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1

今日拜讀了季老先生的作品《懷念母親》、《賦得永久的悔》,被文中的情節深深地打動了!我的情緒被感染了。

“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抱終天之恨!”那份刻骨銘心的對母親的眷戀,那份濃濃的愛母情懷!誰能賜予贖過的機會來沖刷心底積攢多年來的深深的懺悔,給一個補過的機會,好讓他多陪陪母親!但是連這樣一個小小的要求都成了一種奢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種感受誰能承受得了呢!

不由得想起了我。多年了,每次回家,媽媽對我們都像小孩子似的,忙前忙後,生怕每餐沒有合口的飯菜,噓寒問暖,千叮嚀萬囑咐。每次走時媽媽都會送我們坐上車目送好遠,那份不捨之情在那回首的一剎,在那轉身低頭的瞬間,我便將這一切默默化作眼底的淚,靜靜地流淌在心底,為心靈取暖,為旅途作伴。每次和媽媽通話,我這邊是甜甜的一聲“媽”,那頭則是媽媽“哎……”的一聲迴應,接下來是我們母女格格的一陣笑,那聲音好美,聽起來好舒服,好欣慰,好幸福!即使有了不快也會煙消雲散的。和媽媽,我們有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母親的情是最重的啊1我告訴我的孩子們,將來不管何時何地,千萬別忘了我們的母親。不管我們將來會怎樣,發達了抑或清貧,都別忘記她!常回來看看,多盡點孝道!也許她有一天會變得蒼老難看,會牙齒脫落,會吁吁叨叨,會稀裡糊塗,但,我們,永遠也不要嫌棄!是她含辛茹苦生育養育了我們,冷了熱了,病了痛了,失意難過,最最關心的就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一切就是她的全部!快樂著我們的快樂,悲傷著我們的悲傷!試問人世間還有誰會這樣理解我們,寬容我們,體諒我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把最美麗的祝願化作天邊的雲,託風兒捎給母親,讓雨兒滋潤,最深的祝福都成真!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2

見習期間,遇上這篇文章——《賦得永久的悔》。關於母親,關於那個年代。

一個母親,畢生沒有過過好日子。最好的食物,便是“紅色的”。那生硬的高粱,居然是母親一生的食物。在孩子小的時候,把“好的”都留給孩子。農村裡,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滿足的地方,就別提其他的了。等到孩子長大了,卻再也難以見到兒子。

季羨林先生在母親身邊只待到6歲,之後便一直在外奮鬥、學習。風風雨雨中,他該是多麼想念故鄉的母親。但是,為了胸中的理想,他只能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地煎熬、想念。季羨林先生說,無論如何都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寒、兒子遠離、她又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在兒子離開的長年累月裡,她該是多麼思念自己的骨肉啊!

不知道有多少日夜,母親眺望著兒子離開的村口,一遍又一遍地想念,一次又一次地落淚,盼著兒子歸來。這豈是一個“心痛”可以概括的感情?但是,這個兒子始終沒有回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直到母親去世,季羨林先生回到家的時候,只看到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得不能再簡陋的屋子……看到這,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細算人的一生,能待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又剩多少呢?父母想要的不是珍貴的禮物,不是名譽地位,只要一個關切的電話,就夠了,僅此而已。

在心裡找個珍貴的地方,把他們放在那裡。好好為之奮鬥,記得電話聯絡,記得常回家看看,記得家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記得父母常常在想念我們,記得有時候母親會因為想念而偷偷抹眼淚,記得母親也曾一次次朝我們離開的方向眺望,久久,久久地……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3

今天又讀了《中國最美的散文集》之《賦得永久的悔》這一篇文章。季羨林先是風趣的挑了一下這個聽起來有些八股味道的題目,然後大致的敘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經歷(從出生到八十多歲的生平經歷過的地方。)原來季羨林老人家一生裡最最後悔的事情竟然是;他離開了了他的家鄉,離開了他的親生母親而去了遙遠的地方“發揚光大”了。

如今的我們大概是都覺得季羨林為國家,為人民服務了,文學水平提高了,當然也出名了,發財了。這樣有什麼不好的呢?!但是其實季羨林的內心也是極為痛苦地!喪母之痛!

其實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季羨林老人家幼年的時候家裡是非常窮的!唯一“闊”的一陣還是在作者還未出生的時候,作者的九叔買了一張獎券竟然也幸運的中獎了!也理所應當的分給了自己的兄弟(季羨林的.父親)一筆錢,可季羨林的父親卻沒有拿這筆錢用於投資,卻歡歡喜喜的辦了一桌宴席!!錢便又“揮霍”完了,季羨林的家裡又是變得“一貧如洗”了。

季羨林只在這篇文章裡只是寫到了關於吃的東西,例如:“白的”(麥子麵餅子)——當時最好的食品;“黃的”(小米麵或棒子麵餅);最差的是“紅的”(紅高粱麵餅子)。由於家庭條件,季羨林從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澀的“紅的”。

兒時的季羨林只在他六歲的時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兒時的記憶大多都是吃的東西,而對於只有六歲的他來講,對於母親的記憶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羨林大學畢業以前可憐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見到過母親一次面,且只有短短几天的時間又離開了。第二次便是回家給母親奔喪了。

所以季羨林是十分後悔當初離開家的,他自己寧願一輩子只吃“紅的”,也不願意離開自己親愛的母親啊!難以割捨的對母親的思念與追悼。所以離開母親,乃是季羨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後悔的事情了!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4

我真想一頭撞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自己的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尊榮,什麼幸福,都比不上在母親身邊。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每當我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心潮總是會抑制不住地湧動。

季羨林是國際著名文學家。早年留學國外,通多門語言,並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是我心中當之無愧的英雄。

《季羨林文集》不同於其他的散文集,它每隔十年就會有一段人生的總結。這彙集了季老先生畢生的經驗和感悟。每讀完一篇都會讓人感覺眼前一亮。能讓人預先明確了今後的目標。我想等我到了耳順之年以後再去品味的話,也許收穫會更大。

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文章描述到了作者的故鄉,寫到了她的母親。正如季老先生所說,他的故鄉沒有色彩,只有一片灰黃。作者的童年是很苦的。尤其是在吃著一方面,他著重進行了強調。在他的故鄉,吃"白的"(指麥子面)地位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人們把它叫做“黃的”,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叫“紅的”。而作者家裡最經常吃的是紅的。偶爾能從別人家那裡的來白的和黃的。至於肉呢,在作者吃的記憶中只有一次,那是一小碗牛肉湯,裡面只有一小塊牛肉,他卻用小刀一點點割著吃。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生活好多了吧。

然而,不論是黃的、白的,還是豬肉、牛肉,在家裡得來這些“美味”的時候只有我一人在吃,母親沒有嘗過一口。她只是看著我吃時滿足的神情,然後往嘴裡塞滿難以下嚥的高粱面。

母親親手將我送到城裡,自己卻留在故鄉受苦。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她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多麼悽婉而又感人。這就成了作者內心永遠的悔恨,也成了烙印在我腦海中無法忘卻的畫面

讀這本書,我品味到了人情的冷暖,我感悟到了當今的幸福,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整個人生,似乎就一濃縮在這本書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賦得永久的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確實是這樣。更因為如此,我們要把握好當下。及時行孝,對爸媽說一聲:“我愛你。”也許這樣才能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世間再多的榮華富貴,都不如陪在父母身邊。

人間真情,世間大愛,全在季老先生筆下。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5

一直以來,喜歡季羨林老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卻意蘊深遠。今天,再次拜讀了他的文章——《賦得永久的悔》。

熟悉老先生的人,應該對這篇文章有所瞭解。老先生在這篇文章裡,深切的懷念了自己的母親,至於他所謂的永久的悔,用先生的話來講,就是“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他只在家鄉生活了六年,之後便離鄉背井。先生總在想等自己有一天出人頭地、有所作為了,就把母親接來,享自己的福。他萬萬沒有想到,母親會先自己而去,那一年回家,見到的是母親的棺木,僅一層薄薄的棺材板,卻把母子倆相隔於天上人間……

先生說:“為母子一場,只留得面影迷離,入夢渾難辨。”這忽然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祖父。我的祖父,這輩子也是個苦命的人,他甚至沒能像老先生那樣,至少見過了自己的母親。在祖父出生後的幾個小時,他母親便撒手人寰了。那個年代是沒有相機的,如今,提起祖父的母親,他真真是沒有一點兒印象。祖父的父親後來娶了個繼母,偏偏繼母心腸不好,只管照顧自己的親骨肉,全然不管不顧我那可憐的祖父。我的祖父啊,一輩子都沒能感受過母愛……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先生說這話正應在了他身上。想想自己,從小到大,父母親為這個家奔忙,自己卻一直無以為報。現在上學,吃父母的穿父母的,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報答他們的愛子情深。

像我這個年紀的女孩子,大多喜歡漂亮的衣服,喜歡時尚的掛飾,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喜歡把自己當作自己寵愛的公主。其實,想想母親,也許我們喜歡的也正是她喜歡的呢。如果她可以自私一些,不為我們的學業擔憂,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不必把帳目管理得緊緊有條,不必家庭工作兩頭兼顧,情況又會怎樣呢?她身上或許就是漂亮的靴子衣褲了,而不是今天的拖鞋加圍裙……

孩提時代,總認為母親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慢慢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想要獨立、想要自由,也就變得自傲了,叛逆了。總以為翅膀硬了,可以飛了。不懂得體會母親的語重心長,還自以為是地把它當成毫無意義的嘮叨,竟然好意思口口聲聲說著:“這就是代溝!”

呵呵,現在,終於是長大了。雖然未為人母,還不能夠很深切的感受到母親的種種感受,但是,離家遠了,也懂得想念了。想想自己的不成熟,再想想母親的包容與忍讓,忽然很有感慨:母親,永遠的至親!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希望會有很多人能夠明白這句話,同時明白自己該做的……明天,又一個母親節,願我的母親,安好。也願天下的母親,安好。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6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這是季羨林先生寫的《賦得永久的悔》。

在我的眼裡,我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母愛是偉大的,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一縷溫暖的陽光!從季羨林寫的文章中,我體會到他對母親的愛意,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對母親的歉疚。

作者的母親多麼盼望遠離家人的他回來呵!不管有多少個日夜,她依舊眼望遠方,等待著兒子的歸來。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來,一直等到自己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作者立下了誓願,但是當作者有能力贍養父母時,父母卻已離去。季羨林先生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就會痛不欲生。當他趕回清平奔喪時,看到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是多麼想隨母親於地下呀!

當母親離開季羨林先生時,他才發現自己做了一件多麼錯的事情。他錯在不該離開故鄉,更不該離開母親,他寧願沒有名譽,沒有地位,沒有幸福,沒有尊榮,不管每天吃的好不好他也願意待在母親身邊,為母親養老送終。

季羨林先生對母親的愛,如同一望無垠的大海,是深情的,是崇高的!雖然她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僅有六年,但這六年的愛卻好比別人的六十年。

母愛,像那詩歌,悠遠純淨、和雅清淡;母愛像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溫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