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通用28篇)

導語: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以下是小編整理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通用28篇)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

說起蘇東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這從他的詞中不難發現。但讀過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後,我對蘇東坡又有了新的認識。

林語堂老先生用了極為簡潔的語言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從童年的書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遷謫,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的東坡的傳奇經歷。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裡,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裡,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裡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為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裡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為貶謫為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他可以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面對政治上的打壓迫害,他一笑而過。

他可以是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甚至於不小心諷刺到他人,自己卻依然樂在其中。

他可以是個看清世間的哲學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啟迪他的哲理。

他是偉大的書法家,是正義凜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佩。宋朝皇帝雖有愛才之心,就連後宮皇太后都欣賞東坡的為人和文彩,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蘇東坡還是屢遭貶官。不過他的一句話說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好一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敢問當今這世間有誰能如蘇東坡一般無所畏懼,如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佛教的否定人生能讓你堅持本心,不為他人所動搖。

儒家的正視人生能給你面對苦難的勇氣,敢於一搏。

道家的簡化人生能讓你看淡一切,逍遙自在,無為而治。

這些不正是蘇東坡為世人所留的巨大財富嗎?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

讀完《蘇東坡》掩卷沉思,古往今來都認為蘇東坡處世豁達,其實,豁達的背後人們感到的是“命運”的支配或捉弄。人們欽佩他以豁達應對命運。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被命運所困惑。孔老先生說:“五十而知天命”,我早過五十,也該知點天命了,我覺得自己多次被好運眷顧,對命運也有所感受,也對命運有了一些認識。

什麼是“命”?我認為“命”是指個體的生命本身。內涵為:生命的出生、生命的質量、生命的結束。其中,生命的出生包括:出生的時代、年代、時間、地域、家庭等;生命的質量的包括:本人的智力、身高、容貌、膚色、性格等;生命的結束包括:結束的時間、地點、方式等,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

以蘇東坡為例:他出生於四川眉山,出生在蘇洵家裡,不是他決定的。他天資聰穎也不是他求來的,那是他老爸老媽以至他老爺老奶的基因所決定的。還有他也不想六十四歲時在常州命終,這也都由不得他。宿命論觀點認為:“一切都是命理造就的”。要這樣,人的生活軌跡就像電腦中編好的程式一樣,也太沒變化了。其實不然,在生命的過程中,是幾個生命的要素在博弈,最主要的是“出生”和“質量”在博弈。其中以質量起主導作用。但在人的一生中,更起作用的是“運”。

什麼是“運”?我認為是指人的機遇。一個人的機遇有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比如蘇東坡的大學聯考,他名落第二就是“運”之使然。如果歐陽修不是要避嫌,他肯定是“狀元”。又如主考官不是歐陽修那會是怎樣?很難說。縱觀他一生的沉浮就是受“運”的支配。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這話很有道理,我也相信。但是什麼是性格?我認為性格是生命質量的組成部分。一個人的性格形成有社會環境的影響,但更主要取決於基因。這就又回到“命”的概念裡了。

那一個人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呢?我認為首先要“認命”,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生命質量。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出身、環境、智慧、愚魯、長處、短處、性格等等。這是人生的第一要務,也是第一難事。這個認識是過程性的,要在一生中不斷地認識 ,早認識早受益,晚認識晚受益。有如“聖人”者孔夫子也是到五十歲才認識的吧。

人的一生就是在“命”和“運”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道了自己“命”還不夠,還要操作好“運”。在命運中,我們有能動性的只是“運”。如何能動地抓住、操作好“運”,那是“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就靠自己如何操作了。能操作好“運”,還得靠“命”的質量。所以說,命運二字相互作用,不可分離

一個人要想命運好,就要提高生命的質量,把握生命的機遇。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3

蘇東坡在很多人眼裡,或許就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宋代大詞人,或許就是一個太后的盟友,或許就是一個剛上任就被貶的宋代大臣,或許就是一個有三個妻子的宋朝人。

以上的這些說法都對,但是造成這些標籤的原因只有一個——他是一個君子。

正是因為他是個君子,才能寫出那般豪邁的詞,不會像有些自恃有才的人寫些子虛烏有的事來說明自己很清高,從而贏得一些虛名。而蘇東坡不是,他有那樣磊落的胸襟,還有一波三折的人生,使得他的詩特別讓人喜歡。

正是因為他是個君子,才會得到高太后與太皇太后的賞識,才會成為太后口中“賢人主政”的“賢人”。也因為他的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高太后與太皇太后喜歡他的詞,成為了朝廷上小人的攻擊物件。

正是因為他是個君子,直言不諱,讓正得勢的小人的地位受到了威脅,被貶出朝廷,遭迫害與誣陷。

正是因為他是個君子,風趣幽默,得到了很多女子的青睞,爭著搶著要嫁給他,還爭著能受到他親手賜的詩句,好向親朋炫耀一番。

除了上面講的,他還很愛民,經常掏自己的腰包幫助民眾,傳說有幾個專偷現錢的盜賊晚上到他家裡,找不到現錢,他發現了這些盜賊,從床上爬起來,告訴盜賊:“門口有幾把雨傘,你們拿去吧,別偷我的書畫就行。”他回到床上,王朝雲對他說:“估計這些賊偷過朝中其他大臣的錢,想著東坡一代名士,家中肯定要許多錢,今兒就跑來了。”過了那晚,不知怎的,這個故事傳了出去,東坡是土豪這個流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東坡到了晚年,有了許多愛好:搗藥,烹茶,釀酒,研究美食,傳說中的東坡肉,東坡酒便是他搗鼓出來的。

因為他的才名和他發明出來的美食,有許多文人墨客,佛教信徒(東坡也是佛教徒),江湖遊俠來和東坡交朋友。據說,東坡幾次被貶,幾次被召入京,送別他的朋友堪稱人山人海。

這位東坡居士難道還不能勝任“東方的耶穌”這個榮譽嗎?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4

一次去餐館時,偶然吃到一道名曰“東坡肉”的菜,肥而不膩,厚而多汁。這使我立即聯想到蘇東坡這個人,他學富五車飽覽群書,在當時的腐敗朝廷面前仍然守正不阿。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深入地瞭解了蘇東坡,他是一個可敬、清正、灑脫、豁達的人。在做官時,他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開倉放糧,修築堤壩;在流浪時,他是飲酒成癖者,是偉大的詩人,貪戀世間的美景,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千古名詩;在平常,他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與朋友們開懷暢飲,互談著對人生的抱負。

但正是因為他的言行舉止,當時的朝廷才不會接納他,官員才紛紛排擠他。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被而後的世世代代所歌頌。給大家說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著肚子邊散步邊問:“你們說我的肚子裡藏著什麼?”大家紛紛讚道都是墨水和見識。唯有一個侍妾朝雲道:“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連連稱是。

顯而易見,那時的蘇東坡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並沒有改變,甚至是沒有絲毫的動搖。因為這是他的信仰,他的動力。他就是他,他的詩依舊會批判那些無功受祿的小人,他的語言依舊會富有攻擊力且一針見血。雖然,他被“烏臺詩案”和新政派誣陷搞得背井離鄉,但他從未後悔。

這是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都是為了人民。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5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不長也不短,六十五年,其中有十年零六個月在黃州、惠州、儋州度過,有人說是被貶的經歷成就了蘇東坡的詩詞人生,成就了蘇東坡豁達樂觀不平凡的一生。

都說蘇東坡是聖人,達觀積極,其實不然,他也是普普通通的常人,也有悲憫傷懷的一面。當四十三歲的蘇東坡任湖州太守時,第一次經歷寫詩惹禍,被押送至京城的水路上,他也曾想過跳太湖,一死了之,然而一想到弟弟蘇轍,手足情遠遠深於這太湖水,為了不辜負老弟,才打消了自殺的念頭。這一次被關押大牢,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不過他的豁達確實是常人不及的,蘇東坡五十八歲被貶惠州時,卻樂於欣賞羅浮山的奇特風景,樂於享受當地的美味荔枝,甚至樂不思蜀,寫下千古佳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當蘇東坡六十一歲,謫居儋州時,更是超然脫俗了,在給好友寫的書信裡,他明確提出,到了海南,第一件事做一副棺材,其次,修一座墳墓。倘若自己死在海外,就讓兒子把自己葬在海外。或許,正因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無懼生死,才能活得坦然。這些經歷何嘗不在告訴我們,將生死、名利、地位置之度外,才能無懼人生低谷,才能有翻身的那一天。

蘇東坡的達觀比常人更勝一籌,除此之外,他的智慧才能亦不同於常人。蘇東坡二十一歲那年,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京城禮部考試,然而考試之前弟弟生病不能如期應考。宰相聽說此事立馬稟告宋仁宗,今年參考的人員中蘇軾兄弟最有聲望,然而如今缺考一個,豈不可惜?結果當年的禮部考試就破天荒地延期舉行。由此可見,蘇家兄弟的名望多高,才華多出眾。蘇東坡的智慧才能在生活中也處處可見。蘇東坡有一個姐姐嫁給了表兄程之才,姐姐成家後受到虐待,最終抑鬱而死,因此蘇東坡家和表兄家絕交四十二年之久。當蘇東坡被貶惠州時,章惇利用程之才對付蘇東坡,蘇東坡卻用自己的真誠和智慧化解了這四十二年的隔閡。前前後後給還在來惠州路上的程之才送達了兩封信,其言語之誠懇,其行為之智慧,其自身之才華,無不讓程之才為之動容。

即使被貶儋州,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的地方,一個不敢和友人有來往,也沒多少人敢和他來往的地方,蘇東坡的智慧也可從小處顯現。一次,外面下了大雨,蘇東坡腳踩木屐,身披蓑衣,頭戴斗笠,一身泥水,回到家中自家的狗竟然衝著蘇東坡就是一陣狂叫,蘇東坡慨然而嘆:不過換了身衣服,自家的狗都不認識我了,如今我這般境況,誰又會記得我呢?狗尚且如此,人又有何不同?一個善於從生活中反思人生的智者,也是一個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人。倘若人在一生中懂得觸景生情,大事小事有所思,有所想,那又何嘗不是一個生活的智者?如此看來,人的一生也是失中有得,得中有失的一生,正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蘇東坡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善於理財之人。四十四歲的蘇東坡被貶黃州時,俸祿一個月四千五百枚銅錢,中年蘇東坡要養活一大家子,怎麼辦呢?他把錢分為三十串,每串一百五十枚銅錢,並懸掛在房樑之上,一天只取一串作為家庭開支,剩餘的錢就存起來,如此一來,即使日子過得緊巴巴,每個月也能吃上肉,家人的溫飽基本解決。這般精打細算,也的確讓人佩服,古人尚且計劃著過日子,今人怎能不規劃,等到人至中年,憑什麼去擔起一大家子的重擔?憑什麼讓老少一家過得安穩又舒坦?

都知蘇東坡有三任妻子,殊不知蘇東坡並非一次取三妻。第一任妻子王弗德才兼備,文化修養極高,陪伴蘇東坡十一年,去世時年僅二十七歲。於蘇東坡而言,這何嘗不痛徹心扉?三年之後,三十二歲的蘇東坡續娶了二十一歲的王閏之,此時蘇東坡父母早已相繼離世,和蘇東坡做了二十五年夫妻的王閏之,受過烏臺之驚,吃過黃州之苦,也做過高官之妻,嚐遍人間酸甜苦辣。既要做蘇邁的繼母,又要照顧親生的蘇迨、蘇過,並且三個兒子一視同仁,或許只有真正經歷的人才能品味其間的不容易,沒有真情真性,哪能經受這大災大難?王朝雲乃蘇東坡的妾室,或許王閏之早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又不忍心將三個兒子留給蘇東坡一人照料,王閏之說服蘇東坡,讓其納朝雲為妾。然而王朝雲也在蘇東坡之前去世,為蘇東坡生下的蘇遁也早早夭折。三妻三逝,命運似乎總是捉弄蘇東坡,連同捉弄著他的三任夫人。

三次被貶,三次喪妻,三十喪父,只剩三個兒子,三三三,傷傷傷。即使這樣,蘇東坡也成了一代偉人,一代大家,著實令人佩服。然而蘇東坡的一生以及蘇東坡身上難能可貴的種種品質又豈是我三言兩語就能道盡的。不管後人如何評判蘇東坡,他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最不普通之處,大概在於,管他命運何其多舛,只管活出本真自我。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6

今天終於把《在故宮尋找蘇東坡》讀完了,九月末從學校圖書館借回來後,它在我的書櫃裡整整蒙塵近一個學期,學期結束,寒假開始,才被我翻開閱讀。紙質真的不錯的一本書,讀過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的我,比較兩本書的不同後,發現這本書更加接地氣,讓我更加近距離去品味這麼一位“千古英雄”。

因為宋朝已經滅亡,蘇東坡生活的時代離此時也已過去千年,就算人人都交口稱頌蘇軾,終究對我來說還是虛無縹緲——有點遠啊。

但是本書的不同,或者說“接地氣”的地方在於“尋找”二字,而且是在實實在在立在北京的故宮去尋找,彷彿在我與蘇東坡之間建立了一條隱祕的通道,於是當我們看著博物館裡的蘇軾的書畫,看著與他同時代的人的作品,我細細品味其中的故事,很驚喜地,我離蘇東坡近了。

我還沒去過故宮,若是從前,我只覺得可惜,但是如今,我卻想的是:幸好!

幸好我從前沒去過故宮,沒有參觀過故宮博物館,因為在單薄的知識基礎下,博物館的展品無論多麼流光溢彩、驚心動魄,我怕是隻能走馬觀花,如黃粱一夢啊,即使有解說員和解說器,也會缺乏文化的共鳴。

《在故宮尋找蘇東坡》一書照應書名,全書很多圖版,都是蘇軾以及與他相關的書畫作品,而這些作品的原版就藏身在故宮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館。

我是個不懂書畫的人,自己不懂怎麼書怎麼畫,也不懂欣賞別人所書所畫,但是在閱讀時這些並不那麼重要。因為許多人都不懂書畫,但是大部分中國人都懂美。

我看不懂蘇軾的書法究竟反映了他動盪的內心還是沉著的心態,但我看得懂他的書法中的美,這種美是蘇軾“起舞弄清影”所書寫出來的美,它呈現在紙頁上,隔著千年的時光,仍然吸引著我。蘇軾曾有一言“吾書雖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踐古人,是快也。”前半句是謙虛,後半句是實話,於是好友吳道子就回道“出新意與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當我在書中注視著蘇軾那篇《前赤壁賦》時,腦中猶自回想起吳道子的話。

在淡淡的暖色黃燈的照耀下,這一書頁上蘇軾的書法彷彿剛剛揮就,墨跡猶未乾透,流光溢彩,千年過去了,仍然驚豔啊。

全書毫無意外地出現了許多蘇軾的詞,但與九年義務教育出現的“不合時宜”相比,“此時此地”的出現實在是恰到好處。

因為在語文課本中是因為一首詩寫的絕世的好或是內容積極才被選來讓我們“死記硬背”,於是我對他們沒有了更多興趣。

但在本書中,我卻是跟著蘇東坡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他人生的重要之路,瞭解他的故事,些許體驗著他的內心,然後才是看到他的詩詞,就像在旅途中看到了讓我喜悅的山水與風景,我充滿了興趣與驚喜,期待著去探索和欣賞。

於是乎,我知道了原來“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蘇軾被貶惠州的第二年的一日煩悶品酒後所創作的;我知道了“此心安處是吾鄉”原來是贈給從貶謫地南海歸來的王定國侍人寓孃的,他敬嘆寓娘對友人王定國的不離不棄、同甘共苦,只是他不知道將來他也會有自己的“寓娘”——朝雲;我知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蘇軾在黃州,在去往別地購置田地的山路中偶遇瓢潑大雨無處躲雨時所寫的。

黑暗與苦難,不是在旦夕之間可以掃除的,在消失之前,蘇軾學會了接納他們,承認他們的存在,甚至與它們相處。

讀完這本書後,我想起了我的另一本書——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在這位民國學者的筆觸下怕是沒有多少人寫蘇東坡能超過他的了,但慚愧的是我還沒讀完,剩下一百多頁放置了一個學期。

寒假開始,我卻沒有先讀《蘇東坡傳》這本傳記泰斗,而是轉而去讀這本《在故宮尋找蘇東坡》,這是除了因為本書是向圖書館借閱的書籍外,更是因為我讀《蘇東坡傳》讀累了,繁雜的人物還有對我來講雲裡霧裡的宋朝歷史與政治,都讓我的腦子“無味”——讀了就忘,或是行屍走肉般的走馬觀花。

於是,我想,經過些許歲月的沉澱,再借助本書的梳理,我重新拾起《蘇東坡傳》會變得輕鬆自在,興趣盎然。

城東不鬥少年雞

塞上縱歸他日馬

此去聲名不厭低

平生文字為吾累

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在一百三十日的折磨後,蘇軾踏著殘雪走出監獄,揮筆寫下這首詩,寫罷,擲筆大笑:“我真是不可救藥啊!”俗語道:吃一事長一智,但世事無常,重蹈覆轍的歷史數不勝數,但如蘇東坡這樣“才出牢獄,又詠案詩”的,歷史上卻屈指可數。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7

前幾年看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去年看了紀錄片《蘇東坡》,今天又拜讀了康震老師的這本書,我一步步瞭解先生,並且更加確定蘇子瞻就是我最喜歡的詩人,文學家,美食家,政治家……

從國中的課本上讀了那首《水調歌頭》初識先生,先生的詞可以說是自成一派,讓人如痴如醉。以前只知道東坡先生是個詩人,文學家,偶然又聽說了原來“東坡肘子”等原來都和先生有關係。後來看了那個有意思的紀錄片《歷史上的那些事》第一集就是說關於蘇東坡,我才發現先生竟然是如此可愛之人。隨後看了紀錄片《蘇東坡》之後更是對先生更加仰慕與喜愛。我在想世上有誰不願意和蘇東坡做朋友呢?

而康震老師的這本書算得上人物傳記吧,但是裡面更多的是對其評說,很多都是根據史料和真實的記載而來,所以大多客觀,但是康老師在後記中也提到了自己寫這本書就是因為對蘇軾的喜愛才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整理收集資料,去探索蘇軾的人生和他的經歷,並用一種清晰的脈絡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讀者。短短三兩天時間我就讀完了先生的一生,從一步步走向仕途的高位再遭陷害被貶謫再到東山再起再貶謫。先生一生坎坷人生多變,但是不變的那對待人生的豁達和超然的心態,這也是最值得我敬佩的地方。我想在人生得意時可以讀蘇東坡,人生失意時更要讀蘇東坡。我彷彿突然明白了原來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和作者對話在和人物交流,就像認識了一個新的朋友,去看看別人的人生,去體會不同的感受。

今後我會繼續拜讀關於蘇東坡的書,願意去讀他的詩詞,在他那裡找到一些自己人生走下去的勇氣!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8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題記

林語堂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我讀《蘇東坡傳》,是因為我想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為我喜歡他。

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後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

烏臺詩案入獄後被貶黃州,後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鬥角所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面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為利益而動搖,也不為俗見而改變自己的信念。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得讓人心疼。擔著可有可無的閒職,領著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並沒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遊赤壁之時,面對“江上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輕雲淡地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他發現當地百姓有棄養女嬰的惡習時,於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嬰童。蘇東坡在自己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裡,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權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捨棄自己兼濟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極有“民主精神”的鬥士。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創辦監獄醫師制度,頒佈嚴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饑荒,為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爭。為減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才是真正能做到關心大眾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這份豁達樂觀也激勵著我。

上個學期,我經歷了人生中比較黯淡的一段時光,參加嘉禾中學自主招生考試,差十幾分沒有考上,而整個競賽1班只有幾個同學沒有被錄取,這對於成績處於中上游的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有老師和父母極力安慰,難免還是會耿耿於懷,曾經有過退出競賽班的念頭。不經意間又看到了書房的《蘇東坡傳》,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蘇東坡高大的形象。相較之下,想想自己這一點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麼。只有現在不怕挫折,積極向上,學好知識和本領,才能將來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有希望成為像東波居士肯為百姓謀利益的人。於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堅持。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歡他。從此,我願懷揣這顆初心,同他一起繼續向前。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9

子展,蘇子展我不知道一千年前的宋朝,是否能像我稱呼先生的名字一樣溫柔

翻一翻語文書,原來童年在學習先生的詩歌。只恨當時只會背誦古詩,無論作者、朝代和題目,真的忽略了很多優秀的詩歌和作者。那時候,我覺得詩人都是枯燥的,自命不凡的,不僅有那麼多的悲傷可以談論,而且我們寫的詩也必須由後人背誦,這是超級難記的。

蘇軾啊,這個學生一生被流放到了好多好多不同地方發展的人啊,這個國家政治上不得意卻能另闢蹊徑,在美食、烹飪、書法、繪畫藝術史上都留下了一個深刻文化印記行為的人啊,把苦與樂都淡化,“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遺憾稚嫩的自己發展從未懂過詩人的深遠意境進行思想,國中學生之後中國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詩人絕對不能沒有教育教科書上寫得那麼單調,寫下來的詩怎麼成為可能存在只是企業為了後人背誦徒增煩惱?他們有情有味,每一首詩裡都是可以敘述方式不盡的深情。

所以在進行會考結束後的那個自己空閒暑假,我就想通過嘗試可以瞭解學生一箇中國古人,機緣之下我們認識了蘇先生,由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讓我深深著迷。

壽司疤痕被放逐到荒涼的赤壁,也喝,並與船上的客人聊天。客人誰做只是寫幻想,只是一個他心目中的“壽司”,“將涵蓋其中改變盡收眼底,世界是不是到時候,它並沒有改變,因為,所有的事情,和我沒有結束“。

他說:“船從那時起就死了,河和海使他們過餘生。”但他寫完這句話後,就上床睡覺了。還有,張先年今年80歲,嫁給了一個18歲的女孩,在婚禮上他可以取笑一個“樹梨壓海棠”吧。蘇先生的心總是那麼明亮可愛,這大概就是我喜歡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發展作為中國第二個家,綠楊陰裡的白沙堤,青磚黛瓦的江南水鄉,最能得到治癒自己一顆學習疲憊的心了。

書中我們說道:元氣得到淋漓不斷富有中國生機活力的人他們總是非常不容易進行理解的。”他多才多藝,生活環境艱苦也能活出一個多姿多樣多彩——這樣挑出使人敬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畫家,是書法家,是詩人——總之一雙手也數不完他的功績。

蘇先生活得像一陣清風,一輪明月,“我可以陪玉帝,下可以陪著袁農民乞討。世上沒有人。”他死了,離開了我們很多。 是他內心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喜悅,是不朽的,每個人都會看到。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0

蘇東坡,他,是誰?又該用怎樣一個詞去概括?或許一瞬間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無數個詞可以形容,但轉念間又覺得不準。

的確,就像林語堂老先生最直觀的評價那樣:“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伽修煉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在政治上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亦是一個小丑。”他本就難以以一個詞括之,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包容者,就像林間的風,飛過花叢攜上花的馥郁芬芳,又繞過竹林帶上竹的清新淡雅;就像那清流,容得下生命之重,容得下塵埃之輕,禁得起山勢波折,高歌著向遠方前行。包容的性格塑造了多面的他,若硬要用一個詞形容,或許只有無敵可匹之,有容者,無敵。

一生因政敵使絆而漂泊的他,怎能說是無敵呢?的確,在我們這些後人看來,他也有敵,而且他還對付不了,有人在他背後說他品行不端,說他寫反詩,肆意的詆譭他,讓才華橫溢的他漂泊一生,壯志難酬,甚至於客死他鄉,可在當時東坡先生的眼中呢,我想是沒有敵人的。品行不端的奸佞之人,他從來都不放在眼裡,就算皇帝已受讒言失信於自己,仍為民直諫,彰人臣忠義。而小人所造的磨難,在他那儒釋道為核心的精神世界裡不過是小問題,他以儒明心堅大志,以佛靜心釋不公,以道修心順自然,將仇恨的風塵輕掃而且。包容的精神境界讓他身於世俗,又超脫於世俗的爾虞我詐,舉杯對月,暢抒與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共適的快意。而那些與他政見不合的人,他從未以敵待之,在他眼中那是對手,若未棋逢敵手,哪有盡情博弈之樂,人生應有對手。只有不知寬容的人才會將對手等同於敵人,爭個你死我活。而在東坡眼中,那只是特殊的朋友,包容使他的性格中繼承著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特點,以至於他能與政見對立的王安石在平日互相調侃,在落難時獲其援助,晚年相逢若遇知己。包容使他處處皆友,自己失去了敵人的概念豈不是無敵?

其實包容不止是人際關係的調和劑,更重要的作用在於對自我的昇華。包容的態度讓蘇東坡容許自己出入風月場,又可進大佛堂;允許自己做酒中仙美食家,而不失為官的莊重,允許自己泛舟吟詩登樓作畫,又允許自己兢兢業業勤政為民;讓他是那無可救藥樂天派,品味百態人生,享受生命之風采。而往更深層次去看,包容這更是對人生道路的抉擇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包容的態度隔了蘇東坡一條不同的立世之路,不像屈原辛棄疾之類苦求大志,活於壯志難酬的悲痛之中,不像陶公一樣看見黑暗而選擇避世,也不像大儒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只要沒有“窮”到一無所有,不管生活困窘,便要親自下手濟天下,被貶杭州,他便修蘇堤,將一個爛水塘改成了有人間仙境美譽的西湖。而最後那怕是窮途到了海南島,也不墜濟天下之志,興辦教育,開化當地民眾。包容使他不受夢想和現實所捆綁,而是將夢想和現實完美結合,將志行於生活,一生踐行。

有容者無敵,所謂的無敵不過是不與人為敵,不與己為敵,容得下別人,也寬容對待自己,意簡卻難為,願意林語堂筆下蘇子為範,做有容之人。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1

孔子、李白、蘇軾,諸如此類名流大家孜孜不倦地活躍在我們的課本中,被後人冠以文學家、教育家等名號,神壇高築,僅憑几首詩歌詞賦太難判定這個人究竟是何種情懷,所寫的詩詞是逢場作戲或是發自肺腑?

而他們的自傳他傳無疑是相當不錯地資料借載,我們知曉蘇東坡,因為他曠達的詩歌文風,他樂觀豁達的語言,當然也少不了他與政敵王安石的處處交鋒。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中評價蘇為“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與百姓親近的政治家”字裡行間有對蘇大善大美的極力讚揚,而為襯托蘇的高度,王安石不得不被作者犧牲,“王安石的新法,正是一切集權制度的集中體現……他信奉“一個國家、一位領袖、一個聲音”的信念”又以王類比王莽、希特勒,更批為“妄想狂”,僅憑我個人而說,看起來對王是否有些不公,“一個國家、一位領袖”是很明顯的法家思想,林即以一個後世的眼光評判,更類比希特勒。這只是在當時大環境下文人思想的侷限性。傳中對王安石並不僅一此批評,但……竊以為沒必要,王在蘇烏臺事變時“一言而決”救其性命,與蘇交往也極有風度,而作為蘇傳的撰寫者,林先生看起來比蘇還憎惡王,有點有趣,個人色彩算是濃烈,也可足見林對蘇的狂熱仰慕。

但上述僅是對其的些微小瑕的點出,卻也不難理解林這樣的態度,蘇的個人魅力的真是中華歷史中濃墨的一筆,或許“無可救藥的樂天派”可說明相當一部分問題,蘇的一生有三次貶謫,餘者文人被貶,大多以詩詞洩憤,蘇固然也有,但黃州自號東坡居士,發明東坡肉,杭州建蘇堤,儋州“我本儋耳氏寄身西蜀州”於巒地開學堂,不須要後世粉墨,這樣的蘇東坡已足令在下敬佩,生活讓他挫折,蘇東坡欣然飲下,回敬茶一杯,這樣是蘇的樂觀,而變法中,讓“政府不與民爭利”是他的仁。

但正如開頭所說,無缺的是神,蘇不過是個凡人,蘇也有失意狼狽落魄之時,譬如說蘇軾晚年受佛家影響,又於常州痛喪幼子,這個樂天派也有對人生的迷惑感慨“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驚鴻踏雪泥”“人生若逆旅,我亦為行人”種種詩句,可窺探一二。

再者,蘇的性格並不如傳中塑造得那麼無憾,或者說蘇的人格偉大,但缺憾在其政治上,以愚一家之見,蘇的性格不應入朝為官,更適合地方小官,原因有三,其一,蘇文人風格濃厚,上書也有個人風格,於是釀成烏臺之變化;其二,正是我們所褒揚的樂觀裕達,說醜點叫隨遇而安,他沒有張居正的隱忍,也沒有當權宰相的鐵腕,對所處的環境會盡力讓自己去適應融入,十分成功,不得不說,回濟州時,幼子死了,人直接就上書留在常州了,看這風景好…。適合終老…作為一個政客,但淡然了……其三,最致命的一點,蘇的天真,他不會去逢迎,哪怕假意,就十分直愣子地自己堅持著夾在新舊兩派中間,好不尷尬。蘇是一個有系民情懷的人沒錯,但是情懷並不能當飯吃,蘇企圖以一己之力抗衡一個黨派,一敗塗地,似乎勤蘇在政治上並未有大建樹,反而被貶時貢獻相當大。

蘇的詩、文,食者阿謂是中華長河中的豐碑,但他並沒有傳中那麼完美,他有自己的脆弱與弱點,但這並不妨礙我對這位詩人的敬佩,恰恰相反,正是他的這種各種缺點,才會讓我明明白白認識到他,而非書上諸如“偉大文學家”這樣一筆空景,我敬佩這些在人類史上留下痕跡之人,如霍金、老莊、蘇軾、李白,不是因為他們要高掛神壇,而是他們起落人間交織的人性與智慧。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2

一提到蘇東坡,總會讓人產生敬佩之感,因為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蘇東坡傳》以蘇軾的一生為主線,他黃州四年生活及心路歷程為重點內容。通過古樸的語言,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蘇東坡的傳奇一生和他至高無上令人驚歎的品性,讓我感觸頗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滿十九歲的蘇東坡初次離開生活將近二十年的故鄉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壇的領袖歐陽修。歐陽修閱卷時,讀到一篇文風質樸而明懷太志的文章。歐陽修本以為這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予了一個第二名的成績。當拆去糊名的紙片,歐陽修才發現,作者並非曾鞏,竟是蘇東坡。歐陽修不禁感嘆道,“三十年後,無人再知我歐陽修,只知有蘇子瞻。”

看到這裡,我不由得被歐陽修的話所震驚。歐陽修身為詩詞大家,他慧眼識珠,能對年輕初出茅廬的蘇東坡如此讚譽,可想蘇東坡那是怎樣的文采啊!十年後,果不其然,正如歐陽修所言,蘇東坡名震北宋文壇,三十歲便成了文學大家。如此來說,蘇東坡從小就與文學有法著不解之緣。

誰知世事難料,蘇東坡因詩聞名於世,卻也因詩零落下獄。

公元一零七九年,“烏臺詩案”爆發,蘇東坡入獄。他以為自己時日不長矣,日夜給弟弟蘇轍寫詩,抒發自己愁苦,悲涼的心境。蘇軾一生坦蕩,到此刻,對死亡也未曾有過任何畏懼。看到這裡,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蘇東坡心憂天下,一心為國,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無所恨懼,兩袖清風,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擬。我不禁讚歎道:“好一個蘇東坡!”

經過諸多波折,在不見天曰的黑牢中過了一百多天的蘇軾,終是出了獄。在漫天風雪中,踏上了去黃州的迷茫之路。從此,他由詩人變為農民,由生活無憂變為下田耕種。但他心中卻是更加坦然,將城郊的一塊無的身荒地以“東坡”命名,自號“東坡居士”。

世事的風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蘇東坡的生命裡,假若他不曾遭遇“烏臺詩案”,假若他不曾躬耕東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經歷那些痛苦與折磨,他不會知道“也無風雨見無晴”,竟是讓人喜悅。

我與蘇東坡相識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當時,我只知他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感嘆,與兄弟的手足情深,卻未曾想他竟有如此的傳奇一生:

身居高位,他清高文雅,心懷天下百姓,被敗離京,他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此拿的起,放的下,這人世間也唯有蘇東坡。

當枯樹發芽,石頭花開,一張紙頁成為傳奇,人們就會從那張古老的紙上,嗅出舊年的芬芳。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3

縱覽古今幾多光陰,明明滅滅,沉沉浮浮,流俗終至於湮沒,故今之觀者,非賢即能者是也。然品蘇於是也,尤感其奇偉非比常人,堪稱翹楚,瀆至情深,心生共鳴,不禁落淚。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詞數不勝數,今亦心動,跋《蘇東坡傳》謹寄敬愛之情,望錦書以傳。

蘇軾,號東坡居士,字子瞻,諡文忠。蓋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險以微表。文,則經緯天地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聖漠丕顯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則事君盡節曰忠,盛衰純固曰忠。蘇之於當時,居廟堂之高則爭諫,不顧己利一心為國,處江湖之遠則懷民鞠躬盡瘁兩袖清風,實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於當世,雖不可見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於書典窺知一二,悟之於心則若脫胎換骨,影響之深遠,弗能盡述,今之國人,概有東坡,雖陌生之人而可以談笑風生,狀如親友,當為極譽!

東坡前時少年,聰穎好學,胸懷壯志,始欲擬以範滂,既承望於老父,又乞歡於老母。及至科舉,作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其間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膽創新,不禁驚異間有古之身而載今之神韻,更有歐陽修嘆為弗如。後始仕,不圖功業立就,無念衣錦還鄉,但求順己之心。隨己之意,激濁揚清,宦海沉浮而獨行其是,諸惡付之悠悠。其後調為湖州而復為知州也,書有《湖州謝表》,徒有滿篇真情暢快,元氣淋漓,盡付與牢獄之災,是曰“烏臺詩案”。知其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黨之冤詞“愚弄朝,妄自尊大”,憤哉!亦喟嘆其浩然之氣、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與義,盡融於真性情,快哉!

東坡仕途,盛衰雖曰命,豈非其心性也哉!蘇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暫,失者永恆,來時如露,去時如電,無所物以憑藉終生,故無所畏,似風隨性,暢言無忌,信人無疑,心胸寬廣則眼無狹隘之人,觀其人為佛則自為佛。進退自如,寵辱不驚,遊走於萬千深沉而獨自清明,行雲於幾多羈絆而全生養性,純然淳樸,不染汙穢,不拘於詆盡流俗,不止於私心讎隙。甫言於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是故廟堂之濁難染其光風霽月,狗苟蠅營莫改其行雲流水,正謂之“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於陶潛之屬,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棄世,自然之本性可見一斑而從人之所無以望其項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長也,或短也,或順也,或險也,或樂業,或戚也,無有定法,然持命則在於心也。命雖有定,而性豁達,而心清明,而情淳樸,豈非人事哉?讀蘇子如椽之筆,無加矯飾,淡如兒戲,縱有萬丈豪情,業已餘淡然矣。傲而妄不與狂相隨,靜而冷不與凝相依,悟而魂不與心相接,旦有鬱事,尤覺“如蠅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觀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無有超脫之意,或囿於功名祿餌,或羈於業次世俗。純然易以極端,廣博易以狹隘,雖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輕輕。濃處味短,淡中趣長。靜則神藏,躁則神天,以身外之物奪至珍之德,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氣”。是人也,大氣者,方不累於輕浮俗套。氣著,可增而強,可消而衰。強,則至大至剛,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則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汙,棄自然之道而復之所棄矣。曷以習“氣”,盡言以效蘇子之狀也。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4

《蘇東坡傳》終於看完了,一方面俗務纏身看得慢,另一方面是寫得太好了,不忍掩卷。作者林語堂先生不愧是大師,幾十萬字誇一個人都不帶重複的,使我們有幸與一位天才有了全面認識和交流的機會。

我們先前認識的東坡居士是何等人也?大文豪、一生漂泊流放的落魄官員、一位創造了菜譜的美食家。太膚淺!如果我來評價,應該再加上,東坡先生是一位讓人無法仰望的天才,一個忠誠於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個愛民如子的官員,一個痴情的丈夫,慈愛的父親,父親一樣的兄長,親切的朋友,隨遇而安與鄰為睦的和藹老人,甚至是政敵眼中打不死的小強。這些還不夠,他還是一位有獨特見解的經濟學家,用富有遠見的判斷力和強有力的措施,抑制了轄區內由災害引起的饑荒。他疏浚河道,整治西湖,造福百姓,是一位治理有方的能吏,甚至還兼任一段時間的浙江軍區司令,整肅了軍營風氣。他還是一位出色的醫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一個情商極高的人,從不恃才傲物,每一個流放地的上至官員下至販夫走卒農婦,皆為朋友。當他從海外流放歸來,每到一地,都受到熱烈歡迎,眾人爭睹風采。

東坡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人。從容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既能安居翰林謀劃天下,亦可在每個流放地入鄉隨俗隨遇而安結廬而居。在其位謀其政,處江湖之遠思其民。他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在一生經歷了無數嚴重的政治迫害裡,總能在山水、醇酒、詩詞歌賦中找到平衡,最後他居然寬恕了不斷施害的惡毒的政治對手,彰顯了博大的胸襟。

這絕對是一個偉大而有趣的靈魂,在這面鏡子前,那些自稱中國文人的,不過是些懂得識文斷句粗通文墨,用以為生的俗人罷了。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5

國小的時候就接觸過蘇東坡的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祝願,可在把蘇東坡當作摯愛的林語堂的筆下,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時,也把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他稱蘇軾的一生是“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貫穿中西的作者林語堂的書中寫道: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些品質之薈萃於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多見的。而蘇東坡正是此等人!

其實蘇軾的一生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中,屢遭貶官——他元豐三年因為烏臺詩案受到誣陷被貶官黃州任團練副史。晚年又因為新黨執政被貶惠州。但是他卻光風霽月,高高超越於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他一世貧窮卻過得安逸,兩袖清風,豁達開朗。他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曠達的胸襟,瀟灑地面對一切。周國平評價蘇東坡說:“讀蘇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蘇東坡人格中也有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他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政治上的鉤心鬥角與利害謀算,與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說的“春鳥秋蟲之聲”;也未嘗不可比作他的詩句:“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的書畫也筆筆流露著豪邁、灑脫、跌宕之氣。不僅如此,東坡對朋友對家人也很真誠,仁愛有加,甚至對他的政敵都能以直抱怨。正如東坡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是何等的胸襟和大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樂一直陪伴他。真可謂是“像一陣清風度過一生”。

把所以的不快樂都丟給明天吧!儘管生活中有許多坎坷,凡事多往好處想。一起像兩袖清風的蘇東坡一樣做一個樂觀豁達、開朗的人。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6

蘇是天生的樂天派,是富有同情心的道德,是老百姓的一個好朋友,是心臟慈悲的法官,散文作家,是作家的新品種,是一個偉大的書法家,是實驗者的酒,工程師是虛偽的對立,是瑜伽的練習者,誰是佛教徒,是一個學者,皇帝的祕書。

可以說,蘇東坡的一生可以豐富自己多彩。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俱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他的文章就是聞名中國天下,仕途卻歷盡生活艱辛,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

壽司半漂泊四十歲之後,從達官貴人已退居不起眼的小吏,苦難的世界填充。降級壽司也自嘲道:沒有知識,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蘇軾的“言”是出名的。曾經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譏評時事,論辯研究是非,希望神宗逐漸改變中國變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貶職。此時的蘇東坡文化依然可以胸懷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時發展興起,作詩幾首,卻被一些好事者誣陷,強加對社會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釀成企業一時成為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身陷窘境,自己能力卻不是很在意,四處進行作文以及遊玩,四處學習寫作,四處交友。以灑脫的人看待問題困境,以微笑學生面對我們人生。

生活中充滿了失敗和挫折,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生活。 如果你積極對待,生活是充實的,精彩的,明亮的;如果你消極對待,生活是空虛的,無聊的,黑暗的。

作為劍橋大學的一名研究生,霍金被診斷出患有”盧格雷氏症”很快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 hokin 因為肺炎接受了氣管切開術。從那以後,他就完全不能說話了,只能用三根手指來移動身體,只能依靠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小型對講機和一個語音合成器來說話; 閱讀依靠一臺翻頁機,要求一個人在閱讀一份檔案的同時,把每一頁都攤開在一張大桌子上。然後他開著輪椅,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頁一頁地讀。.

霍金是在一般這個難以置信的困難,面對生活微笑,世界公認的巨頭物理科學的嚴重性。劍橋大學的霍金,牛頓曾擔任數學講座盧卡遜教授,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驚了自然科學的任何職位,也對哲學和宗教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生苦短,讓我們像蘇東坡、霍金一樣以微笑可以面對自己人生,讓我們的人生髮展更加豐富充實,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光明!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7

“吾上能夠陪玉帝,下能夠陪卑田院乞兒。眼下見天下無一個不太好人。”它是蘇東坡對他徒弟說的話,話說的最好是勾勒他自己也適當但是。

林語堂書中的蘇東坡囂張癖好,也可以輕輕鬆鬆玩笑話,也可以再三莊重,從蘇東坡的筆頭流露出來的是人們感情之弦的震動。有愉悅,有開心,有夢幻2的覺醒,有聽從的忍耐。林語堂自訴自身是一個樂天派,描繪蘇東坡這另一個樂天派。雖然蘇東坡遭受歷代皇后的庇護,但他的官運一直也不順利,屢屢貶降,乃至被拘捕,忍辱負重苟且偷生。

我欽佩蘇東坡的勇於言表。他一生做官廉潔,擁有一顆眾多而仁德的心,雖然他一生都是在跟大文學家和王安石互鬥。在王安石推行變法維新的情況下,他勇於逆向行駛。先不用說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怎麼樣,可是在那麼一位在當朝頗得寵的丞相眼前勇於言出講出抵制,這一份勇敢無畏的膽量就非常值得我衷心的欽佩。

蘇軾的一生能夠說成艱辛動盪不安,政治上的奸險小人,為了更好地嚴厲打擊這一代文學家,甘願使盡千般方式,一次次的貶官,離中華更加漫長,到最終,乃至擁有元黨人碑的發生,被刻上黨人碑的高官,重則拘押,輕則貶放遠地,非經許可,不可內徒,而蘇東坡,與司馬光一起,位居信用黑名單前端。但就這樣的政治上的殘害,蘇東坡分毫不以為然,瀟灑依然。

蘇東坡過得開心,義無反顧,像一陣輕風渡過了自身的一生。在蘇東坡徹底鬆弛下來而精神欣然自得之時,他所作的美文雜記,就具備此類香醇的風趣美。

在蘇東坡臨終前,他曾輕輕地說過一句話:“靈山或許有;妄想前去,又有有什麼用?”它是他的道家大道理。解脫之道取決於與當然,在不知道善而善。蘇東坡連遺教都沒對孩子說便來到。

蘇東坡的肉身雖已化作灰塵,但他的精神將永恆不變在大家心裡。因此,他的生命是永恆的,是幸福的,大家將把他的精神弘揚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裡。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8

本書講述的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性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林語堂的這本《蘇東坡傳》與其說是對蘇東坡一生經歷的評述,不如說是對蘇東坡才華、品質、性情的歌頌。雖失了傳記的客觀,但使我們喜歡上這個人。全書讀下來,深盼能有這麼個朋友。說句不自量的話,雖然我與人家在層次上不止雲泥之別,但在風格上,我也是這一類的。

蘇東坡的才華令人欽佩,公心令人敬仰,但能讓人親近的是性情。他對一切都好奇,對一切都喜愛,在什麼環境下都能自得其樂,跟什麼人都能成為至交。雖然以前就知道蘇東坡善於苦中作樂,但讀到他以老邁之軀被貶海南,沒有米飯,沒有房子時仍然不禁慘然。雖然走過蘇堤,但讀到他親自畫圖設計水道,設立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仍然再次肅然。

我想,他大概是個存在主義者,他眼裡的世界沒有高下之別,只有體驗、趣味。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詩文、工程、種田、煮飯……,也關心這世上的每一個人。他比杜甫更活潑有趣,比李白更悲天憫人,比張岱更善於在粗糙的生活中發現精緻。

然而,整本書讀下來,最令我震驚而久久無法平靜的是這段並不起眼的話:

“男人一生在心思和精神上有那麼奇特難言的驚險變化,所以女人只要聰明解事,規矩正常,由她身上時時使男人聯想到美麗、健康、善良,也就足夠了。男人的頭腦會馳騁於諸多方面,凝注新的事物情況,為千千萬萬的念頭想法而難得清閒,時而欣喜雀躍,時而隱憂劇痛,因此覺得女人的寧靜穩定,反倒能使人生在滔滔歲月之中進展執行而不息,感到納悶難解。”

林語堂寫這段話時只是在講到蘇夫人時感慨一下蘇東坡本人的困惑,他本意並沒有任何討論男權主義、女權主義的意思,放到蘇東坡那個時代,能注意到女性的美麗健康善良寧靜沉穩對詩人的影響,已經是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了。蘇東坡晚年甚至是和侍妾朝雲共同修道,而不是朝雲服侍他修道。

然而,然而,男人有風雲變幻、奇特驚險的人生,他探尋自己的潛能,磨練自己的心性,發現生活的樂趣,在人生的長河裡逐浪,那女人呢?女人的風雲在哪裡?女人的奇特在哪裡?女人的長河在哪裡?難道女人只能是美麗的、健康的、善良的、寧靜的、沉穩的——添香紅袖?

人啊,無論男女、美醜、賢愚,總該有自己的風雲際會,有自己的馳騁凝注。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可以體驗的樂趣,還有很多很多。性別、金錢、世俗眼光、相貌、身份、年齡……這都算個什麼事兒?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19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多如繁星,其中天縱之才不在少數,可是能夠被後世永為流傳的都是那些“真金不怕火煉”之人,蘇東坡赫然在列。

翻開《蘇東坡傳》,第一眼就令人驚奇,這本書是林語堂先生翻閱大量文獻之後,用英語寫成的作品,這就更令人萌生對書中世界的嚮往。

蘇軾,也就是我們口中的蘇東坡,北宋時期的一位傑出的詩人,也是眾所周知的“三蘇”之一。從小他就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之下成長,在這個小康之家中,有一位灑脫豪放的爺爺,一位知書達理的母親,還有一位中年得志的父親,氤氳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於他後來人性的和善及創作都有著深遠影響。

很多人說蘇東坡是天才,與其這麼說,我更願意稱他為真人。他性情和善,摯友頗多;在政治的漩渦之中,他光風霽月,高高超越於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出淤泥而不染;他之寫作,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

書中對於蘇東坡的政敵王安石下了不少筆墨,並且蘇東坡與之鬥智鬥勇的部分著實精彩。王安石新政,推行青苗法等,使天下民不聊生、烏煙瘴氣,過去吟詠“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時還對王安石充滿敬意,今時一窺變法全貌,不由得生出少許厭惡之情。在這個官宦爭權的北宋朝廷,唯有東坡和他的戰友們堅守本心,可以說是混亂官場中的一股清流,終究力挽狂瀾,廢除了新政。

蘇東坡的美名更多的源於他的作品。捧著這本書,讀著讀著,腦海中就會不自覺地閃出這樣一幅畫面:蘇東坡一臉輕鬆愉悅的神情,揮動如椽之筆,如同兒戲一般,寥寥數字勾勒出心之所向。要說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想象,是因為他的作品字字流露出本性,亦莊亦諧,生動而有力,雖需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大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捧起《蘇東坡傳》,來一場精神上的漂泊之旅,與蘇東坡一同聆聽母誨、一同考仕中舉、一同官場沉浮,也一同為國而悲。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0

平生閱讀蘇東坡的詩詞居多,我們可以近距離看看這位天才的生活是怎樣的。

蘇東坡特別幽默,喜歡開別人的玩笑,弟弟子由剛開始官場不順利,住的房子又矮又小,蘇東坡就做了一句詩開弟弟的玩笑,說他:”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再比如和好友佛印僧人開玩笑,說在詩詞裡僧和鳥經常相對:“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佛印也回了個玩笑:這就是我和你相對而坐的原因。

蘇東坡特別熱愛生活,有一雙勤勞的雙手,被貶黃州時自己山野裡開荒種地,種瓜養魚,研究廚藝與美食,流傳至今的東坡肉就是他創造出來的。

蘇東坡非常平易近人,出名後不免總是有人求蘇東坡的詩、字作品,蘇東坡隨時在酒桌等生活中給求墨寶的三流九教之人創作。他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眼間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蘇東坡特別享受生活,追求給自己帶來一種精神上的寧靜。隔三差五和朋友交往,比把酒言歡,享受隨時給朋友們作詩提字的精神樂趣。也享受獨訪寒寺,重陽節推去應酬而獨泛孤舟於西湖的寧靜。

蘇東坡也好酒,而且還逢三五杯既倒,憑著樂於自己動手的習慣,進而自己研究釀酒,曾經有一次濾酒時自己邊濾邊喝,把自己給喝醉了。酒是中國曆代文藝天才的最佳伴侶之一,比如詩仙李白,比如蘇東坡,但蘇東坡不一樣的地方是不借醉酒作詩。

蘇東坡一生坦誠,天不怕地不怕。流傳其家裡曾經鬧過女鬼,有一天他的二兒媳婦晚上中了邪,年輕的媳婦已一個老嫗的聲音向周圍的人說:“我名清,姓王,因為陰魂不散,在這一帶做鬼多年。”蘇東坡對兒媳婦說:“我不怕鬼。再說京都有好多驅鬼除妖的道士,你給我老老實實地走開,明天傍晚我想佛爺替你禱告。”兒媳婦乃合掌用老嫗的聲音道:“多謝大人!”兒媳婦於是霍然而愈。第二天蘇東坡寫好祈禱文焚香,供上酒肉把女鬼送走。

蘇東坡也好大喜功,曾經為父親的墓地請人一口氣手值了3萬棵松樹,希望未來長成滿山的青松,簡直是超前幾千年的人工造林。

蘇東坡還喜歡搞建築設計,當初蘇東坡為了疏通西湖保證杭州人民的飲水,結合西湖的佈局設計把西湖的汙泥打撈起來建成蘇堤,構造了“三潭印月”的美景,保留至今。

蘇東坡也眷戀人生,期望能長生不死。受道教思想的影響,嘗試過煉丹。受佛教養生影響,長期練習瑜伽。因為烏臺詩案在監獄中備受折磨時,也曾準備過放棄人生。

總之,蘇東坡愛詩歌愛玩樂愛交往等所有人間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不會皈依佛法苦修,同時他又愛智慧愛自然愛本真,所以他不會沉溺於酒肉虛榮。任何貶低與苦難在他面前都是一道生活的多彩新增劑,不管多麼艱苦,他都在過著自由快活、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如此直到終老。

讀完整本書,感覺自己的心胸也開闊了很多,好的精神狀態也是可以傳染的!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1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是二十世紀中國四大傳記之一,(其他的三部為梁啟超的《李鴻章轉》、朱潤東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2014年的8月間,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讀完了這部400頁的書,速度有些太慢了,不過慢有慢的收穫,慢慢體會一代文豪的坎坷不平與起伏不定的一生會多一些感悟。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去誇獎這樣的一位偉人的,只是佩服他無論官居一品還是被貶海南、黃州,甚至被捕入獄,無論富到錦衣玉食還是窮到用牙籤去剔羊骨縫中殘留的肉末,始終保持那種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人格精神的高傲,在幾千年的歷史的長河中能做到這樣的恐怕再無其二了。

前幾天微信圈裡一千多年前的蘇東坡突然又火了起來,一群國小生用大資料來研究蘇東坡,女兒也給我推薦了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連著追完。蘇東坡的詩詞有名氣的太多,當然也是非常喜歡的,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數不可數。但他的《臨江仙—夜歸臨皋》卻感受有些不同,這首詞是蘇東坡於謫居黃州時期所作的抒情之作,酒醉回家,家童酣睡不醒,自己倚杖聽江水逝去之聲,幻想著: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一直看到的介紹蘇東坡的文章裡都在說他的千古才情,他的樂觀的生活態度,與各個層次的人都能談的來的平和。但這首詞裡還是能感覺到酒後的蘇東坡發自內心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鬱悶,還有內心深處想要放棄又不捨的糾結。

歷代儒家文人大多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可惜與蘇東坡的同一時代的牛人實在太多,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個個都是頂級,政見不同時自然要有人承受委屈。蘇東坡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被貶謫之中度過,儘管他所到之處都像心安之處,表現出來樂觀豁達,但酒醉之後總會暴露出內心深處最本真的想法,這不會影響他成為人們眼中的堅強豁達的蘇東坡。

原來,人最真實的想法是藏在醉酒後。

人的一生,怎會沒有挫折?最重要的是,在挫折時,是怨天尤人,萎靡不振,還是笑看風雲,繼續前行。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在人生的低谷,也的確需要安慰,需要指點,更需要引領。這個時候,讀讀蘇軾是最好不過了。我們雖然沒有他那樣的才情,但可以學一學他對生活的態度。人,本就是這大自然的一子,赤條條的來,也將赤條條的去,何不迎著這風雨,瀟灑而行呢。在蘇東坡留下的那麼多的詩詞中,我還是喜歡這一首: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我們走出人生的困境,再來輕吟這句詞,必然淡淡一笑。也必然想到在風雨中吟嘯前行的蘇東坡。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2

清風霽月!

從古至今,詩人詞人無數,但我最偏愛的是蘇東坡。蘇東坡,即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所稱頌的奇才。許是天妒英才,他的一生是我們無法想像,更描述不盡的曲折。

他生於眉山,這個溫暖如詩的城,那所庭院的門,走出的便是"三蘇”。他青年時正好遇上文字的革新,而他那清麗樸質的文字便脫穎而出了。也許你會想,這可是千年攢來的好運呀。別急,接著向下看。

王安石變法,蘇軾為朝廷上小人所嫉妒,遭遇毀謗,度過了130多天的牢獄生活。這便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經朋友多方相助,得以出獄後蘇軾被貶黃州。他也曾陷入頹唐之中,好在天生的樂觀使他支撐了下來。在黃州,他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轉折,作文實現了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成了名聲赫赫的東坡居士。

太后掌政,他步步高昇,自然又成了小人們的眼中釘。雖遭遇各種讒言,但他一心只為百姓。

高太后去世,反對派執政,他二度被害,流放嶺南,後又被貶海南儋州。

徽宗年間,調升至常州,卻因路途艱險,人已暮老,病逝途中,令人惋惜!

黃州至惠州,嶺南到海南,越來越遠也越來越苦。政壇風雨多變,宦海一生沉浮,幸運的是,他是蘇東坡,他笑著面對又揮揮衣袖,攜兩股清風而去,這凡世間的塵俗似乎與他無關。

他不羈,卻有禪意。而他的底色,則是儒家的——濟世救人。是他的初心,以及他的大愛,又將他拉回這世間,與這疾苦對峙。他放下手中之筆,亦能扛起重擔,他修洪抗災,他真真切切對百姓好,“百姓之友”形容他,便也真真切切。

是的,我偏愛他,不止於他的詩與才華。我偏愛他的清澈,如清風,掠過這世俗而不沾染一星半點;我偏愛他的仁慈,似乎如月般將其溫柔的光輝灑向世間,穿透黑暗。

如清風,也如霽月,我偏愛這樣的蘇東坡。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3

今天,當我們提到蘇東坡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僅詩作得好,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不過相比這些,更為讓人難忘的應屬他的詩,以及我們從他身上感受到的屬於他的人格魅力。

讀一本書,就是要將其讀透。讀《蘇東坡傳》,也就是要讀透蘇東坡這個人,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閱讀第一本的人物傳記,也是我首次真正意義上認識蘇東坡,在閱讀它之前,對蘇東坡,最熟知的莫過於他的《水調歌頭》了,我們只是通過字裡行間的揣摩,來想象蘇東坡。以前在的我心中,蘇東坡就是一個大文豪,也許還帶著些許的高傲。現在閱讀《蘇東坡傳》,才算是開始真正認識他,瞭解他。

當別人問我們:蘇東坡為何成功?也許我們只能乾巴巴地應上一句:我也不知道。其實,想要真正瞭解一個人,須先從心出發,從細節上發掘。在讀了《蘇東坡傳》的前三章後,我才對蘇東坡其人有了淺薄的認識,然後我才發現他與我想象的蘇東坡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個好學之人,在幼年之時,便想要成為範滂一樣的人,可見從幼年起,蘇東坡心裡就埋下了好學的種子,在長大以後,綻放出來,這好學之中更是帶有勤奮,在他聞名遐邇之時,卻沒有飄飄然,而是每天在家背誦漢書,由此可見他的謙與勤,更有一次,他的朋友見他在抄漢書,卻只抄一個字,很是疑惑,隨即才知道蘇東坡背誦漢書,只靠一字便可背誦出數百字,由此可見,蘇東坡除了謙虛勤奮好學之外,更是懂得學習方法的人。他還是一個豪爽之人,他能在大雨傾盆而下,狂風捲地而來之時,仍若閒庭落步,在雨中漫步,風中吟詩,而不似其他人那般,紛紛狼狽地在風雨中四處逃竄,尋找遮雨之處,他瀟灑而又不失禮節,能迎風面雨,無論風多大,雨多猛。任憑晴空萬里,光芒萬丈,又或是陰雲密佈,電閃雷鳴,他,始終是那個他,不論遭遇如何,他總能“一蓑煙雨任平生”,無論前方是禍還是福,“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也是一重情之人,在第一任妻子死後,著下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千古哀詞,不可謂不悽美。也許蘇東坡還有許許多多我未曾瞭解的事,未曾認識的性格,但至少現在看來,蘇東坡定不是高傲之人,也不是飄忽然之人。蘇東坡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偶然之處在於,他生在宋朝這個公認的重文輕武的朝代,他出生在一個崇尚好學之風,辯論之理的地方,有一個如此好的家庭環境,讓他有了舞筆揮毫的機會與無限可能;必然之處在於,他在人生短短百年間,幾乎經歷了所有人加起來可能經歷的一切,才能讓他有深厚的心靈積累。蘇東坡的一生讓我們明白,人的一生有中太多太多偶然性,可誰又能說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呢?

蘇東坡之所以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則是由於他詩文書畫上的卓絕之美;二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

蘇東坡的一生起起落落,這就像是我們每個平凡人不平凡一生的寫照。他得意之時不驕不躁,失意之後不喪失鬥志還對生活充滿熱愛與情趣,如清風般吹過,然後流芳百世。他的這種生活態度不正是我們今天所缺失的嗎?正如書中所寫到:“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性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蘇東坡充當的角色如此之多,在一千個讀蘇東坡的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蘇東坡。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其二的人物。今天,我們悲嘆他命運的不公的同時,更加欣賞和崇拜的還是他的那份人格魅力。

在讀了《蘇東坡傳》之後,真有一種見到蘇東坡本人的感覺,這也說明了只有在閱讀之中,才能有更深層的交流。今天的我們不應只是欣賞他的作品,更應該感受他的人格與靈魂。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4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蘇軾一生的寫照。我們雖然不能回到宋朝體會這位大文豪的精神,但我們可以從他的詩詞裡感悟他的魅力。他的善良,他的多情,他的樂觀,構成了我眼中的蘇軾。

我眼中的蘇軾是善良的,是可以為了百姓向朝廷提出不合理建議的人。蘇軾在徐州做官時,發現獄卒裡關押的犯人普遍患上了重疾,但蘇軾並沒有因為他們是犯人,就任憑疾病在他們身上肆虐,而是尋找患病的根本原因。他對待犯人就像對待普通老百姓一樣。立馬查明瞭原因,原來是獄卒裡的溼氣所致,蘇軾立即給獄卒裡關押的犯人送上了火石來去除溼氣。蘇軾連對待犯人都這麼好,一片真心。徐州城怎麼不會熱鬧起來呢?百姓怎能不會在此地安居樂業呢?蘇軾用他的善良造福一方百姓,他的這種大無畏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蘇軾是一個重感情的人,對百姓流露出一種真情,對親人又是多情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用自己的詩詞來悼念已經逝去的妻子。雖然陰陽兩隔,但蘇軾對妻子的懷戀深切,似乎是蘇軾的真情打動了上天,讓蘇軾和他的妻子在夢中相會,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蘇軾喜歡用詩詞描繪出自己的感情,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他是一個多情的人嗎?

蘇軾不僅善良,重感情,還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面對挫折,有的人是一蹶不振,從此落魄下去;而蘇軾卻樂觀豁達。被貶密州時,面對這貧瘠的土地,蘇軾並沒有陷入絕望,只是對這裡的蝗災略有些惆悵。蘇軾到處去尋找解除蝗災的方法,他經常不恥下問,向當地的農民瞭解蝗災。經過蘇軾和整個密州百姓的努力,災情才得以緩解。當百姓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時,蘇軾卻發現自己的生活質量下降了。因為俸祿少,所以他常常到園子裡去尋找野生的枸杞吃。如果是其他官員,肯定覺得自己十分落魄,但蘇軾卻說枸杞和菊花適合養生,若春夏秋冬都吃豈不長命百歲呢!蘇軾的言語中彰顯出了他的樂觀和安貧樂道的精神。面對時間的流逝,別人都會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而蘇軾卻不這麼認為,他會仰天高歌: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我眼中的蘇軾是善良的,是重感情的,是樂觀的,但這只是比較明顯的方面。就像林語堂先生所說: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但不管怎樣,蘇軾的精神都會與我們相伴,引領我們成長。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5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每當聽大人們唱起這首詩,這首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我心裡浮現出的不是像李白一樣的放蕩不羈,也不是像唐伯虎那樣的悲傷心痛,而是一個一心想著百姓的詩人。

我認為,看待一個人,並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聲有多好,還要看一個人的品質。蘇東坡雖文章聞名天下仕途,卻歷盡艱辛,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身,詩文詞書畫,在才俊輩出的宋朝中登峰造極,他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出的進取、曠達和正直,使他千年不朽,一直閃耀在中國的歷史的星空中。

我還記得《蘇東坡傳》中,有一次蘇東坡與他弟弟的談話,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蘇東坡從不刻意追求名利去討好某人,在他眼中,無論是高官貴族,還是田間的一個小乞丐,他都一視同仁,哪怕是他的政敵王安石,在他眼中也是一個好人,不過是想換一種方式來救國罷了。

正如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所說的那樣,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沒錯,蘇東坡帶給人們的不只是他的名字,他的詩作還留給人們一種偉大的精神,這種精神中包括正直和仁慈。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臧克家寫給魯迅的話“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我相信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蘇軾。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世間再無蘇東坡。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6

初讀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儼然被一種才華橫溢的文風所吸引,讀罷久久不能平復心情,一代文豪蘇東坡命運之坎坷是身為凡人的我們所無法想象的,這是第一次穿越古今文化深入瞭解一個人,歷史隔著斑駁的圍牆印記,展露給我們一個我們無法企及的高度,對東坡,轉而深深膜拜。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這是蘇東坡,餘秋雨筆下的蘇東坡,憑弔歷史文人,這種表達無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些許心酸,些許感嘆,流芳百世的蘇東坡在他生活的時代竟如此不堪,“烏臺詩案”竟湧現出如此多的小人,儘管平日裡毫無過節卻還是會隨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遠不止這些,東坡昔日好友竟無人現身求情,淪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吧!

在《蘇東坡突圍》裡處處體現著命運的嗟嘆,著實被餘秋雨先生的文人風度深深感動了一把,文人與文人,惺惺相惜,本該如此。讀書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後也是該戛然而止,不去追究過多細節,心裡的那份執拗還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問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旅——論餘秋雨現象》被捧在手上,所謂的餘秋雨現象到底指代的是什麼呢?懷著疑問讀完這本書,竟有些晦澀難懂,但文章裡的肯定與批評還是讀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說餘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頗多,有一種自覺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國家與民族意識的高度,仔細想來,不無道理。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這句話歷來被人們所指摘,“試問,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行徑使得“烏臺詩案”這一歷史事件隔著千年光陰來光明正大地拷問現代人,餘秋雨先生怕是多慮了吧!”已看過諸如此類不少的爭論,大多情況作為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卒選擇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終不敢苟同或反對,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寫文章始終是一件自得其樂的事情,對文章越是保持一種純粹的想法,越能從中收益良多。不否認有市場的文學作品更容易在短時間獲得讀者的青睞,而那些真正能夠體現文學精神,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高度,能夠長久的為人民大眾所服務的文學作品才能夠有更為長遠的儲存價值。

寫作是一件快樂的事,也是一份需要用時間來醞釀的情緒。在急功近利的當今時代,作家更應該保持一種倚世獨立的品格,那樣寫出的文字更能獲得時代的認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或許能與所有寫文章的人共勉。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7

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詞最出名,其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最近我在誦讀他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他是無數人仰慕的大才子,其作品千古流傳。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確實,他是一位天才,他的文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爭相傳誦。他因文章而惹禍,他的政敵因他的文字對他羨慕妒忌恨,制之於死地。他不僅在文章詩詞上,還在書法與繪畫上開創了新局面。在各個領域大放光芒,我想起一個人,弘一法師李叔同可與之相比。

蘇不僅富於感性,而且非常理性。他既熱愛自然,縱情山水,又談佛論道。他的足跡遍及天涯海角,總少不了一些奇特朋友相隨,談經論佛,他對人生有深刻的認識。讀他的《赤壁賦》,在數百字的短文中,你能體會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他的後半生在流放中度過,在一個地方沒有呆到三年,離京都越來越遠,遠到海外蠻地。“苦難讓人成長”,殘酷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文豪,他是一位樂天派,他把對生活與人生的感悟付諸於詩文。文字成就了他的偉大。

他為人所愛的不僅是才華,豪爽、正直,這些品質更為人所喜,但是作為政治家,這些品質註定他會失敗的。他不喜官場,也不為官場所容。無論是他的政敵王安石等當權,還是他的“同黨”執政,他的正直的言論讓人不安,最終他只能遠離政治的中心。

可是他又非常熱愛他的人民,只要有機會執政一方,他就把當地治理的井井有條,比如治理黃河,建設西湖,林語堂說他是火命,在他的執政生涯中總與水對抗。在杭州他為後人留下了西湖美景,他是一位離不開大自然的詩人。既陶醉在自然的懷抱中,又與老百姓生活在一起,這樣的長官人們能不被喜愛?

月夜當空,他最喜的是與人夜遊,沒有文友相伴就與百姓縱談。在蠻地與百姓聊天,沒有文化沒關係,他說,談鬼故事也行啊。於此,我讀到一種深深的孤獨。

他是一位樂天派,在海南蠻荒之地,他忍受著熱帶的高溫,艱苦的自然環境也沒有徵服這位老人,他永無止境地探究著生命的樂趣,他親自釀酒,還學瑜伽煉仙丹,他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他的朋友圈遍及各個層次。皇上皇后對他尊敬有加,老百姓也把他當作自己的父母官,當他入獄時,當他流放時,萬人空巷相送;當他到達某地時總有許多人在岸邊相迎。怪不得人們總是樂於談論他的故事,他就生活在人民中間,在位時他時時為百姓著想,即使下野也想辦法影響當政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蘇東坡第一傳讀後感 篇28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的名字叫蘇軾,東坡是他的號,字子瞻,他是北宋時期一位大詩人、大詞人、大文學家。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唐宋八大家。你背過的“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蘇東坡寫的一首關於廬山的很有名的詩。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與蘇軾人格高尚相映襯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屬不同的範疇。東坡人格的魅力在於他對人間貼自肺腑的愛,在於他於任何處境都能以達觀心態享受生活,在於他性情裡的幽默風趣,在於他能與各階層人民真誠相交,在於他因言獲罪多次卻始終不曾停筆,在於他種種魅力。

時光早已滌盪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被貶、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髮出的一切憂憂愁愁與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的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豪情四射的詩詞筆墨間,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