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八年級教案/列表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優秀教學課例

 一、課例背景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優秀教學課例

通過聚焦課堂、交流教學,實現碰撞教育智慧、提升課堂效能之目的,使課堂、課程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伊甸園、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陣地、課程建設的實驗田。本著這樣的目的,本人於3月30日參加“碰撞•效能”五校(雲南文山大同中學、上海迎園中學、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常州北環中學、蘇州景範中學)聯合同課異構活動,在常州北環中學八年級(5)班上了一節展示課。

  二、教材分析

當拿到課文篇目的時候,首先要確定課文的體裁,因為這篇文章是一篇邊緣體裁的課文,界定了它是一篇事理性說明文後,逐步確定教學的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1、學會用生動形象的典型事例說明事理;2、學會從字裡行間提取、梳理資訊,並獲得更深更豐厚的啟迪;3、體會“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激勵學生不斷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教學重點:典型事例如何說明事理。

教學難點: 1、學會從字裡行間提取、梳理、提煉資訊,並獲得更深更豐厚的啟迪;2、如何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身知識有限,進而不斷探索實踐。

課前準備:知人論世,查閱作者資料及背景介紹;閱讀文字,解決字詞,瞭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設計

 第一稿

  一、 小調查匯入

你們經常去老師那問問題嗎?預設A、去,主要是這門功課比較喜歡,學得比較好。B、不去,因為膽小羞澀,因為沒什麼可問,也問不出什麼問題來.

這個現象說明什麼?勤學好問的、知識儲備量大的人往往有更多的“為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作為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的伽利略似乎有自己的發現。一起來看看他想說什麼?開啟書《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 自讀課文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大聲朗讀,解決以下問題:

1、 利用課下解釋解決字詞;(如有問題,一會交流解決或教師正音)

2、 瞭解課文內容,作者敘說了一個關於聲音的故事,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講的是什麼故事?

預設:對聲音的認識過程。

三、 研讀課文

1、 故事中的人是如何探尋聲音的,完成下表。

聲音 心理動態

鳥鳴

笛聲

提琴聲

門樞、鉸鏈聲、指敲杯口聲

蒼蠅、蚊子、黃蜂聲

樂器、吹鐵黃片聲

蟬聲 驚異

驚詫不已

驚愕

感到奇妙

茫昧

以為無所不曉

前所未有的無知、愕然

以第一種鳥鳴為例,一起來讀讀,填充,剩下的部分讓學生舉一反三。

2、共同完成了這張表,其實是我們把一個長長的故事用一種比較直觀的方式來顯現,請同學們就這張表,從不同的多個角度來獲取資訊進行探究,並把探究結果寫下來。

預設:聲音多;有方法;有科學態度;知識越多,越不自信了;甚至用了觀察法、實驗法等等。

3、 通過自己的方式解讀這張表,我們得出了不少探究結果,我們知道作者講這樣一個故事,一定有既定的想法了,他想傳達什麼呢?找出文中直接陳述作者想法的句子。

預設:我們的知識有限;第一段、最後一段(學生探究中一定有與作者相同的想法)

4、 請結合故事本身,談談作者是如何在故事中傳達這些想法的。

預設:幾個“以為”的句子;幾個表觀點的轉折句。

句子中“以為”是什麼意思?後面都順著“以為”的意思說下去嗎?前後什麼關係?

預設:“以為”是主觀認為,不是一直順著它說下去的,前後是轉折關係。

5、 作為一名科學家,伽利略應是治學嚴謹、用語專業的人,他在傳達自己的想法時所用的文字卻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艱深晦澀,反而很通俗易懂。這是為什麼呢?

預設:通過舉例,通過講故事,可以深入淺出,增強說服力。

 四、 品讀課文

同一個故事,因為作者不同、寫作意圖不同,通過它要傳達的想法也會不同。同樣作為讀者,如果我們從物理學角度來看這個故事,我們會有新的想法;如果我們懂義大利文,那麼解讀到的內容與這篇譯文或許又有不同,我們能讀到伽利略的語言表達、寫作手法、用語習慣、科學態度、思維方式等等。又或者因為我們的知識有限也只能解讀到今天這麼多了,文章還有太多的未知。

問:伽利略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為什麼要強調“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

預設:鼓勵人們要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

 五、 最後想通過一個圈來反映我們今天這堂課對文字的理解和收穫,請一個同學來合作完成。(學生上黑板畫圈,裡面是“知識”外面是“探索”)

  知識有限,探索無限。只要我們不停下探索的腳步,相信我們的知識圈會不斷擴大擴大。

  六、 作業佈置

生活中點點滴滴,給生性好奇、天資聰慧的你以無限的探索空間,去尋一個話題,並收集相關的知識,相信你會受益匪淺,完成在學習卡上。

  第一次試上反思

1、自讀課文中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後,要學生簡要概括課文內容。學生都不敢說,或許是不知從哪說合適,又或者一上來比較緊張,就想著換一種問法,先問:課文講的是有關什麼的故事?(問題太簡單,學生都敢在下面說了)再提示學生課文中的人是一步步下去聽到各種聲音的,所以應該講的是一個人探尋聲音的故事,同時告訴我們“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道理。這樣學生一開始感覺問題不難,漸漸膽子也大了。

2、有了列印教學的想法,因為想把文中的故事通過表格來梳理,表格提示在PPT上打出來,後排學生可能看不清;光用嘴講,資訊過了就容易遺忘,不便於後邊的教學步驟的展開。而且學生在表格的梳理上,試上後發現光要學生找到聽到各種聲音心理感受的詞語,整張表格完成後,資訊量很少,而且學生找到的心理感受的關鍵詞也超出了預設,所以表格就做了改動,讓學生不僅通過一遍讀書,要找到故事中人聽到的聲音和心理感受,而且要找到行為變化和感悟的相關詞句,這樣表格的資訊量就增大了不少,而且把原來研讀課文的第四個問題也一併解決。如能詳實填充,則故事盡在其中。

3、把第一稿研讀課文的第五個問題提到前面來,放在表格填充後,因為表格內容全,所以就有意問學生一個問題:是否文章都讀明白了?確實學生中有人說明白了 或是差不多了。那麼再詢問: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的伽利略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筆墨講一個好像大家都沒有不同意見的道理?學生自然能領會作者的意圖是要激發我們的探索精神。這樣設計的初衷是想讓學生感覺自己已經讀懂時,又生成新的問題,接著就得又去解決問題。與課題是相契合的。

4、一堂課上下來,發現語文味不濃,因為這是說明文,還是需要體現語言特色的,可它又不同於一般說明文去分析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因此加了一個環節,就是比較閱讀,拿三段文字讓學生去比較,去體會這篇事理性說明文的語言特色。同時三段文字也打在學案上,通過閱讀、比較,自然去體會故事說理的生動。

5、作業的佈置,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項,去搜索一些名人名言,他們的想法是否可以印證伽利略的想法呢?我們是否又可以從中獲益呢?我們又能否用生動的故事來闡述他們的觀點呢?可以試著把它寫成演講稿,做一期相關主題的班隊會。那麼,語文課後不僅能繼續鍛鍊書寫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可以與德育教育銜接。

第二稿

1、在自讀課文環節中,增加一個小問題:課文講的是有關什麼的故事? 再承接到表格梳理。

2、準備教學案, 分幾塊內容:a、作者簡介和背景介紹直接告知學生b、梳理故事,完成表格,找到故事中人聽到的聲音和心理感受、行為舉止、感悟的相關詞句;c、比較的片段表達的優劣。把原來研讀課文的第四個問題也刪除。

3、把第一稿研讀課文的第五個問題(作為一名科學家,伽利略應是治學嚴謹、用語專業的人,他在傳達自己的想法時所用的文字卻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艱深晦澀,反而很通俗易懂。這是為什麼呢?)提到前面來,放在表格填充後。詢問學生: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的伽利略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筆墨講一個好像大家都沒有不同意見的道理?預設學生能領會作者的意圖是要激發我們的探索精神。

4、在品讀課文中,增加一個環節,拿三段文字讓學生去比較閱讀,去體會這篇事理性說明文的語言特色,同時三段文字也打在教學案上,通過閱讀、比較,去體會故事說理的生動。

5、作業的佈置,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項,去搜索一些名人名言,他們的想法是否可以印證伽利略的想法呢?我們是否又可以從中獲益呢?我們又能否用生動的故事來闡述他們的觀點呢?可以試著把它寫成演講稿,做一期相關主題的班隊會。

  第二次試上反思

1、匯入不用提問,而用故事《從三到萬》匯入,一上課就先向學生討字(“萬”字),起到激趣的作用,然後簡要介紹故事,故事中的人狂妄自大、自以為是,進而引入課文中介紹的人是截然相反,通過讀他對聲音成因的探尋過程讀懂伽利略想說的道理。同時把自讀課文中要解決的對故事內容的瞭解放在匯入中解決了,這樣讓教學環節緊湊,也節約了時間

2、依據表格提示,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探究結果。由之前的單個學生自己從表格中發現,改為小組討論得探究結果,學生因為在小組中幾個人有過思想的碰撞,而且可以推薦能說敢講的同學在全班分享交流,避免了冷場,而且得出的探究結果也更加全面一些,這樣的討論不是流於形式,確實有收到實效。

3、從表格的生成到讓學生討論探究之間的兩個小問題省去(a、那麼這篇文章是不是就算讀明白了?b、那麼問題就來了,作為世界級頂尖科學家伽利略為什麼會為這個問題花費這麼多筆墨,講的又是一個好像沒有不同意見的道理?)。因為學生在討論探究中會談及要有“探索精神”,而且在最後的師生合作完成板書還重申,所以從表格的生成到讓學生討論探究之間的問題省去,銜接更自然一些,也避免了重複。

  第三稿

1、匯入不用提問,而用故事《從三到萬》匯入,同時把自讀課文中要解決的對故事內容的瞭解放在匯入中解決了。

2、依據表格提示,不是自己從表格發現,而是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探究結果。

3、從表格的生成到讓學生討論探究之間的兩個小問題省去(a、那麼這篇文章是不是就算讀明白了?b、那麼問題就來了,作為世界級頂尖科學家伽利略為什麼會為這個問題花費這麼多筆墨,講的又是一個好像沒有不同意見的道理?)。

 第三次試上反思

1、兩次試上,時間都不太夠,所以增加了課前準備的環節,佈置學生看課文,課前就解決字詞和對故事的瞭解,課堂上自讀課文中的第一和第二個小問題就一併解決,同時依據表格提示,在書上圈劃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2、匯入的問法稍加修改。試上過程中有的班級學生中有知道《從三到萬》故事的,所以讓問法自由一些,如學生能介紹,讓學生來說;如若不能,就教師自己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來介紹。這個故事講了一個道理,今天將要上的課文也講了故事,也說了道理,然後自然引到今天上課的內容。

3、學生在探究結果交流之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能直接傳達作者想法的詞句,到這裡結束此環節,作者傳達想法的段落閱讀就顯得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增加一起朗讀的活動,同時簡單得講析,深入了文字,而這兩段也應是文章的重點。

4、在比較閱讀中增加了一個小問題:如果讀一個長長的故事,如何從中感悟道理?希望學生通過學這篇文章,得到一些讀書的方法,一堂課中也有適當的學法指導。

5、增加了質疑部分。讀了《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除了上訴的發現外,還有沒有新的觀感?學習目標中有一點就是激發探索的意識,那麼留質疑的空間,可以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學完本課,有興趣的話還能繼續探究。

  第四稿

1、增加了課前準備:佈置學生看課文,課前就解決字詞和對故事的瞭解,解決課堂上自讀課文中的第一和第二個小問題。

2、匯入的問法稍加修改。還是從《從三到萬》的故事匯入,講故事說道理的寫法,跟今天將要上的課文類似,然後自然引到上課的內容。

3、學生在探究結果交流結束,學生在文中找到能直接傳達作者想法的詞句後,增加了一起朗讀的環節。

4、在比較閱讀中增加了一個小問題:如果讀一個長長的故事,如何從中感悟道理?

5、增加了質疑部分。讀了《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除了上訴的發現外,還有沒有新的觀感?

 第四次試上反思

1、表格內容在書上圈劃完成以ppt投影出來後,增加了小結:故事中人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多,心理感受、行為舉止、感悟也發生了變化。雖然只有一句話,卻讓表格梳理的環節完整了,同時也是一個過渡,接著讓學生探究表格蘊涵的資訊。

2、比較閱讀中第二個小問題,學生無法得出預設的感悟,於是換通俗的問法:如本文,只讀故事,去頭去尾,可以嗎?學生就馬上否定,並能說出一二,在此基礎上再告訴學生:故事可以生髮很多聯想,作者只用了其中的一點,與其議論相結合,更好地表達想法。當我們仔細地閱讀文字,不僅關注字詞的形音意,還要關注字詞帶給我們的故事裡蘊含的道理,更要關注字裡行間豐富的資訊的吸收、比較、提煉。這樣處理後,學生參與進來,就不是老師唱獨角戲,老師說教似的告訴學生今後怎樣讀文章中的故事。

3、在板書處理上也不用師生共同完成,而用對本文的'感悟來做結,讓學生應和著完成: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我們的知識在增加(板書:知識),但是,永遠有侷限(畫圈),正因為如此,伽俐略告訴我們:知識有限,探索無窮。(板書:探索)只要我們不停下探索的腳步,相信我們的知識圈會不斷擴大擴大再擴大。讓我們不輟於研究文辭,探究文化,讓我們的知識更豐富,讓我們的生活更充實。到一堂課的尾聲,學生已經能說出老師預設的問話答案,水到渠成,理所當然。

第五稿

1、表格內容在書上圈劃完成後,增加了小結:故事中人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多,心理感受、行為舉止、感悟也發生了變化。

2、比較閱讀中第二個小問題,換通俗的問法:如本文,只讀故事,去頭去尾,可以嗎?在此基礎上再告訴學生:故事可以生髮很多聯想,作者只用了其中的一點,與其議論相結合,更好地表達想法。當我們仔細地閱讀文字,不僅關注字詞的形音意,還要關注字詞帶給我們的故事裡蘊含的道理,更要關注字裡行間豐富的資訊的吸收、比較、提煉。

3、在板書處理上也不用師生共同完成,而用對本文的感悟來做結。讓學生應和著完成: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我們的知識在增加(板書:知識),但是,永遠有侷限(畫圈),正因為如此,伽俐略告訴我們:知識有限,探索無窮。(板書:探索)只要我們不停下探索的腳步,相信我們的知識圈會不斷擴大擴大再擴大。讓我們不輟於研究文辭,探究文化,讓我們的知識更豐富,讓我們的生活更充實。

 四、課堂節錄

  (一)故事匯入

上課之前,讓我們來合作一下,請一個同學上黑板寫一個“萬”字。不要小看這個字,有人用了兩天兩夜也沒寫完,大家知道怎麼回事麼?

(學生搖頭表示不知道)扼要介紹:話說那人曾請了老師教他寫字,第一天教寫了一,第二天教寫了二,第三天教寫了三,他就高興地說“我會啦,我會啦”,並把老師給辭退了,直到父親讓他寫信給一個姓萬的人,才寫得焦頭爛額。故事告訴我們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自以為是,操之過急。今天我們所學的《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這篇文章,伽利略也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讀讀這篇文章,看看作者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怎樣道理吧。(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自讀課文

1、檢查預習:字詞上是否存在問題?作者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字詞上沒有問題了。

生(七嘴八舌):講了關於聲音的故事。

師明確:故事講一個人認識聲音和樂音成因的過程。

2、故事中的人是如何認識聲音的,我們一起來尋著他的腳步,看看他聽到了哪些聲音,當時又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老師提供一張表格(在準備的教學案上),給同學一點提示,請同學手中拿好筆,在朗讀過程中來梳理一下故事內容,直接在書上圈劃。現在請大家發聲朗讀。

學生開始朗讀課文,同時根據教學案上的表格提示,在書上用筆勾畫。聲音停止,就知道學生已經讀完全文。

師:他聽到了哪些聲音?

學生陸續說出:鳥鳴,笛聲,提琴聲,門樞、鉸鏈聲、指敲杯口聲,蒼蠅、蚊子、黃蜂、蟋蟀聲,樂器、吹鐵簧片聲,蟬聲。(在PPT上顯示出來)

師:聽到鳥鳴聲時,那人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生:感到“驚異”“好聽”。

師:一起來朗讀聽到鳥鳴聲的相關語句。還有怎樣的心理感受、行為舉止。

生一:饒有興味

生二:聊以自娛

舉一反三,集合大家的力量,找到每次聽到聲音時的心理感受、行為舉止和感悟,找不全時可以通過朗讀來細化,也在PPT上一一(分顏色)顯示出來。

師小結:他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多,心理感受、行為舉止和感悟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三)研讀課文

1、隨著對故事的閱讀,依據表格提示,同學們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我們一起來看看 ,小組討論,請同學們把發現羅列出來,完成在教學案的相應位置。

生一:聽到聲音越多,越不敢亂講話。

生二:從之前的無意識,到後來會觀察、思考了,最後聽到蟬聲都做實驗了。

生三:覺得自己的知識太有限了。

師小結:故事中人物聽到了越來越多的聲音,對聲音的產生方式知道得越來越多,他的觀察和研究越來越深入,但越來越感覺得自己掌握的知識不足,他說出的結論也越來越有分寸……我們得出了不少探究結果。

2、那麼,伽利略通過這個故事,引出的道理是什麼呢?伽利略自己是如何表達的呢?(課文中有沒有直接表達伽利略觀點的語句或段落)

學生都一致認為第一段和第三段。

請大家齊讀這兩個段落。

師小結:其實我們剛才的探究結果跟伽利略有共同之處,都認為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世界是無限的,我們需要不滿足於現狀,不斷地仔細地觀察、思考、實驗,保持好奇心,不斷地探索新知和未知。

  (四)品讀課文

我們知道,其實首尾兩段已經說清了道理,為什麼作者花這麼多的筆墨寫個故事?一般的說理文,故事都是概寫的,作者何以反其道而行之?

1.我們來比較一下,看教學案上三段文字的表達效果,你喜歡那種方式?理由是什麼?(學案中第一段文字是隻有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文字;第二段文字是在之前基礎上,加上縮寫的第二自然段;第三段文字是課文)

生一致認為:課文的寫法好,第一段文字光說理,沒例子,比較枯燥;第二段文字有例子,但太簡略;課文文字的表達比較形象生動。

2.如果讀一個長長的故事,如何從中感悟道理呢?換言之,像這篇課文,只要讀故事,去頭去尾,可以嗎?

生:不可以,故事有很多值得讀的東西,每個人讀的都不一樣。

師小結:故事可以生髮很多聯想,作者只用了其中的一點,與其議論相結合,更好地表達想法。當我們仔細地閱讀文字,不僅關注字詞的形音意,還要關注字詞帶給我們的故事裡蘊含的道理,更要關注字裡行間豐富的資訊的吸收、比較、提煉。

師結語:同一個故事,因為作者不同、寫作意圖不同,通過它要傳達的想法也會不同。同樣作為讀者,如果我們從物理學角度來看這個故事,我們會有新的想法;如果我們懂義大利文,那麼解讀到的內容與這篇譯文或許又有不同,我們能讀到伽利略的語言表達、寫作手法、用語習慣、科學態度、思維方式等等。又或者因為我們的知識有限也只能解讀到今天這麼多了,文章還有太多的未知。

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我們的知識在增加(板書:知識),但是,永遠有侷限(畫圈),正因為如此,伽俐略告訴我們:知識有限,探索無窮。(板書:探索)只要我們不停下探索的腳步,相信我們的知識圈會不斷擴大擴大再擴大。讓我們不輟於研究文辭,探究文化,讓我們的知識更豐富,讓我們的生活更充實。

  (五)質疑空間

在學案的右下方,留了質疑的地方,其實課上你們已經在不斷問為什麼,不斷解決問題了。課下你們可以按這樣的方式質疑,除了上訴的發現外,還有沒有新的觀感?

 (六)作業佈置

1、去搜索一些名人名言,他們的想法是否可以印證伽利略的想法呢?我們是否又可以從中獲益呢?我們又能否用生動的故事來闡述他們的觀點呢?可以試著把它寫成演講稿,做一期相關主題的班隊會。

2、生活中點點滴滴,給生性好奇、天資聰慧的你以無限的探索空間,去尋一個話題,並收集相關的知識,相信你會受益匪淺,完成在學習卡上。

  五、教學反思

因為是五所學校的老師同課異構,抱持切磋學習的態度,所以本課在課程設計上,想著既要實現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又要契合當前蘇州正在倡導的教會學生“會自學”的主旨,這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於是備課組成員獻計獻策,共同商定教學目標,三個目標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先是讓學生讀通讀懂課文內容,然後教學生學生舉一反三,學會閱讀時從字裡行間提取、梳理、提煉資訊,並獲得更深更豐厚的啟迪,更重要的是去真正領會大科學家傳達給我們的真諦“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進而在以後的日子裡能欣然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研讀文字,搜尋訊息,備課學生,五次的備課和磨課,不斷地修改教學案,終於生成了現在的教學案。我自己認為有以下特點:

1、匯入新穎,激發興趣。千挑萬選了跟本課故事相似的《從三到萬》,同是一個故事闡發一個道理,一上課就神祕地請學生合作所謂的難題,實則只是寫一個簡單的“萬”字,學生的興致在短時間內就被激發,而且用故事匯入,在借班開課時,可以起到很好的“破冰”效果。

2、梯度問題,環環相扣。預習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只需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即可。通過一張表格,既給學生要求,又給他們操作的指向,學生把長長的故事通過表格有序地梳理,直觀地展現。有過這樣的過程,再讓他們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發現表格內容蘊含的資訊就不是難事,都能說出一二。學生的探究結果跟作者有不謀而合之處,學生自然欣喜和亢奮,覺得這文章讀懂了。此時再通過比較閱讀,從寫法上去指導學生,教會他們今天在本課學到的提取、梳理、提煉資訊的方法,在今後的閱讀中都能用到。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入文字,同時也實現了教學目標,猶如鹽溶水於無形,如果能做到清代劉熙《藝概•文概》中說到的“闡前人所已發,擴前人所未發”就至理想境界了。

3、作業設定,匠心獨具。一堂語文課的結束,能引發學生去思考、探究,能利用各種媒介收集知識,充實頭腦,並養成良好的製作學習卡的習慣。同時學著把自己的觀點整理提煉寫成稿子,可為主題班隊會提供素材。語文課能讓學生課上動,課下也不閒,既圓滿上完一堂語文課,同時對班隊課也有輻射,力求實現“大語文”課堂。

備課中自己謹記:不可把這課上成科普課,或是思想品德課,同時又要上出“語文味”,讓學生有所得,因此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也是不斷遇到難題,不斷修正。這個過程讓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還需要多多修煉。感謝我的語文組同仁們給了我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也許這堂課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以後進一步研究並達成策略。

  六、專家點評

如果說課文是學生學習的例子,那麼可以說聽課是教師研修的途徑。在聽課過程中,我特別關注以下三個問題:一、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否符合課標精神、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二、哪些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最有效的(最有價值的、令人回味的、出其不意的……)?三、學生是否能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否得到了體現?

高老師這堂教學課,非常符合課標精神,自然是認真研讀過教材,把課文當作事理性說明文來教授,定位非常準,因為選擇這樣一篇課文來同題異構,本身就是考驗一個老師的基本功。比較五位老師的第一個提問,高老師的提問指向最明確,“提供一張表格,提供一些資訊,梳理課文內容”,不僅給學生提了讀書的要求,而且還給了學生“柺杖”,讓學生可操作。學生手中的教學案,不同於一般的學案和練習卷,其間穿梭著整堂課的教學思路,值得借鑑。從學生的問卷調查可見,學生讀懂了並喜歡這堂課,因為他們能在老師的引領下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藉助團隊的力量集體備課,在一個平臺上同題作課,再是現場觀課、教者的自我反思、同行評課議課,整個流程可以作為我們今後語文教學提升的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