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關於韓愈的故事(精選10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為大家帶來了關於韓愈的故事,歡迎大家參考!

關於韓愈的故事(精選10篇)

韓愈的故事 篇1

韓愈投書蒼龍嶺

蒼龍嶺乃西嶽華山上一處著名景觀。是從雲臺峰通往“天外三峰”的一條險徑。遠遠望去,像一條直衝雲霄的游龍,遊行在兩山之間,龍脊突兀,寬不足三尺,兩邊皆為萬丈深淵。雲湧華山之時,若隱若現,十分神奇險峻。蒼龍嶺的頂端有一“逸神崖”,上刻“韓退之投書處”六個大字。這處遺蹟其中蘊含了一段唐朝傑出文學家韓愈遊覽華山的有趣故事。

唐朝後期,韓愈被貶,心情十分不好,剛好遇到他的侄子韓湘子和華山修道士呂洞賓,二人勸說韓愈去華山一遊,以解心頭之悶。韓愈對名川大山一貫比較感興趣,但因以往政務冗忙,沒有閒餘時間,苦不得遊,今日,經他倆一提,正合其意。便道:“也好,只是道路崎嶇,如何去得?”韓湘子道:“這有何難?”於是兩個道人夾著韓愈瓢至山頂,然後兩人離去。

韓愈立於峰頭上,放眼環視,只見華山層巒疊嶂,蒼松鬱郁,小徑通幽,奇鳥鳴叢,悅耳動聽,好似天外仙境一般。他漫步山上,觀賞了鎮嶽宮、玉井樓、二十八宿潭。他縱目西峰,氣勢磅礴,蓮葉覆頂,開石為洞,廟宇依山勢而建,道路鑿巨石而成,山日天光,光輝相映,翠草綠樹,互為襯托,無限奇景佳境引得韓愈詩興打發,遂吟道:“太華峰頂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密,一片入口沉痾痊。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寅緣。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吟罷,他又興致勃勃地登上極頂仰天池,享受一下那“可通帝座”的最高點。他又來到南天門,觀看了凌空高撐的長空棧道。他懷著欲罷難捨的心情,走遍了東峰,領略了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下了金鎖關,來到五雲峰,心想:上山容易下山難,變邁開腳步往下走,轉眼來到“蒼龍嶺”頂端,往下一看,天際茫茫,蒼龍嶺形似雲霧中的一座獨橋,兩邊深不見底。面對此景,韓愈不由得目瞪口呆,身軟腿顫,一步也不敢邁了(唐時的華山,不象現在這樣鑿石為階,設欄護路,履險如夷。唐時不過是在“龍”的脊背上粗鑿了幾個石窩而已,遊人到此,只能手腳並用攀爬而上下,象這樣的險境,怎能不使善習文弄墨的韓愈膽戰心驚呢?)。但不下山不行,當時的華山非今日可比,荒寂無人,蟲獸出沒,不是久留之地。韓愈鼓足勇氣向下走,但走不了幾步又退回來,腳下還不時打滑,真是一走退兩步,緊張的冷汗直流,渾身顫抖。為減輕行李,他把所帶的'書籍都丟下嶺去,但還是不能前行半步,被困多時的他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不由得放聲大哭。並悲嘆道:“難道我韓愈就葬身於此了?!”

但韓愈畢竟是位大智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強烈願望使他急中生智,便拿出隨身攜帶的筆墨硯臺,很快寫好了一封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華山採藥者將此信報告了華陰縣令,縣令既派人將韓愈救下山去。

後來,有山西百歲老人趙文備游到“韓退之投書處”,有感韓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後人又於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詞家趙文備百歲笑韓處”。以後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對一哭一笑,又表現出另一種心態,並做詩云:“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苦一笑傳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獨立嶺上但長嘯。”

韓愈在蒼龍嶺留下的這段逸事,為我們增添了許多情趣和遐想。而蒼龍嶺之險俊和神奇迷人的魅力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的心。

韓愈的故事 篇2

韓愈走馬牽山

唐代韓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寫了一篇奏章勸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勞民傷財,荒廢朝政,皇帝看後很生氣,就把他從京城貶到潮州來做刺史。

韓愈上任時,正逢潮州大雨成災,洪水氾濫,田園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視,只見北面山洪洶湧而來,心想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難免受害慘重。於是他騎著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勢,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隨從張千和李萬緊隨他的馬後,凡馬走過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為堤線的標誌。

韓愈插好了堤線,就通知百姓,按著竿標築堤。百姓聽了十分高興,紛紛趕來,豈料一到城北,就見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條山脈,堵住了北來的'洪水。

從此,這裡不再患水災了。百姓紛紛傳說:“韓文公過馬牽山。”這座山,後來就叫做“竹竿山”。

韓愈的故事 篇3

韓文公祭鱷魚

潮州的韓江,從前有很多鱷魚,會吃過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們叫它做“惡溪”。

一天,又有一個百姓被鱷魚吃掉了。韓愈知道後很著急,心想鱷害不除後患無窮,便命令宰豬殺羊,決定到城北江邊設壇祭鱷。

韓愈在渡口旁邊的一個土墩上,擺了祭品,點上香燭,對著大江嚴厲地宣佈道:“鱷魚!鱷魚!韓某到這裡來做刺史,為的是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嚴處!”

從此,江裡再也沒有看見鱷魚,所有的鱷魚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現在,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叫做“韓埔”,渡口叫“韓渡”,又叫“鱷渡”,還把大江叫做“韓江”,江對面的山叫做“韓山”。

韓愈的故事 篇4

韓文公設水布

古時候,韓江裡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時跳下江,霎時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溼了幹,幹了又溼,常常得肚痛病和風溼病。於是他們做工時便索性光著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邊挑水、洗衣服的婦女,看見放排工赤身裸體,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裡去。官府交涉下來,放排工只好照舊又穿上衣服。

韓愈來到潮州後,這件事傳到了他的耳朵裡,他跑到江邊實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著一身溼衣服,不鬧出病來才怪呢!

回衙後,韓愈便作了個決定,叫人到江邊通知放排工:今後扎排、放排時,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間扎塊布能遮羞就好了。這塊布後來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農民勞動時帶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韓愈的故事 篇5

侄子成仙

傳說韓愈能生活自給以後,就將大哥的遺孤韓湘接到身邊與自己同住,並教導他認真讀書。但是,韓湘對讀書進仕不感興趣,卻對訪仙修道執迷不悟,韓愈對此非常痛心。有一次,韓愈在尋找外出訪仙的韓湘時,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詩中說道:“兩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河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希望侄子能有覺悟。

誰知韓湘回家見到詩後,也寫了一首詩來言志。詩中說:“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有人能學我,同共看仙葩。”韓愈不相信侄子,一會能釀成美酒,一眨眼使樹開花。韓湘遂撮土一盆,一會兒說:“花已開矣。”拿開盆只見碧花兩朵。葉間有兩行小字,是一詩聯:“雲橫九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對侄子的'本領大為驚異,只好聽任韓湘離開自己,雲遊天下去了。據說後來不久,韓湘就得道成仙,位列八仙,就是韓湘子。

韓愈的故事 篇6

鎮州勸降名人

韓愈三月二十五日到潮州,十月便調任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被調回京師任國子祭酒,長慶元年(821年)七月轉任兵部侍郎。長慶二年,他單身匹馬赴鎮州宣慰亂軍,不費一兵一卒,化干戈為玉帛,平息鎮州之亂。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年春天,鎮州(在現在河北省)發生了叛亂:節度使田弘正被部下殺了,叛將王庭湊自任節度使。唐穆宗派兵去征討。誰知道一仗打下來,官軍不僅沒打下鎮州,大將牛元翼的一路人馬反而被叛軍包圍了。唐穆宗趕緊同大臣們商量對策。由於朝廷沒法增派更多的軍隊,只得同意讓王庭湊當節度使,同時決定派一名大臣去勸王庭湊解除對官軍的.包圍。

“眾卿,誰願負此重任?”唐穆宗問。

大殿裡一片沉默。誰都清楚,同這些叛軍打交道可不是鬧著玩的。

“難道無人替朕分憂嗎?”

話音剛落,韓愈站了起來:

“臣願去鎮州。”

“你去後見機行事,不一定要進王庭湊的軍營。”唐穆宗說。

“臣既然要去,豈能只顧個人得失而觀望不前呢?”韓愈斬釘截鐵地回答。

韓愈來到叛軍軍營,只見到處佈滿了全副武裝的士兵,一個個刀出鞘,箭上弦,殺氣騰騰。韓愈從容地進入軍帳坐定,一邊品茶,一邊威嚴地盯著王庭湊,好半天一言不發。王庭湊倒沉不住氣了,說:“韓大人,鎮州之亂,都是下邊將士所為,並非我的本意。”

“朝廷已經同意你做節度使,為何還包圍牛元翼將軍不放呢?”韓愈鄭重地說。

話沒說完,一群叛將圍住了韓愈,氣勢洶洶地質問道:“我們為朝廷賣過命,立過功,哪點對不住朝廷?為什麼把我們當做叛賊?”“田弘正待部下太刻薄了,所以我們全軍不滿。”一個叛將申辯說。

韓愈嚴肅地說:“可你們已經把他殺了,連他全家都給殺了,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我要說的是,歸順還是反叛朝廷,你們今後的結局是不一樣的!好好想想吧!”眾人果然啞口無言了。半晌,王庭湊才問:“現在我們怎麼辦?”

韓愈緩和了口氣說:“只要撤除對牛元翼軍隊的包圍,就沒事了。”

“好,好,我馬上照辦。”王庭湊說。

韓愈圓滿地完成了使命

同年九月,他轉任吏部侍郎,不久又晉升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的故事 篇7

韓愈苦讀成宗師

公元768年,太行山腳下,黃河北岸的河陽(今河南孟縣)韓莊,誕生了一個嬰兒,他就是唐朝文學史上的一代文壇宗師,政治上多有建樹的大思想家韓愈。

他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文壇宗師,是和他從小刻苦讀書分不開的。

韓愈,字退之。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父親韓仲卿,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的大哥韓會,不僅善於言談,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官為起居舍人。就連他的大嫂鄭氏,也是精通史書,能詩善文。韓愈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可謂幸運至極。不幸的是,當他剛剛三歲的時候,父母就相繼去世了,他只好跟著嫂子過日子。

韓愈從小聰明過人,嫂嫂鄭氏溫和賢良。嫂嫂見韓愈聰明伶俐,便教他識字。開始,每天教他學十個字,他都能記得住;過了幾天,嫂嫂每天教他上百個字,他也能記得住。嫂嫂感到吃驚,為了測驗一下他的記憶力到底有多強,一天教他上千字,他仍然記得清楚。嫂嫂高興地對他的哥哥韓會說:“小退之記憶力這麼好,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也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啊!”

韓會道:“看來能興旺韓家門庭的,就是這個兄弟了。你一定要對他嚴格要求,儘快把他培養成才!”

為了激勵韓愈刻苦學習的志向,嫂嫂經常給他講歷史上苦讀成才的故事。

這一天,嫂嫂在教他讀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時,向他講了屈原如何被放逐寫《離騷》,孫臏如何被龐涓挖去膝蓋骨後修《兵法》的故事,對韓愈的啟發很大,他激動地流著淚對嫂嫂說:“請嫂嫂放心,我一定長志氣,像他們那樣幹出一番大事業來!”

從此,他在嫂嫂鄭氏的指點下,學詩讀史,手不釋卷,晝攻夜讀,廢寢忘食。嫂嫂對他的關心照顧也是無微不至,每當他晚上讀書的時候,都一直陪著他,比親生母親還要盡心。韓愈理解嫂嫂的良苦用心,對嫂嫂很是敬重,感情很深。他對嫂嫂的感情,後來在《祭鄭夫人》一文中說得很清楚:“有死而生,實為嫂恩。”意思是說,我韓愈在幼年失去父母的情況下,能夠活下來,實在是嫂嫂的恩德。這的確是肺腑之言。

就這樣,韓愈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讀完了《詩經》、《尚書》、《史記》、《後漢書》等幾十部經典著作,並且能寫詩作文章了。

人們常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正當韓愈苦讀勤學之際,在他十歲那年,家中卻遭到了一場橫禍:宰相元載被皇帝殺死,韓愈的哥哥韓會因和元載平時有交往,也受到牽連,被降職到韶州(今廣東韶關市一帶)做刺史。

由長安到韶州,三千多里路。韓會帶領全家一路長途跋涉,晝行夜宿,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才到達韶州。誰料到韶州僅僅住了兩年,韓會也病死任上,於是,韓愈又和嫂嫂一起,護著哥哥的靈柩返回故鄉。

韓會的去世,對韓愈和嫂嫂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橫禍的打擊,艱難的經歷,也使韓愈那幼小的心靈變得沉重而成熟了,他暗下決心:發憤讀書,早日成才,分擔嫂嫂的重擔,不辜負嫂嫂的殷切希望。

從此,他每天五更起床,先到院中做一遍名叫“八段錦”的體操,然後回到書房,一天足不出戶。他讀《論語》,讀《孟子》,讀《詩經》,讀《易經》,遇到困難,反覆誦讀,仔細琢磨,實在弄不懂的,去問嫂嫂,嫂嫂也不懂的,再問他人,直到學懂弄通為止。

功夫不負有心人。韓愈又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到十四五歲的時候,就精通了諸子百家,詩文也有了很大名氣。

有一天,嫂嫂鄭氏看了韓愈寫的詩,對他說:“你的詩文已經寫得很好了,但還沒有達到出神人化、爐火純青的境界。咱們這裡畢竟是個小地方,真正有學問的人不多,我看你還是去洛陽、長安看看吧,那裡才是藏龍臥虎之地;如果去學習一段時間,我相信你的詩文會有大的進步。”

韓愈早就想外出求學,只是因為擔心嫂嫂無人照顧,才不忍開口,今見嫂嫂如此一說,非常感動,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流著淚說:“多謝嫂嫂成全,兄弟遠去,您一定要保重身體,等我學成歸來,再報答嫂嫂。”

第二天,他便帶上行裝、書童,告別家人,踏上了去洛陽的路程。

到洛陽後,為了有利於學習,他沒有住在親戚家中,而是在一個僻靜之處,租了兩間茅屋住下,過著清貧的生活。他穿粗布衣,每日只吃兩餐,讀書學習卻常常到三更才休息。寒冬臘月,他捨不得生炭火;硯臺裡的墨結成了冰,他就用嘴呵呵,等呵化後再寫;手凍僵了,搓一搓,繼續寫作;讀書讀得口乾舌燥,喝口熱水,繼續苦讀揣摩。就是在這裡,他仔細研究了先秦兩漢古文和南北朝時的駢體文,將兩者加以比較,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公元793年,京師考進士,韓愈前去應試,以能詩善文之全才,被宰相陸贄錄取為第一名。這年,韓愈二十六歲。從此他走上仕途,先後任宣武節度判官和寧武節度判官;不久,遷監察御史,最後官至吏部侍郎。

韓愈的詩歌自成一派,是古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唐代著名的散文家,為一代文壇宗師,被列為“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名。

公元824年韓愈病逝,終年五十六歲,有詩賦雜文等四十卷流傳於後世。

韓愈的故事 篇8

韓愈的自信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寫的文章和當時流行的駢文風格迥異,駢文講究對偶齊整、音韻協調,而韓愈寫的文章注重當時口語的提煉,明白曉暢。

24歲那年,韓愈參加科舉考試,博取功名。當時的主考官是當朝宰相陸贄,陸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以寫駢文聞名。當時陸贄出的試題為《不遷怒不貳過論》。“不遷怒不貳過”這話出自《論語》,大意是不遷怒於別人,也不重犯同樣的過錯。韓愈看後,下筆成章,很快就寫好了一片洋洋灑灑的'散文。主考陸贄是駢文高手,自然不喜歡韓愈的風格,僅看了幾行,就把卷子丟在一旁。韓愈就這樣稀裡糊塗地落榜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幾年後,韓愈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巧的是試題與上一次的試題一樣,依舊是《不遷怒,不貳過論》,主考官同樣還是陸贄。韓愈呢,還是把上次的那篇散文依舊一字不落地寫在試卷上。陸贄看後,感到此卷似曾相識,他仔細地反覆看了幾遍,拍案叫絕,說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風格,沒有一點駢文的味道,若不仔細看,差點埋沒人才了。”就這樣,韓愈考中了進士,併名列榜首。

韓愈的故事 篇9

賈島和韓愈

在一個陽光明媚、萬里無雲的清晨,賈島打點行裝後,就騎著自己的小毛驢去遠方走訪自己的朋友李四。

李四叫李凝,他們小時候是同學,長大後,李凝因成績優異到京城參加了科舉考試,上了國子監,而賈島上了鄉學。他們從此就分開了。前幾天,李凝打電話告訴賈島邀請賈島到他家裡來玩,並請他吃飯。然而,賈島大老遠的來到李凝房前,以為能飽餐一頓,誰知李凝不在家,大門被“鐵將軍”牢牢地把守著。鄰居告訴賈島,李凝隨旅遊團到黃山旅遊去了,一時半會兒還不能回來。於是,賈島決定寫一首詩當紙條放在門縫裡,告訴李凝自己已經來過了。作詩時,被詩中的一個字給難倒了,賈島是一個用詞既嚴謹又講究創新的人,他拿不準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

他騎在小毛驢上,急的團團轉。就在這時,一隻龐大的儀仗隊從賈島面前經過。而他卻還想著用哪個字好,在不知不覺中,小毛驢就帶著他走進了儀仗隊。突然,幾個士兵把賈島從小毛驢上拽下來並按倒在地,還說:“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竟然敢闖進我們老爺的儀仗隊。”而賈島還自言自語地說:“到底是用‘推’、好呢?還是用‘敲’好呢?”好像還沒有睡醒。這時,坐在賬蓬裡的韓愈看到外面非常亂,就大聲問:“怎麼回事?”“有一個人闖進了我們的'儀仗隊。”

一個士兵說。韓愈滿臉疑惑地說:“你是誰?為什麼要闖入我的儀仗隊?”賈島這才“清醒”,說:“老爺,我叫賈島,我的朋友李凝請我吃飯,但他不在家,我想寫首詩當紙條放在門縫裡。但是有個字,不知道是用“推”,好還是用“敲”更恰當。”韓愈聽後,知道這是一個讀書人。自己也是一個讀書人,於是就有了好感。於是,生氣地對士兵說:“放肆,還不快把這位先生扶起來。”士兵一聽老爺的話,連忙扶起賈島。

韓愈想一想,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就對賈島說:“今天你也不用走了,我也就地紮營,我來陪你一起討論是用哪個字好。”韓愈又對身邊的人命令道:“去,趕快準備好酒好菜,我要和這位賈島先生好好推敲推敲。”於是,韓愈和賈島共同坐進帳篷裡,一邊飲酒,一邊討論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建議道:“我讓士兵裝個門,你在外面,我在裡面,你先推後敲,我們看看哪樣更好。”賈島同意了。實驗中,賈島先推,韓愈說:“有聲音,還可以。”賈島又敲了幾下,韓愈說:“這樣更好,既有聲音,又有禮貌。”賈島聽後,思索了一會兒,說:“韓先生說得有道理,用“、‘敲’更為恰當。那就按韓相聲您說的,用‘敲’。”說罷,兩人高興地共同舉起杯來,暢快地一飲而盡了。賈島微醉中還不忘趕緊寫好詩歌,然後由幾位官兵攙扶著來到李凝家門前,把紙條放在門縫裡,然後,回來又和韓愈長談至深夜。

過了一段時間,李凝旅遊回來了,當他開啟門,就發現門縫裡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比,幽期不負言。

李凝看後,覺得很對不起賈島,就親自登門拜訪,道歉。

從此以後,賈島、李凝和韓愈都成了好朋友。

韓愈的故事 篇10

韓愈的童年

韓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韓會撫養。韓會對弟弟很好,教他認真讀書,好好做人。韓愈十歲的時候,韓會受到別人的`牽連,被貶官到韶州(在現在廣東省),到韶州不久,韓會就因心情苦悶,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嫂嫂鄭氏帶著韓愈和兒子,護送著韓會的靈柩,回到了故鄉河陽。安葬了韓會以後,鄭氏關心地對韓愈和兒子說:“人生短暫,你們要抓緊時間讀書做學問。雖不求顯赫一時,也要不枉度一生。”

韓愈這時候已經很懂事了,他知道這是嫂嫂替哥哥說出的話。從此以後,每天早上公雞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後回到書房裡讀書。韓家歷代有人做官,藏書很多。韓愈就從《論語》、《孟子》讀起。遇到問題,他就向嫂嫂請教。可當韓愈讀到《書經》、《易經》的時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韓愈就去找當地有學問的人請教。就這樣,韓愈還讀了《老子》、《莊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韓愈叫到身邊,對他說:“兄弟,你長大了,去洛陽求學吧。那裡有學問的人多,可以開闊你的眼界。”第二天,韓愈帶著書僮,走上了去洛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