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九年級教案/列表

九年級上冊《捕蛇者說》教學教案大綱

導語:《捕蛇者說》出自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字抓住蛇毒與苛政之毒的聯絡,巧用對比,通過捕蛇者與毒蛇之毒來襯托賦稅之毒,突出了社會的黑暗。下面是其教學教案,歡迎參考:

九年級上冊《捕蛇者說》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柳宗元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能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瞭解“說”的體裁特點。

2、過程與方法:利用資料瞭解文學常識;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情感;通過交流討論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情勞動人民的不幸,領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

2、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1、文中“而”等虛詞的用法和含義

2、正確評價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匯入

在《禮記檀弓下》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從泰山下經過,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得很傷心。孔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聽著,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派自己的學生子路前去詢問,子路問:“你這樣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傷的事吧?”那婦女說:“是呀,從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後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聽了子路的回話後,不禁問:“那她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呢?”回答說:“因為這裡沒有繁重的`賦稅、苛刻的法令呀。”孔子於是對他的學生說:“你們這些年輕人要記住,殘酷的統治比老虎還要凶啊!”

聽了這個故事,也許會有同學覺得難以想象。唐代的文學家柳宗元一開始也是不大相信這樣的事,可是當他親身經歷了一件事後,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說》。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他的這篇文章。

 二、引導朗讀

1、小組試讀

同座組成學習小組,一人讀課文,一人指出他讀音或停頓有誤的地方。如有不同意見,可查閱工具書,仍然不能確定的做上記號,準備提問。

2、全班交流

學生提出未解決的問題,同學相互解決,教師可以適時點撥。

(註釋以外學生易讀錯的字:募有能捕之者(mù)幾死者數矣(jī)(shuò)曩與吾祖居者(nǎng)隳突乎南北(huī)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fú);學生易讀錯停頓的句子:永之人|爭|奔走焉

而|鄉鄰之生|日蹙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3、自主朗讀

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要求朗讀順暢,停頓正確。

4、齊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

1、自譯課文

前後桌組成學習小組,由一個學生對照註釋串講,其他學生隨時提出認為不妥之處,藉助工具書討論解決問題,有爭論的,做好記號,以便全班交流時提出。

2、學生質疑

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詞句,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統一認識。

3、明確要求,分別請幾位學生依次翻譯課文,師生共同矯正、評點。

要求:(1)關鍵字詞是否落實。

(2)與上下文是否連貫。

(3)表達時,口齒是否清楚。

(4)表達時,儀態是否自然。

 四、歸納積累

指明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或用法:

1餘將告於蒞事者   (向)

積於今六十歲矣   (到)

吾祖死於是     (在)

苛政猛於虎也    (比)

2當其租入      (他的)

專其利三世矣    (這種,指捕蛇可以抵稅這件事)

視其缶       (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那[自己的])

3貌若甚戚  (好像)

更若役   (你的)

4可以已大風  (治癒)

則久已病矣  (已經)

5餘悲之    (同情)

餘聞而愈悲  (悲痛)

6若毒之乎      (怨恨,恨,憎惡)

孰知賦斂之毒……  (毒害)

7太醫以王命聚之  (代蛇)

言之       (代蔣氏的話)

餘悲之      (代蔣氏)

君將哀而生之乎  (我,代蔣氏自己)

8黑質而白章    (表並列)

而鄉鄰之生日蹙  (錶轉折)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表承接)

則弛然而臥    (表修飾)

  五、佈置作業

課後反覆熟讀課文,將課文內容複述給同座聽。

 第二課時

一、匯入

1、檢查作業,指名複述課文。

2、簡介“說”:說,古代的一種文體,大多是一事一議,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大體近似。形式上則表現為敘議結合,或先敘後議,或先議後敘,或邊敘邊議。

 二、研讀課文

1、提問:本文作者是借什麼事來表述他對什麼問題的看法?

明確:本文作者借蔣氏捕蛇一事來表達自己對唐朝統治者向人民徵收賦斂問題的看法。(學生的回答意對即可)

2、提問:這篇“說”在形式上表現為先敘後議,還是先議後敘,還是邊敘邊議呢?

明確:本“說”主要採用的是先敘後議的形式。

3、追問: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敘?哪些段落主要是議?(學生瀏覽課文,自由討論後回答。)再追問:第1段從表達方式看,僅僅只有記敘嗎?(學生自由朗讀第1段,獨立思考後回答)

明確:課文1—4段主要是敘,第5段主要是議;第1段寫異蛇毒性之劇及其特殊醫療功效,用的是說明筆法,寫“永之人”爭捕異蛇的原因用的是記敘的筆法。

4、學生齊讀第5段,討論:這段議論性文字的核心是什麼?哪句話集中體現了作者的看法?

明確:“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於蛇者乎!”這一句是作者觀點的集中體現,點明瞭全篇的主旨。

5、孔子說“苛政猛於虎也”(殘酷的統治比老虎還要凶呀!)作者心中開始還存有懷疑,然而當他看到蔣氏的遭遇後,卻得出了驚人相似的結論:“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那麼,蔣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樣的呢?文中哪幾段敘述出蔣氏的遭遇?(學生回答後追問:第3段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2、4段;第3段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6、學生齊讀第2段,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中所反映出的蔣氏的遭遇。(學生回答意對即可)

明確:蔣氏一家三代從事捕蛇的差使,爺爺、父親都死於毒蛇之口,蔣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7、討論:蔣氏的遭遇不可謂不悲慘,可是課文中為什麼卻說蔣氏是“專其利”呢?蔣氏他自己也認為這是“利”嗎?追問:蔣氏認為捕蛇之“利”表現在哪些地方?(引導學生閱讀第4段,從蔣氏的答話中仔細揣摩蔣氏的心理,教師在學生充分思考、發表自己見解的基礎上,歸結並板書。)

明確:蔣氏自己也是認為這是“利”(與納稅比較而言)。蔣氏認為捕蛇之“利”主要表現在:

(1)自己是“以捕蛇獨存”,鄉鄰卻因納稅“非死則徙”、“其室十無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臥”,鄉鄰卻因納稅“雖雞狗不得寧”;(3)自己因捕蛇“一歲之犯死者二”,鄉鄰卻因納稅“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後死,鄉鄰卻因納稅先死。

8、提問:蔣氏的這段答話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話來概括?作者在這裡採用了怎樣的寫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可以用“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一句來概括,這句話可以看作是蔣氏這段答話的綱。作者在這段話中將“役之利”與“賦之不幸”進行了對比襯托,突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個中心。

9、我們在朗讀第4段時,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才符合蔣氏說話時的心理?(先讓一個學生試讀,引導學生進行評點後,再讓這個同學或另一個同學朗讀。)

明確:用“哀而不傷”的語氣來讀比較恰當。

小結:這篇文章通過蔣氏祖孫三代人寧可死於毒蛇之害而免於苛稅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罪行。文中寫蔣氏的自述,自始至終採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從各個時期、各個角度將捕蛇者的所謂的“利”與鄉鄰因賦稅帶來的不幸進行對比,兩相映襯,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從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三、拓展深化

思考: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是什麼?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互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提示:課文最後一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點明瞭作者寫作的動機。這個結句反映了作者把變革這一黑暗社會現實的希望寄託在“觀人風者”——封建統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統治者能夠體察民情,從而能革除弊端。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種觀點是作者思想侷限性的表現。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對勞動人民疾苦的關心和同情是真實的、深切的,也是應該充分肯定的。

  四、佈置作業

完成“思考與練習”。

 板書:

23捕蛇者說

柳宗元

捕蛇之“利” 賦之不幸

捕蛇獨存 非死則徙爾

弛然而臥 雖雞狗不得寧焉

一歲之犯死者 二旦旦有是

後死 先死

(對比 襯托)

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