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玄學對魏晉文化的影響

導語:玄學是道教與儒教的交融發展,在魏晉時期,玄學一度成為主流思潮。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玄學對於魏晉文化的影響,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玄學對魏晉文化的影響

郭沫若曾說過,“道家思想可以說壟斷了二千年來的中國學術界”。也許此話過於片面,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道教確實在許多方面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道教所傳承的道家思想,對魏晉玄學、隋唐重玄學和宋元明清內丹學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道教在學術領域佔有重要地位。哲學上,道教的宇宙本體論和陰陽轉化、規律運動的辯證思維法,是被普遍接受的傳統世界觀和方法論,尤其是辯證思維法至今還有著重要影響。後來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的佛教,它的傳播也藉助了老莊玄學,禪宗的宗旨方法更是深受莊子學說的啟發。在唐代,道教重視玄學,因此在理論思辨方面非常精緻。在唐代萌芽、在宋明時期盛行的道教內丹心性論,也是中國古代心性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與儒家、佛教在思想上的互相吸收滲透,大大促進了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是中國思想文化的根基。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對道教經典進行了認真的研讀。他曾經說自己是“終朝讀道書”,並且託名為“空同道士鄒欣”給道經《周易參同契》作注。其次,道教秉承道家思想認為“身國同治”、“內聖外王”,強調“無為而治”。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鼎盛時期都使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治國方針,因此道教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在文學藝術的領域,道教的自然情懷更是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傳統文藝的審美觀,音樂、文學、繪畫等無不可追尋道教的蹤影。六朝時期志怪小說的繁榮是由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的,十分有名的志怪小說《搜神記》便記載了許多道教故事。此外,盛行的遊仙詩也是一種以歌詠神仙漫遊之情為主題的詩篇。唐詩華麗的風格是受道教渲染所形成的。在“詩仙”李白所作的詩中,涉及道教內容極多,范文瀾更是在《中國通史》中稱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傑出作家”。宋詞中大量詞牌名源自道教,如《瀟湘神》《望仙門》《臨江仙》《女冠子》《獻仙音》等等,都和道教神仙故事有很大關聯。而宋代如蘇軾、秦觀、黃庭堅、柳永之類的填詞大家,都有以道教為題材的詞作。元曲中神仙飛昇題材的曲目並不少見,而當時的“神仙道化劇”更是專門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飛昇的故事的。作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現存的神仙道化劇就有《馬丹陽三度任風子》《西華山陳摶高臥》《開壇闡教黃粱夢》和《半夜雷轟薦福碑》四種。明清小說大都都含道教思想,神仙濟世的主旨尤其在大量神魔小說中得到體現。小說中大多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傳統,連四大名著也不例外。《西遊記》中充滿了“木母”、“金公”、“黃婆”等道教丹法術語;《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登壇借東風等是道教思想的反映;《水滸傳》以“張天師祈禳瘟疫”作為發端;《紅樓夢》的開端也是由空空道人把“石頭記”抄下來傳到人間。另外,明朝盛行的青詞也是受道教影響衍生出來的產物。道教“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思想也深刻影響著中國藝術追求寫意、神似的風格和神韻,王羲之、顧愷之、吳道子、鄭板橋等書畫家的作品都深受道教思想浸潤。

道教對國民性格的塑造作用也是無與倫比的,它在國人的倫理道德、性格心理和民族凝聚力等發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道教不僅奉行“尊道貴德”,還提倡“忠孝仁義”,影響了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道教崇尚以柔克剛、上善若水,促成了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心理;道教陰陽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人的辯證思維方式的基礎;道教逍遙灑脫的精神,塑造了國人熱愛生活的品性;道教宣揚始祖軒轅黃帝,使得海內外華人都尊黃帝為祖宗,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就像周作人認為的:“平常講中國宗教的人,總說有儒釋道三教,其實儒教的綱常早已崩壞,佛教也只剩了輪迴因果幾件和道教同化了的信仰還流行民間,支配國民思想的已經完全是道教的勢力了。照事實看來,中國人的確都是道教徒。”

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火藥是源自道士煉製外丹,而且指南針和印刷術的發明也和道教有著密切的聯絡。事實上,道教對科學技術的影響也不可忽視。道教的煉丹術深化了人們對藥物性質的認識,同時也大大推動了製藥學的發展。甚至可以說,煉丹術是中國古代化學的濫觴。此外,道教追求延年益壽,這極大地推動了醫藥學、養生學的發展。道教不僅促進了中醫對人體中的氣化、經絡、氣、氣血等方面的探索,還提出了養命與養性理論,極大地豐富了中醫思想。另外,道教醫學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更是總結出了推拿、食療、鍼灸等醫療方法。東晉的葛洪、樑代的陶弘景和唐代和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道醫。特別是孫思邈,被尊稱為“藥王”,在民間有著很高的地位。他編寫的《備急千金要方》不僅收集了東漢以來許多醫方、醫論、鍼灸、用藥等基本成果理論,以及食療、服餌、按摩、導引等養生方法,還記載了他多年的臨床經驗,對我國醫藥學特別是方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晚年他又編寫了《千金翼方》,對《備急千金要方》作了全面的補充,尤其是本草、傷寒、中風、雜病和瘡癰等部分的內容最為突出。這兩本書被後人通稱為《千金方》,在我國醫藥學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千百年來,道教文化廣泛地滲透到了民眾的生活中,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習俗乃至民族心理等都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難怪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