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教育即道德》讀後感

田保華局長是一個對教育鍾情、對課改痴迷,帶著思考行走在教學現場的行動研究者。最近,我有幸拜讀了他的《道德即教育》一書,頗有感觸。

《教育即道德》讀後感

我們中國的教育雖然一直在強調“道德”二字,但事實上總是在媒體上看到一些“不道德”的教育人和教育事件。高喊口號是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從根本上去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背後所反映出的道德問題才能真正改變中國的教育問題。而田保華局長的《道德即教育》這部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試圖從根源上思考和解決中國當前教育所面臨的根本問題。

他對教育的思考不是散點式的,而是從現象出發,向問題深處探究,他曾這樣比喻,比如研究一棵樹,常人常從“枝幹”出發,而我是循著“根系”,研究“種子”最初的狀態。他的口頭禪是“拯救教育”,他把教育的一系列問題歸納為“不道德”。“不道德”即背離了“人本”的底線,失去了“道德和人性的光輝”,他大聲疾呼,“讓迷失的教育回家”——從道德出發,迴歸原點。

作為一個實踐流派,他的道德教育不是從理論到理論,而是從實踐到實踐,然後再上升為實踐的理論。他說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於德。教育應該以合乎道的途徑,至於德之目標。他所謂的道即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德之目標,即國家培養目標與世界相結合的未來人才成長目標。道德教育作為一個“非學術性”概念的提出,旨在促進教育教學行為的變革,其價值體現在近幾年發生著深刻變化的“鄭州變法”上,道德教育以道德課堂為抓手,實踐和拓展了新課改的教育內涵,成為教育內涵發展的一個“符號”,也成為全國區域教育的一個“標籤”,當然也成為鄭州教育的一個著名“品牌”。

道德課堂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具體解讀為在教學關係上“以學為本”,在師生關係上“以生為本”,旨在讓課堂成為“思維操練場”、“精神培育場”、“人格發育場”。道德課堂實現的途徑是把握一個前提,即轉變教學觀念、轉換教師角色。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同時不能否定教師的引導性,教師要具備三種能力,即設計教學的能力是基礎,實施教學的能力的關鍵,評價教學的能力是保障,而要具備這三種能力,就必須把握好三個前提,把握學科思想,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明確學科課程目標。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每一節課,都要秉承著這種理念,時刻以生為本,各方面都要貼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為教而教,要做到為人而教。

在田保華局長看來,如果課堂是教育的載體的話,那麼,文化和評價則是道德教育的兩翼。道德課堂、道德文化、道德評價“三足鼎立”,一起構成了“道德教育”,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德教育是一門全新的,以改革為面孔的,以人本為支撐的,具有新內涵的“新教育學”,這部書正是這門“新教育學”的代表之作——一部濃縮著作者的教育勇氣和智慧,能改變教育形態的實用之作!總之我覺得這本書告訴我:道德即是力量,更是責任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