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高一教案/列表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通用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通用11篇)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文學常識(梁實秋和梁啟超)。

2、學習加旁批的閱讀方法。

3、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4、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教學重點】

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

【教學難點】

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我們先來做一道競猜題:

猜猜他是誰。我對他有四個描述: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曆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他是誰呢?

梁啟超。

同學們學過歷史一定知道梁啟超是個在政界叱吒風雲的人物,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他的政績呢?

戊戌變法、雲南起義、與康有為並稱“康梁”、公車上書。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二、作者及梁任公簡介

提示:

學生應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

《莎士比亞戲劇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飲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梁啟超於戊戌政變逃亡日本後用“飲冰室主人”為筆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憂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國近現代政壇風雲人物,也是學術界一位難得的才子。課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並未從政治家的角度表現先生,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著眼表現其學識淵博以及他自由灑脫的真性情,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讀課文,給課文作旁註

1、提問: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麼印象,為什麼梁啟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參照課後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講特點:

開場白:獨特(謙遜、自負)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穩、睿智)

內容:豐富有趣(博聞強識、學識豐富)

表情:成為表演酣暢淋漓(感情豐沛)

肖像特點: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瀟灑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態:生動有趣(自負、謙遜)

語言:旁徵博引(風趣、博聞強識)

動作:手舞足蹈(自由灑脫)

總之,梁任公是一個有學問,有文采,感情豐沛,沉穩睿智瀟灑,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形象。

2、提問:梁啟超的演講給聽眾留下怎樣的印象?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明確:

深刻印象,從課文中找原句:

⑴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

⑷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⑸於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

4、提問:樑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確:在對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等的細節描寫,在細節和側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徵。

四、理解疑難語句

提問:如何理解“他的廣東官腔是很夠標準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這段話。

提示:梁啟超是廣東人,百日維新中,光緒曾召見梁啟超,命樑上《變法通議》,光緒帝讀後大加歎賞,謂左右:“樑文章寫得好,可就是他那廣東話太難聽。”傳說梁啟超北京話說得太差,光緒聽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讓他辦理譯書局去了。語言的障礙使梁啟超失去了大膽建言的可能,這確令他抱恨終身。後來,梁啟超請夫人教他學習“官話”,等到清華演講時,人們聽到的大概就是這種廣東官腔了。

提問:如何理解“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箜篌引……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這段話。

提示:

這裡說的悲劇是《古詩源》裡記載的一個故事,說“朝鮮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曲,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講稿中是這樣的:“古樂府裡頭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據說是有一個狂夫,當冬天早上,在河邊‘披髮亂流而渡’。他的妻子從後面趕上來要攔他,攔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來梁啟超在演講中是作了即興渲染的。

但是據聞一多先生談到自己學生時代在清華聽梁啟超講授古樂府箜篌引《公無渡河》,又是不同的講法。他說,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詩寫在黑板上,然後搖頭擺腦地朗誦一句:“公、無、渡、河”,接著大聲喝彩,叫一聲“好”!然後再重複地念:“公、無、渡、河,”“好!”“公、無──渡、河,”“好!”“渡河──而死──,當奈──公何!”“好,真好,實在是好!”梁任公這樣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嘆,一聲高似一聲,並無半句解釋,朗誦讚歎過後,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兒子,也在班上聽講。黑板擦過,這首古詩就算講完了……聞先生回憶完後,把聲音壓低,兩手一攤,說:“大師講學,就是這樣!”

五、理清思路

課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演講的一些背景,為寫演講作鋪墊。從這些簡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這樣的資訊:梁任公在政治領域和學術領域都是能人、高師。以政治業績為陪襯,突出其學術上的威望和影響。意謂此等能人、高師演講,必定是有分量的。此處為下文具體描寫演講情景張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寫這次演講的主要情況。這是文章的主體,佔了大量篇幅。

第2段寫梁任公的演講稿,是通過物件寫人,表現人物的精神、作風、修養。行文至此,尚未開始描寫演講,所以也可以將這一段歸併到第一部分,作為演講的又一背景,成為演講的又一鋪墊。

第3段交代演講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人物有老師梁任公和學生,包括作者),並描寫梁任公的形象。描寫形象又著重於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範。至此演講仍未開始,作者先描寫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給讀者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讓讀者在腦海中帶著這一形象,來欣賞以下各段梁氏演講過程。

第4段寫梁任公的奇特的開場白,以及他的語音語調。他的開場白,足以見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氣質。這是文章中一個亮點。

以下數段正式寫梁任公講課,列舉他的講課內容,他的背誦方式,他興會所至近於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講的效果(樑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學生感動,對文學發生了愛好)。這是梁氏講課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種表現,也是接續“開場白”後的更加深入細緻的精彩描寫。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點明梁任公作為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

總之,本文精彩紛呈,高潮迭起,開篇寫梁任公的政治和學術的影響,寫梁任公的演講稿,都是為著渲染氣氛,為後面人物出場鋪設背景,為後面的精彩紛呈蓄勢;人物登場亮相,氣勢不凡,已經頗顯描寫之精彩了;梁氏獨特的開場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結

這篇課文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並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本文擷取作者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中。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2

一、匯入──認識梁啟超

1、我所知道的梁啟超:

請學生談談對梁啟超的瞭解。

2、梁啟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燈片:梁啟超青年、中年時期的活動及其照片,梁啟超子女的照片。

3、師:下面讓我們一起品讀梁實秋的散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梁啟超,去感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課──走進梁啟超

1、聽課文錄音:

伴隨深情地課文朗讀,同學們彷彿回到了清華大學的禮堂,大師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聽完錄音,請大家談談感受。

2、學生談初步感受。

3、評點文章,深入感知。

品人:

活動:

請同學補充:一個的梁任公

讓學生從學識和人品兩方面概括,並嘗試用對聯形式概括。幻燈片出示胡適致梁啟超的輓聯。

品文:

為什麼梁任公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淵博的學識和獨特的熱格魅力,還要歸功於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出示:語言簡練傳神;抒情敘事相結合。

4、總結

三、拓展──緬懷梁啟超

幻燈片出示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片斷。同學們齊讀,感受青年梁啟超的豪情,激發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四、佈置作業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3

【課標解讀】

課標指出:閱讀鑑賞文學作品,應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應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構建文字意義;應引導學生努力做到知人論世,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是本單元中的略讀課文,基本內容不難理解。文章通過對一次演講中的梁任公(梁啟超)先生做精彩生動的描寫,表現了他的性格、氣質和修養。但是文章似淺實深,因為三處韻文的演講表現的不僅僅是任公先生作為一個學者的性格、氣質,更有在那個特殊年代裡所形成的滿腔的愛國熱情。

【學生分析】

學生對這篇課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處的時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經歷比較熟悉,對演講的第三處韻文——杜詩也很瞭解。學生對前兩處韻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課文對這兩處本身的內容沒有解說,也沒有做註解;因此,他們可能比較難理解這兩處韻文的演講中所體現的任公先生的深層情感。

【教學目標】

1、賞析人物的細節描寫,體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氣質以及他的“熱心腸”(愛國熱情)。

2、學習運用“評點法”閱讀文學作品。

【教學重難點】

1、自主評點賞析,從中感受任公先生作為一個學者的性格、氣質和情感,這是教學活動的重點。

2、理解三處韻文、特別是《箜篌引》和《桃花扇》這兩處韻文的演講中表現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從而感受任公先生的愛國熱情,這是難點。

【教學設想】

1、介紹評點的基本方法,喚起學生評點嘗試的熱情,引導學生進入評點賞析。

2、以小組成員互幫互促的方式進行核心活動,讓所有同學真正參與進來。

3、對於難點,由教師介紹相關背景資料,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探究。

【教學方法】

仔細揣摩,評點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金聖嘆這個人嗎?金聖嘆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我想,同學們知道他主要是因為他評點了一部《水滸傳》,他還評點了《西廂記》,他的評點精彩、生動、富有獨特的見解。今天,我請大家也來當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評點,評點賞析梁實秋的文章《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二、評點示例。

1、金聖嘆評點《水滸》示例

林沖尋思:“怎地好?”放下花槍、葫蘆在雪裡;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搬開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林沖把手床上摸時,只拽得一條絮被。

金聖嘆評點:文中寫情寫景處,都要細細詳察。如照顧火盆,則明林沖非失火也;只拖一條絮被,則明林沖明日原要歸來,今止作一夜計也。

2、評點基本方法小結

選取細節

挖掘內涵

簡潔表達

三、學生合作探究,自由評點,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氣質和情感。

1、自讀課文,選取人物的細節描寫,揣摩這些描寫表現了任公先生什麼樣的的性格、氣質和情感,作簡單批註。

2、分組合作探究,對選取的細節挖掘內涵,簡潔表達,批註在文字周圍空白處。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選組長組織本組評點,主要是監督組內每位成員積極參與,做到人人開口說動手寫;

②任選三處進行評點,每處在每個成員發言完後將意見集中形成簡短的文字;

③評點完後,推選一位組員發言,將本組評點得最精彩的一處展示出來。

3、推薦發言,交流評點。

4、自由發言,補充評點。

5、教師對照前面介紹的評點方法的三個方面,對學生的評點進行小結。

四、教師介紹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再次探究,使評點中對內涵的挖掘更深。

(一)關於《箜篌引》

1、朗讀體會感情

2、解讀內容

公無渡河。——勸誡:不該渡,不能渡,這一點甚至連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質疑:不能渡,最終還是毅然渡了,究竟是為什麼呢?

渡河而死;——結局:渡河導致了悲劇。

其奈公何!——追思:我們又能對他做些什麼呢?

3、問題探究

你如何評價這個人的行為?任公先生在講這首詩時表現出怎樣的情感?為什麼會有這

種情感?

(二)關於《桃花扇》

1、簡介內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戲曲,是悲嘆明朝滅亡的。這裡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

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後自縊身亡。

2、問題探究

任公先生在講這處韻文時為什麼會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這樣激烈的表現?

(三)總結三處韻文的演講中表現的任公先生的愛國熱情。

講《箜篌引》,他想到救國理想的破滅,想到同志的犧牲,心生悲情;講《桃花扇》,他為國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講杜詩,他為失地的收復張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無不源於他對國家對民族命運的關切,源於他滿腔的愛國赤誠。而這種愛國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歲就考入清華的天才學子梁實秋,使這次演講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於二十多年後他還能記憶猶新。

(四)教師對第二階段的評點進行小結。

評點賞析還要注意知人論世,結合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經歷、遭遇,這樣,評點就會更深刻,更精彩。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用評點的方式賞析了這篇文章的細節描寫,從中感受到了梁啟超先生的性格、氣質,還有他的“熱心腸”,也就是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同時我們看到,學習寫人記事的文章,關鍵是抓細節,於細節的揣摩中見人物性情。評點法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只要是自己的書,同學們不妨在閱讀時隨時圈點批註。等什麼時候你把一本大部頭的著作評點完了,說不定另一個“聖嘆”就產生了,他也許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劉什麼的。

六、課堂反饋。

讓學會簡單說說自己這節課的收穫,比如是否有了評點的意識,是否基本學會了評點。

【板書設計】

[講《箜篌引》:悲理想破滅

情感悲同志犧牲]愛國

熱心腸[講《桃花扇》:哭國家衰亡]熱情

[講杜詩:笑失地收復]

【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的第四步——教師引導探究後,由於感到時間可能不夠,所以沒有進行小結。其實,還是應該提醒學生:評點賞析、閱讀鑑賞文學作品要善於知人論世。這是猶豫造成的遺憾。

2、課件中的板書設計在上課時沒有展示給學生,這是疏忽造成的遺憾。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感受與鑑賞:通過品讀人物,激發學生想象的情感,瞭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點以及作者的評論與感受。

2、積累與整合: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方法,學會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3、應用與拓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知人論世。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是梁啟超於戊戌政變逃亡日本後用的筆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1895年追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著述豐厚,合編為《飲冰室合集》。(字詞落實及相關背景資料,請參照“狀元橋”)

二、合作探究。

為一代大師試著評改文章,給他寫評語,做旁註。可評點精彩描寫,可給作者挑毛病,如語法錯誤……

1、四人一組討論交流,語法問題當時解決,題目、文章寫法等問題可寫在黑板上。

2、學生質疑解答

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3)不少人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產生……興趣)

3、質疑用詞寫法:

“禿頭頂”不是在醜化梁啟超嗎?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麼作用?

寫我二十多年後渡河,用意何在?

“熱心腸”體現在哪裡?

探究明確:

“禿頭頂”如實描寫,無損人物。“光芒四射”是讚美之詞。

十六個字二十多年後作者仍記憶猶新,凸現梁任公才華橫溢。

側面烘托梁任公的才華。

“熱心腸”,本義:待人熱情,做事積極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熱腸,文中“熱心腸”指樑先生用他的一腔熱血,一腔愛國熱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對優秀作品的理解,學術人格的魅力來感染人,教育人。照應第8段。

4、評點大師:作旁註:

走進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註:如實描寫人物肖像,氣度不凡,布衣難掩其風采。

啟超沒什麼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

旁註:謙遜又自負,風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背誦下來了。

旁註:獨特的方式,個性的動作,表現先生博聞強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張口大笑了。

旁註: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來大學問家能有幾人?

三、閱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通覽全文,找出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評價?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

“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演講,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

“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

“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可見,作者對於梁啟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麼印象,而梁啟超先生卻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問:梁啟超的演講給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樣突顯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點——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

外貌神態特點——風神瀟灑,左顧右盼,光芒四射。

(4段)獨特的開場白(謙遜自負)描語言。

(5段)深情朗讀《箜篌引》(意韻豐厚)。

(7、8段)演講時敲頭回憶(自然可愛)動作特點。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自由灑脫)舉行動。

我們在細節描寫中看到了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風範,他語言的詼諧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的動作。這裡不僅看到了樑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從中感受到作者乃至眾人對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這次演講中,除了這些細節的刻畫,還有哪些側面能夠顯現出梁任公的性格特點?

“我在聽完先生這篇演講後二十餘年,……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

生動激昂,意韻深厚的演講深深地打動著人們,而作者從側面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真實灑脫的梁啟超,這其中融會著他人生的感悟以及瀟灑不羈的真性情。

小結:梁啟超的名氣在於他的政治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可文章並未從政治活動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現梁啟超,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講演時的神態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寫人顯情中透露著方法,我們要學在描語言、立外貌、舉行動、抓側面中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有學問”,“有文采”這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下面重點分析“有熱心腸”。

1、先生講到《桃花扇》,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梁啟超想到變法的失敗,光緒帝被囚。他為國家悲,為民族悲,為百姓悲。

2、為何講到杜甫的詩,“先生又張口大笑了”?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久久壓抑在杜甫心頭的陰霾終於煙消雲散,他自然喜極而泣。任公也處於亂世之中,杜甫的喜與憂他感同身受。

3、先生為何開篇講到《箜篌引》這首古詩?

明確:有一狂夫,披髮提壺,涉河而過,被水沖走,其妻緊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絕,對江彈箜篌,一曲終,遂投河。這種瘋狂的人格力量就是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義無反顧,是“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視死如歸。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們明知變法會流血,會犧牲卻依然堅定地實施變法的執著與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講時的哀痛可想而知。他為犧牲的戰友而哀,為百姓而哀,為國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說說本文從哪些方面寫出了人物的什麼特點?模仿這些寫人手法,描寫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師。

要求:

1、抓住細節,突出特徵;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六、總結。

梁任公為革命奔走呼號,直面生死;為學術嘔心瀝血,筆耕不輟。斯人雖逝,精神長存。先生的諄諄教誨依然如黃鐘大呂般響徹耳畔。讓我們一起來誦讀《少年中國說》中的片段。

板書設計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

演講特點:開場白——獨特

聲音——沉著有力、巨集亮激亢

內容——豐富而有趣

表情——成為表演、酣暢淋漓

人物特點: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健)

氣質(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講演時的神態、語言、動作——生動有趣,旁徵博引,手舞足蹈

(自負、謙遜、博聞強識、自由灑脫)

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5

【三維目標】

1、外蒐集梁啟超的事蹟,以全面瞭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並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尋資訊,把握文章內容。

4、揣摩分析,借鑑寫作技巧。

【教學重點】

分析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的。

【教學難點】

學習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價和感受的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儀或展示臺和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提問:“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的壯語是誰?引出作者和課題。

二、簡介作者,介紹梁啟超的生平事蹟,增加學生對該文閱讀的興趣

三、推進新課

聽錄音帶並提出以下問題:

1、在你們心目中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樑先生的演講效果怎麼樣?何以見得?

自由朗讀,分組討論下面問題:

1、從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啟超有什麼特點?作者梁實秋是怎麼表現人物特點的?

2、這篇文章在選材上有什麼特點?

四、問題探究(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本文寫梁啟超為什麼只談學術造詣不談政治作為?

2、如何品味對梁啟超的外貌描寫?

3、本文的情感表達有什麼特點?

4、如何看待本文的簡練文風?

(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在課外查詢的資料並結合自己的看法發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見。)

五、課堂小結

作者這精彩而飽含深情的回憶性文章讓我們感受了一位歷史偉人的真實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學們學完本文後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示。

六、佈置作業

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哪位老師的一節課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板書設計】

演講特點人物特點

形象有學問

幽默有文采

動情熱心腸

率真幽默率真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6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語文必修第三單元第三篇文章,本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單元,而本文是梁實秋先生選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而成的,通過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表現了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文章開篇介紹梁啟超,結尾評論梁啟超,中間按梁啟超講演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評論。結構層次清晰,語言風趣而又飽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擬訂一課時。

目標解讀: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字簡練、傳神、典雅的語言。

2、學習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3、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作方法。

4、感受梁實秋對師長的敬愛之情。

重點難點:

1、總結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學習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2、通過關鍵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閱讀《金太陽導學案》,提示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2、教師準備好朗讀視訊(音訊)等多媒體素材,讓學生搜尋梁實秋的一些事蹟,全面欣賞他的人格魅力。

學法指導:

運用默讀法和圈點勾畫法,對文中精彩的語句作旁註。

合作小組功能發揮:

1、閱讀課文,討論思考,做好標註。

2、閱讀文字,分組討論,各小組展示、辯論,發表見解。

學習流程設計

預習環節(20分鐘)課前自習完成。

1、明確學習目標,朗讀課文,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4分鐘)

2、完成《金太陽導學案》“預學區”內容,積累語言基礎知識。(8分鐘)

3、課外蒐集梁實秋的事蹟及其他作品。(3分鐘)

4、自主學習導引:樑先生的這次演講,效果怎麼樣?何以見得?(5分鐘)

課堂環節(40分鐘)

目標明確:(1分鐘)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字簡練、傳神、典雅的語言。

2、學習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

3、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作方法。

4、感受梁實秋對師長的敬愛之情。

一、匯入課文(1分鐘)

二、預習檢查(5分鐘)學生回答,教師糾錯。

1、檢查《金太陽導學案》“預學區”內容的完成情況。(4分鐘)

2、作家作品、背景介紹。(1分鐘)

三、合作探究(33分鐘)

1、學生朗讀課文,感知內容。(3分鐘)

2、問題探討(25分鐘)

探究<1>:作者是怎樣表現梁任公的特點的?(4分鐘)

(點撥:聯絡梁啟超的思想經歷、時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關內容。開放性問題,學生各抒己見。)

探究<3>:賞析文章妙句。(學生分組討論,發表見解,做好標記)(12分鐘)

(點撥:抒情方式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展示)

四、課堂訓練:導學案第三層級第1題。(4分鐘)

五、課堂小結(1分鐘)

固學環節(課後完成,約20分鐘)

1、作者說:“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格調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你對這種主張有什麼看法?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認識。形成約200字文字,寫在作文字上面。

2、完成固學案第1--5題。10分鐘

六、預習作業佈置:看教材63——64頁,預習寫作訓練。10分鐘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全文,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理清文章從整體到區域性的寫作思路以及通過敘事表現人物的手法,透過具體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閱讀方法習慣,訓練邊閱讀邊標註旁批的好習慣;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憂國憂民、關心大事的精神品質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的。

教學難點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的。

教學方法講讀法、問答法

預習要求查詢生字詞,認真閱讀文章,找出文章當中給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並仿照研討與練習第一題做好旁註。

教學過程

1、匯入

相信同學對於梁啟超在歷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瞭解,所以老師補充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誌《新小說》。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中國學者。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圖書館學。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餘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

作者簡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同學們可以在課後的閱讀來進一步體會。蘇振元曾這樣評價:他記述人物很有特點,善於擷取一、二或幾個印象鮮明的片段來刻畫人物。現在我們來找出這些片段,並且進一步分析糧食去是如何通過這些片段來刻畫梁啟超這一人物的!

2、文字解讀

請同學迅速瀏覽文章,疏通文章當中的精彩段落,待會兒請同學起來回答。結合同學的答案,歸納出六個片段。分別包括梁啟超的演講稿、第一次亮相、他的開場白、以及演講過程的朗誦、背誦、表演三個片段。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重點品讀這六個片段。

片段之一:

關於演講稿這一通過物件來寫的方法同學們比較容易理解,我在這就不多介紹了!要提醒同學們的是學習做旁註。可以結合課後練習題第一道。做旁註是一道基本功。所謂“不動筆墨不成書”,接下來的解讀,邊閱讀邊標註旁批。

片段之二:

至於,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對任公肖像的描寫,請同學齊聲朗讀出場時的形象。通過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雖然寫相貌一般,但我們看到了內在精神的不一般,這就是什麼的寫法?(抑揚)

片段之三:

進入第四段,引導學生朗讀開場白“啟超沒有什麼學問,可以也有一點咯”,這種開場白經常聽到嗎?(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實秋除了寫了開場白,還寫了什麼呢?(動作)哪些動作呢?(“掃”“翻”“點”三個動作)提煉出正是通過語言和動作描寫的結合準確地寫出了氣度非凡的學者風範。

片段之四:

進入朗讀的片段,首先老師給同學們介紹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述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朝鮮水兵在水兵撐船巡邏時,見一個白髮狂夫提壺渡江,被水沖走,他的妻子勸阻不及,悲痛欲絕,哭泣到:勸你不要渡河,你還是要渡河,這下落入水中,你讓我怎麼辦?她取出箜篌反覆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

我們再來看這首詩,你認為詩中出現了幾個人物?(兩個。一個是硬要渡河的人,一個是勸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嗎?(渡了)結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評價這個人的行為?(自作自受,活該!)(執著)

老師比較傾向後一種解釋。王國維曾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悽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任公先生講這首詩時這般感慨,這樣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執著,一種直面死亡的勇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樑對白髮狂夫寄予了怎樣的感情?(敬佩)勸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雖然事情的發展會以生命為代價,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從表面看來這是反映一個至情至性的愛情悲劇故事,但隱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傾向與立場。他就如那位白髮狂夫般堅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仍執意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頗有“飛蛾撲火”亦絕不後悔的氣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經受了維新變法失敗的慘痛打擊後仍不畏懼退縮,堅持鬥爭(隨後策劃了雲南起義等)的堅毅意志。梁實秋和梁啟超都是經歷了歷史滄桑的人,對歷史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黃沙彌漫,黃流滾滾,如此蒼茫的景象讓人想起了當時滄海橫流的中國現狀,梁啟超作為政治風雲人物站在風雲變換的浪尖口,可是他卻壯志難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們知道箜篌引中的那個白髮狂夫很執著,梁啟超不也是個執著的人嗎?他在末世即臨時力挽狂瀾,為改變中國的面貌勇敢前行!任公先生所以選擇這首詩作為例子,其實正是在執著地反映自己內心的堅持與理想,這也是他的講解為何能夠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後仍記憶猶新的原因了。

請同學們默讀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誦效果如何?你通過什麼而得出結論?明確:有情節、起承轉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畫出一出悲劇

——文采出眾、表達到位、技巧純熟(正面描寫)

作者聽後20餘年渡河時仍能觸景生情,回憶當年事

——演講內容、效果深入人心,照應首段末句(側面描寫)

片段之五:

朗讀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誦出色體現在哪裡?觀眾有什麼明顯的反應?

明確:出色——能夠脫稿演講,博聞強記

(博聞:隨時引證許多作品;強記:成本大套地背誦下去)

觀眾反應:他記不起來,觀眾屏息以待;他記起來時,觀眾跟著他欣喜。

(他的背誦十分牽動人心,讓觀眾的情感完全跟隨他而起伏)

這是樑講課的背誦方式,由《箜篌引》過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誦,足見先生的淵博學識、博聞強識。同時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記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禿頭”,形象而風趣,彷彿樑先生就在眼前,動作很滑稽,讓人忍俊不禁。而“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跟著他歡喜”更是從側面寫出了樑的演講已經深深地感染了聽眾,寫出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

這就告訴我們,寫好一個人,除了語言肖像描寫外,還可以有哪些描寫使人物更生動?

明確: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

片段之六:

同學們,接著看下一個片段。作者又為什麼說“先生的演講,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

明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頓足、狂笑、太息(感情相當投入,語言動作並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表現了他的自由灑脫、酣暢淋漓的特點,可見先生是一位感情豐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學者,絲毫沒有“大家”的做作與雕琢。這也是樑的獨特之處。

作者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舉了哪些事例?

明確: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張口大笑

他講到《桃花扇》時為什麼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過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歷史劇,作者“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抒發了對末世既臨無可挽回的嘆息,他就是想通過一對情侶的悲歡離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業毀於何人敗於何事,從而引起人們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梁啟超在這次演講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演講的時候,他心中的豪情會觸景而生,世事變遷,往事如夢,自己雖然沒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潛流決不會蕩然無存。請看大螢幕,課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禎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禎帝關梁啟超什麼事哦?他在哭誰?對,光緒帝,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梁啟超依靠光緒皇帝推動變法的希望化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標落空了,他怎麼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經追隨的皇帝,悲的是國家的衰亡,他的'悲在於他的一腔愛國情懷!”

他講到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時,為什麼又於涕泗之中張口大笑?

杜甫和梁啟超都是熱心腸的人,杜甫52歲寫這首詩的時候,延續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復,喜極而涕,手舞足蹈,驚喜欲狂,而梁啟超處在風雨如晦的世紀之初,又何嘗不希望光復中華,民族富強、國泰民安呢?當他讀到劍外忽傳收薊北時,張口大笑是因為他在感受“劍外忽傳收中華啊”喜悅啊!一個人的情緒完全跟隨國家的命運而起伏不定,因國家的悲而悲,因國家的喜而喜,這正是憂國憂民的體現。

那麼,作者對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話概括。

明確: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點明任公先生作為學者所體現出的風采,同時也很好地表達了作者對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梁實秋選取了能夠體現“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的片段。前面的三個片段是做鋪墊;而後面三個比較直接記述。梁實秋就是將以上的六個片段串聯在一起,為我們活畫出了梁啟超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蘆”。這種“冰糖葫蘆式”的寫法,以片段寫人,並在片段中運用多種寫法(如抑揚、正側面描寫、語言、動作等等),正是梁實秋為我們活畫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佈置作業:

相信通過本文的分析,同學們對梁啟超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言為心聲”寫一個片段,題目為“任公,我想對你說......”。

請同學結合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在歸納總結閱讀體會的同時,寫一個老師上課的片段,題目為《記***老師的一次上課》。

反思:

梁實秋的這篇散文,是一篇記事寫人的佳作,也可說是一位大家在回憶、紀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學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課題後,我沒有急於動筆,在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再次獨立閱讀文字,記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個人體驗,然後再由文字延伸開去,閱讀有關梁啟超的評傳,梁實秋回憶自己老師梁啟超的其他篇章……隨著閱讀的深入,有關梁任公先生的海量資訊撲面而來。但賽課有時限,哪些內容是我備課時應該讀的?哪些內容又是自己讀完後應該吸納的?學會取捨是這次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大量閱讀後,我必須對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積累做出取捨。斟酌再三,我認為學生在自讀時沒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須要教的難點;本文與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質處,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學重點。基於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①圈點評註,體會精彩的人物描寫,感受一代國學大師的氣度、風範。②合作探究,領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愛國情懷。③感染薰陶,秉承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精神。其中目標①是本文的特色處,毫無疑問是教學重點;同時學生對包蘊於文字背後的樑先生的一腔愛國熱情,容易被忽視,理解起來難度就較大,目標②理應要確定為教學重點;而目標③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結束時再齊誦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來強化。這樣取捨後教學思路清析,課堂板塊化,教學過程流暢。

實際教學時,我注意根據學生的狀況不斷作出調整。就公開課而言,沉悶無生氣的課堂,必然導致教學面貌的難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考慮上課學校的生源狀況,我為“圈點評註”這個環節給出了範例,從實際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進入課堂後,舉目四顧,女同學佔了班級的大多數,我又及時更改了開場白和導語;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語言更有抒情性,內容更加文學化,切近女同學的欣賞興趣;因為所教班級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難度上也適當降低了,特別是不在問題設定上為難他們,例如在講到側面寫時,原來設定的問題是:“課文中有些句子並不是在描寫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們刪去,你同意嗎?”這樣的激發容易誤導學生,陷阱的設定也不利於教學的順暢進行;後改為:“大家看看這些劃線的句子,沒有有描寫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們刪去嗎?”既沒有繞彎子,又啟發了思考。

由於備課和教學時,較準確地確定了內容,備課與課堂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雖然是普通班,女生又佔了大多數,但教學中師生互動貫穿始終,以學生的接受狀況和程度,來決定教學的流程,上述教學任務得到了比較好的達成了。

回思整節課教學也留下了諸多遺憾,筆而記之,留存為今後的明鑑。

由於考慮到時間因素(32中一節課只有40分鐘,當然自己也應該在教學內容的取捨上更科學些),教學難點感覺還沒有充分講透徹,——“公無渡河”的“公”字所指沒有展開,屈原、林覺民的好素材準備了,卻沒來得及提到,不無遺憾!

另外一個遺憾是,板書設計沒有隨著教學展開及時跟進,有時等到下一個環節開始了,才發現前一個環節要板書的內容卻遺漏了。這節課漏寫的板書有“正面描寫繪神采、側面描寫襯影響、細節白描畫神韻”,都是總結人物描寫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書。在我自己,精心設計的板書沒有展現出來,彷彿衣錦而不能還鄉。也期盼我校的教學樓投入使用,多媒體教學實現能常態化,讓自己在多媒體的講臺上操作自如,顧此而不致於失彼。

最後我要誠摯地感謝這次教學大賽,它讓我真真切切地湧起了讀書的渴望,這種渴望只有在大學時才那麼強烈的存在過。從學校選拔出來,暑假開始我就圍繞課本開始了我的讀書生活,先後讀了巴金《隨想錄》、豐子愷《緣緣堂隨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讀書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變了我的生活,心態不再那麼繁蕪浮躁,每晚枕書而眠,恬淡安然。對一個語文教師老師來說,深厚的學養是職業的根基;語文教師如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參考書來應付教書,那樣的生活是無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學參考書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讓讀書成為自己的生活常態和持續熱望,將是這次大賽給予我的最大收穫!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文學常識(梁實秋和梁啟超)。

2、體驗學習加旁批的閱讀方法。

3、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1、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2、從課外蒐集梁啟超事蹟,讓學生講述,以全面瞭解其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分析梁啟超的形象特徵,瞭解其人格魅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匯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國》,歌中有這樣一句詞:“少年強那中國一定也很棒。”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正當我們華夏處於孱弱捱打地位時,有一位先驅就曾滿懷豪情與希望地說出了類似的壯語:“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這個人是誰?——梁啟超。他是今天我們語文課堂的主角,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記憶走近梁啟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簡介:

1、梁實秋:

梁實秋(1902——1987)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生於北京。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創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2、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是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學術大師,有中國近代“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匠之稱。他的一生,經歷了晚清與民國兩個時期,他的業績,主要包括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

1891年梁啟超師從康有為,求學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1895年追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

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稱帝,在戰爭中發揮了“一支筆強於十萬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啟超感憤于軍閥的黑暗統治,離開政界,轉而專注於學術和教育事業,受聘南開大學,主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與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等合稱為清華四導師。擔任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館長,此外,還在全國各地進行巡迴演講。在學術研究方面獲得較大成功,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一生著述巨集富,著作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達一千四百萬字,結集為《飲冰室合集》。

三、誦讀全文,整體感知

1、學生誦讀全文,標記文章段落。

2、教師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標註生字讀音。

戊戌政變(wùxū)顯宦(huàn)叱吒風雲(zhà)蒞臨(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暢(hān)薊北(jì)涕泗(sì)

四、研習課文:

1、據作者回憶,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包括不少顯宦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但他們卻沒有給他留下什麼印象,而梁啟超這次演講卻不同。為什麼他的演講能讓人記憶猶新?也就是說他的演講有何特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梁啟超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參照課後習題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

明確:①外貌:其貌不揚(外在的平凡普通,內在穩重、瀟灑自信)

設問:“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略帶貶義,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梁任公會不會影響他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實地描寫,個子矮小並不影響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長江老是被人取笑,說他太矮了,他卻說“濃縮是精華”。

分析:這句外貌描寫文字不多,但很傳神。可以分兩層:前一層寫身材、肖像、衣著,後一層寫精神氣質,也就是說既寫實相又寫神采,著重於表現神采。貌不驚人的樑先生就是用其內在的光芒點亮整個會場。

②開場白:獨特(謙遜、自負)

設問:“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謙遜”“自負”這不是矛盾嗎?怎麼理解?

分析:這是一個欲揚先抑式的自我介紹。他首先是謙虛,但他是名人,給清華學子作演講,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還過分的謙虛就是驕傲了。這裡的“自負”是他自信的表現,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學貫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礎上的。

分析:這個開場白非常獨特,演講者謙遜、自負的氣質讓人耳目一新。

③神態:生動有趣(自信、謙遜,讓人感受到其幽默、隨和的個性)

④聲音:沉著有力,洪亮激亢(從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穩、睿智)

⑤內容:豐富有趣(博聞強記、學識豐富)

⑥語言:旁徵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誦(風趣、博聞強記)

設問:寫先生背書時敲打自己的禿頭這一細節有何妙處?

分析:盡顯其率真、風趣的個性,細節描寫格外生動。

⑦動作:手舞足蹈(自由灑脫、率真的個性)

設問:為什麼說“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頓足、狂笑、太息,喜怒哀樂皆行於色,感情相當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總之,這次演講是相當成功的,演講者、演講內容、演講時的表情神態甚至是演講時的一個小動作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過這次演講,我們也認識到梁任公是一個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直爽率真,認真細緻,風趣幽默,謙遜而自

信,穩健而瀟灑的學者形象。

2、以上是我們分析的樑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話概括了樑先生的形象,同學們能找出來嗎?該如何理解?

明確:“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有熱心腸”該如何理解呢?他講《桃花扇》時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講杜詩時“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對社稷民生的熱心腸。《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個人離合之悲,寫大明王朝的興亡之感,寫的是亡國悲劇,梁任公講到此處,自然想到此時的國家軍閥割據,戰爭連連,生靈塗炭,不禁悲從中來,怎不會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詩,言官兵收復失地,青春作伴還鄉之樂,梁啟超在講到此詩時“涕泗交流之後張口大笑”同樣表現了他對收復祖國大好山河,實現祖國統一的渴望。可見,他的悲歡皆關社稷民生。儘管文章開頭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責任感。

“熱心腸”一詞不免使人想起“飲冰室”的由來,“飲冰室”是梁啟超故居書齋。“飲冰”一詞源於《莊子人世間》:“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內心之憂慮。當年,梁啟超受光緒皇帝之命,變法維新,臨危受命,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交煎,梁啟超內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飲冰”一詞,來表達自己內心之憂慮焦灼呀。

他晚年不問政治,專心學術,講學育才,極為辛勤:捐募基金,興辦中國公學;組織共學社;先後在南開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學府講學,就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梁啟超晚年拖著病體,還是滿懷熱情地培育青年學生,實踐了自己所說的“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座”。這也是“熱心腸”的體現,熱衷於學術及教育。

3、同學們在文言文單元學習了一些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啟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確:通過對他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等的細節描寫,在細節和側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徵。側面描寫如:作者對樑先生演講的深刻記憶,“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的演講效果

等。

4、我們已經給一代大師的文章寫評語,做旁註,接下來給他挑毛病,如語法錯誤。

①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②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③不少人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產生……興趣)

這種現象在那時是無可厚非的,因為當時白話文剛剛興起,用字和語法並不規範,但現在同學們切不可犯這樣的錯誤。

四、寫法探討

梁實秋說:“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這句話強調的重點是文章要短不要長,至於文章的深、遠、高也強調了,但不是強調的重點。確實簡練是一種很好的文風,但語言簡練,並不等於語言貧乏。梁實秋是自覺追求文體簡潔沒的作家,全文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句子都不長,卻字字珠璣,富有

文采,以形傳神。你能找出哪些簡潔而傳神的語言?

明確:寫演講過程中的動作,“走上”“開啟”“一掃”“眼睛向上翻,輕輕點一下頭”;在背誦記不起下文時,“敲打他的禿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活畫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學者形象。

演講完後,寫“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僅兩句話,極有形象感。

文章最後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帶水,使人意猶未盡。

五、小結

這篇文章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並表達了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本文擷取作者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

六、知識連結

1、《箜篌引》這首詩歌據說是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

古今注: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撐船擺渡,望見一個披散白髮的瘋顛人提著酒壺奔走。眼看那人要衝進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後面呼喊著不讓他渡河,卻已經趕不及,瘋癲人終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撥彈箜篌,唱《公無渡河》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其聲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聲向妻子麗玉作了描繪,麗玉也甚為悲傷,於是彈拔箜篌把歌聲寫了下來,聽到的人莫不吞聲落淚。麗玉又把這個曲子傳給鄰居女兒麗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訊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嚐,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驚喜的洪流,一下子衝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湧。

“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第一個浪頭。

第二聯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更高洪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第三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首”,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想到這裡,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想象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麼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像是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

3、梁啟超

《少年中國說》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4、相關故事:

①1925年陰曆七月初七,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啟超出席證婚。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勸過徐志摩,礙於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但在婚禮上樑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

②大義滅親,披麻戴孝:為了實現自己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梁啟超從風風雨雨中走過56個春秋,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恪守一份書生本色,以情誼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師徒之間,由於梁啟超頗有主見,對康有為並不完全惟命是從,康有為對他很惱火,尤其是梁啟超違揹他的意願,暗中與孫中山協商合作方案,事雖未成,康氏卻耿耿於懷。面對康有為違背歷史發展潮流,追隨張勳復辟帝,為宣統帝草擬“詔書”,梁氏大義滅親,討伐復辟逆流時,也拿康有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罵“樑賊”。梁氏身為弟子,事後依然心繫師門,胸無城府。康氏謝世時,他主持身後,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聲,率清華國學研究院眾弟子在法源寺開弔3日。每當來人行禮,又是他始終站在孝子位置,答禮不疲。

③不同尋常的寬容:1926年3月8日,梁啟超因尿血癥入住協和醫院。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點黑,診斷為瘤。手術後,經解剖右腎雖有一個櫻桃大小的腫塊,但不是惡性腫瘤,梁啟超卻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複診為“無理由之出血症”。一時輿論譁然,矛頭直指協和醫院,嘲諷西醫“拿病人當實驗品,或當標本看”。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被西醫割錯腰子”案。梁啟超毅然在《晨報》上發表《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公開為協和醫院辯護,並申明:“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手術之後才過3年,梁啟超就逝世,身體素質原本不差的梁啟超走得如此匆忙,顯然與協和醫院的那個醫療事故有關,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個好腎,但他以生命的名義留下一方寧靜,托起一份寬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間爭鬥都黯然失色的寬容,讓生命個體由此超越和昇華。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2學習加旁批的閱讀方法

3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二、教學重點:

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

三、教學難點:

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方法:

賞析法討論法朗讀法

六、教學用具:

生字詞卡片投影片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匯入:同學們有聽演講的經歷嗎?大家能從演講中看出演講者的性格特點嗎?梁實秋就可以做到,他從梁任公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活畫出梁任公的性格特點。同學們學過歷史一定知道梁啟超是個在政界叱吒風雲的人物,有哪位同學能為老師介紹以下他的政績呢?(戊戌變法雲南起義與康有為並稱“康梁”公車上書)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學生應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樑治華

成就: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作品:《雅舍小品》(續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3、七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確定的字詞讀音,並思考:

A文章記敘了梁啟超的哪些情況?

B他的演講給聽眾留下怎樣的印象?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1)齊讀生字詞

戊(wù)戌(xū)叱吒(zhà)蒞(lì)臨迥(jiǒng)異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暢

薊(jì)北

(2)回答思考問題

A明確:音容笑貌學者風度

B明確:深刻印象從課文中找原句

①過去也有不少顯宦,以及叱吒風雲的人物,蒞校講話。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記得清清楚楚,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高等科樓上大教堂裡坐滿了聽眾,隨後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記得他開頭講一首古詩。

④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⑤於是我想起了從前的一段經歷,筆而記之。

4、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麼印象,為什麼梁啟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參照課後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討論結束後,每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學釋出討論結果。釋出內容包括特點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組每位代表限說最多兩個特點。最後特點+代表人數最多的一組為勝。勝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學或老師朗誦課文。

5、朗誦課文

6、補充《箜篌引》、《桃花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內容

八、課後作業:

找出文中細節及側面描寫的地方,想一想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九、板書設計:

梁任公演講特點

開場白:獨特(謙遜、自負)

聲音:沉著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穩睿智)

內容:豐富有趣(博聞強識學識豐富)

表情:成為表演酣暢淋漓(感情豐沛)

肖像特點: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

步履穩健

氣質風神瀟灑(瀟灑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態:生動有趣(自負、謙遜)

語言:旁徵博引(風趣、博聞強識)

動作:手舞足蹈(自由灑脫)

十、教學後記:

這是我實習中上的第一堂課,由於沒有經驗,對時間的把握不好,課堂前半部分留給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時間太多了,以至於沒有完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對《箜篌引》、《桃花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內容的補充要留到下節課才能完成。但課堂過程中以討論和結果釋出會的形式非常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節課學生的參與度很高,絕大部分的同學都能積極思考,並敢於回答問題。但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沒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簡單的表揚鼓勵外,我不善於把學生的思考結果與自己的板書設計結合起來,授課過程中比較拘泥於教案,顯得不夠靈活。

總的來說,這節課的優點是教態自然、大方,聲音清晰洪亮,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在於時間掌握不好,拘泥於教案。

第二課時

1、匯入:上節課我們討論了梁啟超在演講中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也以新聞釋出會的形式總結了這些特點,這節課我們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樣在行文中展現這些特點,刻畫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們來根據上節課的學習總結一下樑的形象。

明確:撇開政壇上的樑不說,在文壇上,樑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睿智瀟灑,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形象。

3、樑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確:在對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等的細節描寫,在細節和側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徵。(舉例:課文原句)

4、本文是敘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敘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對樑的敬仰、欣賞、讚美之情是怎樣抒發的?

①直接表達

A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

B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強烈多少倍。

C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達

A我很幸運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B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C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對此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達

A描寫外貌,著重於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範。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純粹是動作描寫,但讀者仍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標題“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學生的輩分稱呼樑,已是一種尊敬和愛戴。

教學後記:

第一次真正站上講臺面對學生,總以為會緊張得語無倫次,但事實上,當我看到教室裡一張張稚氣的臉時,心裡充滿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準備好的程式,我可以順利的展開教學內容,學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錯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課就在緊張、興奮中匆匆而去了。總的來說,這兩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在課堂中也有所體現。不足之處在於,對考點的把握還不到位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

⑴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表達交流能力。

⑵學會“寫人凸顯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⑴感知偉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並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所謂品文就是品賞文章。所謂品人就是品評人物。

品文是從教書的角度觀照這篇文章,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以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從育人的角度觀照這篇文章,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以對學生的心靈進行薰陶,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評價標準】

只要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點收穫,就應該給予鼓勵和肯定,並作出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如:能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與人合作、共同探究;會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達等。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可能問題及預案

一、匯入新課(競猜題:猜猜他是誰?)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曆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餘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詩經》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們就要走近這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人物──梁啟超。

二、課文分析(品文與品人)

問題設計:

梁實秋是名人,他以創作散文小品著稱。今天,我們要把他頭上的光環拿下來,就當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寫的,大家試著批改他的文章,給它寫評語,作旁註。

教師積極參與小組討論,並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明事知理

啟發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步驟:

1、學生與作品作者交流: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並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生生、師生交流:讓學生帶著獨立思考後的結果,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展開討論,最後拿出小組的意見;

3、生生、師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就某一個問題闡述本組觀點,以求最終解決問題。

能夠通過本課的學習,積極思考,悟出其中所蘊含的事理。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激發學生崇敬之情及閱讀興趣。

學會分析與概括,學會表達與交流,並賞析文章寫人的技巧

讓學生明事知理。

學生對答案是否有統一標準,可能會有疑慮。此時教師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敢於發表自己的新見,以實現閱讀的個性化目標。但要強調一點:任何觀點的背後,都得有論據作為支撐,你得自圓其說。

學生的感悟可能會有很多,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思索,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作業佈置】

片段作文練習:

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結合寫作第三單元:“寫人要凸顯個性”,任選一題作文。

1、從肖像、語言或神態等方面對班上同學進行刻畫。

2、模仿本文寫作:記××老師的一次講課。

(設計目的與思想:能力的遷移,將課內所學知識與技能作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板書設計】

品文:即品賞文章。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

品人:即品評人物。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

高一語文必修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蒐集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從課外蒐集梁啟超事蹟,讓學生講述,學習梁啟超先生的優秀的性格、氣質和修養,以全面瞭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體會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的。

難點:學習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學生活動設計】

本文雖說語言風趣而又帶情感地刻畫出了梁任公的個性,但要讓學生有深切體會必須細細品讀,抓住細節分析。所以應先讓學生默讀感知人物形象,再圈點篩選主要段落語句,進行討論評析,瞭解梁啟超的講演特點及其性格特徵。最後讓學生表演性範讀,以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物的性情。講授結束後,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賞析法討論法朗讀法

【教學用具】生字詞卡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匯入:同學們有聽演講的經歷嗎?大家能從演講中看出演講者的性格特點嗎?梁實秋就可以做到,他從梁任公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活畫出梁任公的性格特點。同學們學過歷史一定知道梁啟超是個在政界叱吒風雲的人物,有哪位同學能為老師介紹以下他的政績呢?(戊戌變法雲南起義與康有為並稱“康梁”公車上書)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學生應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樑治華

成就: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作品:《雅舍小品》(續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3、七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確定的字詞讀音,並思考:

A記敘了梁啟超的哪些情況?

B他的演講給聽眾留下怎樣的印象?從哪裡可以看出來?

(1)齊讀生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