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學史的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1

物理學史是人類對自然界中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學發生、發展的規律,說明了物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論體系的醞釀、產生和發展的辯證過程。它是一座知識財富的寶庫,不僅展示了物理學理論形成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塊精神財富的寶地,物理學的發展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自然觀、世界觀,昇華了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認識。與此同時,物理學家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展現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高尚品格,也給後人增添了無窮的榜樣力量。物理學不僅以其知識、方法和思想極大的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在更廣闊的領域深刻的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程序,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學習物理學史就是為了瞭解物理學所走過的道路,它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物理學,更有效地應用和發展物理學。過去很多人總是在說“以史為鑑”,但我們認為對物理學史的學習僅僅“以史為鑑”還遠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更應該在“以史為鑑”的基礎上“以史為器”去發展、去創新。物理學史和自然科學史告訴我們,歷史上的一些發明、創造並不是前人研究內容的簡單重複,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維特徵的重現,並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學中適當引入物理學史教育,讓學生更多的瞭解科學發展的歷程,並從前人的經驗中受到啟發、教益,從而感悟科學方法,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創新意識,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實新課標“三維目標”的必然選擇。

下面,從幾個方面簡述物理學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學方法

物理學的發展史是一部物理學方法論的發展史,物理學在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寶貴的理論成果,更留給後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髮展的歷史證明,每一次重大科學理論的突破,往往都伴隨著新的科學方法的誕生,而新的科學方法又反過來促進物理學的發展。

力學是物理學中發展最早的一個分支,機械運動是力學中最直觀、最簡單、也是最便於觀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種運動形式。然而,和物理學的其他部門相比,力學的研究卻經歷了更為漫長的過程。從古希臘時代算起,這個過程幾達二千年之久。只所以會如此漫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缺乏經驗,缺乏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難以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時代人類歷史上少數百科全書式的大哲學家,而且是通過觀察自然,運用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方法試圖解釋自然,奠定物理學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於歷史的侷限,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的研究僅僅停留在“觀察”和“思辯”的層面上,致使像“力是維持物體物運動的原因,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等錯誤長期統治著人們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沒有僅僅停留在邏輯思辯上,而是繼續做了斜面實驗。他發現,落體的速度越來越快,是一種勻加速運動,而且加速度與重量無關;他還發現,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則加速度越小,在極限情況下,斜面垂直,相當於自由下落,不同物體的加速度是一樣的。當斜面完全水平時,加速度為零,這時,一個運動著的物體就應該是沿直線永遠運動下去。斜面實驗表明,物體運動的保持並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體運動的改變。伽俐略最終用“理想實驗”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體和水平運動的情形。

伽俐略邏輯推理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思維方式,為後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確科學方法。從此,“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已經出現”,物理從此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並得以迅速發展。縱觀物理學三百餘年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實驗在檢驗已知理論,探索未知規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頓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就已經正式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後的1798年,英國科學家卡文笛許利用扭稱這一巧妙的實驗裝置測出引力常數後,萬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麥克斯韋對電磁波理論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並以一組簡潔的數學方程把電磁波理論概括得十分優美對稱,但當年卻難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後他預言的電磁波被赫茲的實驗所證實,他的學說才成為舉世公認的電磁理論基礎;1905年,愛因斯坦用光電子假說總結了光的微粒說和波動說之間長期的爭論,能很好的解釋光電效應的實驗結果,但是直到1916年,當密立根以其嚴密的實驗全面地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方程後,光的粒子性才被人們所接受。可以說:實驗,只有實驗,才是物理學的基礎。

將物理學史引入課堂,不僅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能領略前輩大師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鑑。

二、提升人文素養

物理學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學家們在從事科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運動形式的諸多真理,同時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座座道德豐碑。科學家們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展現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養,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精神,都會使學生的情感昇華,對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牛頓是經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卻謙稱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婦是鐳元素的發現者,然而他們卻沒有居功自傲,“鐳只是一種元素,它屬於世界所有,科學應當為大眾服務,它應當屬於全人類。”她說過的這句話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學史也是一部美學史,對稱、和諧、統一等美學要素在物理學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導向作用。當先人們對天體的運動還充滿著神祕與未知時,卻能直觀的感受到其運動軌道應該是圓周,因為“圓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觀的,比如彩虹是極美的表面現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電荷之間的引力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電子繞核運動的模型和星體之間的模型相仿等等無一不顯示著物理學深刻的統一美。

物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生活、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有著最廣泛聯絡的科學。它可以揭開大千世界的奧祕,使學生志向高遠,憧憬未來,本應該是學生最為鍾情的一門課程。然而,有時它竟成為學生最為頭疼和恐懼的課程。這不能不說是單一課程目標與僵化教學模式的一個苦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視物理課程中的人文素養資源,堅持三維課程目標,就一定能夠煥發物理課程的魅力。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2

最近,我隨意翻了翻哥哥送我的一本《物理學史》,因為其內容的高深,我也沒能從中學到多少知識技能,但對於古今世人對待科學的態度,卻有所感慨。

科學的起點是宗教。很長一段時間,宗教都是權威的象徵。不過在文藝復興時期,有了一些人敢於質疑權威,比如哥白尼、伽利略。但當時的宗教科學的風氣是不容忍被質疑的——就拿伽利略來說,“他因勇敢地宣講哥白尼學說而被傳喚到羅馬的宗教裁判所。地動說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譴責,伽利略首領要保持沉默。”但後來,他還是忍不住發表了一本支援哥白尼學說的《對話》,導致“這位70雖的老人遭受了侮辱、監禁和威脅。他被迫當眾跪著表示‘公開放棄、詛咒和痛恨地動說的錯誤和異端’。起先他一直和他的親人以及朋友相隔離,但在他變瞎並病得十分瘦弱以後,他才被准許有稍多一點的自由。”

而現在的科學風氣的主旋律,是積極與自由。任何人都可以發表對於任何事的看法,而不用擔心被“批鬥”。這是人類思想的進步,也正是這種思想的進步,促使了人類科學的進步。

人類歷史的長河總體上是在不斷進步著的,因此,身為當代“人類”,我們也不能停下,我們也必須進步,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跟得上節奏,追求更大的進步!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3

本書主要介紹了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物理學——發展的梗概,分為古代物理學、經典物理學、近代物理學,對於現代物理學的兩個基礎領域天體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紹。本書較為突出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取得的成就及其對於世界科學進步的貢獻。此外,部分章節後還附有閱讀材料,主要介紹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幾百年前,物理學叫自然科學,被人們看成是哲學的一部分。牛頓的一部經典物理學著作就取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是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源地。學習物理學史會告訴我們,許多物理學的新發現與哲學思潮有聯絡。能量守恆定律與轉化定律的發現受康德哲學的影響,反過來又成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依據之一。物理學的進展往往給哲學的進展提供新鮮例證,而哲學也常對自然科學指出前進的方向。

物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意味著能夠更多的創造出人們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在我看來,要想完整表達物理學史對我們學習的要求,應做到以下幾點。

1、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帶著興趣去學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學史記載人類揭開世界奧祕和令人興奮的探索歷程。不論是否喜歡歷史,大多數人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因為孩子最早的認知就是從故事中體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講歷史學生更易接受。

2、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既是研究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學史中描述許多科學家善於從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現象中細心地觀察與思考的事例。比如倫琴一生在物理學領域中進行過大量實驗研究工作,一次實驗中,他偶然發現包有黒紙的底片被曝光,但他從沒放棄過著一個細小現象。正是他從這種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發現X射線從而獲得諾貝爾獎。學生在瞭解物理學史知識的過程中便可認識到注意觀察和認真進行實驗是學好物理學的關鍵。因此在今後的學習中要有意識的觀察,親自動手實驗,逐步培養勤觀察、勤思考的習慣,這種能力的培養在今後的工作中將受益無窮。

3、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培養質疑精神和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

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首先表現在懷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學史上大量例項表明,不囿於傳統理論和觀念,還迷信權威和書本,是科學創造的思想前提。眾所周知,在愛因斯坦之前,洛倫茲和彭加勒已經走到相對論的大門口,只是由於未能擺脫絕對時空觀的束縛,才沒有最終邁進相對論的門檻。正是由於愛因斯坦拋開了“絕對運動”和“靜止以太”的觀念,並深刻地審查了“同時性”概念的物理學根據,才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引起了人類時空觀的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