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幼兒園教案/列表

【精華】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集合十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集合十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體驗媽媽與我之間的關愛之情。

2、能用不同線條和顏色進行表現表達。

3、會用不同的線條表現媽媽的外貌特徵。

4、讓幼兒嘗試運用色彩來表現不同的情感,抒發內心的感受。

5、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後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活動重點】

畫出媽媽的外貌輪廓,突出五官的特徵,例如: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

【活動難點】

知道頭髮是很多、很密的,能用直線、波浪線等不同的線條畫頭髮。

【活動準備】

1、幼兒與媽媽的合影。

2、美術活動PPT課件。

3、蠟筆、白紙,示範畫。

【體驗活動】

1、與媽媽進行親子游戲。

2、照片回憶與媽媽一起進行的活動。

【活動過程】

一、匯入。

播放幼兒與媽媽的照片。

1、照片上是誰呀?

2、你們和媽媽在做一件什麼事情?

3、媽媽和你一起玩遊戲的時候,你開心嗎?你和媽媽的表情是怎樣的?

二、鼓勵幼兒大膽的描述介紹媽媽的外貌特徵。

1、師:哪位小朋友願意來向夥伴們描述一下自己的媽媽是長什麼樣子的?

2、你能誇誇媽媽哪裡最美嗎?為什麼?

鼓勵幼兒描述媽媽的五官和髮型,例如:我的媽媽是長頭髮,眼睛大大的,睫毛長長的、眉毛彎彎的……

三、繪畫示範。

1、出示畫有圓臉的螢幕,播放畫人物輪廓和五官的的步驟。

師:這是什麼呀?

師:圓臉上面有什麼?(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睫毛…)

(當幼兒說出五官的時候,指導幼兒用手指誇張的空畫五官)

2、認識髮型,知道頭髮是很多、很密的。

師:咦,五官出來了,還少了些什麼呢?

(1)出示只有幾條頭髮的圖片。

·師:這樣夠了嗎?為什麼?頭髮應該是怎樣的?

(鼓勵幼兒發現說出頭髮的特徵)

·播放頭髮線條很密的圖片。

·師:我的媽媽也是短頭髮的,所以線條畫到下巴的位置就可以了。(指導幼兒頭髮從上往下空畫直線。)

(2)師:誰的媽媽和Susan媽媽髮型是不一樣的?

·出示長髮的圖片,指導幼兒空畫長直線。

(3)師:你的媽媽是什麼髮型?

·出示捲髮的圖片,指導幼兒空畫波浪線。

(4)出示髮型模型,通過對比的方式,讓幼兒知道頭髮是很多、很密的,在繪畫的時候可以用密的線條來表示。

四、幼兒自由創作,教師個別指導。

五、活動思想提升。

1、播放音樂:我的好媽媽

2、評價幼兒作品。

3、師:你們剛才畫的是誰呀?你們愛媽媽嗎?我覺得媽媽也特別的愛你們,每天媽媽都會細心的照顧我們,煮香香飯菜、買漂亮的衣服、講故事給我們聽,每天都陪著我們開心快樂的長大,那你會用什麼方式表達你對媽媽的呢?

4、請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向身邊的老師媽媽表達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要求是激發研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在對事物的探究過程中,不僅能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發展形象思維,而且能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進入四月,幼兒園開展了“春天”的主題活動,通過春天裡的小草、小花和小動物,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一天,幼兒無意中發現自然角里的紅薯發芽了,他們表現得饒有興趣。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我們設計了學習活動“有趣的豆寶寶”。

活動目標

1.通過看、聞、比、剝等方法,幫助幼兒積累對各種豆子的感性認識,並在品嚐豆子做成的食物的過程中,激發幼兒喜愛吃豆子的情感。

2.與父母共同種植豆子,做好觀察記錄,瞭解豆子的發芽過程。

活動準備

1.教師和幼兒共同準備黃豆、赤豆、綠豆、黑豆、蠶豆等各種豆子。

2.新鮮未剝殼的蠶豆、豌豆;豆類食物:煮毛豆,赤豆粥,豆漿,炒蠶豆等。

3.種子和花盆。

活動過程

一、展示豆子

1.展示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來的各種豆子。

(黃豆、赤豆、綠豆、黑豆、蠶豆等各種豆子)

2.介紹各種豆子的名稱。

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豆子嗎?

二、觀察比較各種豆子

1.比較豆子的顏色。

(1)你們看到了什麼顏色的豆子?

(黃色的、紅色的、綠色的、黑色的)

(2)知道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嗎?

(黃豆、赤豆、綠豆、黑豆……)

(3)小結:豆子有不同的顏色和名字:黃色的豆子叫黃豆,紅色的豆子叫赤豆,綠色的豆子叫綠豆,黑色的豆子叫黑豆。

2.比較豆子的大小。

(1)這些豆子一樣大嗎?

(2)摸一摸、比一比,哪種豆子最大,哪種豆子最小?

(3)小結:剛才,小朋友都用手摸了摸,又把這些豆子放在一起比了比,大家都發現這些豆子中黑豆最大,綠豆最小。

三、認識新鮮的蠶豆和豌豆

1.這是什麼,你們認識嗎?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

2.教師出示剛剝出來的蠶豆和豌豆。

3.你們知道豆子藏在哪裡嗎?(裡面)

4.誰來試試把豆子找出來?

5.請個別幼兒嘗試剝豆。

6.大家一起來試試,把蠶豆和豌豆的“房子”剝開來,豆子就出來了。

7.全體幼兒剝豆子。

8.兩個房子裡面的豆子一樣嗎?怎麼不一樣?

幼:不一樣。一個大的,一個小的。一個圓圓的,一個扁扁的。

師:大大的、扁扁的叫蠶豆,小小的、圓圓的叫豌豆。

9.聞聞這些豆子有沒有味道啊?

幼:剛剝出來的豆子香香的。

師:對呀,剛剝出來的豆子有股清香味,新鮮的豆子也很有營養呢。

四、介紹和品嚐豆子做成的食物

1.請幼兒說說自己吃過哪些豆子。

師:你們吃過豆子嗎?吃過哪些豆子?

2.介紹豆子做成的食物。

(展示用豆子做成的食物)

(1)我們來看看,這些你們都吃過嗎?你吃過哪些?

(毛豆、赤豆粥、黃豆湯、綠豆湯……)

(2)這杯白白的,像飲料一樣的東西是什麼呀?

(豆漿)

(3)你們知道豆漿是用什麼做的嗎?

師:豆漿也是用豆子做成的,黃豆、黑豆等都可以做豆漿。

3.幼兒品嚐好吃的豆類食物。

(炒蠶豆、煮豌豆、爆黃豆、青豆蛋糕、豌豆泥、豆瓣酥……)

一邊品嚐一邊鼓勵幼兒說出吃到了什麼豆子。

五、延伸活動

1.觀看門衛老伯伯種豆子。

幼兒園門衛老伯伯帶來了一些(黃豆)種子,幼兒和教師一起觀察門衛老伯伯將(黃豆)種子播種在花園裡。

2.幼兒和家長一起種豆子。

觀察種子發芽的情況,並做好“成長記錄”(可以用貼照片、繪畫、文字記錄等多種方式)。

3.召開“成長記錄”展覽會。

把“成長記錄”帶到幼兒園進行交流,並做成展板,供大家分享。

反思

本次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從幼兒興趣出發,對小班幼兒的“生成”內容進行探究

“有趣的豆寶寶”活動是在“春天”的主題背景下展開的。春天正是萬物復甦、播種莊稼的季節,幼兒也帶來了很多美麗、多姿的植物寶寶,教室裡的植物角越來越豐富。一天早晨,為植物寶寶澆水的幼兒發現了一個露出一點點的紅薯芽,幼兒非常興奮,有的長時間地靜靜觀察,有的互相轉告……大家對此非常感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我們及時設計了本次學習活動“有趣的豆寶寶”。

活動設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具有挑戰性,給予幼兒探索的空間

結合小班幼兒發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標和要求,我們通過認一認、聞一聞、比一比等各種感知覺讓幼兒全面認識各種豆子。我們還增加新鮮的蠶豆、豌豆請幼兒剝豆,讓幼兒體驗豆子的各種特點,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在集體活動後,我們又在延伸活動中讓幼兒觀察門衛老伯伯種豆子,以及和爸爸媽媽一起嘗試種豆子,再次挑戰了幼兒對豆子特徵的觀察,並引發幼兒種植豆子的興趣,為他們的繼續探索提供了空間。

親子互動,共同承擔教育任務、分享活動的快樂

從幼兒帶豆子到幼兒園→觀察豆子→剝豆子→品嚐豆子,“有趣的豆寶寶”活動在教室裡開展得有聲有色,為了讓幼兒更全面地瞭解豆子,觀察豆子的播種和生長過程,我們別具匠心地請幼兒種豆子。考慮到小班幼兒年齡小,並且與家長一起進行種植,能在家長的指導下仔細地觀察,所以決定讓幼兒和家長一起種豆子。家長們十分配合,參與度很高,對於教師發放的“成長記錄”,很多家長都認真地以多種形式進行記錄,有的用照片加文字說明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有的以繪畫的形式進行記錄……仔細看這些記錄的內容,可以體驗和感受到在這一過程中親子互動的成功。這樣的方式,不但增進了家長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瞭解,而且還讓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分享與幼兒一起學習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健康活動設計――有趣的糖寶寶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徵。

2.能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並樂於和同伴老師進行交流。

3.知道多吃糖損壞牙齒。

活動準備:

各式糖果、乾淨的溼毛巾若干、幼兒洗淨小手、娃娃家背景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區分品種

1.帶領幼兒加入娃娃家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去娃娃家做客好嗎?

你們看他們為我們準備了什麼好吃的東西?

2.師:在這些盆子裡有各種各樣的糖,我們一起把一樣的糖揀出來放在一起好嗎?(幼兒操作)

二、親身體驗 感知特徵

請幼兒找一個喜歡的糖寶寶做好朋友。

提問:

1.你的糖寶寶穿了一件什麼樣的衣服?

2.請你們輕輕地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老師小結:糖寶寶的衣服是五顏六色的,不一樣的。糖寶寶有硬的,軟的。

3.剝糖,品嚐味道

師: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嘗一嘗糖寶寶是什麼味道呢?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老師和幼兒邊嘗試邊交流)

老師小結:糖寶寶有各種各樣味道的。

4.教育幼兒多吃糖損壞牙齒,不宜多吃。

三、延伸活動 感知樂趣

1.品嚐跳跳糖

師:娃娃家還為我們準備一樣很有趣的糖,你們想不想嘗一嘗?吃在嘴巴里面將會怎麼樣?(跳)

2.師:小朋友,你們在家裡面還吃過哪些有趣的糖?以後我們帶來和大家一起品嚐好嗎?

幼兒園小班健康教案――有趣的糖寶寶

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有趣的圓形寶寶

活動背景

汽車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的玩具。可有一天,汽車的輪子掉了,汽車再也動不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這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於是我與他們共同收集了許多生活中有關圓形的東西,並把它們作為部分數學操作材料,將教學目標和內容巧妙地融入其中,大膽嘗試讓幼兒積極地與操作材料互動,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活動的樂趣,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

活動實錄

一、活動目標

1.通過看、玩有關圓形的物品,初步感知圓形的基本特徵。

2.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及操作能力。

3.能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圓形積木、鈕釦、薯片罐、八寶粥罐、圓形棋子等,每個面上都粘有一個圓形。

2.課件一個(春姑娘送禮物的畫面,許多圓形寶寶滾動的畫面,由圓形組合成的花、太陽、小雞、鳥、鍾等畫面)。

3.用硬紙板做的斜坡8個,牙籤,中心有小孔的圓片,有軸的長方形積木,輪子等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課件匯入,引起興趣。

師:“看,誰來了?”(出示春姑娘送禮物的課件)

幼:“春姑娘。”

2.自由玩一玩有關圓形的東西,初步感知圓形。(出示禮物箱)

師:“春天來了,春姑娘給我們送來了許多禮物。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禮物?再玩一玩。玩的時候看看它們長的什麼樣?”

(把“禮物”發給幼兒後自由玩)

師:“有些什麼禮物呢?”

幼:薯片。

師:薯片罐長的什麼樣?

幼:圓圓的。

師:“還有什麼禮物呢?”

幼:八寶粥。

師:八寶粥罐長的什麼樣?

幼:圓圓的。

師:“還有什麼禮物呢?”

幼:鈕釦、積木。

師:那它們長得什麼樣?

幼:鈕釦、積木都是圓圓的。

師小結:原來春姑娘送給我們的禮物裡都藏著一個圓形寶寶(出示課件)。它長得圓圓的,滾來滾去非常好玩。

師:“我們趕快把藏在禮物裡的圓形寶寶找出來吧。找到後可以和圓形寶寶手拉手做好朋友。”

幼兒找出粘在禮物上的圓形,撕下後貼上在自己的衣服上。

(評析:大膽嘗試讓幼兒積極地與操作材料互動,引導幼兒自由地看看、摸摸、玩玩、找找、貼貼,給他們營造了一個寬鬆、愉快的心理氣氛,為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創造了條件。)

3.嘗試在圖上找出與圓形相似的實物的某一部分。

師:“調皮的圓形寶寶們滾呀滾。怎麼不見了,到哪裡去了呢?”(出示許多圓形寶寶滾動的課件。)

師:“原來調皮的圓形寶寶們和我們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我們一起來把它們找出來好嗎?可以先和好朋友找一找,說一說。”

幼兒自由講述圓形寶寶藏在哪裡了。

師:“圓形寶寶藏在哪裡呢?誰來告訴大家?”

幼A:圓形寶寶藏在太陽裡。

幼B:藏在花裡。

幼C:藏在小雞的身體裡。……

師:“你們的小眼睛真靈,看圓形寶寶還藏在哪裡了?”(出示圓片和輪子)

(評析:通過電教手段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幼兒在寬鬆的“捉迷藏遊戲”氛圍裡自由地與同伴交流,不僅鍛鍊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增強了其大膽發言的信心。)

4.分組嘗試製作有趣的小輪子及汽車,在斜坡上滾動,進一步感知圓形的基本特徵,體驗活動的樂趣。

“調皮的圓形寶寶還藏在圓片和輪子裡,它們還想手拉手到斜坡上玩一玩。請我們小朋友來幫助它們,好嗎?”

幼兒自選材料製作,有的幼兒把兩個中心有小孔的圓片用牙籤接起來變成一對小車輪,還有的幼兒把帶軸的長方形積木裝上4個小車輪,就成了一輛小汽車等。然後孩子們嘗試著讓它們從斜坡上往下滾動。

(評析:在做做玩玩中,氣氛顯得更加輕鬆、自由,幼兒的操作興趣高漲,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調動,在探索中獨立地獲得學習經驗,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活動延伸

1.找找還有哪些東西也是圓形寶寶變的?

2.給圓形娃娃塗色。

活動反思

1.本次活動以數學教育生活化為主導思想,以來自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為部分數學操作材料,大膽嘗試讓幼兒積極地與操作材料互動,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活動的樂趣,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

2.整個活動目標明確,層次清楚。從第一環節引導幼兒有意識地看、玩各種有關圓形的物品,到第二環節嘗試找出與圓形相似的實物的某一部分,到第三環節嘗試製作有趣的小車輪及汽車在斜坡上滾動,進一步感知圓形的基本特徵,環環相扣,層層推進,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

3.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主動學習的教育環境。如為幼兒提供了四種不同的製作小車輪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任意選擇。這不僅滿足了幼兒的興趣,而且有利於幼兒在探索中獨立地獲得學習經驗。活動中,教師能靈活運用觀察、討論、提問、幼兒嘗試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動腦、動手,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性。

總之,只要在活動中本著“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幼兒就一定會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小班學習活動:請你猜猜他是誰

設計思路:

“請你猜猜他是誰”是“好朋友”主題背景下生成的活動。

對於新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進入幼兒園後他們的交往範圍逐漸擴大,已會表達對教師的親近和與教師交往的願望,開始認同、接納同伴。

本活動的價值一:讓幼兒參與層層遞進的活動環節——猜猜熟悉的老師→猜猜身邊的同伴→猜猜新朋友(客人老師),在愉快地和同伴一起講講、玩玩的過程中融入幼兒園大家庭,並願意對周圍人表示親近與友好,體驗共處的'快樂。價值二:讓幼兒辨認其他人的聲音、辨別其他人的外貌特徵,分析同伴的本領以此來猜猜教師和同伴,挑戰幼兒的觀察、分析、判斷和記憶能力,讓幼兒愉快地學習。

活動目標:

1.猜猜同伴和教師,喜歡和大家一起看看、講講。

2.願意對熟悉的人表示親近與友好。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照片若干(用PPT呈現)、電視機、音樂等。

2.經驗準備:幼兒已共同生活1~2個月,同伴之間逐漸熟悉。

活動過程:

一、聽聲音猜教師——親近教師

1.聽聽聲音,猜猜她是誰(三位教師分別戴著頭飾,讓幼兒聽聲音猜猜是誰)?

師:請你猜猜我是誰?

幼兒:是劉老師。

2.鼓勵幼兒找到喜歡的教師抱一抱。

教師小結:仔細用耳朵聽聲音也能知道是誰來了。

二、看照.片猜同伴——親近同伴

1.看面部特徵猜同伴。

(出示一張幼兒側面照片)猜猜他是誰?

幼兒:是大樂樂!

師:哪裡很像大樂樂?

幼兒:頭大大的,有藍色的面板。

師:哪裡有藍色的面板,能不能上來指給大家看呀?我們的樂樂有藍面板嗎?這是胎記呀,原來這讓我們一看就知道是樂樂了。

2.看本領猜同伴。

(1)(出示幼兒跳舞的照片)這是哪裡?她在幹嗎?能看出她是弟弟還是妹妹?為什麼?

幼兒:在小舞臺上;她在跳舞;她是個妹妹,因為她有長辮子。

師:這個妹妹是瘦瘦的還是胖胖的?

幼兒:瘦瘦的。

師:我們班瘦瘦的、長辮子的妹妹是誰呢?

幼兒:佳佳、小樂樂、婷婷。

師:你們覺得這張照片上是誰?

幼兒:是婷婷,因為照片上孩子的頭髮和她的頭髮一樣(當天特意讓某個孩子梳和照片上孩子一樣的髮型)。

(2)看照片,驗證是佳佳。

教師小結:原來找朋友不能光看髮型,除了要看清樣子,更要看清朋友的臉。

3.看照片記同伴。

(1)(出示幼兒排隊喝水的照片)他們在幹什麼?一共有幾個人(數一數)?

幼兒:排隊喝水。有四個人(點數)。

師:你們能看出有幾個弟弟?幾個妹妹?

幼兒:2個弟弟、2個妹妹。

(2)你能認出他是誰嗎?

幼兒:是添添。

師:哪裡有添添,他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幼兒:穿白色的衣服。

師:是這個嗎(指最後一個)?

幼兒:不對,不對,是排在第一個的。

師:你們怎麼一看就知道?

幼兒:因為添添個子小小的。

幼兒:因為漢妤胖胖的。

幼兒:因為大毛毛個子高高的。

幼兒:因為非非就是這個頭髮(髮型)。

以照片上同伴著裝的顏色和同伴特徵引導幼兒辨認。

(3)幼兒排隊驗證。

三、猜客人老師——招呼新朋友

1.出示客人老師的照片,鼓勵幼兒在現場找到客人老師(幼兒找到客人老師後和客人老師擁抱一下)。

2.鼓勵幼兒大膽與客人老師打招呼、交流。

3.與客人老師留影。

四、延伸活動:猜猜我的好朋友

根據照片上同伴的不同方位進行一一對應的擺放。

活動反思:

活動中提問是否有針對性,對目標的達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看了第一張照片後猜想是大樂樂,教師就接著問:“哪裡很像大樂樂?”而沒有問“為什麼你說是大樂樂?”對於小班幼兒來說要儘量少問究因性問題,提問中我還用了一個“像”字幫助幼兒來表達,這對他們經驗的提升和表述都很有幫助。當第二張照片出現,需要按形體辨認時,幼兒有些困難,我用了一連串的追問幫助幼兒梳理經驗,如“這個是弟弟還是妹妹?這個妹妹是瘦瘦的還是胖胖的?”運用排除法引導幼兒縮小辨認範圍,這也是辨析的一種方法,而且易於幼兒掌握。出示第三張照片後,我預設了開放性的問題,“你能認出他是誰嗎?”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有意“出錯”,在追問中激勵幼兒完整清晰的語言表述,將顏色、數序等多種元素相融。不同的環節中用不同的方式提問,起到了應有的效果。

活動中,第一個環節是:聽聲音猜教師,從聲音切入猜熟悉的人很適合,如果蒙上眼睛讓幼兒用耳朵傾聽後來猜,可能效果會更好,也有助於注意力的培養。在看本領猜同伴時如果考慮將照片以背面形式出現,效果也許更好,能增加猜的情趣,但照片中人物的形體特徵要明顯,要便於小班幼兒觀察。

幼兒園小班學習活動:想吃蘋果的鼠小弟

設計思路:

這個活動源於一個有趣的繪本故事——《想吃蘋果的鼠小弟》。

故事的情節簡單有趣,說的是高高的樹上長著紅紅的蘋果,鼠小弟好想吃,他希望自己像鳥兒一樣能飛,像猴子一樣會爬樹,像大象一樣有長長的鼻子……這樣它就能夠吃到蘋果。可是鼠小弟沒有本領,看著樹上的蘋果越來越少,鼠小弟有點著急,就在這時候海獅來了,雖然海獅沒有其他動物那樣的本領,可它會頂球,最後,海獅利用它的這個絕活把鼠小弟頂到了樹上,它們合作摘到了蘋果。這樣的結尾出人意料,又令人愉快。幼兒從中可以認識各種動物和它們獨特的本領、學數數、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激發想象力、體會合作與分享……故事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寓教於樂,非常適合幼兒閱讀。

結合小班“好朋友”的主題,我選擇了這個繪本故事,以故事為原型設計了集體活動“想吃蘋果的鼠小弟”。考慮到幼兒的經驗水平和教育的正面引導作用,結合目標的定位我對故事情節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和修改:讓更多的動物表示願意幫助鼠小弟,大家一起來想辦法。這樣的調整是為了更加符合集體活動目標達成的需要,有利於幼兒體驗小夥伴互相幫助的樂趣。

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觀察特點,我捨棄了原先繪本素描形式的畫面,採用彩色的背景與形象進行課件的製作。同時,藉助多媒體動畫來展示鼠小弟的動態一“拉長自己的鼻子”“伸長自己的脖子”“使勁兒往上跳”,幫助幼兒理解角色動作的含義,依據自己的觀察來猜測鼠小弟在學哪個動物,在看看、想想、猜猜的過程中理解含義,體會樂趣。

動態多媒體對幼兒來說很有吸引力:可愛的動物形象、有趣的動作姿態……這些都能夠幫助幼兒投入其中進行學習。活動尾聲部分我設計了結合多媒體的演示,由教師接住畫面中“蘋果”的環節,出現實物蘋果,出乎幼兒意料,又把幼兒的情緒調動起來,讓活動達到高潮。同時,實物“蘋果”的出現也有助於活動的尾聲部分——“分享”,從“體驗互相幫助的樂趣”到“共同分享快樂”,將活動的教育價值進一步延續。

整個活動過程的設計,大家一起猜、一起想、一起學、一起笑,營造著快快樂樂的氛圍,圍繞著問題情景幼兒能夠有機會說、願意說、喜歡說……活動的趣味性對於小班的幼兒很重要,所以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材料以及活動的過程,都充分考慮到“趣”,“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這一活動的設計正試圖讓小班的幼兒在“趣”中學。

活動目標:

1.看看、想想、猜猜動物們摘蘋果的方法,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感受故事情景的趣味性,體驗小夥伴間互相幫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蘋果。

2.經驗準備:幼兒對於一些常見動物的外形特徵和本領有一定的瞭解。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介紹鼠小弟。

2.鼠小弟看到遠遠的樹林裡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蘋果樹,樹上結滿了紅紅的蘋果,蘋果散發出一陣陣的香氣,鼠小弟望著樹上紅紅的蘋果。

(1)鼠小弟會怎麼想(觀察圖片並講述:鼠小弟想吃蘋果)?

(2)你們吃過蘋果嗎?吃上去是什麼味道的呀(蘋果又香又甜)?

(3)你覺得鼠小弟能摘到蘋果嗎?為什麼?

教師小結:鼠小弟太小了,蘋果樹又高又大,它可能摘不到樹上的蘋果。

二、展開

1.小鳥、小猴來摘蘋果。

鼠小弟正在努力想辦法的時候,有小動物來摘蘋果了。

(1)看看是誰來了?它們能夠摘到蘋果嗎?它們會怎麼摘蘋果?

(2)看到小鳥和小猴摘到了蘋果,鼠小弟是怎麼想的(觀察圖片並講述)?

教師小結:鼠小弟想“要是我也有翅膀,那該有多好呀!”“要是我也會爬樹,那該有多好呀!”“我也想要有摘蘋果的本領。”可是,鼠小弟沒有翅膀,也不會爬樹,還是摘不到蘋果。

2.猜猜誰又來摘蘋果了?

又有動物來摘蘋果了,會是誰呢?請小朋友們來猜一猜——鼠小弟正在學這些動物的樣子,看看它們是誰,和好朋友一起說一說。

(出示動態圖片,幼兒和同伴一起看看猜猜。)

3.集中交流

(1)鼠小弟是在學誰的樣子?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2)大象、長頸鹿、袋鼠它們會怎樣摘蘋果?

學學這些動物摘蘋果的樣子。

教師小結:大象、長頸鹿、袋鼠都摘到了蘋果。可是鼠小弟沒有長長的鼻子,也沒有長長的脖子,更跳不到袋鼠那麼高,還是摘不到蘋果。

4.鼠小弟摘蘋果

樹上的蘋果越來越少了,鼠小弟真著急!急得哇哇大哭起來。它這一哭,朋友們都圍了上來,朋友們問:“鼠小弟,你怎麼啦?”鼠小弟說:“我想吃樹上的蘋果,可是我摘不到。"

(1)朋友們會對它說些什麼呢?

(2)朋友們有什麼辦法能讓鼠小弟摘到蘋果呢?

(幼兒自由表達和想象各種可能。)

(教師關注幼兒的語言表達、詞彙的運用等。)

(3)海獅也想來幫忙,用什麼方法才能讓鼠小弟自己摘到樹上的蘋果呢(多媒體演示)?

(4)鼠小弟為什麼要給海獅一個蘋果?

教師小結:原來動物們用自己的本領幫助了鼠小弟,把鼠小弟送上了高高的蘋果樹,鼠小弟終於摘到了蘋果!鼠小弟沒有忘了感謝朋友的幫助,它們你幫我,我幫你,都吃到了蘋果。

三、分享

好吃的蘋果大家分享。

蘋果真好吃!你們想吃嗎?鼠小弟也想到我們這些好朋友了,看它在摘蘋果呢,一起來數數。

蘋果裝進籃子裡,鼠小弟給我們送蘋果來嘍!

(利用多媒體調動氣氛,讓多媒體中的一籃蘋果“變”成實物,出現在幼兒面前。)

四、延伸活動

和好朋友一起吃蘋果。一籃蘋果只有5個,大家一起吃,一人一個不夠分,怎麼辦呢(可以把蘋果切開來分著吃)?

建議:可以在吃點心的時間切開蘋果,讓幼兒圍坐在一起共同分享。

活動反思:

“想吃蘋果的鼠小弟”故事情節簡單有趣,結局出人意料。經過調整和修改的故事情節,更符合小班年段幼兒的經驗和理解水平,同時也能夠為活動的目標服務。故事情景的展現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它有著傳統圖片無法比擬的優勢,在動態畫面的情景中,幼兒的理解更加貼切,幫助幼兒利用自身的經驗展開思考,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景中,幼兒願意說、樂意說、喜歡說。從“鼠小弟”一出場,我和幼兒就一起進入了這有趣的故事中,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一起擔心、幫忙、歡呼……整個過程大家“同命運、共呼吸”。活動尾聲部分,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我接住畫面中的一籃“蘋果”,這一情節出乎幼兒的意料,把活動推向了高潮,突顯了趣味性。

活動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幼兒說說猴子會怎麼摘蘋果,大家都說:“猴子會爬上樹去摘蘋果。”有一個小男孩說:“猴子可以飛上樹去摘蘋果。”這樣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也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奇特”的回答,這是我預設之外的“突發事件”。幾乎所有的幼兒都持反對意見,只有那個小男孩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時我沒有想怎麼去解決和平息這個“突發事件”,我認為小男孩肯定有自己的理由。經過思考,我理解了他,於是我對他說:“你說的是孫悟空吧!”得到我的肯定後,小男孩使勁地點點頭,彷彿在說:“對,就是這個意思,還是老師理解我!”聽了我的話,大家這才明白,覺得他的說法也很有道理,“突發事件”就這樣被平息了,還發散了大家的思維。面對“突發事件”,我覺得可以先認真聽一聽,再仔細想一想,傾聽和理解幼兒才能有效地迴應他們。

幼兒園小班學習活動:聽聲音

設計思路

小班幼兒常常喜歡擺弄自己的小手、小腳。拍一拍、踏一踏、跳一跳,這些簡單而有規律的身體動作都會發出聲音,給幼兒帶來驚喜和好奇。本次活動以身體發出的聲音為切入點,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去探究、發現各種聲音,感知遊戲活動中聲音帶來的樂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幫助幼兒建構經驗。

活動目標

1.發現、傾聽各種聲音。

2.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能比較、區別聲音的大小。

3.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有關聲音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拍拍、聽聽

1.教師引導幼兒反覆用不同的力氣拍手,感知拍手時聲音的大小。

師:孩子們,伸出小手,拍拍手。用力拍拍手,輕輕拍拍手。

學會說:我用的力氣大,拍手的聲音大;我用的力氣小,拍手的聲音小。

2.欣賞課件,感知大雨的聲音與小雨的聲音,發現其不同。

師:下雨啦!聽聽大雨和小雨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學會說:大雨的聲音大,小雨的聲音小。

3.讓幼兒用力拍手錶示大雨聲,輕輕拍手錶示小雨聲。

4.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玩“大雨與小雨”的拍手遊戲。

二、小腳發出的聲音

1.聽課件中播放的聲音。說一說小腳發出的聲音。

2.小腳發出的走路的聲音、跑步的聲音、雙腳跳的聲音,都一樣嗎?(讓幼兒感知不同的運動方式,小腳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3.幼兒自由探索小腳發出的聲音。

4.幼兒演示自己的發現。

學會說:走路有聲音、跑步有聲音、雙腳跳有聲音……

5.遊戲:爸爸走路和寶寶走路。體驗兩種腳步聲的不同。爸爸走路聲音大,寶寶走路聲音小。

三、傾聽聲音

1.小手拍一拍、小腳動一動都會發出聲音,聽一聽這是從身體哪個部位發出的聲音。(說話聲、唱歌聲……)

2.聽一聽每個小朋友的笑聲一樣嗎?(仔細辨聽每個幼兒的笑聲。)說說哪裡不一樣?

3.聽聽這是什麼聲音?(咳嗽聲)什麼時候會咳嗽?

身體裡發出的聲音有時候也是一種訊號,聽到咳嗽聲,爸爸媽媽就知道寶寶不舒服了。

四、辨聽聲音

1.欣賞故事(課件),聽一聽故事裡有哪些聲音?

2.幼兒回憶故事,說一說聽到了哪些聲音?

附故事:

星期天,爸爸帶著寶寶在公園玩,爸爸走在前面“嗵嗵”,寶寶走在後面“踢踏”。寶寶玩得可高興呢,他還“啦啦啦,啦啦啦……”唱起了歌。啦啦,啦啦啦……”唱起了歌。

忽然,天上飄起了小雨,小雨“淅淅瀝瀝”,爸爸抱著寶寶往回跑,雨越下越大,“嘩啦啦,嘩啦啦”。好不容易跑到家門口,爸爸累得直喘氣。

下午,寶寶發燒了,爸爸帶著寶寶來到醫院,打針的時候,寶寶“嗚嗚……”哭得可傷心了,爸爸為了安慰寶寶,買了一個玩具送給他,寶寶看見玩具“咯咯”地笑了起來。

反思

根據小班幼兒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愛模仿,認知多通過行動獲得的特點,我在設計活動時運用了快樂三部曲:快樂地感知、快樂地發現、快樂地模仿,活動中幼兒積極參與,效果較好。

教師以幼兒熟悉的聲音為主線,貫穿整個活動,並在每一個環節中匹配了相應的小遊戲,使幼兒在遊戲情境中感知、發現、模仿各種聲音,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

由於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有感性經驗,故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幼兒也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且興趣盎然地探索、發現。可見,教師選擇的遊戲一定要是幼兒所熟悉的、能親身感知的,這樣才能使幼兒在做做、玩玩中獲得有意義的學習內容。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兩隻手協調配合地撕麵條,並貼上在大碗相應的位置上。

2.樂意參與撕紙活動,體驗給小動物過生日的快樂。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

教學準備:

紅、黃、綠、藍等彩色方形紙若干;小碗的圖片若干。

教學重難點:

引導幼兒在撕撕玩玩中,掌握撕長條的基本技能。

教學方法與手段:

方法:多媒體輔助法、談話法、示範法。

手段:實物輔助教學。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師:今天是小貓的生日,可是它的媽媽不在家,他好想吃麵條啊!誰願意給它做一碗麵條?

分析:在組織幼兒藝術過程中,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化的手段,使教育語言成為孩子能聽懂的遊戲化語言,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遊戲中得到發展 ,讓他們感到美術活動本身就是輕鬆愉快的遊戲。

二、觀察麵條的形狀

(1)、師:你吃過的麵條是什麼樣子的?

——長長的、細細的、白白的。

(2)、師:那你們吃過彩色麵條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長長的、細細的、五顏六色的。

三、撕麵條

(1)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彩色的紙,寶寶們用這些彩色的紙一起來撕麵條,比一比誰撕的麵條是長長的、細細的!撕下來的麵條貼在大碗裡!

(2)教師示範操作(撕紙時:左右手的拇指食指緊捏紙,撕一撕、移一移,重複到完成為止。)

(分析:通過老師的示範利用兒歌進行撕紙能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撕紙的方法,從而訓練幼兒手、眼、腦協調並用的能力,發展幼兒手指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使幼兒的小肌肉群得以發展;還可以培養幼兒細心、專心、耐心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

(3)提出活動要求,幼兒動手操作 幼兒每人一張紙,按老師撕得樣子開始撕,先把大的紙撕成一條一條,把撕好的麵條裝飾在大碗裡,貼上時,輕輕地摸上膠水貼上在上面。

(4)幼兒自由撕麵條,邊撕邊說:“請你吃麵條”、“麵條長又長”。

(5)教師巡迴指導。

四、在《生日歌》的聲音中,大家一起來歡慶,祝小貓生日快樂!

(1)給小貓過生日,送麵條。

師:好了,現在讓我們一起把做好的麵條送給小貓吃吧!

分析:在《彩色麵條》這節課上,我們為幼兒準備了鮮豔的彩色紙,漂亮的盤子。請他們將彩色紙大膽地撕成一條一條,再粘到盤子上,孩子們特別感興趣。因為本節課的內容和難易程度很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而且麵條也是他們最熟悉的東西。很多小朋友一開始圍著我說:“我不會,我不會。”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膽子大起來,大膽嘗試各種撕的方法。小朋友在互相比較中,激發了製作的興趣,從而激發了他們將作品完成,沒有半途而廢的現象。

活動反思:

在活動的第一個環節,當我問到:“誰願意給小貓做一碗麵條?”時,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後地叫著:“我,我,我…” 孩子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都有了學習的興趣。在第二個環節中,我首先複習了兒歌《撕麵條》,讓孩子們鞏固撕麵條的技巧。同時強調要把麵條撕得長長的、細細的。當我請孩子們自己撕麵條的時候,孩子們就忙開了,拿起彩色紙就“唰”“唰”地撕開了,撕出的全是塊狀,我著急了,我不斷地提醒他們要撕得細細的、長長地,甚至讓他們停下來再次看我的示範,但是孩子們根本不理會我,還是自顧地撕著,不肯停下。時間倒是花了不少,但成功率不高。課後我在想當時我在示範講解撕麵條這個重點時,如果請個別幼兒上來試一試,就可以及時瞭解幼兒的掌握情況,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兒歌內容瞭解淮安的風味小吃和土特產

2、摘樹葉,摘花生的活動,加深熱愛淮安老張集的情感;培養幼兒樂於分享、熱情好客的情感

3、參與閱讀與討論,體驗故事的奇特與幽默,初步瞭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徵,進一步激發閱讀圖書的興趣。

4、通過傾聽教師對圖書書面語言的朗讀,提升依據畫面展開想象並用較豐富的語彙進行表述的能力。

活動準備:

我們當地的風味小吃圖片(包括食物)多種、溼巾若干片、製作炒花生的材料、包裝紙若干、特色雜誌

活動過程:

一、教師扮演成旅遊團的導遊,引導幼兒看到什麼?(第一站)帶幼兒回座位後和幼兒一起說出我們人

二、說說是淮安土特產,並拍手聽兒歌(第二站)

1、出示土特產、風味小吃,請幼兒說說自己認識的風味小吃和土特產

2、幼兒和教師一起拍手,聽教師念兒歌《誇家鄉》

三、將幼兒事先分成四到五組,玩有獎問答遊戲,並炒,煮,烤花生,開始包裝花生(第三站)

1、玩遊戲,給獲勝組幼兒傳送獎品(花生)

2、製作包裝花生,引導獲勝組給大家分享品嚐花生。

3、再次強調樂於分享,熱情好客的情感

活動延伸:

幼兒活動後互相交換雜誌閱讀,家庭與家庭之間合作製作出好吃的風味小吃並記錄下來活動反思:在開展《誇家鄉》的主題的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非常濃厚,在活動中幼兒參與性極高,但是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還應對各個環節進行細化,多用發散式的提問啟發幼兒。

教學反思:

在我們課題研究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國慶節來臨之際,我們班開展了"愛祖國、愛家鄉"的主題活動,為增強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教育幼兒關愛身邊的人。

我們班裡開展了《誇家鄉》這一教學活動,得到了全班家長的支援與配合。由於小班的幼兒對於熱愛家鄉的概念和意識雖已有初步的萌芽,但很多孩子還不能夠準確地說出自己的家鄉是淮安老張集。於是,在家長朋友的大力支援下,我們就以老張集的小吃、特產、水果這些孩子們熟悉的身邊的物品入手,介紹了老張集的風味小吃,獨特的物產。在通過自己動手製作泡饃,幼兒對自己的本土吃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大部分幼兒都說自己特別喜歡老張集的小吃和泡饃。在達到了預計目標,通過日常的延伸,幼兒對愛家鄉的情感也更深,更重要的是發展幼兒的主人翁責任情感,對幼兒責任感意識的建立是應當在日常活動中無時無刻的滲透!

同時,老師、家長、小朋友們還在學習兒歌《誇家鄉》活動中,小朋友個個帶家鄉特產圖片,神氣十足的朗誦兒歌,效果特別好。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教學意圖:

餅乾是小朋友非常熟悉的,也非常的喜歡吃。的休閒食品,其香香甜甜的味道、鬆鬆脆脆的口感以及可愛多變的形狀讓孩子們愛不釋手。為此設計了此次活動《朋友夾心餅乾》。讓孩子們在做一做、玩一玩、嘗一嘗的過程中,豐富對餅乾特點、口感的認知經驗,獲得直接的感受和體驗,利用“朋友夾心餅乾”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

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2、通過肢體動作體驗與好朋友的親密互動。

教學準備:

小花 麵包 果醬 勺子 小盤 餐巾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活動——花朵找朋友師:出示一朵哭的小花圖片,讓幼兒觀察,小花為什麼哭了?

幼兒:他沒有好朋友師:讓小朋友給小花找朋友——和他一模一樣的小花才是他的好朋友

二、請小朋友一人找一朵自己喜歡的小花放音樂:讓幼兒在音樂聲中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模一樣兩個花朵是好朋友)

三、讓孩子把花朵送回家

四、請小朋友說一說自己有沒有好朋友?(有)最喜歡和好朋友做什麼?

1、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玩具。

2、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看書。

3、喜歡和好朋友一起跳繩 。

五、遊戲:

好朋友我喜歡你

1、讓幼兒想一句真心話去對自己的好朋友說。

2、讓幼兒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去做一個親密的的動作(擁抱)。

六、小朋友吃過

夾心餅乾吃過——有奶油的——有夾心的。

吃起來甜甜的。

七、讓幼兒欣賞兒歌:

小小餅乾準備好,中間夾層甜甜醬。

點點頭,貼貼臉,輕輕合攏真開心。

好朋友夾心餅乾做好了。

八、遊戲:

讓幼兒去找自己的好朋友面對面做餅乾聽音樂,老師和幼兒一起唱兒歌做餅乾。

活動延伸:

讓幼兒自己動手製作夾心餅乾,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設計比較合理,進行也比較順利。活動中,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活動預設的目標基本達成。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好朋友交換、分享的快樂。體會與朋友互贈禮物並一同品嚐的樂趣。

不足之處:

餅乾與醬料的品種如果能再豐富一些,這樣,活動一定會更加吸引幼兒。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三·八”節是婦女節,是媽媽、老師等所有女人的節日,體會她們的辛苦,激發幼兒愛老師的情感。

2、要求幼兒安靜傾聽同伴談話,不隨便插嘴,能從同伴與教師的談話中學習新的談話經驗。

3、使幼兒瞭解教師對小朋友的愛,培養幼兒愛老師的情感。

教學準備:

1、觀察過保育老師的工作。

2、學會兒歌“老師,我愛你。”

教學過程:

1、創設談話情境,引出談話話題。

(1)今天是什麼節日?(三八婦女節)。三八婦女節是誰的節日?(媽媽、老師等等)。你會對她們說什麼?

(2)幼兒自由談論,老師的節日,你會怎麼做?會為老師做些什麼?說些什麼?

(3)教師採用語言創設情境的方式,向幼兒提出話題:“小朋友,在幼兒園裡,是誰照顧你的,教你們學本領的?老師是怎樣照顧你們的?教你們學了哪些本領?”

2、引導幼兒圍繞 話題自由交談。 幼兒根據教師提出的話題,與旁邊同伴自由交談,亦可讓幼兒自由結伴進行交談。教師輪流參與幼兒的談話,提醒他們輕聲講話,不影響別人,要求幼兒認真聽別人說話,不隨便插嘴,能從別人的談話中,學到好的談話經驗。提示幼兒圍繞“教師的工作”這一話題交談,不扯別的話題。瞭解幼兒的談話內容,為組織幼兒集體談話做準備。

3、引導幼兒拓展談話範圍。

(1) 在幼兒自由交談的基礎上,組織幼兒集體談話,重點圍繞“你喜歡老師嘛?你最喜歡老師什麼?”這兩個話題討論。請幾名幼兒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見解,鼓勵幼兒用普通話談話,講話聲音響亮。

(2) 接著,教師可用提問的方式,進一步拓展談話話題,建議提這樣的問題:老師和媽媽什麼地方是一樣的?什麼地方不一樣?小朋友可以怎樣幫助老師?可先讓幼兒與同伴自由交談,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注意傾聽,發現某些講的好的語句。可在幼兒面前重複一遍。幫助幼兒加深印象,以利於他們學習。

(3) 教師小結談話內容,引導幼兒體會老師對小朋友的愛,教育幼兒要聽老師的話,要尊敬老師,最後,集體念兒歌“老師,我愛你”。結束活動。

效果分析:

三八節是阿姨、老師、媽媽、奶奶的節日,孩子們知道有這麼一個節日的存在,但是由於這個節日不是自己的,所以印象不深。個別幾個能力強的幼兒領悟性快,個別幼兒要說上好幾遍他才知道,總的來說,三八婦女節在孩子的生活中還是缺少感性經驗的。什麼是婦女,孩子根本理解不透徹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嘗試在一組數字的區間內,根據已有的資訊判斷自己的數字,激發分析推理的能力。2、體驗運用方法猜出數字後的愉悅。

活動準備:

貼有1—16數字卡片的帽子。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老師拿一頂帽子戴上讓幼兒說說帽子上面的數字,引出這些數字自己看不見需要別人給出資訊才能猜出來。

二、遊戲“猜猜我是數字幾”。

今天我們就來玩一個跟帽子有關的遊戲遊戲的名字叫:“猜猜我數字幾”。

教師交代遊戲規則:

1、戴著帽子的人不能把帽子拿下來看也不能問別人是數字幾。

2、坐在椅子上沒有戴帽子的人你們看到數字不能直接告訴他是幾,也不能做手勢告訴他們。

3、在得到資訊後,聽到老師說“搶答開始”,舉手參對自己帽子上數字的小朋友獲勝。

教師強調遊戲規則請幼兒自己說一說規則。

三、熱身:邀請四名幼兒玩遊戲。

這次由老師提供資訊“你們戴的帽子最小的數字是1最大的數字是4那這個數字是1——4四個數字、”圍成一圈互看後。搶答開始。請說的準確的幼兒說說理由。

教師小結:根據提示看清別人的數字,能知道缺少的數字,就是自己的數字。

四、第一輪遊戲:邀請5名幼兒上臺玩遊戲數字是6—10五個數字。

請坐在下面的小朋友提供資訊臺上的幼兒根據資訊說出自己的數字。當臺上幼兒說不出數字時,教師引導臺下的幼兒多提供各種資訊如:形狀、誰的後面、比誰多幾等。

五、第二輪遊戲:邀請6名幼兒上臺玩遊戲數字是2—12的雙數。

六、師幼互動猜數字。

老師自己戴上帽子讓幼兒給他提供各種資訊使老師能夠準確的猜出數字。得出資訊給的越多就越容易猜出數字。

七、第三輪遊戲:邀請所有的小朋友圍成一圈進行猜數字遊戲提供的數字帽子是1—15。

教師先提供資訊:“我提供的數字是1—15”。回答對的坐回小椅子,當別人不會時進行救人活動,(給不會的人提供資訊讓他知道是數字幾)。全部答完後結束活動。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一)指導幼兒初步學會安排主題畫面。

(二)體驗作品及創作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油畫棒、白紙、備用紙、教師示範用A3紙;小豬頭飾一隻。

活動過程

一、歌曲匯入活動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畫一種動物,這種動物藏在一首歌裡,我們一起先來聽一聽,猜猜有哪個小動物藏在歌裡。

(歌詞:小豬吃得飽飽,閉著眼睛睡覺,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搖搖,呼嚕嚕嚕嚕嚕,嚕嚕嚕嚕,小尾巴在搖。)

(幼兒答對後,教師出示小豬頭飾)哪個小朋友能邊唱邊表演這首歌呢?

二、師幼示範繪畫

(示範畫一)

[師]這首歌裡的小豬正在做什麼事情呢?(睡覺)老師來給大家畫一隻正在睡覺的小豬,小豬的耳朵、嘴巴和腳看上去像什麼圖形呢?(耳朵大大的;嘴巴是三角形的;腳是橢圓形的。)睡著時的小豬是怎樣的呢?(眼睛閉著;身體趴著;有的小豬頭朝這邊,有的小豬頭朝那邊。)最後圍上柵欄,小豬就有家了。

(示範畫二)

[師]除了睡覺,小豬還會做些什麼事情呢?(走路、散步)現在老師來畫畫正在散步的小豬。

[師](教師邊畫邊引導幼兒說說小豬身體的各種特徵。)小朋友們想想看,小豬會在哪裡散步呢?(在鵝卵石路上)鵝卵石怎麼畫呀?哪個小朋友來試試看?(幼兒一作畫)

[師]小豬散步的時候天氣如何?(有太陽)畫紙上還有很多空白的地方,你們覺得太陽應該畫在什麼位置比較好?誰來試試看?(幼兒二作畫)

[師]這時候,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咳,你好!”小豬回頭一看:“哎呀,原來是好朋友也來散步了。”你們說說,小豬的好朋友可以畫在什麼位置才合適呢?(師根據幼兒回答示範作畫。)

小結:畫面上有兩隻小豬,它們的個子都差不多,既不特別大,也不那麼小,它們沒有站在畫紙的最上面或者最下面,也沒有躲在畫紙的哪一個角落裡,畫紙上空白的地方也不多,整個畫面看上去感覺就比較舒服。

[師](啟發幼兒討論)如果小豬在草地上散步,畫面上還可以畫些什麼?(小草、花朵)小朋友們還可以想想看,小豬和好朋友之間還可能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情,你能把它們畫出來嗎?(幼兒互相交流)

三、幼兒作畫

四、活動延伸

佈置幼兒繪畫作品的展示活動。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進餐時間的行為符合禮儀要求。

2、培養幼兒良好的幼兒園進餐習慣。

活動準備:

幼兒平時使用的餐具:碗、盤子、勺子各一個。

基本過程:

(一)匯入活動:

直接介紹活動名稱,匯入活動。

(二)關鍵步驟:

1、第一步,餐前準備練習。

(1)取餐墊放在桌子上,取餐具放在餐墊上。

(2)學習用雙手將椅子拉開,在入座。

(3)老師講盛好食物的餐具放在餐車上,幼兒用雙手端起飯碗,放在餐墊上。

2、第二步,吃飯練習。

(1)腳規矩的放在椅子前面。

(2)飯、菜要搭配著吃。

(3)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吃飯。

(4)需要添飯菜,舉手請求老師的幫助,或經老師的允許後,有自己到指定的地點添飯。

3、第三步,收拾桌面的練習。

(1)清潔桌面:去抹布區取乾淨抹布,擦拭餐墊和桌面後,將髒的抹布放在髒抹布區。

(2)餐墊使用後,放在指定地點。

4、第四步,漱口和擦嘴的習慣。

練習後,要注意幼兒在進餐時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會藉助各種材料製造聲音。

2、初步感知材料與聲音的關係。

3、感受探索聲音的樂趣。

活動重點:藉助材料製造聲音,製造不同的聲音。

活動難點:幼兒操作常規。

活動準備:經驗準備-幼兒有初步的科學操作經驗。

物質準備:各種空瓶子、罐子、盒子,小石塊、豆豆、米粒、小紙片,樂音與噪音的錄音。

活動過程:

一、製造聲音。(6分鐘)

1、幼兒嘗試製造聲音。(4分鐘)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東西,

請你們用它們來製造聲音。你們會嗎?”

幼兒自由分組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2、集合,交流怎樣製造聲音。(2分鐘)

提問:“你製造出聲音了嗎?你是怎麼製造的?”

教師簡單小結:“物體通過碰、打、敲、搖……發出聲音。”

二、探索聲音。(9分鐘)

1、啟發,提問:“剛才製造聲音過程中你還發現了什麼?”(1分鐘)

2、探索材料與聲音的關係。(3分鐘)

(1)教師出示分別裝著石塊、豆豆、米粒的鐵罐,依次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

請幼兒猜猜裡面裝的是什麼,並出示給幼兒看。小結: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是不

一樣的。

(2)教師出示裝著不同量米粒的兩個鐵罐,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小結:同

樣的東西放得多與少發出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3)教師出示裝著紙片的鐵罐,搖動鐵罐,讓幼兒聽辨。請幼兒猜猜裡面有沒

有裝東西?並出示給幼兒看。小結:有的東西會發出很響的聲音,有的東西發出的

聲音很輕,有時幾乎聽不到。

3、幼兒操作,再次製造聲音,探索材料與聲音的關係。(5分鐘)

幼兒自由分組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樂音與噪音。(2分鐘)

教師播放不同的錄音,請幼兒聽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知道避免製造噪音,活

動室裡應輕輕地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