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高一教案/列表

《與妻書》原創教學設計

 《與妻書》原創教學設計

《與妻書》原創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並結合自身,體會“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的至情至理。

2.會作者的感情,瞭解其崇高的品質。

3.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握課文中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瞭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埋葬了七十二烈士的屍骨,林覺民是其中之一。林覺民,他犧牲時年僅25歲,為了革命從容就義。林覺民就義前侃侃而談,縱論世界大勢,在被囚禁的數日中,一勺水也不喝。就義時,舉動自如,神色不變。林覺民起義前寫的絕筆書有兩封,一封給其父,僅數十字:不孝兒覺民叩稟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少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就是寫給妻子的,人們為它加上題目《與妻書》。

著名歷史學家鍾叔河序明朝文學家葉紹袁《甲行日注》雲:“大凡真能愛國家、愛民族,真能為國家民族作出一點犧牲,而不是專門講大話唱高調的人,於家庭骨肉之間,亦必有真感情、真愛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夠有民胞物與的胸懷,有對國家民族的真正責任感。”這番話,驗之於林覺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三、課文內容提要及問題設計

  (一) 內容提要

《與妻書》是林覺民烈士赴廣州起義的前三天,抱著必死的信念寫給愛妻的絕筆書。全書傾訴了對妻子真摯的愛,更抒發了他對革命的忠誠,闡明瞭個人幸福與全民幸福的關係,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字裡行間閃爍著革命志士犧牲一己,“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催人淚下,令人感奮。

文章的感情真切深摯,自然地運用了抒情、記敘、說理等表達方式,希望妻子理解自己“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複雜的感情,理解自己這份特殊的愛,有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

提示:讓學生仔細品讀,體會作者“至愛汝”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的纏綿悱惻和豪情滿懷的感情,感受作者捨生取義的崇高品質。

 (二)問題設計

1.在這封遺書中,作者反覆強調的是“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這一中心思想。這一中心思想是怎樣貫穿全文的?

提示:文章第1段“吾作此書,……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句話,說明了寫遺書時的心情和原因,在說明心情時即深含“吾至愛汝”的感情,而說明原因則正是為了引出“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愛汝,……使吾勇於就死也”這句話,則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發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應了中心前半的“吾至愛汝”。第4段逐層深入地論述了“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句話所包含的道理,呼應了中心後邊的“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第5段進一步呼應“吾至愛汝”,表達了自己“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的心願。第6段圍繞著“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獨善其身”這個中心句,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吾至愛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當盡吾意”,這裡的“吾意”,就是遺書的中心,以此結束全文。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這句話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是個革命者,當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於“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3.為什麼說《與妻書》是一曲“正氣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說它是一曲“正氣歌”,因為文章中充滿著革命豪情,烈士視死如歸,“吾今死無餘憾”,“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足以說明這一點。說它是“檄文”,因為文章中處處揭露清王朝的腐敗,“遍地腥雲,滿街狼犬”,“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等句子最為突出。

4.“卒不忍獨善其身”一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隻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願“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

5.文章開頭說,“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向妻子解釋的?

提示:一方面表明他是愛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當前時勢,願“助天下人愛其所愛”。

6.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複還是論述的深入?

提示: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後得出的結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敘述鍾愛之情以及與當時形勢對比之後得出的結論。

7.有人說,很多革命烈士的遺書往往寫得激昂慷慨、大義凜然,而《與妻書》為何如此委婉,“汝憶否?”一節,近乎閒情逸致?

分析: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絕筆書,因為擔心妻子不理解而產生誤會,因此處處要作安慰與解釋;再則,寫愛得深——愛妻子,愛生活,更見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偉大。

8.本文寫作特色是什麼?

提示:本文的寫作特色是抒情為主,以情見長,兼及記敘,議論。作者把感夫妻之恩愛,憤國家之黯弱,憐天下之離散,悲夫妻之死別的複雜思想感情融於一體。信的字裡行間充溢著作者“生人作死別”的顯豁,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如寫到中國事勢之時,抒發的則是對國家黯弱腐敗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於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強情的感染力量。如憶雙棲生活時,“梅篩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愜意!而今卻生離死別,怎不聲淚俱下!或通過描繪形象來抒情,使情具象化。讀罷全信,我們似乎見到了一個既忠於愛情,但又能捨小家為大家,“為天下謀永福”,視死如歸的英雄漢,也見到了一位感情篤厚,知書識理的婦女;或以議論來抒情,寓情於理,情理相生,使說理充滿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著浩然正氣,雖為生離死別的絕筆,卻又是聲討反動勢力的檄文,也是振聾發聵,給人以力量的正氣歌。

 四、相關資料

  (一)黃花崗烈士事略(孫中山)。

滿清末造(末年),革命黨人,歷(經過)艱難險巇(危險),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受挫折)者屢(多次)。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精華),付之一炬(意為全部損失),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這次)役也,碧血橫飛,浩氣(正氣)四塞(充滿天地四方),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壓抑)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衝擊)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則斯(這次)役之價值,直(簡直)可驚天地,泣鬼神(使鬼神感動得流淚),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永存)。(說明:括號中的註釋均為編寫者所加。)

  (二)課文中所用典故的意義。

所謂“典故”,是指詩文裡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詩句。課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幾處:

1.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司馬春衫”

語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詩中寫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深受樂曲的感染,聯想到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十分感傷,落下的淚水打溼了青布衫。林覺民用“司馬春衫”的典故,表達對“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當為“青衫”之誤。

(2)“太上之忘情”

原作“聖人忘情”。語出《世說新語·傷逝》:“王戌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聖人忘情”,後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聖明的人忘記了喜怒哀樂之情”。林覺民說“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達自己關心民眾的痛苦,與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這個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愛妻子的感情推廣到愛“天下人”,為“天下人”的幸福,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

2.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

(1)“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極目遠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語出杜甫《寄越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歸好腸堪斷,新愁眼欲穿。”

(2)“骨化石”

事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林覺民用這個典故,意在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夫妻離散,相見無期。

(3)“破鏡能重圓?”

作者反用“破鏡重圓”的典故,意在說明在反動統治者肆虐的中國,夫妻離散,永無團圓之日。“破鏡重圓”,事見唐·孟棨《本事詩·情感》:“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後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鏡,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於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辛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於都市。有蒼頭(奴僕)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乃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照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愴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

後來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後,又重新團圓。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處於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養。後用來指保持自身的節操;只顧自身好而不顧大局。林覺民說自己“不忍獨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繫國家、人民的偉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