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李鎮西《孔乙己》課堂教學實錄有感大綱

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傳統篇目。對於該文的教學,歷來的語文教育者都把其主題——批判封建社會,批判封建科舉制度——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大加渲染,竭力挖掘;而對主人公孔乙己的人文價值,教育價值視而不見。直道今天,大多數的語文教師,甚至包括一些語文教育名家仍是難改初衷。

讀李鎮西《孔乙己》課堂教學實錄有感

前幾天拜讀了李鎮西老師1997年的教學實錄,深為李老師的教育民主思想所感染,但對其中的有些細節問題,也不無遺憾。節錄於下,並直陳己見,以求教於廣大同人。

片斷一

男生G:為什麼作者在小說的結尾說“大約孔已己的確是死了”?既是“大約”又是“的確”,這好像是矛盾的。該怎麼理解呢?

教師:好,好,你這個問題有“科研價值”!(眾大笑)同學們別笑,這個問題的確值得研究。因為這個問題弄懂了,這篇小說課文思想內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問題也好理解了。好吧,我們這堂課,就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在研究之前,讓我也向你們提出一個問題————孔已己最後究竟死沒死?

眾學生:死了。

教師:根據何在?

眾學生:作者在結尾說孔已己“的確死了”。

教師:嗯,孔已己“的確死了”。同學們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為什麼會“的確”死去?

(學生思考)

教師:李老師給你們提示一個思路: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什麼?

女生D:取決於他的遭遇。

教師:對,很好。取決於他的遭遇。

男生H:還取決於他的社會背景。

教師: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就決定了他的命運。那麼,我們來看看課文,孔已己究竟有什麼樣的遭遇?他又處於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之中?

筆者認為,把孔乙己的悲劇命運完全歸於其遭遇和社會背景,有失全面。一個人的命運固然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遭遇有關,但“環境”和“遭遇”絕不是決定命運的主要因素,人格的因素決不容忽視。在健全、健康、甚至偉大的人格面前,環境和遭遇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這樣的例子於現代、於古代、與中國、與外國都是不勝列舉的,所以才會有人說:人的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的。

當然,在後面的教學程式中,李老師也引導學生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徵,但不是把孔乙己的性格作為其悲劇的主要原因來分析,而是通過分析孔乙己的悲劇性格而得出性格的成因,來達到批判封建的目的。試看下面的教學結果。

片斷二

教師:是啊,最後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遠的消失了!同學們,現在我們可以說,“大約孔已己的確死了”,這個“大約”隱含著社會的冷漠,這個“的確”表現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會,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劇性格,也導致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這個“人”死了,這個社會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存在下去!如果說我們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麼我們更有理由詛咒這個社會的滅亡!作者這是這樣,通過一個人寫出了一個社會。(在課題“孔已己”的下面板書了一個副標題:“一個人和一個社會”)

好,我剛才寫的這個副標題,可以看作是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現在,我希望你們也學李老師,給這篇課文的題目,另外加上一個副標題,表達你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或對孔已己的認識,也可以是對課文的獨特思考。

(學生開始思考)

男生O:“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教師: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概括,“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教師:很好,這位同學借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表達她對這篇課文的看法,很新穎,而且說明這位女同學課外閱讀面是比較寬的,值得大家學習。

男生G:“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眾鼓掌)

教師:好,非常好!對不起,快下課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學了。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想還會有更多的同學用更好的概括。我這裡佈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後日子》我希望同學能夠接著魯迅的文章繼續寫孔已己,發揮你們的想象力寫出他最後具體是怎麼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

看看吧,這就是這堂課的成果。45分鐘,學生悟出了什麼呢?無非就這三條:

“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

“無望的社會造就了無望的人”。

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這樣的結果意味著什麼呢?培養學生指責環境、指責社會、怨天尤人嗎?

社會本無好壞之分,關鍵看這個社會由什麼樣的人組成。是人決定社會,而不是社會決定人。要改變社會,首先要改變人,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社會的面貌才會改變。

改變人的首要是個體對自身的改變。

筆者認為,文學的認識作用,不僅僅在於讓讀者去認識社會,更重要的是認識這個社會裡的人,認識人的生存狀態。

感悟人生,從而改善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文學教育的第一要義。如果學生從文學作品中不能讀出自己,思考自己,那麼,這樣的文學教育是失敗的。

孔乙己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典型代表,他的悲劇當然有社會的因素,但究其根源,這是一個人格的悲劇。孔乙己的死是因為他骨子裡的自命清高和他對勞動的鄙視,對勞動者(短衣幫)的鄙視,欲上不能,欲下不忍,孔乙己是孤獨而死。

從孔乙己,我想到了詩人海子。如果說孔乙己的死我們可以歸罪於封建社會、封建科舉制度,那海子的自戕,又該歸罪於誰呢?

對於《孔乙己》這篇小說,對於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難道只能讓我們的當代的中學生去批判,去同情,就不能吸收點什麼?讀書的教訓!人生的教訓!

新課程的靈魂即以人為本。課程的觀念變了,我們語文教學的視角是不是也應該跟著變呢?封建社會和封建科舉制度早已消亡多年了,我們還在這裡鞭之、笞之,我不知道還有多大的意義。倒不如從中吸取教訓,避免更多的孔乙己悲劇再次重演來的實在。

我無意於貶低李鎮西老師的教學,更無意於挑名人的瑕疵,只是想對我們的文學教育盡一己之言,請廣大同人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