是這本著作靈魂之所在。在這本書寫的序言中是這樣寫道的:"吳校長的突圍,可謂窮盡了一個教育人所有困囿;但從‘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情懷來說,這其中的關鍵,還是直抵內心的。"

在我所理解的鄉村教師的"突圍",無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鄉村教育的"圍城"中走出,調到縣城中去,改變自己的教育空間;還有一種努力專研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突破鄉村教師的侷限,讓自己的從自身"突圍",成為鄉村教師的佼佼者,改變自己的教育思想。

對於後者我是格外起敬的。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也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人口數量以農業人口為主,而這部分龐大群體的教育在很大方面依賴於我們的鄉村教師,甚至可以說,我們的農村發展需要鄉村教師,我們的鄉村教師決定整個國家發展的命脈。

在仔細研讀《鄉村教師突圍》的時候,你可以很淺顯的讀懂書中所表達的意思。因為這本書所書寫的是思想,而不是一些文字性的東西,是吳再柱 老師日積月累的思想沉澱:每天有所思,天天踐行自己做鄉村教師理想,天天有所得,樂在其中。

每年我們學校都有 老師通過考試調到縣城工作,同事們在談到的時候都是用羨慕的語氣,而同樣每年有一些偏遠鄉鎮的老師調入到我們學校,所以我們學校就像河流一樣,下游的水流出,上游的水流入,很自然的保持了平衡,可是更上游的河流如果光是流失,沒有流入,是否會陷入乾枯中。這在書中沒有看到答案,或許吳再柱 老師認為,對於一個鄉村教師來說,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對別人的影響就是一種"突圍"。

其實,鄉村教師中也有很多願意留在上游的 老師,而這樣的群體中還是有很多人存在的。2014 年江蘇省最美鄉村教師李坤,是連雲港教育部落格的管理員,我們很多博友都習慣性的叫他"坤哥"。李坤 老師2000 年畢業,紮根海州區浦南鎮草舍國小十餘年,默默地堅守在農村做一名村小的語文教師,或許他認為,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只要想幹,認真幹,總能幹出些名堂來。他確實做到了,連續多年從事高年級語文教學且教學成績突出,他以校園、農村為創作題材的多篇作品在國家、省市報刊雜誌發表。在許多人抱怨"鄉村教師"在惡劣環境中的苦與淚之時,他卻在這種環境中演繹並享受著他的精彩人生。

改變鄉村教師的生存與工作環境是政府的義務,義不容辭。而默默的堅守在農村也是我們鄉村教師的使命,是值得所有人敬重一生的光榮,因為鄉村教師,需要我們。

最後,謝謝吳再柱 老師的書,向所有默默堅守的鄉村教師致敬!

  《鄉村教師》讀後感9

近段時間讀了《鄉村教師突圍》後,我從全書的整體來看,“突圍”是這本著作靈魂之所在。在我所理解的鄉村教師的“突圍”,無非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鄉村教育的“圍城”中走出,調到縣城中去,改變自己的教育空間;

還有一種努力專研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突破鄉村教師的侷限,讓自己的從自身“突圍”,成為鄉村教師的佼佼者,改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對於後者我是格外起敬的。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也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人口數量以農業人口為主,而這部分龐大群體的教育在很大方面依賴於我們的鄉村教師,甚至可以說,我們的農村發展需要鄉村教師。每年我們學校都有老師通過考試調到縣城工作,同事們在談到的時候都是用羨慕的語氣,而同樣每年有一些偏遠鄉鎮的老師調入到我們學校,對於一個鄉村教師來說,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對別人的影響就是一種“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