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歷史故事

為什麼叫“以往未知的中國故事”?因為我們在研究之後才發現這一段是比文明國家還要早很多的故事。作為中國人,中國的這個“國”字,其字形,為什麼是四方的城牆,裡邊有“玉”?去北京參觀故宮,很多人只看到皇宮的建築。但歷代帝王的寶貝在哪兒?在珍寶館。珍寶館裡,是帝王玉器為主的國寶。這就驗證了“國”字:紫禁城裡幾千年文明積澱下來的國寶以玉器為主。所以今天要講的就是玉文化到底有多麼深厚,實際上比有文字記錄的中國還要久遠很多。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歷史故事

八千年的玉文化

華夏文明的祖根記憶,在孔子時代是祖述堯舜,但孔子不知有三皇五帝。司馬遷《史記》將文明史之根延伸到炎帝黃帝,距今約五千年。所以國人向來信奉上下五千年的國族歷史。西學東漸以來,現代學界秉承西方“歷史科學”觀,只承認有文字記錄的文明史,將三皇五帝和堯舜禹都看成神話傳說而非信史。不承認夏代,更不承認比夏代更早的傳說時代。於是,國際學界只承認商代甲骨文記錄的歷史,中國歷史從五千年壓縮到三千多年。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人類學一派跨學科研究,打通文史哲和考古學、神話學,倡導實物證明的四重證據法,將八千年延續至今的玉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發生的一條文化主脈。

有一本以考古學家為主的論文集《玉成中國》,副標題是“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探源”。什麼是“玉兵”?就是玉質兵器。《越絕書》說: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古書裡講的這些內容無法考證,大家都當神話傳說來看。但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認識到在青銅和鐵等金屬兵器之前,確有玉兵器的存在,而且數量很大。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於2013年組織專家會議研究過這個現象,會議論文集題為《玉成中國》,試圖說明漢字“國”為什麼是四方城牆守著國寶,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國家認同符號。而繁體字的“國”,就是外城加內城,還有一個武器戈。金戈鐵馬,枕戈待旦,大家寫作文早就用過此字。這是中國特有的兵器。如果你寫“我”字,這個武器又出來了:一個人手裡拿著戈。迄今為止,在中國看到的最早的戈,是距今四千年的玉戈。具體的地點,在陝西神木縣石峁遺址。所以中國人的國家認同符號,個人認同符號,都與一種玉兵器相關。以前誰能想到這樣的事實?現實揭示出來的東西,居然超出想象,算是以往未知的故事。如果看通俗一點的,有這本《圖說中華文明發生史》,四百幅彩圖,大部分是古代的玉器,可當藝術史來看。我通過玉的敘事講述華夏文明來龍去脈,主要講到夏商周,即文明發生初始段。大家看封面的圖,本身就是影象的神話敘事,表明龍的作用,作為超自然的交通工具,昇天入地下海。看《周易》卦辭裡講的龍,能潛到水裡,也能飛昇天上,是貫通海陸空三界的交通工具。你看這個人騎在龍尾,向上昇天。藝術提供的敘事,超越了以往的文獻。文獻都說真龍天子,那是秦始皇以後的事。這件玉器出在春秋時代,湖北荊州出土。這些玉的故事可以串聯為一體,把它當成一種完整的神話敘事,特別是神話背後,還有類似信仰的宗教。連結一下今天熟悉的知識,就叫“一帶一路”的形成史。絲路這個說法,是德國人來中國考察後於1877年提出的。從華夏本土視角看,依據這條路最早的形成,應重新命名為玉石之路,這是本土傳統的新認識。

中國故事一定要講清楚中國文明的特殊性。先要把“中國”兩個字講清楚,這個“國”字為什麼跟玉有關係,而且要把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講清楚。博大究竟是因為古代帝王能開疆拓土,像成吉思汗那樣,還是有其他原因?精深,到底有多麼深遠、多麼厚重?特別是華夏傳統的核心價值是哪來的,我要把這些問題通過玉文化交代出來。看中國地形圖,夏商周,即文明奠基的三朝代,都在中原地區。這個地區是西部高原和東部平原的交接地帶。這清楚地表明,華夏文明地大,但是平原很少,只有黃河下游,長江中下游這一帶是綠色的,其他地方全是山地,所以我們常說我國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可耕地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國為什麼這麼大,國土一直擴充套件到新疆,原因何在,無人解釋。我想玉文化完全能夠揭示謎底:一個古文明國家為何要有數百萬平方公里之大。今天國內最長的公路是連霍高速,即歐亞大陸橋的從連雲港通到新疆國境一段,長度是4300公里。全世界的古代文明,沒有其他的古文明需要數千公里長的廣闊國土。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巴比倫的兩河流域文明,希臘半島的希臘文明,面積都很有限。華夏文明的版圖為何會如此大,至今也是世上屈指可數的大國,原因何在?看一下塔里木大學繪製的四千年前運輸和田玉到中原的地圖,從新疆的南疆,經過且末、若羌和玉門關,進入河西走廊,通向中原。這條玉路大體上與連霍高速重合,特別是河西走廊這段。華夏文明這條主路的形成,其資源供應地和資源消費地之間相距數千公里,這也是世界罕見的文化現象。

如果把“一帶一路”的絲路形成史,上溯到史前,那時絲綢棉花都沒登場,登場只有石器時代的物質——石頭中篩選出的玉石。對華夏而言就是和田玉。今天市場上,品質好的羊脂玉能賣到一克一兩萬元。西方文明,也有一種神聖的石頭,叫青金石,青金石在大家熟悉的敦煌壁畫裡可見,是其三個主色調中的一種,深青色的。主產地在阿富汗,從產地先傳到南亞印度文明,再通過伊朗向西亞地中海傳播。美國學者畫出的史前玉石之路即青金石傳播之路,若把我國的和田玉路連起來,就是全部的絲路由來,應是一個路網狀態,而不是一條線。玉石,就這樣成為歐亞大陸上最早的貿易物件,形成跨地區的貿易路線。華夏王權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觀念——玉出昆崗。國人認為國土最西邊的大山,應是最高的雪山,其水源最充足。地上最大的河,中原文明認同的母親河黃河,其來源一定是最高的雪山。所以《山海經》《史記》說河出崑崙,把黃河源頭想象到新疆的崑崙山。

古人飲水思源離不開崑崙,再有最重要的物質是玉石,也在崑崙。於是崑崙山成了神話中的聖山,被渲染成有瑤池西王母女神、永生不死藥。沒有哪一座山,比崑崙更榮耀。明朝初年統治者要修紫禁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僱傭的風水師首先設計,要修一座景山,就是故宮後那個人工封土的小山。這是在模仿龍脈。中國西部的崑崙山是龍頭,向東幾千公里延伸到華北燕山,在新皇城之前再呈現出龍脈,即接上龍脈的意思。需要先懂中國文化,其設計理念跟神話想像有關。原來紫禁城對應的是相象中天上的紫微宮。崑崙山被認為是天地之間的一箇中介,在《山海經》叫帝之下都。天上的神仙來人間,第一站就是這。人要昇天,肯定也要通過這裡。這個天地之間中轉的神聖的地方,它的想象跟玉石聯絡在一起,咱們俗話叫做玉宇瓊樓,然後又與長生不老藥、不死永生理想聯絡起來。這些被看成華夏的最核心的信念。如果把華夏文明放在世界五大古文明中看,另外四個文明都開端於青金石崇拜加黃金崇拜,只有華夏文明在起源時無黃金,連金屬也罕見,其崇拜唯有玉石。

前幾年在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發掘出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紅山文化玉器——雙頭一身的貓頭鷹。在希臘神話中,貓頭鷹是雅典娜女神的標誌。華夏大地上居然挖出五千年前的玉雕雙頭一身貓頭鷹聖像。可見那時的人生活在魔幻般的想象中,塑造出來的形象就是這樣。那個時代是玉器時代,國際上稱為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中國在進入青銅時代之前,有一個數千年之久的玉器時代。我們把玉器時代的傳統,即比文字記載的小傳統要深遠得多的,起名叫大傳統。這個大傳統的故事,全靠文物來講,以前這些文物誰也沒見過。距今5300年的安徽含山縣凌家灘一座墓葬07M23,2007年發掘,一個首領逝去,屍骨在土中腐化,但讓人震驚的是,墓中所有玉器全留下來。其兩手處,左手十個玉鐲子,右手也是十個。一個人帶二十個玉鐲,身下一片白花花的都是玉鉞,是象徵權力的。這個墓共發現三百多件玉器。那時候一沒有機械,二沒有金屬工具,全靠人工雕琢。表明社會等級分化,這情景前所未見,又是一次超出想象的現實景觀。生活在21世紀的人看到了。我們從中看出一種神話和信仰,什麼信仰?玉首先代表什麼?代表天,因為玉本身透光,特別是玉料以青玉最多,跟青天的顏色一樣,就和神聯想在一起。玉能代表天,代表神。這樣,誰掌控玉,誰就掌握著天神的信物,所以在人間的統治者,一概要信服這種信仰,拿到天的信物,地上的權力就指日可待。這種敘事在和氏璧一類故事中已經很流行。通過五千多年前的這個場景,回到以往不知道的中國史前文化現場。過去的研究者一律跟著史書走,史記漢書都是漢朝寫的,距今兩千年的文字而已。今天這些實物,一下就到了5300年前,華夏先祖黃帝炎帝的年代以前。埋藏地下的實物比黃帝炎帝的傳說要信實可靠。

玉文化從8000年前開始,最早的玉器出現在赤峰地區的興隆窪文化。隨後逐漸傳播到各地。到距今四千年時,我國除西部高原以外基本上被玉禮器覆蓋。明顯的是,文明國家還沒開始,漢字還沒出現,這些崇拜玉的文化已遍佈全國。讀詩經就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看楚辭就有“登崑崙兮食玉英”。若形容美人,是美人如玉;若是儒家話語,就說君子如玉。總之中國人講到玉時沒有一句壞話,講到好事則慣用玉比方。就連犧牲也要豪邁地說“寧為玉碎”,這樣的現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前不清楚。今天看清了:就是文字還沒開始,幾千年的玉文化已經先把中國大部分地區覆蓋。這裡列出九種拜玉的史前文化(興隆窪、紅山、凌家灘、良渚、石家河、龍山、石峁、齊家、石峽),大都在四千年消亡的,比夏商周三代還早。這些地方性的玉文化,北起黑龍江南至越南,東至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臺灣島;西至河西走廊,都在距今四千年前出現。它們彼此間是什麼關係?如果世界上其他大洲都沒有這個現象,就看明白了:這是一種關鍵信仰催生的文化現象,那絕不僅是一種工藝美術或裝飾。

中國為什麼這麼大,就因為出產好玉的地方在新疆,用玉的地方在中原,把兩地一連就幾千公里。中國歷史有多精深?過去根據文字,甲骨文三千多年,今天根據玉文化,至今仍然沒有中斷的玉文化是八千年,那把這個大傳統找出來,就能再解讀小傳統,即有文字敘事的書面文明。大致把八千年劃為兩段:前四千年指的是從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四千年,這一段是玉文化的傳播,叫東玉西傳。最早玉器都在中國東部地區傳播,用了幾千年時間。第二個時期,就是距今四千年到現在,這時期突出的文化現象是西玉東輸。發現新疆產的和田玉,引發玉文化發展的根本變革。統治者不再用地方玉,只用和田玉。你到故宮珍寶館看到的珍寶,幾乎全是和田玉的。西玉東輸不是玉文化傳播,是玉料資源的傳播。這個傳播到今天還在延續,是因為經濟原因。聽說南京的農民有人不再種地,就採雨花石能夠致富。這實際上是中國玉文化催生的產業。玉文化從8000年前開始,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把天下所有金屬兵器,收來熔化掉,用一件玉器打造一個聖物——傳國玉璽。玉璽一直到1911年清朝滅亡時才失效。中國王權象徵始終為一個東西,兩千多年不變。

中國玉文化史以和田玉的出現為界,劃分為前四千年和後四千年。和田玉能夠後來居上,取代所有地方玉料,原因在其物理特徵。只有在和田當地河裡面撿的'籽料玉,價值最高。外觀上看好像冒著油,實際上並沒有油。就是這樣一種特徵,儒家講的君子溫潤如玉,就是以和田籽料為審美標準來形容人格。中國的美學也好,倫理學也好,如果沒有玉的知識,確實不知道儒家的比喻從何而來。如切磋琢磨,他山之石等。早在儒家聖人孔子孟子誕生之前,我們的先民琢磨玉器的歷史已經有五六千年!

對玉石的信仰

無論是儒家的君子比德於玉倫理觀,還是道家的玉皇大帝信念,瓊樓玉宇的天國想象,乃至“寧為玉碎”的捨生取義精神,以“溫潤如玉”為理想的藝術美學,無不發源於史前的玉石崇拜神話。這些玉石的故事,既然是來自史前期的一種信仰,原來僅在一個地方流行,隨後像宗教觀念傳播一樣,走遍大部分中國,原因就在於凡是使用玉器的人,都把玉當成通天通神的禮器來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一件西周玉覆面,是金縷玉衣的前身,西周時還沒有用玉覆蓋全身,只蓋臉。如果問玉和絲綢什麼關係,這些玉片是縫在絲綢面料上。古人認為玉和帛代表“精”,即天神的生命力,起死回生的力量,用它來蓋死者之面,與後來的金縷玉衣是出於同一種想象。文獻中有個證據,就是《穆天子傳》講西周第五代帝王,不遠萬里到崑崙山拜會西王母。周穆王沒有工兵為他開路,他走的是史前現成的路。這條路線應該是四千年前就有。從“載玉萬隻”這樣的敘事看,《穆天子傳》這部書,過去被當作文學傳奇,有人說是一部遊記。現在看是國人玉崇拜的聖經。美玉的來源為什麼在崑崙,如今可用實物證明。玉石之路上進口的玉料,從本土視角看,要比絲綢的出口早得多。

關於中國四千年來的玉文化記憶,表現在神話歷史中,關於夏代滅亡有個神話:亡國之君夏桀,過於奢侈,耗盡民間財力。文獻一再說他修築兩三個建築,叫瑤臺、玉門。都知道玉是象徵天國瓊樓玉宇的,人間的統治者希望在地上建一個永生的宮殿,效法天國。這完全是可以想象的。2012年在陝北發掘出一古城,距今4300年,在一段倒塌城牆的石縫裡,找出六件玉器!當年建城時,玉器就插在石頭縫裡,而不是佩戴在身上。這是以前聞所未聞的,可以說又是一次現實超出想象。古代關於瑤臺、玉門之類神話建築的說法,現在看來也不是空穴來風。未來到陝西旅遊,第一景點可能不再是兵馬俑,秦兵馬俑轟動世界,那是兩千年前的地下軍陣。石峁城是在地上四百萬平方米的龐大石頭城。咱們南京號稱石頭城,如要找原型,一定是這裡。石峁城有外城內城,還有甕城、馬面,就是中國防禦性建築應有的一切在這裡都有。最早的戈是玉戈,全部出在這裡。把中國地圖開啟看,黃河拐了九十九道彎,最大一個拐彎處,出現史前最大的一座城,建城就用玉器穿插裝備的,這樣一個古城在有文字記載的史書中一個字也找不到,可見又是以往不知的中國故事。

石峁城下有一條河叫禿尾河,幾十公里流到黃河。我們判斷在黃河兩岸,古代應該有玉石的路線遺蹟。陝北當地大量出現史前玉器,卻沒有玉礦。這些玉石從哪來?今天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出一批一尺多長的石峁玉璋。可見所需的玉料非常多,到底從哪來?推測跟黃河的水路運輸有關,於是就到黃河東岸去考察,在東岸的山西興縣找到一個山叫小玉樑,也有距今四千年的龍山文化遺址,往下看就是黃河碼頭。當時還沒有過考古發掘,這裡的史前玉器已大量在市場上流失。

玉代表天神的能量,什麼能量?曹雪芹通過賈寶玉的通靈寶玉,告訴你玉有三個功能:一能辟邪,能擋住所有的妖魔鬼怪,無論是能看見的敵人,還是看不見的敵人——魑魅魍魎。你想象古人建城時,目的就是擋住強敵,在城牆裡要放有刃的玉器,實際上有精神武器的意思。像玉璋,今天早已廢棄不用。陝西曆史博物館,繪製出距今四千年前後,中國各地出土玉璋的地理分佈圖,這樣一看,從北方的河套地區到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一直到廣東和香港,都有史前玉璋出土。成都平原也有。這樣一些重要的禮器,批量地出現在這麼廣大的地域,代表什麼,代表玉文化觀念,走到大江南北,全面覆蓋,所以我們提出一個命題叫玉文化先統一中國。對神玉的信仰,先於秦始皇兩千年已經大致統一了東亞。

此前有和氏璧的傳奇,完璧歸趙的故事,還有卞和獻玉的傳奇,所有這些在史書上被當作傳奇文學來看的,今天看來沒有一個是文學,全部是信仰支配下的歷史敘事,跟文明的核心價值有關。秦始皇用玉璽代表國家最高權力,讓李斯刻上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如果問玉器在中國文化中起到什麼作用?佩玉首先是天人合一最好的物質證明。人如何跟天結合?先看你有沒有玉,然後看有什麼玉,是否有白玉?2011年香港天價拍賣出一件乾隆玉璽。古人常說黃金有價玉無價,但不知好玉能賣到多高的價。乾隆60歲壽璽,和田羊脂玉的,售價1.1億港幣。超出黃金、白銀無數倍。應驗了好玉無價的古訓。

先於絲路的“玉路”

近年來,中國學界根據境內大量考古發現,提出糾正絲路說西方話語的中國命題“玉石之路”。認為從新疆出產和田玉的南疆一帶到中原王朝之間,存在一條貫穿文明史全程的西玉東輸路線,其存在的歷史要比李希霍芬構想的西漢以來的絲綢之路早一倍。為了說明這條運送西部玉石到中原的路線,我們團隊近三年來做了9次拉網式考察,覆蓋河西走廊兩側主要的路徑,有武威電視臺拍的電視片《玉帛之路》四集,相關的叢書共七本,2015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們主要解決什麼問題呢?解決西邊的玉料到底有哪些來源,是不是隻有和田玉一地?現在發現根本不只一地,西部多省區都出優質透閃石玉料,尤其是甘肅有幾個玉礦點,在先秦時期就大量開採的,以前文獻從來沒有記載。這樣看,古書中關於玉石記載的內容,特別是《山海經》記錄140座山出產玉,過去看不懂,誤以為是假的,是文學家虛構的,現在看來都是古人最重視戰略物資的珍貴記錄。9次玉帛之路考察大致可以說清西玉東輸的情況,有哪些地方產玉,通過怎樣的路線輸送中原。

根據9次實地調查大致畫出一箇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如上圖)順著崑崙山、祁連山、阿爾金山到青海格爾木的崑崙,把中國已知的古今出產優質玉石的地方標出來,總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這些產玉之地有些以前不知道,特別是中蒙邊境的肅北馬鬃山,發現先秦時代玉礦,出產優質玉石,有戰國到漢朝官方的作坊,從那裡往中原走可以不經河西走廊,其玉石之路可走大沙漠,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沙漠有沒有路?我們走過一次,發現古代的駱駝馬隊可以走,主要有水源就能有路。從馬鬃山運玉到河套地區,要比新疆和田玉進中原的距離縮短一半,這也是過去根本不可想象的。沿著黃河兩岸我畫出五個紅點,那是從商代晚期王都安陽到夏朝之前,史前期出土玉禮器集中的地方,大致都在黃河兩岸。所以從西部玉礦資源區,到中原史前用玉的文化遺址,可發現黃河及其支流是主要的運輸中介。玉石之路黃河道是我們的一個假說,現在逐步落實,從黃河河套地區到上游之間的所有的支流地區,做拉網式調研排查,儘量尋找玉石之路的各條支線。

如果從文化產業的意義上說,沒有哪些資源像中國玉文化這麼深厚,玉文化帶來的產值不可估量。現在崑崙山還有沒有好玉?還有,其儲量卻瀕臨枯竭。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本想把和田玉鑲到獎牌上,後來核算成本太高,用了替換術,採納一個地方玉料替代了和田玉,這個地方是哪?青海格爾木的玉,從2008年至今不到十年,格爾木的玉石的價格已經狂漲幾百倍。你就知道沒有什麼東西比玉更能拉動文化產業,用古人的話叫點石成金。200萬平方公里的玉礦資源區的發現,對於西部大開發的國策可以重新定位,原來僅靠開採石油、煤等自然資源,我們從文化的戰略意義上設計出一條中國人的玉石之路文化之旅,對西部七省區能帶來相當可觀的旅遊經濟前景。

中國玉文化史潛藏著一種巨大的文化資源,亟待從國家文化戰略層面給予重視和開發。還希望努力籌建一箇中國玉石之路博物館,對已被現代人忘卻的我國先民四千年來運玉之旅的這條路,也是全世界迄今最悠久的一條路,留下永久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