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有感範文大綱

在以往的假期中,我閱讀的都是教師專業成長、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之類的書籍。今年暑期閱讀了張興華老師的《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這本書專業性極強,使我深受啟發。研究兒童學習心理的很多,研究國小數學教學的也很多,而對兩者結合起來研究的卻為數不多,張興華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讀《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有感範文

兒童學習心理,是我們所有老師考量一切課堂教學問題的邏輯源頭。只有充分了解並掌握兒童學習心理,才有可能從學生出發,制定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案。從張老師的這本書中不難看出,兒童學習心理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如此的廣且合理。例如在迴圈小數的教學中該如何強化感知,張老師強調國小生獲得新概念在很多情況下都要經歷首次感知的過程,首先教師讓學生不斷試商,充分感知“除不盡”這一情況。接著對學生的感知進行誘發和導向,擴大“物件”與“背景”的`差異,引導學生把“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一迴圈小數的核心內涵抽象出來。最後通過語言的導向,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此時,學生對迴圈小數的本質意義已經積聚了充分、準確而全面的感性認識,即可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概括,展開抽象思維。

兒童學習心理對數學教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數學教學對兒童學習心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在第四章智慧的發展,張興華老師提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智慧,張老師就直覺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聯想、自學能力的培養等六方向進行的研究與總結。一個問題的逆思維引導這一教學例項我看得頗有感觸,當學生因對題中“剩下的梨正好是原來兩筐的重量”一句的理解,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拘泥於先要求出剩下梨的千克數,又覺得不好算的時候,教師引發學生“反過來想想”,誘導學生由剩下的聯想到拿走的,不僅使問題得到了解決,而且強化了“反過來想想”的逆向思維的意念。不難明白,教師適時的引導、啟發,能使學生的思路及時地轉換到直接相反的程序,逐步使學生形成逆向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張老師對於學術的執著深深地觸動著我,這本書再版時,張老師又對原版進行了增刪和整合,也許有人覺得這沒什麼,可是對於一位七十歲的人來說這意味著對學術的精益求精、對智慧的尊重。這本書值得我們學習的太多,值得我們研究的也太多,我將繼續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