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九年級教案/列表

《報人邵飄萍》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報人邵飄萍》優秀教案

1.瞭解邵飄萍作為新聞界奠基人的突出貢獻,學習他那種為正義、為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

2.體會本文以新聞筆法寫人的特點及作用,學習從新聞中學寫作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邵飄萍對新聞事業的貢獻和執著追求正義的精神。

難點:理解新聞從業人員的人格操守和業務素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比較閱讀法,討論法。

  【預習要求】

1.給生字詞注音。

2.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匯入示例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以筆為匕首和反動派戰鬥,今天我們再走進一位同樣是以筆為旗的戰士,馮玉祥曾稱讚他:“一支筆勝抵十萬軍,”他就是素有“新聞全才”之稱的新聞界巨擘——邵飄萍。

  二、人物和背景介紹

邵飄萍,名振青,字飄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於浙江東陽大聯鎮一個寒儒家庭。在創辦《京報》以前,曾任《漢民日報》主編。袁世凱稱帝后,因為在《時事新報》、《申報》等報刊撰文,抨擊袁的罪惡陰謀,他先後三次被捕入獄,後來不得不亡命東瀛。1916年回國後,被史量才聘為《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在《申報》發表了大量揭露北洋軍閥貪賄弄權的報道,文筆辛辣、詼諧生動。尤其是他對時局驚人的洞察力常常使人暗暗稱奇。 1918年在京創辦大型日報《京報》任社長。《京報》從一開始就不依附於任何黨派權利集團,它要獨立發言、報道,它要把真實情況告訴民眾,以反映民眾的呼聲。為此,《京報》熱情支援“五四”運動,並屢屢發表揭露政府腐敗的言論。“三一八”慘案後《京報》以真實的報道和犀利的言論,揭露政治的陰暗,併為民眾吶喊請命,因此受到反動軍閥的仇視,1926年4月26日,邵飄萍被奉系軍閥張作霖以“宣傳赤化”之罪名殺害,飲恨於北京天橋東刑場。

夫妻報人:邵飄萍夫人湯修慧女士同樣是著名的革命新聞家,是我國最早的女新聞工作者之一,對我國早期新聞事業有過卓越的貢獻。

  三、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投影或板書)

一世之梟(xiāo) 會晤(w148;) 攻訐(jié) 觥籌(gōngchóu)交錯

2.詞語解釋(投影或板書)

豪氣干雲:豪邁的氣概直上雲霄。幹,觸犯、接觸。

罪大惡極:罪惡大到了極點。

親離眾叛:即眾叛親離。指眾人反對,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十分孤立。單刀直入:原比喻認定目標,勇猛直入。今多比喻說話直截了當,不轉彎抹角。

旁敲側擊:在旁邊和側面敲打。比喻不從正面直接說明本意,而是從側面迂迴曲折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四、研讀課文

1.研讀開頭部分

(1)文章的題目叫《報人邵飄萍》,按照常規的思路,應該是從人物的生平寫起,但是這篇文章卻不是這樣,而是高潮在前,也就是把最為精彩的部分在最前面呈現出來,這叫什麼寫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

(本題意在複習“逆時提前”即“高潮提前”這一新聞的寫法)

明確:“逆時提前”或者“高潮提前”。這是新聞寫作的特點。把最為重要的資訊直觀得呈現給讀者,符合讀者心理要求。

(2)通讀全文之後,找出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寫了人物哪些事情?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明確:譚嗣同、邵飄萍的被害、邵臨刑時的情形、邵為什麼被害、生平事蹟。前三為略寫,後一為詳寫。

2.比較閱讀:理解作者詳略處理的原由。

(1)作者是根據什麼來確定詳寫和略寫的內容的?

明確:按照內容的重要性程度來確定詳略。

《報人邵飄萍》是一篇人物評論,但是,在結構上類似於訊息的“倒金字塔式”。按照內容的重要性程度,作者做了詳略的處理,先寫譚嗣同、邵飄萍的被害,再寫邵臨刑時的情形,接著寫他為什麼被害,最後詳細敘述他的生平事蹟。這麼寫,有懸念,先寫邵飄萍的遇難,使讀者想要了解原因;先寫他“代表著記者最高的職業水準”,使讀者想要了解何以見得。這樣閱讀效果不錯。

(2)本文在描寫邵臨刑時連用了“三笑”,請同學們細細品味這“三笑”。(引導學生注意文中關於“笑”的詞語,並理解他們的含義。)

明確:作者故意將“三笑”區別開來:仰天大笑、哈哈狂笑、微微一笑,表明不論外界有怎樣的傳說,都反映了他視死如歸、無所畏懼的氣概,也體現了民間百姓對邵的敬仰。這“三笑”也很形象傳神,留給讀者回味的空間。

3.研讀後半部分:

在這樣的開頭之後,文章把主要的筆墨集中在了幾則故事,通過這幾則故事作者比較從容地展示了邵飄萍作為新聞記者、報人,獲得重大新聞的特殊的機敏。從民主戰士的角度來說,邵飄萍是一位英勇肝膽的壯士,但這幾則小故事,主要是從新聞界的角度,很大的不同,先請同學分析出兩者來展示他的機敏,和文章開頭部分的英勇就義相比,這幾則小故事強調的是一種趣味性。讓讀者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下領略邵氏的人格魅力。

“邵飄萍自有其笑傲王侯的資本:即使以今天的新聞從業標準來看,他也代表著記者最高的職業水準。”

這一段可以說是過渡段,他引起讀者的好奇,為什麼說他代表著記者最高的職業水準,接下來的篇幅作者也是圍繞著這點來說的,那麼能不能從這幾則小故事中歸納出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證明他的說法的?

明確:從工作技能、工作態度和職業操守三個方面表明了他代表了記者最高的職業水準。 ⑴ 實踐了記者“其腦筋無時休息,其耳目隨處警備,網羅世間一切事物而待其變”的主張。作者舉了他因中德兩國斷交之事採訪美國使館參贊和段祺瑞之事,和著名報人張季鸞評價:“飄萍每遇內政外交之大事,感覺最早,而採訪必工……”進行說明。——這講的是他的新聞感覺的靈敏,主要是技能。

⑵ 他實踐了“記者應當時刻生活在角色中,閒談時,眾人皆“醉”,惟我獨醒,“新聞腦”始終緊張活動”的主張,而且,一旦提筆行文,則又“狀若木雞,靜穆如處子”,傾注整個身心。——這講的是工作的投入、忘我,主要是工作態度。

⑶ 有很高的職業良知:大書“鐵肩辣手”四字,懸於京報報社牆上,勉勵同人,也是他的自我寫照。——這講的是他的理想和信念,主要是職業操守。 4.總結全文

《報人邵飄萍》是一篇人物評論,或稱人物隨筆。目的是讓同學們對新聞從業人員的人格操守和業務素養有所瞭解。新聞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是一個讓許多年輕人憧憬的職業,但是要當好稱職的記者並不容易,新聞記者是面向大眾的文字工作者,要為社會、民眾負責,所以要有很高的人格操守,要堅持、伸張正義,要敢於與黑暗、邪惡勢力做鬥爭,直至獻出生命。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業務素養,要有敏銳的新聞感覺和採訪機智,隨時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感覺最早,而採訪必工”。邵飄萍在這兩個方面都堪稱表率,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五、作業佈置

1.查閱狄馬的《帶血的黎明》,比較兩者的不同。

2.體會課後“詞句品味·積累”。

3.預習《我是怎樣開始讀報的》,摘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