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生死場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死場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死場讀後感

生死場讀後感1

疫情當前,重讀女作家蕭紅的《生死場》,其中滋味與幼年時讀後有很大不同。

儘管我與女作者生活的時代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蕭紅那奇特的筆鋒描繪展開了一幅落後的,混沌的,殘酷的北方農村畫面給幼年的我以極大地刺激。那些場景似乎離我很遠又似乎很近。那些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人們,麻木中有著深深地困惑,痛苦中有著覺醒。讓人看了沉重又有所思考。

蕭紅筆下一再強調的是農人生命價值的無意義與喪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農家無論是顆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母親在風暴中呼喊著孩子,為的是從他腳上扒下一雙舊棉鞋,因為那是孩子父親唯一一雙出門穿的鞋,而讓孩子赤著腳走在雪地裡,“鄉村的母親彷彿與孩子是仇敵。”“媽媽們摧殘孩子永久瘋狂著。”

一切都出自“本能”。

蕭紅的生死場不僅是天地,生死場中的女性身體表現了一種生與死的.大場域。作為女性我最關注的是文中女性的命運,所以年輕的金枝,年老的王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

五姑姐姐的難產,金枝的早產,李二嬸的小產。王婆服毒和小金枝被成業摔死,王婆生病。月英,打漁村最美麗的女人,毫無聲息地死掉了。不同年紀的女性共同面對的相同命運。從少女金枝到老婦王婆,漫長的受難圖。年輕時的金枝和成業有著青春狂熱的愛,但也有著面對生活困惑的憤怒,小金枝被成業慘慘摔死。愚昧之下,人性,時刻是魔鬼;流落到城市的金枝更是無根的浮萍,她無路可走。在貧困的荒蕪的鄉村,在夫權的重壓下,在文化的荒漠中她無路可走。王婆年老困頓,但是她有不屈的靈魂,她是文中最富於反抗精神的代表,她是北方女性中最可貴的人物。

我生活的時代已經與文中時代有了千差萬別,但是年幼時的我也曾經看到籠罩在北方農村的落後與愚昧。年幼的我在農村的姥姥家做客時,在大人暗搓搓的閒聊中偷偷聽過好多農村女性的悲慘故事。有被雪天打在雪地裡罰跪致死的農村小媳婦,有在農村鰥寡孤獨的自殺的老人,這些故事成了我最早的女性獨立的啟蒙。

今天,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村的變化很大了,但是女性真正的獨立道路仍然很遠。女性的獨立應該是獨立於物化之外的,精神的徹底的自由。這是女性的生死場。

生死場讀後感2

無意間翻開《生死場》這篇,目光象徵性地掃過兩行。不知不覺中,《生死場》這篇已經深深震撼了我。胸膛中漸漸蔓延出一種奇怪的情緒:傷感、震驚,但更多的,是感動。

文中那位名為阿牙的女孩,被菲尼克斯公墓僱傭。第二天,她遇到了一位站在一座新墓旁的跛腳老人,手裡拿著一幅畫,畫上有一幅漂亮的白紗裙,畫的背後,寫著一行極其簡單的話:我想念你,女兒。她告訴阿牙:她恨自己的女兒去做抽脂手術,也正是這樣,她死在了手術臺上;老人說,女兒安妮身穿的那條白裙,是她不眠不休地親手趕製的,那是她一直以來都希望得到的。讀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母親也像這位老人一樣的愛我,只要是我想要的,她都儘量滿足我。母親是多麼愛我 ,我悔恨現在才清楚地意識到。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為了我,而我,卻很少為母親著想。常言道,父愛如山,而母愛就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母愛,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情,而母親,是這世上最偉大的人。

好一個生死場,好一塊是非之地。這篇看似不合實際,卻依然能夠深深地震撼我們的心靈。一個人如果到死都不明白,哪些人在愛自己,哪些人又在恨自己,自己又做錯了什麼,這樣的靈魂,絕不會再被人憐憫。“乾淨的、承載著美好希望的.靈魂,自然不會輕如草芥。只有那些犯了過錯,又一直沒有意識到的靈魂,才上不了極樂世界。”弗蘭克看似不經意間說出的這句話,卻能讓人回味無窮。安妮就是這樣,一直不明白媽媽的用心良苦,才會過不了零號巴士的秤,上不了極樂世界。傻安妮,你醜了,你媽媽愛你;你胖了,你媽媽愛你;你老了,你媽媽依舊愛你呀!何必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呢?母親,是這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最默默無聞、最不求回報的人;母愛,是這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最默默無聞、最不求回報的親情!我們要怎樣才能報答母親對我們這偉大的愛呢?正如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樣,連古人都知道,母愛是無價的,更何況我們呢?

讓我們敬,這偉大的母親,這偉大的母愛!

生死場讀後感3

在季節性情緒失控的影響下,我在燠熱的夏天傍晚翻開蕭紅的《生死場》。

這本書的內容是相當沉重的,而作者的文風言語則是相當洗練的,沒有過分的抒情。對於那些殘酷現實當中的生存與死亡,作者常常只是用幾行文字一筆帶過。讀這本書很難一目十行,這是因為文字過於精簡,以至於每行字都可能有很大的資訊量,如果用跳躍式的讀法,那麼就會錯過很多資訊。

作者筆下的農人們將物質擺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不乏辛辣與諷刺地寫下他們只有物質、沒有靈魂這樣的句子。但是看到他們生存的困境,誰又忍得苛責那些可憐的生靈。“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記得曾經的`我也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朋友來找我玩的時候,因為我囊中羞澀,根本沒有辦法招待他,只好告訴他。帶他充分領略當地的旅遊景點。我知道這樣的行為對於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是一種傷害,我當時也是於心不忍,可是我實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來滿足兩個人的娛樂需求。

“亂墳崗子是地主施捨給貧苦農民們死後的住宅。但活著的農民,常常被地主們驅逐,使他們提著包袱,提著小孩,從破房子再走進更破的房子去。”這就是作者筆下在封建勢力壓迫之下生存的人們。一貧如洗的農民們沒有辦法奢求靈魂與精神生活,他們光是為了生存就已經竭盡全力。賣雞籠的農民趙三一開始以為自己找到了一絲商機,能夠讓家裡的經濟狀況變得好起來,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市場的方向變了,他又失去了原本賺錢的途徑,只好把孩子送去當學徒小工。

在經濟非常不景氣的情況下,地主依舊要收更高的地租,這就引起了人民的反抗,但是人們迫於生存壓力,反抗終究是不徹底的,所以最終也沒有產生出能夠推翻封建統治的力量。

女人在男權世界裡卑微而無助地生活,最終走向死亡。王婆服毒了,丈夫沒有多少觸動,只是麻木地為她尋一片墳地。後來她死裡逃生,彷彿象徵著在舊社會與男權的壓迫下,普通的女性只能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不知這本書之外的世界裡,還有多少生存的沉重。

生死場讀後感4

蕭紅的《生死場》中的鄉村,真實的展現著中國的面貌,與國人的面貌。蕭紅筆下的人物是那麼的真實,金枝,麻面婆,趙三……我們看過了,認為我們的農民就是那樣,鄉村就是那樣。其實魯迅也會用文字來以獨特的視角來看待國民性,但蕭紅與魯迅是不同的,蕭紅曾經談到過與魯迅的區別:“魯迅以一個自覺的知識分子從高處去悲憫他的.人物,我開始也悲憫我的人物,他們都是自然的奴隸,一切主子的奴隸,但寫來寫去,我的感覺變了,我覺得我不配悲憫他們,恐怕他們倒應悲憫我咧,悲憫只能從上到下,不能從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輩之間,我的人物比我高。這似乎說明魯迅真有高處,而我沒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認為蕭紅十分真實的寫到鄉村,剖析國民性。蕭紅並沒有將自己的家鄉寫的有多麼美好與和諧,相反,她寫出了當時鄉村的真實的情況,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一切,這與沈從文是不同的,沈從文的文章展現了一個美麗的純淨的湘西世界,用家鄉的美好來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囂與浮躁,而蕭紅,用文字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東北鄉村。

如《生死場》中的一個片段:“母親以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塊茅草也要超過一個人的價值。”這是很真實的,莊稼是農民的命,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而蕭紅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場》中,對生的堅強描寫的淋漓盡致。鄉村農民的生,如胡風所說:“蚊子似的活著,糊糊塗塗地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場》中有句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生之堅強,中國農民是體現出來了的,為了中國,為了祖國,他們奮起反抗。

蕭紅還有一句話;“死人死了,活人計算著怎樣活下去,冬天女人們預備夏季衣裳,男人們計慮著怎樣開始明年的耕種。”

就是這種的生生死死生的堅強,死的掙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內在的,最本質的東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種美,永恆的東西實際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這種生生死死中,滲透著大喜,大悲,大愛,大恨。

蕭紅的作品中你會感受到蕭紅的心在跳動,血在奔湧,真切的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張力,人性的光輝。

TAG標籤:生死場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