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孟子之道:平和修身就能快樂

孟子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稱為心之四端。順著四端的要求,就可以做到“仁、義、禮、智”這四種善。心是否產生自我要求的力量,要看一個人是否真誠。由真誠而來的力量稱為“向”,我的讓座行為稱為“善”。這種觀點是“人性向善論”。由此可以引申出:修養是人生的`必修課。

孟子之道:平和修身就能快樂

一是:我的向善之性順利發展,我的人性也日趨美好。

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無論對天與對人,我都沒有愧疚,此心光明,何其舒暢。

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英才是指有心上進的年輕人,我將自己的經驗心得分享給後生晚輩,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必將有所幫助,這又何樂不為?

除了這三種勝過帝王的快樂,孟子另外又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意思是:我對萬物一無所求,只要我反省自己,確定自己完全真誠,世間就沒有其他更大的快樂了。這種快樂源自內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四、人格提升永無止境

孟子口中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句話所展現的氣魄與魅力,是人人嚮往的。在《孟子》書中,類似的描述還有不少,像“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由此可見,孟子總是關心個人的社會責任,也正是在承擔這種責任時,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得以實現。

孟子經常談到“天地”。譬如,浩然之氣可以“塞於天地之間”;真正的君子,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他的意思是:天地再大,依然是我的精神力量可以貫注及充滿的,依然可以同我的心靈相互交流而和諧共存。孟子學習孔子思想,並且溫故知新,使儒家哲學的悅樂情懷充分彰顯,值得我們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