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高一教案/列表

高一必修1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必修1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必修1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

一、說教材

《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是一篇生動而又飽含深情的記人敘事的散文。本文通過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作為學者的梁任公先生獨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質。文章篇幅短小,辭約意豐,對任公的敬仰之情化於敘述描寫之中。文章開篇介紹梁啟超,中間講述梁任公演講的過程,結尾評價梁啟超,期間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評價。文章似淺實深,平實的敘述中蘊含豐厚的文化韻味。

二、單元目標與課文目標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人教版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第三單元學習寫人記事的散文。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據此,我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三維目標定為:

知識與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的寫作手法;

方法與過程目標:品味文章典雅、雋永而樸實的語言特點,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蒐集和歸納資訊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愛國情懷,喚起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已比較熟悉,文章結構的把握,線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體會都不是難事。不過由於學生缺少一定的文學積澱,任公演講中引用的詩句對學生來說比較難以理解,任公憂國憂民的情懷不易被學生所體察。不過,如果課堂上學生的知識積累被調動,愛國情感被觸發,他們定會對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文重點放在對先生演講中旁徵博引的詩句的理解上,以此來體會先生憂國憂民的情懷。

難點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賞析上。同學們這首詩比較陌生。因此,我引導學生先學習《桃花扇》、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初步領會梁任公的愛國情懷,再結合任公的經歷進一步賞析《箜篌引》,這樣就相對容易了。

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難點,因為這是體察人物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通過文字受到人文薰陶的關鍵。

五、說教法與學法

朱熹說過:“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要突出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交給學生,以達到“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將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藉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並作旁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體把握課文時,採用默讀法和圈點旁註法,之後採用討論探究法,由學生髮言、總結;針對教學重難點,我立足文字,運用分析法、點撥引導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進取精神;佈置小作文,遷移拓展所學的細節描寫的手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詩經》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們就跟隨梁實秋先生一起走進清華,去領略梁任公的風采。

(二)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品味並思考:梁實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個什麼樣的人?(“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課文哪些語句分別體現了梁任公的這些性格特點?在課文相應處修改旁註,並分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體察本文描寫人物的手法)

(三)問題探究

(“有學問”,“有文采”這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重點分析“有熱心腸”)

1、先生講到《桃花扇》,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梁啟超悲的是變法的失敗,光緒帝被囚禁。他為國家悲,為民族悲,為百姓悲。

2、為何講到杜甫的詩,“先生又真是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此詩為杜甫平生第一快詩。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為國家而憂,為百姓而憂。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久久壓抑在杜甫心頭的陰霾終於煙消雲散,他自然喜極而泣。任公也處於亂世之中,杜甫的喜與憂他感同身受。滿腔的愛國熱情。

(以前兩個問題為基礎,進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學生對任公憂國憂民的理解)

3、先生為何開篇講到《箜篌引》這首古詩?

明確:有一狂夫,披髮提壺,涉河而過,被水沖走,其妻緊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絕,對江彈箜篌,一曲終,遂投河。王國維先生曾評:“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悽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但他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麼讓他赴河而王呢?是強大到瘋狂的人格力量。這種瘋狂的人格力量就是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義無反顧,是“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視死如歸。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們明知變法會流血,會犧牲卻依然堅定地實施變法的執著與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講時的哀痛可想而知。他為犧牲的戰友而哀,為百姓而哀,為國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寫手法

1、正面(語言、動作、神態、肖像等)

2、側面

2)課堂練習:

學習本文寫人手法,描寫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師。

1、抓住細節,突出特徵;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3、不出現老師姓名、學科。

(五)總結

梁任公為革命奔走呼號,向死而生;為學術篳路藍縷,筆耕不輟;為學生他強忍病體,孜孜不倦。我蒼白的語言無法訴請先生才情之萬一。斯人雖逝,精神長存。先生的諄諄教誨依然如黃鐘大呂般響徹耳畔。(投影顯示《少年中國說》,學生齊讀)

擴充套件資料: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作家梁實秋在聽完梁啟超先生的一次演講後所作的文章。

原文內容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清華學校請他作第一次的演講,題目是《中國韻文裡表現的情感》。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因為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不是因為他是雲南起義的策劃者,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於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這一篇講演稿,後來收在《飲冰室文集》裡。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製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但是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講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

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裡坐滿了聽眾,隨後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講臺,開啟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後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麼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他的廣東官話是很夠標準的,距離國語甚遠,但是他的聲音沉著而有力,有時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們還是能聽懂他的每一字,我們甚至想如果他說標準國語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後約二十餘年,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先生博聞強記,在筆寫的講稿之外,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有時候,他背誦到酣暢處,忽然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敲幾下之後,記憶力便又暢通,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了。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聽他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又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這一篇講演分三次講完,每次講過,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於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

作者簡介

梁實秋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樑治華,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生於北京。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19年以後開始寫詩。1923年8月赴美留學,翌年進哈佛大學研究院,1926年回國,在南京東南大學任教。

後轉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主任,之後任教於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副刊《文學週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經常發表小品評論,後集為《罵人的藝術》。此書和後來的《雅舍小品》、《秋室雜文》,都以文筆幽默風趣形成獨自的風格。著作《雅舍小品》(續集),《浪漫的與古典的》等。是新月社主要成員。

1948年移居香港,後到臺灣,歷任臺灣大學教授,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他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37卷,於1967年出版。

梁實秋1987年11月3日在臺灣去世,享年85歲。

文章層次

課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為寫演講作鋪墊。

從這些簡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這樣的資訊: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是能人、高師。以政治業績為陪襯,突出其學術上的威望和影響。意謂此等能人、高師演講,必定是有分量的。此處為下文具體描寫演講情景張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寫這次演講的主要情況。

這是文章的主體,佔了大量篇幅。

第2段寫梁任公的演講稿,是通過物件寫人,表現人物的精神、作風、修養。行文至此,尚未開始描寫演講,所以也可以將這一段歸併到第一部分,作為演講的又一背景,成為演講的又一鋪墊。

第3段交代演講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人物有老師梁任公和學生,包括作者),並描寫梁任公的形象。描寫形象又著重於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範。至此演講仍未開始,作者先描寫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給讀者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在腦海中帶著這一形象,來欣賞以下各段梁氏演講過程。

第4段寫梁任公的奇特的開場白,以及他的語音語調。他的開場白,足以見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氣質。這是文章中一個亮點。

以下數段正式寫梁任公講課,列舉他的講課內容,他的背誦方式,他興會所至近於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講的效果(樑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學生感動,對文學發生了愛好)。這是梁氏講課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種表現,也是接續“開場白”後的更加深入細緻的精彩描寫。

第三部分(10段):點明梁任公作為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

總之,本文精彩紛呈,高潮迭起,開篇寫梁任公的政治和學術的影響,寫梁任公的演講稿,都是為著渲染氣氛,為後面人物出場鋪設背景,為後面的精彩紛呈蓄勢;人物登場亮相,氣勢不凡,已經頗顯描寫之精彩了;梁氏獨特的開場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梁任公介紹

梁任公即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鼓吹改良主義,堅持立憲保皇立場;倡導“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提倡“新文體”。辛亥革命後,曾擁袁反袁,與段祺瑞合作。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晚年講學於清華大學。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