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立秋吃渣是什麼意思

“立秋之日涼風至”,熬過了漫長的炎炎夏日,人們有了食慾,所以立秋的民俗多與吃有關,尤其是吃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立秋吃渣是什麼意思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今年立秋時間8月7日09:52:58

  立秋由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到立秋,周天子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等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

而自唐宋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清朝,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和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的話就叫“苦夏”。

  紅燒肉、爆肚馮,解饞還養生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不少人都會瘦一些(兆小維除外),但如果你瘦了,在立秋一定要吃肉補回來喲~在此,請接收兆小維羨慕的小眼神。

“貼秋膘”最早來源於周朝《禮記》的記載,但真正成為北京習俗則始於金朝的海陵王。海陵王佔領北京之後吃到了新鮮的燉肉、醬肉,對於女真族的他來說,非常新鮮。在決定建都北京之後,他西建金陵,東通運河,中建金中都,但大量的徭役使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於是,在立秋當天,海陵王仿效周朝天子,往西郊迎秋,迎秋之後大犒三軍。正好那年是乙亥年,也就是豬年,海陵王就用豬肉犒賞三軍。自此,在北京,立秋“貼秋膘”的民俗一直延續下來了。

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在這天吃燉肉別提多講究了。立秋時多燉肉、燒魚、燉雞鴨,其肉多烹製成紅燒肉、白切肉或自制醬肘子肉,也有這天吃肉或螃蟹肉餡或瓜餡餃子的。

家裡的主婦要到市場上買一大塊非常新鮮的豬後臀尖肉,回到家裡洗淨。在爐子上坐好了鍋,裡面除了切成方塊的肉和水以外,還要放上蔥、姜、蒜、花椒、大料、料包、大醬、鹽等,用文火燉。

在這裡面的料包可不簡單,它是由丁香、肉桂、桂皮、香葉、木香、涼姜、白芷、陳皮、豆蔻、砂仁、桂圓、小茴香、甘草等20多種中草藥香料組成的,燉出來的肉香味撲鼻。可以說在這一天裡,整個城市完全沉浸在燉肉的香味裡。

這天吃燉肉,除了久遠的風俗習慣以外,對養生保健也是大有好處的。(自我讚美———有文化的兆小維)

夏天太熱,人們會不自覺地偏食,這對人體的生態平衡是非常有害的',往往還會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物機能造成影響。

人們用吃燉肉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體內既補充了必要的營養如脂肪、蛋白質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又起到了增強肌體抵抗能力的作用。同時,料包內的各種中草藥的中和,對人體更是起到了祛瘟除溼、平補平瀉的療效。所以說,立秋吃燉肉既解了饞,又起到了保健和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為呢?(人類為了吃肉真的是想盡了理由)

  你吃桃、我啃瓜,也有人吃豆腐渣

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除了“貼秋膘”,立秋時吃其他的東西,可以統稱為“啃秋”,有些地方也叫“咬秋”。

清朝時期,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西瓜有清暑氣祛積淤的作用,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還有些地區立秋有吃雞蛋、吃秋桃子、吃豆腐渣的食俗。

杭州大人小孩子每人都要吃一個秋桃,吃完還要把桃核留起來,待到除夕那天晚上將桃核扔入火爐燒成灰燼,認為來年可免除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