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九年級教案/列表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約客》精品教案

 《約客》教案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約客》精品教案

  教學要求:

1、吟誦、背誦課文。能讀出詩歌的語調和節奏。

2、掌握7個生字:約、梅、塘、蛙、敲、棋、燈。

3、瞭解詩歌大意,賞析詩歌意境。

4、精彩詩句的探究,詩人情緒及心情的領悟。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瞭解詩歌大意和重點語句的釋義。

教學難點:

1、吟誦課文,能讀出詩歌的語調和節奏。

2、精彩詩句的探究,詩人情緒及心情的領悟。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讓學習委員領頭回憶、背誦已學古詩,在一片書聲琅琅中開始今天的課程。

2、介紹作者(板書“趙師秀”):

同學們,趙師秀是南宋詩人。趙師秀(1170——1219),字紫芝、靈芝,號靈秀,又號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他同徐照、徐璣和翁卷並稱“永嘉四靈”,人稱“鬼才”。有《趙師秀集》二卷、《天樂堂集》一卷,已佚。僅有《清苑齋集》傳世

今天,我們來學習趙師秀寫的詩《約客》。

  二.吟誦詩文。

1.初讀詩文。

(1)、學生逐一認讀卡片上的生字:約、梅、塘、蛙、敲、棋、燈。

(2)、學生自由練習讀詩文,勾畫出生僻及不理解的字和詞。

(3)、學生同桌互相讀,合作指出對方問題,共同解決字詞疑惑。

(4)、指名學生讀詩文,教師正音,指出重點字詞讀音。

2.吟誦詩文。

⑴.教師有節奏、有語調地配樂範讀,給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吟誦興趣。

⑵.學生小聲自由練習吟誦詩文。

⑶.指名吟誦詩文。(多次進行,表揚讀得正確、讀得有感情的同學。)

⑷.分各種形式吟誦詩文。

⑸.集體吟誦詩文,並配上古箏音樂。

3.簡單理解詩文。

老師、學生相互交流合作,逐行簡單講解。詩意學生只須瞭解,不須理解。

詩歌註釋:

①約客:約請客人來相會。

②黃梅時節:農曆四、五月間,江南梅子黃了,熟了,大都是陰雨連連的時候,所以稱“黃梅時節”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戶戶都趕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處都有。

④處處蛙:到處是蛙跳蛙鳴。

⑤有約:即邀約友人。

⑥落燈花:舊時以油燈照明,燈心燒殘,落下來時好像一朵閃亮的小花。

“黃梅時節家家雨”:黃梅時節家家聽到雨聲滴答,

“青草池塘處處蛙”:青草池塘處處是鼓譟的青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朋友有約不來已經過半夜了,

“閒敲棋子落燈花”:我閒坐輕敲棋子震落了燈花。

古詩今譯:梅子黃時,家家戶戶都籠罩在煙雨之中; 遠遠近近那長滿青草的池塘裡,傳出蛙聲陣陣。已約請好的客人說來卻還沒有來,時間一晃就過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輕輕地敲擊著桌面,等著客人,只看到燭芯隔一會兒就落下一截……

4、分析評賞詩文。

1、重點釋義和分析“落燈花”的情景,解決詩文最大理解障礙。

2、提問:前二句交待當時的環境和時令,它的具體字詞表現有哪些?營造了怎樣的氣氛?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黃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彷彿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身邊叫。這看似表現得很“熱鬧”的環境,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它的“寂靜”。

3、問題:請同學們再細細讀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寫了些什麼?有誰能發表自己的意見覺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長的等待中有著怎樣的變化?“閒敲棋子”時詩人沉靜在一個怎樣的心境之中?

回答:後二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沒事可幹,“閒敲”棋子,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

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之下更顯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第四句“閒敲棋子”是一個細節描寫,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很長,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這種姿態貌似閒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沒有什麼焦躁和煩悶的情緒,而更可能是一種閒逸、散淡和恬然自適的心境。也許曾有那麼一會兒焦躁過(這種焦躁情緒怎麼會持續到“過夜半”呢?),但現在,詩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歡快的哇鳴,閃爍的燈火,清脆的棋子敲擊聲……這是一幅既熱鬧又冷清、既凝重又飄逸的畫面。也許詩人已經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沉浸到內心的激盪和靜謐中。應該感謝友人的失約,讓詩人享受到了這樣一個獨處的美妙的不眠之夜。)

4、詩歌的總體評述: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境及“閒敲棋子”這一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備。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4.背誦詩文。

⑴.教師領背。

⑵.學生分各種形式論著領背。

⑶.學生集體配樂背誦詩文。

5、本課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