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于丹心得》有感範文大綱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 在開篇的“天地人之道”裡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於天地的永恆,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質量,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生活態度積極、和親人朋友、同事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多方面又十分精闢的道理,乃至讀完,行人處事的一切尺度,豁然於眼前。

讀《于丹心得》有感範文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為內心的坦蕩,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但這種寬容變有尺度,並非毫無原則的謙讓、寬恕,而是以真報怨,以德報德。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彼此相信又不至於過分粘乎。 對待事業:“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並且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不是語言的力量。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摘篇讀完綜合發現,書中頻頻出現的一些詞語“定、坦蕩、溫暖、從容、樸素、和諧”其實,這些就是本書所要告知我們的為人處世的真諦。夜以繼日裡,我終於讀完了它,合上書的剎那、我深切感受到自己找到了一把開啟心靈枷鎖的鑰匙。這些枷鎖是虛妄之想的枷鎖,庸人自擾的枷鎖、面對不順、不公、不義、不禮而只知一味或憤慨、或憂鬱、或禮貌、或怒目相向、亦或消極避之的枷鎖。

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時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 為何我聲音長期沙啞?這與自己時常聲色俱厲地對著學生髮脾氣別無關係。就拿我班的“楊”來說,無論上課還是下課,他總是在你的身邊告狀,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來纏著你。似乎怕你不知道他的.存在一樣,總想引起你的注意。可是,他老是這樣去打擾你,在上課時干擾了我的思路,總是讓我無法繼續進行,於是,我很憤怒,便會衝他大聲的吼去。每每發過脾氣後,總是感覺怒氣消了不少,可身心受到的傷害卻無法彌補。我在想:是否因為孔夫子教的是成人,他們能夠在與老師的商榷中感受到被尊重,而國小生,特別有些不太懂事的國小生,他們只會用眼睛看臉色,用耳朵聽語調,卻不會用心去讀懂“尊重”,所以這招就不靈了呢?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 只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累,才能始終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當然,誰都不願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實,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看,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看,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學會堅持而有信念。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教師這個職業決定了她永遠不可能在物質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實當咱們選擇這個職業時,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也就選擇了犧牲和奉獻。那為何老師們現在的怨言越來越多了呢?我想這就是于丹老師所說人的“視力”問題有關。如果教師總是用眼睛去看周圍那些工作悠閒,工資優厚的人,那麼你永遠也不會快樂。

可如果能夠學會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內心,我想是能夠每天從學生們點滴的知識進步,從孩子們甜甜地叫一聲“老師好”,從家長們一句真心讚美的話語,從若干年後已經長大成人的學生還記得你的生日並送來祝福等許多細小的事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種無與倫比的職業快樂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的,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也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捫心自問,我沒有達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有簡單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聖人進行心靈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