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推薦作文/列表

時事評論作文(精選42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事評論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時事評論作文(精選42篇)

時事評論作文 篇1

近日,一條交通事故視訊在網上熱傳並引起網友激烈討論。視訊顯示:3月5日,廣東東莞中堂大橋一輛大眾轎車強制變道,被一輛比亞迪撞翻。對於這起事故,輿論一波三折,討論的焦點在於比亞迪車主是否故意撞車(3月21日《南方日報》)。

你強行變道,我霸氣撞飛——這是網友對相關視訊給出的閱讀理解式答案。胡亂變道,膽子不小,發生事故,該負全責。輿情發生逆轉的是撞翻變道車的車主在微信群發出了驚人之語:該大眾朗逸已經是他撞過的第7輛車。一般都是別人全責才會撞上去,否則不會撞。之前開比亞迪s6時,已經撞了2輛凱美瑞,2輛銳志,1輛crv,1輛rav4,全是完勝,沒有輸過一次。隨後,東莞交警成立專案組,重新啟動調查。

結論還是認定大眾車負全責,因不存在鬥氣開車的事實行為。

通常,面對強制變道,大多車主儘管深惡痛絕,但為了保證駕駛安全,除了緊踩剎車、打輪躲避,似乎也無計可施。而今,比亞迪車主據說不僅兩次成功阻止大眾車主強行變道,還給這個不守規矩者一個大教訓——被撞翻車四腳朝天,這讓飽受多年塞車之苦者拍手稱快。此後,交警部門的事故認定書,更近乎為馬路俠客光榮加冕。

變道引發意外,好在沒有性命之虞,四腳朝天似乎活該。不過,有兩點需要釐清:

一是從法理而言,道路交通法規定,違反禁止標線強行併線的,應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只是,變道車輛必須避讓直行車輛,不代表直行車輛可以罔顧前車人身安全而以暴制暴。換言之,在風險因素瞬息萬變的`馬路上,撞翻變道車的後果是不可預估、不可控的。如果我們放縱了直行可以撞變道的邏輯,法律就算正義,也是面目猙獰的正義。當然,若是果真故意撞車,已經涉嫌構成交通肇事罪,就不是全責那麼簡單了。也就是說,法律從來就沒有支援過對方違法在先,撞了白撞的說法。

二是從道義來說,以如此方式懲戒強制變道車輛,不僅遊走在人性邊緣,也是不折不扣的叢林邏輯。去年引發全民熱議的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起因即是女司機任意變道。用人命關天的代價,去懲戒不守規矩的車主,這力度殘蠻而血腥。除此之外,難道沒有別的選擇?眼下,不少車主已經為愛車裝了車載行車記錄儀,而在不少路段,公共監控等技術也完全可以還原強制變道的是與非,何苦非要拼了性命上演私力救濟的馬路驚悚劇?

車在路上,難免遇到各種狀況,比之於動輒就撞翻的暴脾氣,慢一點、謙讓一點,可能更是當務之需。撞翻變道車的快意,於法治而言是值得警惕的。

時事評論作文 篇2

近日,一段車主掌摑快遞小哥的視訊刷屏了。並非因為熱鬧而被圍觀,而是一個頻頻動手打人、一個沒有任何反抗的對比反差,讓一場看似是非分明的糾紛變了味。被打的快遞小哥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自己很委屈,已經報案了。對於期待的結果,這位小

哥回答了四個字:依法處理。目前,毆打快遞員的出租司機因尋釁滋事已被北京警方依法處以行政拘留十日的`處罰。

蹭壞了他人愛車,雙方應負有何種責任,需要專業鑑定,最終由法律說了算,不是誰富有、誰氣勢大,就可以任性動手。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使再有理,也不能不把法律放在眼裡,用粗暴的手段始終不能解決問題。

人都說,遇事要講理。這首先是在情感和常識意義上判定對錯,有些看似理氣十足的事,往往在當事人心中有一個結果,但既不能得理不饒人,像那位車主一樣揪住不放並施以暴力;也不能理虧心虛,任人欺負,像快遞小哥一樣如綿羊般被隨意打罵。實際上,所謂的理,也只不過是一個不成文守則,關鍵還是靠法律。

其實,施暴打人的背後,也凸顯出對規則的不尊重、對法治的不敬畏。如果沒有受到他人來自生命的威脅,為何要選擇先動手?如果有清晰可辨的責任,為何不等待警察依法處理?如果心中有對規則制度的基本遵循,為何還會輕易地當街撒氣?可見,表面上是在釋放心中的不滿,實際上是在踐踏社會普遍形成的對法律制度的守護。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法律保護下的個體,人人遵守才能人人受益,隨意破壞必將自食其果。在法律面前,沒有更公平正義的解決方式,更何況是一件小糾紛?

與施暴打人者對比,受委屈的快遞小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期待的處理結果是依法處理,值得我們擊節叫好。尊重法律,何嘗不是尊重每個人的權利,何嘗不是尊重每個人的人格。當強勢主體遇到弱勢群體、當有權有勢者遇到普通老百姓、當土著老炮兒遇到外來漂流者,身份的大小、職業的貴賤、姿態的高低,不能成為評判的標準,也不能變成頤指氣使、欺軟怕硬的凌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別讓你的情緒衝破法律框架,別讓我的權利受到無情踐踏。我們需更有敬畏之心,既抱有善意,又充分尊重法律,如此進步的終將是整個社會文明。

時事評論作文 篇3

某種程度上,房產“聯姻”教育的發展模式,讓配置了學校的樓盤買賣變成一場金錢遊戲,也給一些炒房者創造了哄抬房價、牟取暴利的良機。

北京市教委3月25日釋出訊息:今年起,除京津冀協同發展專案外,本市所有中國小校未經市教委同意不得到外地辦學,各中國小不得與房地產商合作辦學。(見3月26日《北京日報》)

各中國小不得與房地產商合作辦學,這樣的禁令無疑是一種理性迴歸。房產“聯姻”教育,名盤“依傍”名校,是近年來全國不少城市推崇的一種發展模式。對房地產商而言,其地產專案一旦引進了學校,尤其是戴上“名校”光環,就可以促進樓盤銷售,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據稱打著發展教育的名義,還可以比較便宜地拿到優質土地。對政府而言,房地產商幫自己建設學校,既節省了教育財政支出,又能緩解一些待開發片區的教育資源緊張問題,還能收穫合作辦學分成,何樂而不為?正是基於這種雙贏,學校和地產“聯姻”越來越普遍。

不可否認,中國小與房地產商合作辦學,滿足了一些新樓盤業主的教育需求。但是,在房地產商以“簽約名校”“合作辦學”“名校分校”為名頭大肆炒作之下,房產“聯姻”教育又跟學區房掛上了鉤,房地產商所售賣的、百姓所購買的,已不僅僅是商品房本身,而是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為此,許多家長不惜砸鍋賣鐵、重金購置學區房。某種程度上,房產“聯姻”教育的發展模式,讓配置了學校的樓盤買賣變成一場金錢遊戲,也給一些炒房者創造了哄抬房價、牟取暴利的良機。

除了讓學區房洶湧漲價之外,房產“聯姻”教育模式也存在許多亂象,引發大量因為教育配套不能兌現的維權事件。在不少地方,一些新建商品房在宣傳時號稱“名校分校”,百姓花大價錢購買且入住多年之後才發現,“名校分校”千呼萬喚等不來,有的最終等來的只是“偽名校”,教學質量堪憂。名校是房地產商拉動銷售的“靈丹”,對一些家長而言,卻是不得不服下的“苦藥”。

由此可見,北京叫停房產“聯姻”教育,一是為遏制學區房過熱;二是為保障購房人權益。其他地方想要啃下學區房飛漲這塊“硬骨頭”,叫停這種“合作辦學”不失為有效措施之一。有專家建議,政府還應將教育納入全盤發展,從全域性考慮,長遠規劃,劃撥出一塊與人口發展規模匹配的教育用地,避免後期隨人口集聚膨脹,學校用地與教育需求產生矛盾,造成教育資源稀缺,進而催生天價學區房等。

時事評論作文 篇4

如果大學聯考作文給出的是時事類題目,就可以寫成時事評論文。“時評體”與“常識觀”,無疑是當今社會文化思潮的兩個明顯特徵,兩者可以說互為表裡。時評緊扣社會熱點話題,鼓勵公眾暢所欲言地表達,體現了對公民知情權與話語權的尊重。觀念多元化是這個時代的特點,由於公眾價值觀、行為方式的不同,或者社會階層的不同,他們發出的聲音也不盡相同。正是每個人都能從自身立場出發,對同一社會事件發出不同的`聲音,在觀點的不斷撞擊中,社會才能對某一問題形成常識性的認知。

把時評的熱點題目,重新拿來作為大學聯考的作文題,就是期望喚起學生對時評這種文體的重視。時評強調的是對社會的批判意識和理性思考,它激濁揚清,它不平則鳴,它展示的是民眾對社會進步的願望。大學聯考作文對時事新聞的關注,正是期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他們參與和管理社會事務的意識和能力。可以想見,一個對社會並不關心的人,很難寫出讓人叫好的時評文章。它既需要作者有個人獨特的思考,也需要作者有對社會事務的強烈參與意識。

時事評論作文 篇5

近日,安徽寧國市胡樂鎮的女鎮長楊春麗意外當了一把“網紅”。事情的起因是她和一些女同事通過一組在胡樂鎮拍攝的唯美寫真,為千年古鎮代言,引爆朋友圈。靚麗的容貌,配上鍾靈毓秀的古鎮美景,瞬間讓很多人記住了胡樂鎮這個知名度並不廣的旅遊古鎮。

“網紅”就是“網路紅人”,是指在現實或者網路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當“網紅”,有的人是為了利,有的人是為了名。安徽寧國市胡樂鎮的女鎮長楊春麗當“網紅”,是為了給這個千年古鎮代言,是為了宣傳胡樂古鎮,是為了推動胡樂鎮旅遊經濟發展,根本目的是為了造福當地百姓。

“網紅”與旅遊經濟同頻同振。胡樂鎮系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徽派建築一條街儲存較好,該鎮成為安徽省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傳統村落。近年來胡樂鎮道路交通得到大大改善,發展旅遊的條件越來越成熟。但是,如果不去大力宣傳,胡樂鎮旅遊資源再豐厚,也會“養在深閨人未識”。“網紅”是時下最熱門、最流行的元素,也具有強烈的宣傳效果。“網紅”的走紅皆因為自身的某些特質與網民的心理感受相契合,從而引發粉絲熱烈的追捧。胡樂鎮女鎮長楊春麗及女同事的寫真,均以胡樂鎮的復古街道和建築為背景。美女形象氣質與古鎮美景風貌通過寫真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女鎮長和女同事成為“網紅”,必然加深人們對胡樂鎮的印象和了解,使胡樂古鎮的吸引力大大增強,從而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

“網紅”效應孵化旅遊產業鏈。近年來,胡樂鎮堅持以“建立歷史文化名鎮和徽派建築示範鄉鎮”為載體,努力把胡樂打造成寧國市西南部亮麗的商貿旅遊重鎮。女鎮長和女同事當“網紅”產生出“網紅”效應,有助於推動胡樂鎮的發展目標儘快變為現實。“網紅”能在社交媒體上聚集出強大的.人氣,“網紅”能深刻地影響粉絲群體的觀念和行為。女鎮長和女同事當“網紅”推介胡樂古鎮,必然引燃胡樂鎮的旅遊經濟,會拉動當地吃、住、行、娛、購等系列旅遊消費,使胡樂鎮獲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使胡樂鎮的百姓受益良多。

千年古鎮胡樂鎮,承載了幾多的文化積澱,在古徽州文化的薰陶與滋潤下,蘊藏了千年的夢。安徽寧國市胡樂鎮女鎮長楊春麗當“網紅”,讓胡樂古鎮成為城市人的詩意和遠方,也成就胡樂鎮百姓的致富夢想。女鎮長楊春麗當“網紅”為古鎮代言,是別樣的履職盡責行為,值得點贊。

時事評論作文 篇6

據3月27日《人民日報》報道,近日,濟南公安針對一起社會熱點新聞,釋出“情感歸情感,法律歸法律,這是正道”,疑似對發酵後的輿論進行點評,引來眾多網友抨擊。之後該官微再次釋出“世事多奇葩,毛驢懟大巴”等言論。人民日報微評指出,別把官微當成個人菜園子。

從這個新聞說開,現在的有些官微確實比較任性,“想種什麼菜就種什麼菜,想施什麼肥就施什麼肥”。之所以這麼任性,在筆者看來,一是某些微博管理人員的個人素質亟待提升,同時,其所在部門的態度是否理性客觀,也是值得討論的。二是一些部門不在乎微博亂髮言,是因為很容易“平息”,一句“個人行為”,甚至“臨時工乾的”,似乎就算“平息”了。實際上,這種想法有些自以為是甚至是自欺欺人。因為對公眾來說,問題遠沒那麼簡單,每一次官微任性亂說,都是相關單位公信力的損耗,如果說遇到負面新聞就說“個人行為”“臨時工乾的”,那麼,下一次有緊急資訊釋出時,公眾該採取什麼態度呢?信還是不信?

更讓人驚詫的是,聯絡新聞來看,有關單位的官微發表的內容遭到網友抨擊後,居然以“毛驢懟大巴”“容你戰我千百回,受傷的驢總是你”作迴應,可以說,這種傲慢且粗俗的做法絕對不可取,情緒化過重,缺乏應有的理性。隨後,有關方面迴應媒體說,“微博內容確實由管理者釋出,已經展開調查”。之後又對媒體說,這兩條微博沒有任何含義,不代表濟南公安的任何觀點,且是未經請示的'個人行為,值班人員也並非民警。而釋出者的初衷應該是希望大家理智的去看待這個事件。

這種迴應有些讓人難以理解。首先,“沒有任何含義”的文字和語言從來是不存在的,除非是亂碼。其實也自相矛盾,沒有任何含義的文字,如何又有“初衷”——希望大家理智地看待這件事?要我說,不管是職務行為,還是內部人個人行為,只要求網友理智,未必全面,億萬網友參與熱點新聞的討論,既有正常民主監督之義,對推動法治公正、法治進步也會起到積極作用。而說到“情感歸情感,法律歸法律”之類的問題,政府部門裡的“個人”未必會比網友言論正確,更談不上權威,實際上大家都是旁觀的參與者,不必居高臨下以說教的姿態希望別人理智。

至於說,官微說話是“未經請示的個人行為”,這種解釋千萬別成了一種套路。官微沒管理好,讓“個人”上去亂說話,終歸還是單位的管理責任,應該道歉。特別是“值班人員也並非民警”這一句,究竟想說明什麼?官微是重要的官方發言工具,如不安排工作人員值班,或是什麼人都可以登入,那把官微當成了什麼呢?“並非民警”又說給誰聽?其實,公眾沒有能力去識別或確定發言者的行為是屬於個人行為還是職務行為,公眾只知道的是不恰當的言論出自官方微博。

時事評論作文 篇7

電影《唐山大地震》從7月22日零點至7月25日24點,首週末票房超過1.6億元,創國產影片票房新高。許多人走出電影院時眼睛還掛著淚珠,一些看完電影的觀眾說:好久沒有這樣感動過了。

這部影片的出現,是中國現實主義電影走向現代化過程的一個標誌性成果,其意義超出影片本身,是文化體制改革中的一次勝利之作,影片之所以被廣大觀眾所認可,票房創歷史新高,主要有以下三點。

突出展現個體經驗。《唐山大地震》突出了個體經驗的表現,通過主人公李元妮一家人長達32年的情感救贖過程,反映了唐山和中國社會的變遷,並且對地震及災後個體經驗的呈現,貫穿電影始終。任何巨集大的電影命題,只有通過個體經驗的表現,才能讓觀眾看到其中的'意義。面對一個災難性的歷史事件,我們往往選擇面對集體,怎樣抗震救災,怎樣重建家園,這樣的表現方式雖然非常正確,但存在藝術敘述的不合理,過多的宣傳和說教,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同。

拍攝態度樸實真誠。不同於以往的商業大片,追求炫目的畫面,《唐山大地震》剋制了創作中難以避免的技術衝動和戲劇衝動,用真誠而自然的拍攝方式,形象生動的對白,贏得了觀眾和市場的認同,而中國的電影需要的正是這種態度。

融入主流價值觀。商業上獲得成功的影片,都會傳遞一種主流價值觀,《唐山大地震》表現了親情的可貴、生命的珍貴,以及生活的溫暖和希望,讓每個人走出電影院的時候,都有一點溫暖和愛,觀眾的情感得以接受。

時事評論作文 篇8

上週末,廣東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發聲,言辭極為嚴厲地憤然迴應了一段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視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段名為《火災拍攝者殘忍42秒》的視訊,拍攝於4月14日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場火災。當時火災中的罹難者趴在著火房間的窗臺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視訊的拍攝者卻對此袖手旁觀,反而無動於衷地穩穩拍下了這殘忍的42秒,視訊中呼救的男子最終在大火中喪生。

聽聞這樣的訊息,無論是誰都無法不為之寒心,但類似的事件在近期卻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會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襲”事件中,人們就震驚於為何在酒店這樣封閉且管理嚴格的空間裡,居然會出現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沒人阻攔的咄咄怪事。更有網友針對這種社會現象而專門組織社會實驗,以模擬街頭綁架兒童試探路人反應——結果竟然在9次測試中沒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時間如此集中爆發的幾起社會熱點事件,不得不讓人深思為何社會冷漠呈蔓延之勢,而且不少當事人還自覺理所當然。

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複雜因素,但國家和社會對於見義勇為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援力度不夠也是重要原因。當前,各地出臺的見義勇為條例還難以做到免除人們的後顧之憂,幫了人卻要自己承擔損失,甚至幫了人反倒要被人訛詐,於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淚”越頻現報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對全社會都是一劑致命的毒藥。社會秩序的維繫,除了國家力量的介入,一個社會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調整能力事實上是更為根本的。人們之間解困濟厄的守望相助,帶來的不僅僅是暖暖的溫情,而且也是維繫共同體的生活紐帶。反之,對於他人困境的漠不關心,總有一天也會應驗在自己身上,這種人們社會關係之間的支離破碎,將慢慢腐蝕社會道德的基礎,進而引發大量我們始料不及的社會問題——正如花都火災中出現的情況一樣。

在今年的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籲要對見義勇為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認為囿於見義勇為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健全,我國社會的`道德感和安全感會為此產生危機。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此類的呼籲顯然是極為必要的。當然,為見義勇為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與法律的邊界。將道德層面的見義勇為規定為人們的法律義務固然在現實中沒有可操作性,但為見義勇為提供組織、人員、資金、榮譽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卻並不過分。

為見義勇為提供製度保障,最終是為引領社會風氣做出示範。我們常常講要“懲惡揚善”,其實“懲惡”與“揚善”往往也是一體兩面:如果一個社會的正氣不能弘揚,見義勇為的精神備受排擠,那麼各種不良風氣和違法犯罪行為就必然會乘虛而入,社會治理的成本也將急劇增加。消除社會冷漠,法律不應缺位。

時事評論作文 篇9

今天,當我正在夢中飛的時候,突然,我聽見了開門聲,打破了我美好的夢幻。我迷迷糊糊的睜開了眼睛,拉開了窗簾,打開了窗戶,新鮮的空氣迎面吹來。

我又聽見了媽媽把電視機打了開來,我穿好衣服和褲子,又去刷牙洗臉,都好了以後,我也來到了客廳內看電視。原來,媽媽在看新聞,我看到的第一個新聞是有關於‘利比亞戰爭’的,這個新聞已經過去大半個了,我看到電視機下面有一排兒字,是‘利比亞’的.國王說的。這句話是:如果北約再對我們發起進攻的話,我們就要攻打‘義大利’了。媽媽看了這句話後,對我說:“在這樣下去,肯能會引爆世界大戰。”我心中暗暗想著:如果真的引爆了世界大戰,我們中國以及中國旁邊的國家千萬不要參預戰爭,要不然炸彈如果炸到我到我們了怎麼辦!

今天,我瞭解了‘利比亞戰爭’,覺得利比亞非茶可憐,美國不講信用,上次明明說好不打仗了,可這次還是出爾反爾了。

時事評論作文 篇10

這段時間是求職高峰期,甘肅蘭州各大人力資源市場人潮湧動。連續數週週末,用人單位和應聘者雲集招聘會,各類招聘會場場火爆。火爆求職季,“快遞小哥”需求大增,引來眾多大學生競相應聘。其中,有不乏本科畢業生求職“快遞小哥”。隨著電商的發展,大學生兼職做“快遞小哥”在校園有蔓延之勢。(3月27日《中國青年報》)

雖然媒體對大學生當環衛工、當殺豬倌的新聞有過報道,但不少大學生爭當“快遞小哥”,還是在網上網下引起廣泛關注。在謀近利還是謀長遠的選擇上,大學生爭當“快遞小哥”的爭論,其實早在大學生開始行動之初或許就有了答案。

那些即將畢業或者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的大學生,抑或者為了提高自身社會經驗的大學生,紛紛主動加入到“快遞小哥”這個龐大隊伍中來。出現這種情況,無疑是大學生的自身需求和快遞業需求相結合的自然產物。

從行徑快遞小哥的大學生來看,一是快遞工作離學校距離較近,學業和兼職可以兼顧,二是還可以獲得相應經濟來源,或者增加自身社會閱歷。

從大學生本身來看,他們或者為早日融入社會做準備,積累必要的`社會經驗,或者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通過兼職獲得一定收入以滿足自身需要。從快遞行業來看,大學生就業群體的加入,無疑能夠滿足快遞業對員工更高層次的需求,能夠迅速填補員工數量不足的現實缺口。兩者的相互融合,本身就體現著市場對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

與之前一些媒體“唱衰”快遞小哥相反的是,大學生主動加入到快遞小哥行業中來,真實反映了快遞業仍然存在上升發展的空間,而且隨著電商經濟的不斷壯大,以及用人市場在工資和保險保障等的不斷完備,快遞小哥的就業前景是可以樂觀以對的。

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經不再是高高在上,大學生從事各類工作也將變得稀鬆平常。從搞研究的到工人,到快遞小哥,到殺豬倌,唯一不變的是個人價值取向與社會現實需要的有機結合。只要是社會公序良俗和法律允許存在的職業,大學生選擇相關個人喜好的崗位,本身就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就業本身就是與社會資源融合的動態過程。大學生兼職當“快遞小哥”,為後續創業發展提供有益經驗。有的大學生即從“快遞小哥”做起,發展到快遞站點的承包商。或者為從事其他工作提供必要的社會經驗支撐。

當有為數不少的“快遞小哥”以大學生的背景出現時,不要驚訝,而應該習以為常。這既是就業市場需要,也是大學生認真審視社會需要,主動與社會融合和對接。

時事評論作文 篇11

進入3月,全國各高校陸續釋出自主招生簡章。在刊發論文的“大軍”裡,近期卻突然出現了一批“新兵”——高三考生。北青報記者發現,90所自招試點高校已釋出的招生章程裡,有近半的大學將“在刊物上發表文章或論文”列為自主招生報名資格條件之一。論文買賣市場“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買省級刊物版面,甚至還僱人代筆。這塊自主招生的“敲門磚”,淪為奇特的論文買賣產業鏈一環。(3月26日《北京青年報》)

現在,不僅是大學生的畢業論文、各種評職稱的論文有造假的情況,連高中生都涉及其中,還形成了所謂的“黑色產業鏈”,可謂是觸目驚心。高中生論文造假的通病無非是想走捷徑,投機取巧式地增加自身競爭的砝碼,把“敲門磚”搞好,卻真真丟了道德,還褻瀆了公平正義。

這種情況能得以普遍存在,首先,是規定的設定主體,也就是高校方面出了問題。既讓自主招生有漏洞可尋,又沒有果斷有效地制止高中學生和家長“鑽空子”行為的方法。這就使得學生和家長進行論文造假的“現實成本”偏低,且沒有過多牽絆,再輔之他們對於升學的急切追求,甚至帶有一些盲目和過激的成分,這條論文造假的產業鏈自然會是越來越黑。

面對高中生論文造假的現實,高校裡的相關招辦人員介紹,提交相關材料之後會有專家評審組對論文及其內容進行審查,杜絕投機取巧。也就是說,高校開出的方子是“嚴審”。但是,要想真正制止高中生論文造假的亂象,就一定不能止於高校“嚴審”,這與其說是“淺嘗輒止”,不如說是“無關痛癢”。

怎麼說呢?這樣的“嚴審”並杜絕不了論文造假的現實需求,因為自主招生的一些自身漏洞仍存在著。而且,所謂“嚴審”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還有待商榷,其現實效果也無法保證。還有,“嚴審”之外就戛然而止,沒有配套的懲戒措施,這樣的“嚴審”沒有震懾性,也很難增加論文造假的現實成本,這樣,促使學生和家長止步自然是空談。

既然大多數高校的自主招生的報名條件有“論文”這一項,再加上論文某種程度上也確實能說明學生的`能力,因此,不必過於苛責這條規定本身。但同時,高校也應該看到現在論文造假亂象叢生的現實。所以,為了對規定負責,對學生和學校負責,如何避免規定在實踐中不走樣?進而增加其自身“含金量”?就需要高校進一步明晰。

比如,進一步推行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弱化論文等某單一指標的重要程度,而且要把這一情況最大程度讓學生和家長知曉;形成對論文的一整套評析程式,專家稽核之後,查重、答辯等形式都可以嘗試;一旦發現論文造假,進行嚴罰,不僅僅要與自主招生的成敗相關聯,甚至可以觸及考生的“根本”,形成一種現實威懾,讓他們真正不敢造假等等。

不過,高校要想有所為,這些措施要想推行下去,還得正視並處理一個“大障礙”。那就是一些核心期刊、學術刊物從以知識論英雄的陣地變成通過賣版面牟利,被金錢過度侵染的功利化產物的現狀。這一障礙不除,發表論文的現實土壤就不乾淨,以論文為一個評價指標的初衷就會變味,再怎麼去規範自主招生,也難逃“不公平”的評判。所以,對期刊和刊物的規範與整頓,還有嚴格的監管也必須提上來。

總之,就是要把拼論文背後的“拼錢”實質迴歸到“拼學生實力”的實質。當然,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和家長良性的“拼實力”,把興趣和愛好引入,淨化學術之風,讓考學更真實、公平。

時事評論作文 篇12

“為了維護本小區的舒適、安全、整潔的居住環境,應廣大業主要求,本小區禁止飼養貓、狗等寵物。已有飼養的業主請在15日內自行處理,逾期未處理者後果自負。”近日,杭州蕭山梅花樓社群的居民樓貼出這樣一張物業通知。面對這條禁令,小區居民態度不一。有人為之拍手稱快,有人覺著匪夷所思。

首先,物業有沒有權力禁止小區居民養貓狗等寵物?無權禁止。法律法規賦予了公民養合法貓狗等寵物的權利。根據杭州市犬類管理規定,公民只要按規定登記,領取《養犬許可證》,就可以養狗。就算有人不高興,也不能禁止他人合法養狗。

物業發出“禁狗令”,其實這已不是第一次。此前,濟南、西安等地小區都曾以各種形式禁止居民養狗。

物業一紙告示貼出禁止小區養寵物,實則是不想再當和事佬的心態。養寵物這事兒,確有點“彼之蜜糖,我之砒霜”的意思。養寵物的人會把寵物當成寶甚至自己的孩子,但對於害怕貓狗的人,尤其是遇到不遵守規則飼養貓狗的那也是恨得牙癢。

“我們既要與養寵人溝通,又要安撫其他業主,避免因飼養寵物而引發業主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實在是力不從心。”一位物業工作人員說出了他們的苦衷。對待養寵物,尤其養狗問題上,物業往往是夾在其中充當緩解業主之間矛盾的`和事佬。都是業主,都不能得罪,乾脆禁止養狗養寵物,一了百了,從此在物業管理上倒也是少了個麻煩事。如此簡單粗暴的服務方式,怕是最終也只能高興一部分業主。更何況人家依法養貓養狗你能禁得住?

物業公司不能對業主養貓狗權利進行剝奪和限制,並不意味著不能對養貓狗加強管理。物業是服務機構,要做的應該是進行宣傳教育引導服務工作,多與住戶溝通,對於發現的寵物隨地大小便、寵物擾民等行為,可以對其主人進行勸導與批評,在小區內設定狗糞便回收箱,可以及時讓相關部門介入進行處置,但物業自己並沒有處罰的權力。

養寵物既是權利,更有責任。其實,如何協調養狗人和不養狗人的利益?簡單來講就是兩句話:愛寵有道,守則為先。

當然,隨著小區養狗的增多,帶來的問題和困擾也隨之而來,不僅僅是物業一方的責任,更需要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近期濟南試水養犬登記“信用扣分制”。外出遛狗時不用狗鏈牽引,一次扣3分;不辦理狗證年審一次扣12分;狗擾民第一次扣3分,第二次扣6分,第三次扣12分。養狗人的信用等級為12分,被扣完12分,民警將暫扣養犬登記證,養狗人學習文明養犬知識合格後,發還養犬登記證。在我們浙江紹興去年就開始實行了養犬計分制。各種“信用計分”制度的設立最終是為了使“信用”迴歸社會。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怎樣才能讓寵物和社群居民和諧相處?違規成本很低,導致一些狗主人我行我素。養狗跟社會信用掛鉤,跟養狗資格掛鉤,跟人品掛鉤,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時事評論作文 篇13

5日在海口召開的全國海事工作會議上,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局長許如清表示,2016年全國發生的運輸船舶水上交通事故數量、死亡失蹤人數、沉船數量、直接經濟損失,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7.8%、8.6%、14.6%、30.8%。

一邊是待結的工資,一邊是不拿就沒有其他憑據的白條。捨棄白條就等於放棄工資,拿了白條卻不意味著一定能拿到工資。有,總會更安心。徐福順說。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小時候都背過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對當下的年輕人還有什麼影響?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了一項調查。

職業近年來在婚姻戀愛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男女雙方因過度看重職業標籤有時會錯失機緣。

近日,網友晒出多張高鐵在穿越霧霾後的圖片,引發網上熱議。1月3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北京南站看到,幾列經停的高鐵列車車身外皮均有不同程度灰塵。對此,鐵路部門工作人員表示,霧霾的到來的'確會加重車身髒的程度,但也存在其他因素。

伴隨著2017新年開啟,又有一批新規要開始實施,它們從傳統的醫、食、住、行,到時興的信用卡透支消費等,無不直接關聯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點一下,2017年將有哪些新規影響你我!

1月4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統計併發布2016年工作成果:全國共收繳各類非法出版物1600餘萬件,處置淫穢色情等網路有害資訊450萬餘條,關閉或取締非法和傳播有害資訊網站1.4萬餘個,查處各類掃黃打非案件6600餘起,其中刑事案件600餘起,刑事處罰1300餘人。

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必須創新政府管理、優化政府服務,營造包容支援創業創新和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制度環境。

農業部辦公廳4日釋出通報,11家科研單位存在未經報告違規開展轉基因作物小面積中間試驗問題。

又逢歲末年初,近期,財政部、工信部、住建部等多部委密集召開年度工作會議,總結過一年工作,明確新年裡的任務目標。

昨日,《廣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及體育產業功能區佈局專項規劃》公佈,其中提出到2020年,廣州人均體育用地面積達到0.5平方米。

2017年春運臨近,鄭州東站客流逐步走高。為加快旅客進站速度,緩解現有人工驗證的壓力,5日起,鄭州東站正式啟用智慧驗證系統,旅客可以刷臉進站。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一年,很多家庭迎來第二個孩子,父母們請記得給新生兒及時上戶。昨日上午,省公安廳釋出訊息,決定在全國率先推出新生兒上戶異地辦理便民舉措。

1月4日,湖南省環保部門及公安機關聯合披露,2016年湖南對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環境執法揚齒立威。

從4日舉行的北京市政府常務會議獲悉:北京市將出臺財政資金獎勵、稅收優惠等8項措施,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築。未來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資的新建建築全部採用裝配式建築。

日前,市住建委網站對《北京市農村危房改造實施辦法》公開徵求意見,在危房改造補助資金方面,具有農村戶籍的低保和低收入家庭、實行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家庭的補助面積45平方米。

本市財政突出疏解功能、自主創新、優化結構、協同發展,廣泛使用減稅降費、基金、PPP等方式,在資金監管上更多強調績效,不斷深化財稅改革。其中,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本市去年共動用專項資金80億元,用於引導各區騰退一般製造業、區域性市場和區域性物流功能。

昨天江蘇出臺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整合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實行覆蓋範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和基金管理六個統一。

記者從南京市城管局獲悉,2017年起對店招的管理,首次明確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沿街商家或單位可儘可能釋放個性,字型、顏色等方面,都可以提出個性的方案報批。

南京就《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條例(草案)》徵詢公眾意見,明確阻礙或者不避讓救護車的,惡意拒絕支付急救費用的,都將納入公共信用資訊系統。

時事評論作文 篇14

在一個民族的精神譜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標識;在一個國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辰。

哲人有言,英雄的業績、他們的言論,就是那個時代的精華。的確,英雄是一個民族的“凝結核”。如楊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只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溫暖。”英雄就是這革命的火種,沒有英雄的引領,個體的力量就難以凝聚;缺少先鋒的領路,前行的方向將難以看清。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樑而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我們崇尚英雄,不僅因為英雄引領了歷史車輪的前進,更因為英雄身上閃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過歲月、直抵人心。一句話說得好,英雄不是點燃的蠟燭,而是一束純淨的陽光。生命終有逝去之日,蠟燭終有燃盡之時,但“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獻身精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豁達胸襟、“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敢剛毅,卻可以歷經時間的沖刷而凝為不朽。“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以英雄為路標,我們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霧,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為什麼而出發,我們才能激發起向前的無窮力量。

然而,現實中,總有一些人,或是打著“還原真相”“重新評價”的幌子,或是藉著“學術研究”“歷史考證”的名號,歪曲歷史,裁剪事實,抹黑英雄。於是,黃繼光堵槍眼“不合理”,邱少雲火中捐軀“不真實”;劉胡蘭“精神有問題”,雷鋒日記“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壯士是“土匪”,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更是“把中國踹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種種詆譭之聲,不絕於耳。

英雄的事蹟,不是不能考證和討論,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觀、價值觀。通過混淆視聽甚至無中生有來否定英雄,進而否定共同的歷史記憶、否定民族的心理積澱、否定集體的價值追求,最終只會讓我們的精神家園“血汙遊魂歸不得”。君不見,在當年蘇聯,青年近衛軍英雄奧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說成是其母親編造的離奇騙局;衛國戰爭女英雄卓婭的事蹟被“考證”為假的,稱她並沒有燒掉德軍的馬廄和草料,反而燒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連列寧,也遭到無端的攻擊和謾罵。由此帶來的,是思想的混亂、精神的虛無、信仰的.坍塌。當文明的燈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劇的卻是國家的動盪和分裂。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歷史不容忘卻,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僅25歲的共產黨人裘古懷,在獄中英勇就義。臨終前,他給獄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絕筆信,信中寫道:“同志們,壯大我們的革命武裝力量爭取勝利吧!勝利的時候,請不要忘記我們!”一位曾參加過北伐,還因作戰勇敢,被譽為“虎膽英雄”的革命者,所擔心的,絕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鮮血守望的初心被後人忘記。在這個意義上,捍衛歷史,正是為了開創未來;崇尚英雄,正是為了堅守正道。

時事評論作文 篇15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這一代中學生,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也同樣需要古人追求的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嗎?這道理,大家一定都明白,但一旦實踐下去,那現實與承諾差的可就不是一釐兩釐了。對這,我是深有體會的'。

記得那是一次考前複習,教室裡除了翻書聲就是筆在紙上高速運動的沙沙聲。忽然有人拍了一下我的後背。這道題怎麼做?老師上次講了,我忘了。正翻著物理書的我,極不情願地將頭扭了過去,哪道啊?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見了那道令人心煩的幾何大題,我也不是特明白。再看看手中的表,7:47了,還差三分鐘就要進考場了,來不及了,考完試再說吧,這次不可能考,你就放一百個心吧!說完,我轉過身,繼續翻著物理書,其實心早已飛進了考場;他呢?依舊在找人講題。唉!固不可徹的傢伙!

鈴聲準時響起,我信心滿滿走進了考場。前面的考試順風順水,一路暢通無阻,準備進入大題備戰狀態,忽然,我懵了,眼前出現的,不正是他考前問我的那道題啊?豆大的汗珠在臉上劃過,我很著急,又很無奈,著急這是一次事關重大的考試,無奈自己水平有限,實在做不出來。

走出考場的我,心靈像被暴風雨摧殘了一樣,暗的不見天日。這時正巧遇見了他,他那臉上佈滿的笑意告訴我:他做出來了!我不停的責怪著自己。這一切誰都賴不得,是我自己不求甚解,是我自己得過且過,是我自己應付我自己

哎,差之毫釐,可以謬以千里;慎之毫釐,也可以得以千里啊!如果,我從小事做起,時時事事做最好的自己呢?

時事評論作文 篇16

前女乒國手王楠的老公郭斌,因在“9·18”當天發了條曾在日本酒店“放水抗日”的微博,而王楠也在微博上為其點贊,夫妻倆竟雙雙成為近期輿論場中的“網紅”。

只是這“網紅”當得尷尬,惹來諸多網友群起攻之,輕則稱其為“非理性愛國”“不節能環保”,重則斥其為“沒腦子”“智障”。在“叫罵”和聲討中,一場輿論“狂歡”呼嘯

而過。不過最近兩天,劇情反轉,一些細心網友發現,原來被一些網站刊發、被無數網友轉發的那些讓人上火、覺得“腦殘”的話,不過是郭斌微博原文的一部分,是被有意無意地斷章取義了。

看吧,這才是微博原文。注意,原文中最後一句劃線的話——“其實這沒用!咱得多方位加油!”有沒有最後一句話,意思大相徑庭。難怪不少網友看到完整版微博後感嘆:錯怪了“郭同學”。人家雖然“幼稚”過,但現在是一種自嘲、反思,還是很積極正向的。

我們尚且不知,微博中劃線的那關鍵態度,為什麼會在一些網站和網友的轉發中被剪裁了,但回顧整個事件乃至輿情的發生,值得反思。

實際上,一條微博引發的“血案”,一紙言論掀起的風波,在今天並不鮮見。往往當很多人落入“血案”和風波渲染的激烈情緒中時,劇情卻常常反轉,許多網友因此感慨:被事實“撞了一下腰”。比如六小齡童“被過世”,我國鋰電產業“被虧損”,上海購房信貸新政“被出臺”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隨手而發的訊息,既能擊潰一個家庭,影響一個行業,也能引發更大範圍的'社會危機。

一條斷章取義的小小訊息,竟如亞馬遜雨林中的一隻蝴蝶,輕輕扇動翅膀,產生意想不到結局。這背後有很多原因。其中兩個因素尤其需要重視。一方面,由於人們的獵奇天性,名人八卦、勁爆內幕、激烈衝突、離奇故事常常在輿論場上有天然的“眼球效應”,導致一些網站和網友為奪眼球而罔顧事實,為贏點選而不惜爭當“標題黨”。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塑造下的現代傳播體系,使得今天的資訊釋出和擴散更快捷、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廉,因不實資訊產生的輿論殺傷力,也超過了以往。無論是年初的上海女逃離農村故事,還是廣為流傳的“殘酷底層物語”;無論是洪災期間以訛傳訛的謠言,還是被吹捧上天的“德國防洪神器”,都教訓深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總會大白於天下。就像這次被斷章取義的“微博事件”,在網友和一些媒體的主動核實中,還原了真實,還了當事人清白,也顯現了網友的成熟及網際網路的自淨功能。但終究,這個話題消耗、佔用了不少社會資源,也給當事人帶來了莫名之災。從這個角度看,如此低階的“風波”竟能產生,並一度成為熱點話題,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這也提醒我們,置身於網際網路時代,面對呼嘯而至的各類資訊,每位網友不妨讓訊息在言論市場中多飛一會兒,跟貼點評表態時不妨多想一會兒,轉發傳播時不妨多慎重一會兒,從而避免被不實內容矇蔽雙眼,走向極端。

而作為掌握著大量資源和話語權的資訊平臺、媒體,在構建理性的輿論空間過程中,顯然也應肩負起更大的責任。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變革時代,資訊平臺和媒體對輿論的導向作用並未減弱。很多時候,他們是“源訊息”提供者,反而藉助新媒體、自媒體進一步放大聲音、提升影響力。因此,一旦資訊平臺和媒體忘記了最根本的責任,放棄了最基本的專業精神,而只是專注於雷人的標題、添油加醋的細節、刻意取捨的轉載、挖空心思的虛構,走向“眼球經濟”,帶來的消極後果可想而知。

少一些眼球效應,多一點職業精神;少一點惡意傳播,多一些責任意識;學會一事當前,先問事實、再斷是非,才能讓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天空多一些晴朗。

時事評論作文 篇17

很小的時候,家裡生活十分艱難,我們幾個半大的孩子經常被當作“全勞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與父親抬擔子。我個兒矮,走在前,父親個兒高,走在後,擔子的繩索離父親的肩膀很近。我從小就肯吃苦耐勞,擔子可能不很重,但因為我太小,幾次下來,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擔壓出一塊血紅,血珠子都快要淤出來了。扁擔好像鋼板一般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僂著,用上背部來支撐感覺越來越沉的重量。

父親看到了,伸手將擔子的繩索又往他那邊一捋,我的腳步輕快了,而勞累一天的父親卻蹣跚起來。我對父親說:“我能行。”父親說:“小孩子的骨嫩,壓太重,長大骨頭會變彎的。”不知不覺中長大了,父親在我眼中變矮了,讀書放假時給家裡幫忙,我個兒高,走在後面,父親個兒矮,走在前。

十多年過去了,生活的重擔早壓得父親有些佝僂,父親像我小時候一樣用上背部來支撐擔子的重量,看著父親吃力的樣子,我的心有點酸,但強忍著不讓眼淚盈出眼眶,父親一生最見不得眼淚。陽光下,父親的背影不再是挺直著的,而是“縮”成一團。上坡時,我裝著漫不經心地用手往我這邊捋擔繩,將擔子的重量儘量往自己的肩上壓,這回父親沒有發覺,更穩健了。我對父親說:“你太累了,歇會兒。”這回輪到父親用手背揩拭額頭沁出的汗,說:“我能行。·”說著他臉上的皺紋拉直了,露出一個表情平板的笑容。

到達目的地後,父親才發現擔子後移了許多。他上下打量我一會兒,只輕輕地說了一句:“阿銘懂事了。”那一天夜裡,我的肩膀腫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著覺,但我不叫痛,因為我真的懂事了。

工作以來回家的次數少了,父子相對,沒有什麼話可講,我極少談自己的境況,怕給他增加心頭的負擔,父親除了勞動還是勞動,也沒有太多的閒話。好幾年過去了,父親的背越發佝僂。上星期回家幫父親打煤餅,天不熱,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脫掉外衣,父親的背部再一次呈現於我的眼前。這是怎樣的一個背影啊,肩上的'骨垂成兩個弧形,背部佝僂成一個前傾後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點前拱後傾。

背部的肌肉有些鬆弛,原來我以為皺紋只長在人的臉上,現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軀體各處都會長起皺褶。我們兩人一起將袋裝的煤抬到埕場,父親在前,我在後,父子身高相差10多公分,擔子的重量傾向父親那邊。這一次我不再掩飾,用於直接將擔繩將到我這邊。父親看在眼裡,還是那句話,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讓了,畢竟是60多歲的人了。父親穩健地走著,我心頭突然湧起許多回憶,倒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馬的韁繩,現實的生活是實在的,根本就無需抒情。我跟著父親穩健地走著……

時事評論作文 篇18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學習佔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對書本知識瞭解比較多,而對時事政治,國家大事瞭解的則比較少。不過這也不能怪我們,說真的,一箇中學生的確沒有時間去看電視,困而我們對新聞也不太瞭解。

記得我昨天問同桌一個問題,“韓國的.首都叫什麼?”龔軍建答到:是漢城。我沉默不語。我又去問正在談論“JSW”的黃雅潔,她說:“是東京。”“嗯,沒錯!”我不由笑了起來。其實韓國的首都原來是漢城,而在前年改為了“首爾”。類似的還有中國由以前的15個鄰國減少至14個,因而我國的鄰國減少了一個。在去年,中國科學院重新測得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8844.43米,比20年前的海拔高度8848.13米下降了3.7米,這裡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我們不僅要對書本知識瞭如指掌,還要對每天國家、國際的大事有所瞭解。這也能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學知識,我們不能死記硬背,而應該活學活用,有所擴充,作為一名青少年,我們應該關心國家大事,這對我們的學習也很有幫助。如每年政治考試,雖說是開卷考試,但題目中總有一些題比較活,在書中不能找到答案,這也許就和時事政治有關。如早上政治考試選擇題第1小題就與其有關,題目問的是:“神六”成功反航,著陸地面,費俊龍、聶海勝成功的完成了這項任務,所獲得的榮譽稱號是什麼?正確答案應該是“英雄航天員”。應該說,“神六”上天眾所周知,但人們也許會忽略一些地方,也就是出此題的精妙所在。

我想,在國中,它的比例越來越重,如果我們不採取一系列措施,那麼我們考試肯定會吃虧。從現在開始,應該還來得及,認真地完成作業,課餘休息時看看電視放鬆放鬆,這好像也是在輕鬆中學習吧!

關心國家大事,瞭解時事政治,從我做起,從小做起!

時事評論作文 篇19

據媒體日前報道,某線上旅遊平臺宣佈將從下個月起在全公司推行混合辦公,即每週三、週五員工可選擇在家遠端辦公。據透露,“3+2”工作制將無差別覆蓋公司所有員工,且不做薪資調整。

遠端辦公並非新事物,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半個世紀前。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遠端辦公、輪班制等彈性工作制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被大面積使用,作為一些企業、組織等度過非常時期的應急手段。

之後,隨著疫情防控的穩定,遠端辦公的人們大多重新回到傳統的辦公室。儘管國外一些科技巨頭試圖將遠端辦公永久化或半永久化——比如Facebook曾宣佈花5-10年時間讓半數員工實現永久遠端辦公,Twitter也宣佈允許部分員工永久遠端辦公,不過在國內的企業中,如此大面積“正式”地使用彈性工作制,似還不多見。

彈性辦公所自帶的優勢顯而易見。不用跑去物理意義上的規定辦公空間出勤打卡,不僅讓“打工人”們省卻了通勤之苦,並在客觀上達成緩解早晚高峰交通擁堵的結果,由此實現的減碳也是人們所樂見的。而且對工作時間和內容更具自主性的安排,也會增加員工對自身生活秩序的掌控感。

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承擔父母責任的員工來說,彈性辦公讓他們更好地看護孩子、料理家務成為可能。如果父母均為享受彈性工作制的員工,安排得當的話,獨立在家看護孩子並不是奢望。

更重要的是,彈性空間的存在,讓一個家庭應對各種或日常或意外問題的能力有所提升,之前揹負的心理壓力或得到減輕。對於當下處於“夾心層”的年輕人來說,工作和生活之間哪怕是緊平衡的實現,也會顯著提升他們的生活幸福感。

在當前的諸多話語中,相較於朝九晚五、固定格子間的傳統辦公意象,遠端辦公多被賦予自由自主的色彩與輕鬆愜意的想象。然而,果真如此嗎?

居家辦公看似可以兼顧家庭與工作,但這也在事實上打破了之前傳統工作所建立的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處於“員工”角色的你,隨時都可能被“爸爸/媽媽”“丈夫/妻子”的“角色”需求召喚,頻繁的角色切換勢必影響工作效率。相應的,獨立工作對個體的自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遠端辦公雖然帶來了一定的工作時間彈性,但這也或許會帶來更長的工作時間。而共同的.辦公空間的暫時消失,讓傳統的“在場”監督無法實行,那麼監督的成本是否會轉嫁到員工身上,有限的彈性自由是否要以完成更為嚴格的工作報告、更為緊迫的反饋要求等為代價,這也是不少人的憂心之處。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長期的彈性工作制或將讓員工之間的關係趨於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尤其是面對面交流機會的減少,並不利於員工歸屬感的形成以及企業文化的構建。

對於個體來說,家庭單位持續縮小,原子化的生存已成現實,在大城市,不少年輕人選擇獨居的生活方式。在此情境下,“單位”已經成為不少人為數不多的參與社會化的途徑。傳統工作模式下的辦公室這一“場域”,早已突破了簡單的共同工作空間這一意義,在事實上承載了情感連線、意義賦予、人際關係協調、人際網路構建等功能。而這些,無論是對個人生活還是職業發展,都至關重要。

當然,這並不是說傳統的辦公室工作模式不能被取代,而旨在強調,彈性工作制表面上看,作為一種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改變的是工作時空資源分配,但遠不止於此。如果說彈性工作是大勢所趨,那麼它將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改變社會結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又該如何綢繆應對,值得深思。

時事評論作文 篇20

吉祥物“冰墩墩”徹底火了。近日,新一批2000只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冒雪抵京,緩解“一墩難求”的緊俏景象。

“冰墩墩”何以火爆?從日本記者自稱“義墩墩”,為“冰墩墩”代言,到摩納哥親王二世請求現場工作人員再給他做一個玩偶;從商場排隊五個小時只為一“墩”,到外國記者、運動員傾情“帶貨”。“冰墩墩”不僅帶動了產品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國潮”崛起,走出國門影響世界的實踐。

“冰墩墩”之所以能夠火遍世界,也是源於大家對熊貓的喜愛。以熊貓為原型的主體設計,加上富有時尚和運動感的冰殼造型,既表達了冰雪運動的主題,也充滿了酷似航天員般的科技元素。熊貓與冰糖葫蘆的.完美結合,讓博大精深的中華元素在“冰墩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文化也充分融入到了吉祥物設計中。

北京冬奧會盛大開幕,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國。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首次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透過北京冬奧這個視窗,世界不僅看到了中國的大國風範,也見證了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魅力。從開幕式上由300多張照片匯成的影像長河《致敬人民》、二十四中國節氣組成的倒計時,到100名青年代表伸出雙手將五星紅旗傳遞、滴冰藍色的水墨從天而降,幻化為黃河之水傾瀉而下,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盛情演繹,既貢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也彰顯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無論是開幕式上用心演繹中華文明的表演者,還是“冰墩墩”“雪容融”奧運文化產品的設計師,都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一環。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到“一起向未來”,從福娃到冰墩墩雪容融,可愛、健康、積極向上的奧運吉祥物與時代和祖國同頻共振,在潛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礪前行中引領風尚,在潤物無聲中培根鑄魂。相約北京冬奧會,促進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交流與互鑑,共同為世界文化發展帶來正能量。(劉慶東)

時事評論作文 篇21

虎年開春,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在談及我國經濟形勢時明確表示,“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由此釋放出的不僅僅是2022年我國經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的強烈訊號,也完整概括了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韌性與未來潛力,經濟保持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疫情之下,去年我國GDP超過114萬億元,巨大的經濟總量顯示出綜合國力顯著提升,說明我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也說明我國經濟抗風險、抗衝擊能力增強。財政收入方面,2021年全國實現20.25萬億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賬。特別是,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7萬億元,同比增長34.30%;中央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4萬億元,同比增長30.3%。這些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非常高的企業與行業無疑成為了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從要素條件看,我國不僅產業體系完備,產業可控程度較高,而且國內主要產業鏈上下游供求關係基本進入日益優化與良性迴圈狀態:一方面,通過持續多年的供給側改革,過剩與冗餘產能基本出清,低端競爭得到充分擠壓,產品供給結構更為優良與合理;另一方面,去年國內積體電路產量較上年增長33.3%,汽車晶片等“關鍵產品”的自主供給量能有望持續放大。同時,國內上游供給端要素短缺瓶頸得到破解,煤炭產量快速回升,煤炭優質產能釋放,電力供應平穩有序,主要能源供給進入到價穩量足的市場狀態。更關鍵的是,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40萬億元,數字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而且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日漸強化。

進一步解讀 “三駕馬車”更能觸控到中國經濟增長的.後續豐沛量能。在投資方面,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9%,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13.5%,顯示實體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度顯著提升;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投資表現亮眼。對先進製造業與新興產業的傾斜投資,有利於打牢實體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基,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相比於傳統制造業,這些高階先進製造業的倍增效應將更加穩定持久。

消費方面,去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4萬億元,而從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看,七天假期全國非現金支付14.9萬億元,同比增加16.2%,春節假期國內旅遊收入2891.98億元,電影票房超60億元……從中可以看出消費升級趨勢愈發分明,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另外,去年CPI僅上漲0.9%,今年物價將繼續在低位執行,民眾建立起了樂觀消費預期,由此對擴大內需戰略產生的支撐力不言而喻。

應當承認,由於後疫情時代其他國家產品的替代效應,中國出口不可能持續出現前兩年“井噴”的局面,而且增速邊際可能放緩,但是,我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目前已經降至16%,同時作為“外貿鞏固提升年”的有力之舉,日前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再增加27個,總數達到132個。相比於傳統貿易,跨境電商交易匹配度與效率更高,而且距離消費者更近,有利於拓展廣闊的出口市場。另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今年正式啟動,區域經濟一體化賦予國內出口的全新動力有望超預期。(張銳)

時事評論作文 篇22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場大考。行進的中國,在疫情防控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果,經濟社會發展跑出了向上的曲線。

成果不是自我遐想,資料是最好的說明。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4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領跑世界主要經濟體。再看“抗擊疫情”的成績單:在1月17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強調,我國疫情常態化防控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生產生活秩序總體穩定,促進了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到目前為止,我國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都是最少的,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肺炎疫苗29.3億劑次,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總人數12.2億人,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多的,這為經濟增長築了一個總的防線。從根本上看,正是疫情防控的務實舉措,為“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中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全世界早有公論。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就指出:“未來,歷史學家很可能會把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視為世界範圍內遏制新疾病傳播的典範。”話語看似輕描淡寫,但過程卻充滿曲折與艱辛。當本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威脅時,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會採取最科學、最嚴格的應對措施。當前,我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策略,施行“動態清零”的有效方法,在全國各地嚴格執行全鏈條精準防控,通過綜合防控措施快速撲滅疫情。所有工作的出發點,皆落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之上。也正是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最高位置,我們才凝聚起萬眾一心的抗疫合力,不斷書寫戰疫奇蹟。

如今,怎樣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已成為國際社會緊迫而重要的任務。如何統籌抗擊疫情和穩定經濟,這是全人類都要面臨的共同課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了約3500億隻口罩、超過40億件防護服、超過60億人份檢測試劑、超過16億劑疫苗,積極推動國際抗疫合作,支援向開發中國家豁免疫苗智慧財產權,用實際行動踐行承諾、展現擔當。”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表明了中國是積極開展國際抗疫合作的.行動派,也是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追求者。抗擊疫情是場持久戰,中國展示出了負責任大國的態度。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抗擊疫情需要和經濟發展兩翼齊飛,雙重勝利的保障,才能最終取得主動權。在全球經濟因疫情影響遭遇寒流之際,中國積極主動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紅利——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重要主張,讓沿線國家坐上發展快車道;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等盛會的如期舉辦,奏響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鏗鏘和音;中歐班列這一鋼鐵駝隊的無遠弗屆,有力保障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有序執行……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用實際行動凝聚起開展國際抗疫合作的強大力量,也讓自己的“朋友圈”越變越大。

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不管風吹雨打,人類都要始終向前。淳樸善良的中國人堅信唯有厚德載物,方能大道不孤。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站在守護全人類生命健康的高度,積極推動世界各國加強國際抗疫合作,加快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此時,在北京如期舉辦的冬奧會聖火已經點燃,這場冰雪之約再次激發了全人類走出歷史谷底的熱情和衝勁。就像本屆冬奧會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所說的,只要我們攜手同行、共戰疫情,就一定能迎來更加光明的明天。這個美好未來,我們當用行動共襄。(謝偉鋒)

時事評論作文 篇23

2月14日,上海寶山法院對一起離婚後探望權的強制執行案中被執行人李先生髮出了寶山區首份《家庭教育令》。周女士因與李先生感情不和訴訟離婚,經調解,雙方所生之子隨李先生共同生活,周女士有權每週六探望一次。後李先生未能按照調解書內容履行協助探望義務,周女士先後8次向上海寶山法院申請執行。寶山法院向李先生出具了《家庭教育令》,責令李先生應當關注未成年人小東的生理、心理、智力發展狀況,在不影響小東學習、生活的情況下,履行母親周女士探望婚生子小東的協助義務,並和周女士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責任,共同促進未成年人小東的健康成長。

正如報道所指出的那樣,向當事人發出《家庭教育令》尚屬法院的最新工作模式。而在當前部分監護人無視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長,互相爭奪監護權的背景下,這一做法顯然值得更多家長深思。

將子女當作私人財產,防範子女接觸對方的做法,既侵害對方的監護權和探望權,又嚴重侵犯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根據《民法典》,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由上可知,父母不因離婚而喪失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教育權利,同時,更不能因為離婚而豁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教育義務。即無論未成年子女隨哪方生活,另一方都有監護、教育、撫養的權利和義務。這既符合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也有利於未成年人權益最大化。

離婚會對未成年子女造成一定影響,各方再不正確行使教育義務,無異於二次傷害,而作為司法機關的人民法院顯然應當向這一現象說不。如根據《家庭教育促進法》,法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正確實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根據情況對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予以訓誡,並可以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而且,根據《民事訴訟法》等規定,《家庭教育令》屬於裁判文書,如果當事人拒不履行的,法院有權視情節輕重對行為人予以訓誡、列入失信人名單、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說到底,處罰當事人不是司法機關的本意,《家庭教育令》的最大意義在於傳導一種價值導向和教育理念,即父母不能因為離婚或者其他原因而將未成年子女作為“互鬥工具”,更不能遷怒於未成年子女。惟有正視現實,正確對待子女的教育問題,才能讓子女健康快樂成長,不受父母離婚的不當影響。(史洪舉)

時事評論作文 篇24

2月14日晚,2022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決賽在張家口雲頂滑雪公園結束。中國運動員徐夢桃憑藉難度係數4.293的世界最高難度動作,以108.61分的成績奪冠,圓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奧運金牌夢。

比賽結束後,徐夢桃似乎還不敢相信,激動地連聲喊著“我是第一嗎”,直到確定之後才眼含熱淚地舉起五星紅旗。的確,徐夢桃這枚金牌背後,是一次次遺憾的擦肩而過:2010年溫哥華,第一次出戰冬奧會獲得第六名;2014年索契獲得銀牌;2018年平昌,身為奪冠熱門的她在落地時摔倒,爆冷無緣決賽。

必須承認,空中技巧比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打分專案、極限難度、天氣影響、規則變化等各種因素都決定了賽場上的比分,勝負既看實力,也需要一點點運氣。而這一次,努力沒有辜負徐夢桃,命運也站在了她這邊。前三屆冬奧之旅的失望、遺憾和苦澀,最終在這個晚上盡數散去,留下屬於勝利者的喜悅。

或許,競技體育的戲劇性就在於,它從來不會輕易呈現最完美的那道弧線。但與此同時,競技體育的'迷人之處,也藏在這種不確定性中。抓住不確定性中只有萬分之一可能的圓滿,是每個運動員為之努力的目標。

從初出茅廬的小將,到31歲的“四朝元老”,徐夢桃經歷了多次膝部手術、經歷了日復一日的枯燥訓練、經歷了低谷時期的自我懷疑,才站到夢寐以求的最高領獎臺上。和每一個走過迷茫的運動員一樣,曾經內心深處“我是最好的嗎”的那個問題,終於有了肯定的答覆,“我就是最好的”。

當然,金牌是最高的目標,但並不是唯一的終點。同樣是在冬奧賽場上,上屆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軍武大靖無緣衛冕,但依然是世界紀錄和奧運紀錄的保持者;範可新和隊友在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賽中拿下銅牌,賽後動情親吻冰面的一幕打動了無數人;冰舞組合王詩玥/柳鑫宇,在疫情期間克服遠端指導的困難堅持訓練,在家門口的冬奧會中以亮眼表現獲得第十二名,重新整理了中國冰舞最好成績……他們向我們展示了,運動員如何用極致的熱愛,在與傷病、年齡的“拉鋸”下,一次次在賽場上綻放光芒。就像徐夢桃所說的,“無論是健康還是傷病低谷,都要做當下最好的自己。”

老將們的堅持,給冬奧會這個冰雪專案的最高競技舞臺帶來更多可能。49歲的德國速度滑冰運動員克勞迪婭·佩希施泰因是本屆冬奧會運動員中年齡最長者,已經參加了八屆冬奧會,比最年輕的參賽運動員大了34歲。和佩希施泰因相比,38歲的牙買加高山滑雪運動員本傑明·亞歷山大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老將”,32歲才開始接觸滑雪,用了六年時間刻苦訓練,獲得北京冬奧會的參賽資格。

這些傳奇經歷,不僅鼓舞了每一個想要參與冰雪運動的普通人,更為專業運動員們樹立了信心:年齡不是最大的問題,任何時候起步都不晚,任何時候都不要輕言結束。老將們也曾經是小將,小將們終將成為老將,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這何嘗不是從另一個維度,去挑戰人類的極限呢?

熱愛不息,征途不止,老將們還在路上,用努力鋪就每一步的奇蹟。無論何時,只要站在賽場上,就有無限可能,只有繼續站在賽場上,才有無限可能。

要實現這一理想狀態,需要做好各個方面的保障:提供更多的機會,讓老將們參與公平競爭;採用更科學的訓練方式,減少傷病困擾;開展豐富多層次的賽事,延長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等等。或許,不是所有老將都有機會說出榮譽背後的故事,但可以確信的是,每一位運動員都將從中受益。(孫 曉)

時事評論作文 篇25

“體適能培訓寒假班火熱招生”“會考體育培訓招生”“會考體育寒假提分”……“雙減”政策落地的第一個寒假,各種體育培訓廣告頻頻出現,體育培訓十分火爆,不少孩子在假期參加了少則一兩個多則三四個體培班,一些家長為此付出數千元至上萬元的費用。

重視體育,熱愛運動,是一件好事,也是素質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當前體育培訓火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政策驅動。隨著體育成績在考試中的權重越來越大,家長和學生們也越來越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而“雙減”政策的落地又給學生騰出了課餘時間,於是,很多家長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體育類培訓。

當然,隨著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人們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但仔細觀察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會發現,熱門培訓專案都與學校考試科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根據《2021年大眾健身行為和消費研究報告》,67%的家長認為體育相關政策會影響自己對孩子的體育培訓投入,76%的家長認為有必要報體育考試專案培訓班。還有家長髮現,會考體育分數增加後,一些機構學費水漲船高。

家長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歸根結底,“雙減”的目的,是減輕學生和家長的過重負擔,讓教育的主陣地迴歸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不能在減輕了學科類培訓負擔之後,又讓體育類培訓成為學生的新負擔。此前體育總局釋出的《關於做好課外體育培訓行業服務監管工作的通知》就明確指出,應“樹立‘健康第一’的輿論導向,堅決抵制‘應試體育’思維,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家長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念,糾正體育培訓機構圍繞‘應試體育’開展的廣告宣傳行為”。家長對體育的重視,應該更多地反映在培養孩子的運動興趣和運動習慣上,而不是反映在應試培訓上。

而另一方面,與火爆的體育培訓相對應的,卻是體培行業的.混亂。此前有媒體調查發現,龐大的市場需求讓不少資質不足的機構趁虛而入。師資不專業、裝置不齊全、場地有隱患……不少“草臺班子”在體培市場渾水摸魚。還有媒體調查兒童體能培訓市場後發現,相關培訓機構數量年增長超80%,但其中大約有半數教練是“速成”的,培訓質量可想而知。

為了考試而進行的培訓,不可能讓學生養成運動習慣,真正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家長對體育的重視不是壞事,但不能以素質教育之名,行應試教育之實。體育培訓還應擠掉一些功利性,增加一些興趣性,讓學生愛上“動起來”、享受“動起來”。

此外,相關部門應儘快規範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避免傳統教培行業中的應試思維、販賣焦慮等陋習傳遞到體育培訓中來,在場館標準、從業人員資質等方面,儘快建立統一標準,推動行業規範化管理。總而言之,一切努力都應該是為了學生安全運動、熱愛運動,讓孩子們成為身體強健的一代人。(土土絨)

時事評論作文 篇26

據工人日報報道,我國超過2.5億人有脫髮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髮,且近些年脫髮群體呈年輕化趨勢。為“拯救”越來越少的頭髮,很多人選擇植髮。但醫生表示,並非所有脫髮人群都適合植髮,植髮前要進行正規的檢查。此外,由於毛囊存活率缺乏量化鑑定手段,植髮市場亟須制定行業標準,否則一旦出現執法糾紛,消費者維權困難。

如今無論線上線下,植髮相關的廣告隨處可見。很難準確判定,到底是脫髮的人數真的相比從前有激增,還是因為相關商家善於營銷運作,人為刺激了植髮的需求和焦慮。從理論上講,如果脫髮的比例真高到一定程度,其實社會更需要從健康的角度去探討,而不是純出於審美考慮的植髮。

也就是說,如果脫髮和健康有關,那就應該尋找“病因”,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或者藥物治療等,減少脫髮的可能;如果脫髮和健康無關,更多由不同個體的基因或體質決定,那就不妨抱以平常心。總之,不管成因地渲染脫髮問題,用“只有頭髮又多又密才正常”的單一審美,來刺激焦慮、煽動更多人去做植髮,怎麼看都是可疑的商業策略。

所以,從消費者到監管部門,理當多一些警惕。已經有很多的案例證明,植髮機構所謂快速恢復、自然、一勞永逸等“賣點”,都有誇大甚至虛假宣傳的嫌疑。

植髮的原理並不複雜,是一種微創手術,就是將枕部的`健康毛囊取出移植到脫髮的部位,其能否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正規醫院在做植髮手術前,會做嚴格的身體檢查和評估,但現在遍地開花的很多植髮機構,則極盡誇張,把植髮功效吹得神乎其神。消費者個人保持更多理性的同時,監管部門有必要對這些機構的廣告是否違規,進行更有針對性地評估,提高監管的威懾力。

去年央視在一則針對植髮市場的報道中提到,據天眼查風險資料顯示,我國植髮養髮相關企業中,超640家相關企業曾產生過法律訴訟,超過7100家相關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佔比16.3%。遭受行政處罰的有480餘家,嚴重違法的有100餘家。

從這些資料來看,植髮市場呈現一定的野蠻生長態勢,這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也有關係。此前北京和廣東等地,都曾發生過類似的糾紛。消費者不滿意植髮效果,認為植髮機構沒有兌現毛囊成活率高於95%的承諾,存在消費欺詐。可到了司法程式才發現,當下對於毛囊存活率和治療效果,還沒有可量化的鑑定手段和標準,於是司法機構也很難對合同效果進行準確評估。

考慮到現在植髮市場已經非常龐大,消費糾紛也屢屢出現,有必要針對最常出現糾紛的一些問題,儘快出臺相應的行業標準。這既有利於消費者維權,也能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守一)

時事評論作文 篇27

滑雪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生活技能,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滑雪器具不斷得到新的改良,滑雪活動不再僅僅出於維持生存的本能需求,逐鹿雪原與賽場成為深融於中華民族血液的基因密碼。

20世紀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鄉東北約4公里的敦德布拉克河上游溝谷東側的1號巖棚內,發現了早期人類的滑雪巖畫。其中第三組畫面中,10人為一字排開,皆呈弓身屈腿站立狀,腳下有延伸物。從畫面中人物上體前傾、膝部前屈,具有明顯動感的特點來看,符合滑雪者的姿態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左邊四人腳踏的滑雪板非常明顯,滑雪者手持單杆滑雪的動作形態栩栩如生。通過研究,滑雪專家認為,巖畫中這類滑雪者或為多人呈縱排式滑雪,也可能是一位滑雪者流暢地由眼前滑向遠方的連續性的.練習動作。而滑雪者的姿態,與阿勒泰地區至今農牧民穿用古老滑雪器具的滑雪姿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關於這組滑雪巖畫產生的年代,經考古、歷史和民族學專家的研究與論證,應屬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一萬餘年左右,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我國範圍內較早的反映滑雪內容的形象資料。

古代阿勒泰區域屬漠北草原向西延伸的部分,地處亞洲東部與中部草原帶之間,曾長期為中國北方遊牧部族西遷東往的通道和生息、角逐之地。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有關早期滑雪活動的描述,也與這一區域的古代各少數民族有著密切關係。

在唐代的《隋書》中,就有“南室韋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韋……氣候最寒,雪深沒馬……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的記載。意即北室韋所在地區氣候最寒冷,積雪深厚,甚至淹沒高頭大馬。而人們怕陷入積雪的深坑之中,於是出門便“騎木而行”。這裡所說的“騎木而行”,實為腳踏木馬器具而行,而“木馬”即為古代滑雪板,以木板製成。由於木板製作的滑雪器具可以增加受力面積,減少區域性壓強,而且行走迅速,猶如駿馬,故稱“木馬”,“騎木而行”,即騎木馬而行。

元朝官修地理志《元一統志》還記載:“開元路有狗車、木馬輕捷利便。木馬形如彈弓,長四尺,闊五寸,一左一右,繫於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狗車以木為之,其制輕簡,形如船,長一丈,闊二尺許,以數狗拽之,二者止可於冰上、雪中行之。”生活在開元路一帶的部落,寒冷的冬天會踏著“木馬”滑雪板或乘坐“狗車”出行,非常便利。其中“木馬”滑雪板為兩隻,形似彈弓,長四尺,寬五寸,分別系在兩腳上即可滑行於雪上、冰上,速度可及奔跑的馬匹;而“狗車”用木材製成,做法簡單,造型似弧形的船,長一丈,寬二尺多,使用輕便,由數只狗在前面拉拽,人坐在上面即可於雪上、冰上滑行。

歷史延至明清,滑行於雪上的雪橇已十分普及。明人呂毖的《明宮史》記載說:“冬至河凍,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稿薦(草墊),一人在前引繩,可拉三二人,行冰如飛……”這時的雪橇又叫拖床,一般在木板上新增摺疊椅(胡床),或者在木板上墊以草蓆,由一人牽引拖曳,可以坐兩三人。除了馳騁於雪上,亦可滑行於冰上,雪橇成為人們冬季休閒的重要娛樂形式。

清代末年,西方現代雪上競技專案開始傳入華夏大地。1932年12月,黑龍江省阿城市玉泉鎮北山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線路的現代化滑雪場;20世紀30年代,現代雪橇運動出現在東北地區的哈爾濱鐵路局。伴隨著這些西方現代雪上競技專案的傳入,由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傳統雪上活動,與西方現代雪上競技一起,在共同發展中,融進了中國近現代雪上運動的歷史大潮中,並最終走入當代生活之中。

時事評論作文 篇28

作者:王庭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組織聯絡處處長)

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奧林匹克頻道推出的文化類節目《藝術裡的奧林匹克》受到觀眾的歡迎。節目把藝術與體育兩種“原料”創新搭配組合在一起,烹製出一道道饒有滋味的創意“菜品”,豐富了人們的假日文化餐桌。

《藝術裡的奧林匹克》以“融”為核心,從藝術視角展示奧林匹克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邀請藝術界、文化界、體育界的權威專家和研究學者組成顧問團,融入先進科學技術手段,以美培元、以體育人,共同為觀眾深度揭示奧林匹克力與美的文化與哲學內涵。

《藝術裡的奧林匹克》力圖解讀深諳於心的奧林匹克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被譽為“奧林匹克之父”的顧拜旦復興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他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畫家,顧拜旦本人也酷愛體育運動和畫畫,會彈鋼琴;擔任首屆國際奧委會主席的是一位文學家,希臘的詩人維凱拉斯;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奧運會設有藝術比賽,顧拜旦本人還以筆名投稿了散文詩《體育頌》,獲得藝術比賽金牌……奧林匹克誕生之初有如此眾多被人津津樂道、與藝術有關的逸聞趣事,藝術與體育不是兩條各自流淌的平行河流,兩者都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必然存在許多交匯點,這一個個交匯點就是最具活力的創新點,也是洞察體育文化的觀測點。節目聰明地體察到了這一點,在藝術與體育的交界處開掘出新意。

除此之外,這檔節目還敏感地捕捉到了審美生態的變化。審美力的變遷在《北京冬奧吉祥物》這一集可見一斑。從北京亞運會的熊貓盼盼,到奧運會的福娃晶晶,再到冬奧會的冰墩墩,都選擇了熊貓作為吉祥物,其設計表達卻反映了國家發展的不同時代環境。如果說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展現了中國人開放、自信、從容的精神氣度,那麼新時代的吉祥物則更富有人文內蘊、時代精神。節目顯然是敏感地捕捉到這一點,文藝作品既要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又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在滿足中引領提升人民的審美,而不是在迎合中滿足,增強精神力量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持久深沉的滿足。冬奧會會徽的設計創意選取漢字“冬”,融冰雪運動、長城文化與春節文化於一體;火炬飛揚的設計靈感源自敦煌飛天……觀眾發現,體育不僅是外顯的肢體運動,而且這麼有文化內涵;奧運會的最大看點也不止於獎牌榜、金牌數的較量,還是包括一國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體現;藝術像水一樣潤物無聲、無處不在,在服務國家戰略大局中發揮著獨特的魅力和作用。

無論是《品讀〈擲鐵餅者〉》一集中兩位女子鐵餅運動員馮彬、李豔鳳的颯爽英姿與雕塑凝固永恆的健美身軀形成視覺衝擊,還是《仕女蹴鞠圖》一集中“仙風吹下兩嬋娟”的崑曲演員,再是《冰嬉圖》中妙趣橫生的冰嬉動圖和冰嬉表演,抑或是《北京冬奧會火種燈》兩千年前西漢長信宮燈造型中的持燈宮女……可見節目對於形式創新的用心。而這些形式創新無疑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和審美性。從已經播出的內容來看,每集雖然只有短短15分鐘,卻薄皮大餡,餡料十足。精選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與奧林匹克有關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設計等不同藝術形式和風格流派,剪紙、戲曲、雜技、舞蹈等藝術穿插點綴其中,邀請藝術與體育界專家,通過主持人與專家的對話、藝術與體育的對話、評論與創作的對話,傳遞奧林匹克精神核心,也展現中國氣派、中國風範,最終實現了節目與觀眾的對話。通過創新形式和做精內容,節目不僅富有趣味性和審美性,還具備知識性和哲理性。

《藝術裡的奧林匹克》營造了冬奧會賽場外的火熱氛圍,又為體育吸粉,還為藝術擴容,更為國家塑形、人民立心,在藝術與體育的跨界融合中實現了多贏。

時事評論作文 篇29

做好事而不留名,做好事而不矜持、不自誇,放在任何時代都應該是美德。

南北朝時期,南朝劉宋的左衛將軍謝述,是一位有道德的人。張劭是劉裕時代的舊功臣,曾經因營私舞弊,中飽私囊,贓款高達245萬錢,被逮捕下獄,依律應當處死刑。謝述上書給宋文帝說,張劭是先帝時的舊功臣,應得到寬恕優待。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親自下詔書罷免張劭的官職,削去了其爵位和采邑,但免除了其死刑。謝述事後並沒有聲張此事,他對兒子謝宗說,皇上憐惜張劭一向忠誠,特別赦免了他的罪過,我的建議只是碰巧與皇上的意圖相吻合而被皇上採納了,如果藉此四處宣揚,那就侵奪了皇家的恩德,這是絕對不可行的。他讓謝宗當著他的面把奏章燒掉。文帝后來對張劭說,對於免除你的死罪,謝述可出了大力的呀!張劭這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與此類似,東晉名臣周顗也是這樣為大善而不言者。

東晉時期,權臣王敦在祖逖等人死後,又打壓了陶侃等大臣,感覺自己羽翼已豐,於是在武昌舉兵,浩浩蕩蕩向建康進軍。晉元帝司馬睿在大臣的勸諫下,準備誅殺王氏宗族。王導是王敦的堂兄弟,聽到訊息嚇得領著幾十名宗氏子弟站在朝堂外等候處罰。等他看到名臣周顗來了,便趕忙上前恭敬地說,“周顗,我把王氏一百多口人的性命託付給你!”但周顗沒搭理他。

入朝後周顗就對司馬睿說,“陛下,王導忠於朝廷,從沒有過二心,他和王敦不一樣。”司馬睿點頭同意,周顗大喜,親自取來一罈美酒敬司馬睿,結果先乾為敬,喝著喝著就喝多了。他暈乎乎走出朝堂時,王導又喊他,他卻雙手比劃著對身邊的人說,“殺掉這些亂臣賊子,可以獲得這麼大一個官印!”王導對此感到又羞又恨又恐懼。

周顗回到家後卻不放心,又給司馬睿上奏章替王導申辯,言詞誠懇又厚重。但後來戰況的發展並不利於司馬睿。王敦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打敗了幾路東晉兵馬,而處在遠方的救兵,一時又不能趕來,王敦便攻破了石頭城,圍困了皇宮。司馬睿無奈,只好派大臣們到石頭城拜見王敦。於是王敦就控制了朝廷並重新選任大臣。

當王敦問到周顗時,王導因為心中非常怨恨周顗,就不吱聲。王敦就說,“既然你都看不上狂放的周顗,就沒必要留他了”,於是就殺掉周顗等人以震懾其餘的人。

不久,王導在清理中書省的檔案時,就看到周顗為他申辯的奏章了,不禁大吃一驚,才恍然大悟,明白周顗並沒有禍害他,相反是他的大恩人,而此時周顗已經被冤殺身亡,鑄成大錯,無可挽回。王導當時就痛哭起來。

後人在總結這件事的時候,常常把周顗的冤殺歸結於他的狂放,這並沒有抓住事情的關鍵。試想盡管周顗有狂放的一面,但是如果王導瞭解他的所作所為,能冤枉他嗎?

歷史沒有記載,周顗被殺的時候是否含冤叫屈。設想如果周顗臨死前大喊大叫,說出事情的原委,憑王導一向謹慎持重,也許悲劇能夠避免。但憑著周顗的一貫狂放恣意,視死如歸當是他的做派,斷然不會為了苟活一命而買好自救。

這兩個故事中,謝述和周顗都是封建時代的名臣,他們做事遵循的原則和道德都有時代的侷限性。比如要按照我們今天的原則,功不抵過。張劭雖然是先帝老臣,觸犯了法律也應當嚴格執法。而謝述念及張劭與先帝的過去,就主張網開一面,與我們今天的理念是相悖的。對此, 我們不必苛責古人。就他們做善事而不自矜、不張揚、不求人家感謝的品格來說,的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應該看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

與此相反,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做了一點好事,或者壓根就沒有做,因為似是而非的原因,被人家認為做了好事,見了人家就壓低聲音,故作神祕地說他所做的.好事。姑且把他做的事算作是好事吧,這樣張揚買好,說不上不對,但境界的確不高。

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當中說,有的人“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看來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至少共產黨員,純粹的共產黨員,應該具備這種做了好事不矜持、不自誇、不張揚、不求人家知道的境界。

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有這種情懷和境界的人大有人在。有人在海邊、河邊救人,事畢就消失在人群中。如果不是被網友挖掘出來,可能就一直是個謎。武漢疫情防控戰役中,有人為防疫的醫護人員悄悄送來了熱飯,有人把整車的蔬菜送給居民,有的把棉衣捐出來給執勤的戰士,真是瘟疫無情、人間有愛。有誰是為了留下美名、為了讓人家知道、為了讓人家感謝而冒著危險去做好事呢?

作者:祁金利,中共北京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副部長

時事評論作文 篇30

從一朵晶瑩、素潔的雪花開始,從一聲純淨、溫暖的童聲開始,從一株昂揚、蔥綠的春芽開始,2022年北京冬奧會來到了我們身邊,並陸續贏得各方的首肯與點贊。

在這承諾、肯定、信任的背後,驚豔、唯美、行雲流水的開幕式背後,智慧、現代、環保的賽場拔地而起的`奇蹟背後,英姿颯爽、奮勇拼搏的幾代冰雪健將的榮光背後,還有其他無數與北京冬奧相關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人一事的背後,凝結著無數參與者的心血汗水與傾情付出。他們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傾盡心力為北京冬奧記錄著、見證著、歌哭著,她就是長篇紀實文學《中國冬奧》(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孫晶巖。

在中國作協和北京冬奧組委的支援下,孫晶巖從2017年中國申辦冬奧成功之後開始,歷時5年,走訪國內外多個城市,面對面採訪200餘位與冬奧會相關的各界人士,全景記錄了北京冬奧會從醞釀、申辦到籌備充滿曲折與挑戰的歷程。作品通過豐富真實的事例和人物,立體、生動地書寫了京冀兩地三大冬奧賽區的建設奇蹟,弘揚幾代中國冰雪健將為國爭光的拼搏精神,更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續寫奧運輝煌的決心與實力,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作為時代生活的記錄者,作家的心胸情懷決定著一部文學作品的品質與價值。作家在波瀾壯闊的時代生活中,在身邊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節點面前,應該保持敏銳,並付諸行動,自覺擔當時代的書寫者與記錄者。孫晶巖就是一位與時代共振、具有使命擔當的記錄者。她擅長駕馭時代程序中的重大題材,堅持“報告文學要有巨集大視野”的創作理念。她創作《中國冬奧》的初衷和記錄冬奧籌備歷程的重點,是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有活力、有實力的中國形象,是希望能真實記錄冰雪運動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促進。她關心北京冬奧會為全人類發展程序注入了什麼樣的積極力量,她關心冬奧會這場文化盛會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什麼樣的契機,她關心北京冬奧會究竟給賽場所在地的普通人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正是作者的家國情懷,使整部作品呈現出文學反映時代重大程序的及時性和前瞻性,從各個角度對中國冬奧的歷程進行了記錄與謳歌。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到北京冬奧會舉辦前後那些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更感受到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有中國國力的支撐、有冰雪產業的發展、有與世界的融合。

從這部《中國冬奧》中可以看出作家對“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實踐。優秀的文學作品源於火熱生動的生活實踐,“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新時代的作家,需要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孫晶巖多年的寫作實踐,就是對人民和生活懷有深厚情感的例證。她說:“報告文學是行走的藝術,一定要用腳板子跑出來,要講究文學性,刻畫主人公的精氣神,弘揚真善美。”為創作這部作品,她在大雪紛飛的冬天,凌晨5點就起床趕往建設工地採訪;在零下20攝氏度的.夜間,與張家口賽區的建設者們一起感受壯觀的雪場造雪,手凍得像胡蘿蔔一樣通紅,眉毛、睫毛上都是霜,心裡卻湧起對這些建設者的敬意與詩情;坐著綠皮火車,穿過漫長一夜去冰雪基地採訪,見到艱苦簡陋的訓練環境,為教練員、運動員的精神感動落淚。她寒來暑往、起早貪黑、風裡來雨裡去,到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跟蹤場館建設進展,前往黑龍江、吉林等冰雪運動強省探尋中國冰雪運動的拼搏之路,甚至奔赴歐美八個冰雪運動強國進行實地考察……目力所及,心之所繫,是與冬奧相關的每一個群體,每一個人,從行政官員到國際友人、海外華僑,從建築設計師、視覺藝術家、製冰師到工程建設者、一線工人、服務員,從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到志願者、基層教師等,其中有成功者,也有失意者,更有犧牲者,有世界冠軍,有無名英雄,更多的是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對這些採訪物件,孫晶巖堅持一種“心心相印的採訪”,在面對採訪物件和寫作時,她試圖“進入心靈、走入審美”,與採訪物件情感契合,相信“只有筆端常帶感情,才能寫出動人的文字”。也許正是這樣的創作信念和行動,使孫晶巖走進了冬奧建設者和運動員們的心,使她的作品有著濃烈的情感與人民性,紮實深刻、樸實動人。

作品通過生動事例和真情實感,寫出在北京冬奧的籌備、建設、備戰過程中,湧現出的一大批代表著中國實力和未來的中堅力量,他們是“雪游龍”“雪如意”“冰絲帶”“冰立方”等標誌性場館的設計者和建設者,是代表著世界先進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科技精英、環保理念的實踐者,是冬奧賽場上展現出活力和希望的新時代中國冰雪健將。

“雪裡已知春信至。”一場盛大的冰雪賽事折射著中國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國冬奧》以文學的真誠與情意,為北京冬奧會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

時事評論作文 篇31

建築作為一種凝固的藝術,是美是醜並無統一標準。近年來,一些山寨抄襲、崇權炫富、貪大媚洋、獵奇求怪的建築頻頻出現,引發的批評越來越多,成為老百姓眼中的“醜陋建築”。人們對“醜陋建築”的吐槽表明“醜陋建築”對公共審美構成了冒犯。

黑格爾曾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歌德也說:“建築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樂的效果。”建築尤其公共建築一旦建成,往往會長久地存在於城市空間中,既承載著人們對自身生存空間的審美思考,也會構建出新的審美環境,影響著社會的公共審美。

建築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圖為海星狀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

“醜陋建築”緣何花樣百出

好看的建築各有亮點,醜陋的建築各有槽點。縱觀各種“醜陋建築”,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山寨建築”,割裂建築文脈,對著名建築異地仿造,比如山寨版故宮、山寨版凱旋門等;二是“巨像建築”,直接對一些故事中的人物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的形象放大造型,如“巨型酒瓶”“巨型甲魚”“巨型地球”“巨型螃蟹”;三是“炫技建築”,在設計和修建時,過度追求幾何構型的運用,致使建築造型誇張;四是“混搭建築”,將古今中外不同的建築風格生拉硬拽混在一起,過於“求大求全求新”。

“醜陋建築”屢屢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少數地方領導為了凸顯“政績”,干擾都市計畫和建築設計,搞出一些外形酷似知名景觀的山寨建築。也有一些人為了擺闊炫富,砸錢造出外形酷似銅錢、金元寶的建築,反映了他們拜金主義的價值觀。

此外,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被大規模地應用於建築行業,某些建築設計人員過分沉溺於技術設計,認為技術就是一切,極度推崇幾何形式在建築設計中的運用。這類建築的最大問題是設計跑偏或設計過度,讓建築顯得極為突兀,破壞了周圍環境的整體美感,比如某地的一個藝術中心,從外形看像是建築身上七零八落地插了很多筷子,被網友戲稱為“筷子樓”,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總讓人覺得跟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總之,“醜陋建築”花樣百出,既折射出一些人美學知識的缺失,也說明權力和資本在公共建築設計建造中沒有認真傾聽公眾的意見。另外,消費主義和建築實踐的結合、崇權媚洋價值觀的影響、譁眾取寵浮躁心理的作用等,也都助推了“醜陋建築”的不斷湧現。

建築的“表情”影響著人們的心情

從表面看,建築建在什麼位置,建成什麼式樣,只需投資方與設計方達成一致即可,建築是美是醜與他人無涉。然而,建築設計並非完全屬於私人領域。廣義的建築設計涵蓋室內設計和外部設計。室內設計怎麼進行空間佈局、如何配置色彩,完全是私人領域的事情。可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建築的外部設計決定著建築的美醜,也會影響到城市的形象。

一個建築一旦建成,不管你喜不喜歡,它都在那裡。不同的建築會傳達出不同的意境:宗教建築充滿神祕、宮殿建築充滿威嚴、居住建築私密而溫馨,這些都是建築的“表情”。建築的“表情”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觀感和心情,所以說建築與公共審美存在著緊密聯絡。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與人相處如此,與建築相處亦如此。建築的美醜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公共審美。精美的建築是城市的亮麗風景線,裝點著城市的外在形象,傳承著城市甚至國家的文脈。我們看到鬥獸場,就會想到古羅馬;看到巴洛克建築,就會想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看到榫卯結構的木構建築,就不由自主地讚歎中國古人的智慧。這些流傳至今的優秀建築其實是承載民族敘事的有形容器,無聲地向世人訴說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

與之相反,“醜陋建築”造型浮誇,比例失衡,結構繁複,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散發著崇權媚洋拜金的惡俗氣息,既有礙觀瞻,也不夠實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醜陋建築”是城市的傷疤而非勳章。由於社會負面評價極為強烈,有些“醜陋建築”剛建成沒多久又拆除,造成巨大浪費。此外,“醜陋建築”還會對公共審美造成傷害。比如,有的建築外形醜陋,不管設計者如何解釋設計初衷,人們都不買賬,因為只要看到它就會產生心理不適。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有句名言:“醫生們可以掩埋掉他們的'錯誤,但建築師不得不和他們的錯誤生活在一起。”實際上,跟這些錯誤生活在一起的又何止建築師?由於種種原因而產生的“醜陋建築”,對公共審美造成的傷害會伴隨“醜陋建築”長期存在。

為建築注入文化靈魂

針對“醜陋建築”頻現的現象,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就明確提出,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築方針,嚴禁建設“醜陋建築”。這提示我們,任何建築在設計建造時都應充分考慮公眾的觀感,切不可為了滿足設計方或投資方的一己喜惡,而忽視對公共審美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建築大師何鏡堂曾說:“我們應把社會的大效益放在首位,建築師應以整個社會為最大業主,這應該是每一個建築師的追求。”從審美的角度看,以整個社會為最大業主就要在建築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堅持建築的公共審美價值,發揮建築的審美教化功能。具體而言,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殿堂級設計大師約翰·波特曼有句名言:“建築的實質是空間,空間的本質是為人服務。”優秀的建築應當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並尊重公共審美,而所有的“醜陋建築”都未認真考慮民眾的審美需求,其實質是在肆意踐踏公共空間。

第二,堅持協調至上原則。建築設計應當注重形式與功能相協調、實用性和審美性相協調、建築與周圍環境和城市風格相協調。比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的設計就很好地體現了協調至上原則,既充滿藝術性,又注重功能性,貫通東方與西方、現代與未來。

第三,堅持彰顯文化特色原則。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公眾呼喚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內涵、有歷史積澱的建築,建築設計應體現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品格。被譽為“半部江南園林史”的蘇州博物館之所以成為傳世建築,就因為操刀的建築大師貝聿銘祖籍蘇州,深受家鄉文化影響的他,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採用了白牆黛瓦的江南園林風格,注重山水交融的意境設計,凸顯了建築的地域文化特色。這一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唯有深入挖掘,潛心提煉,讓建築弘揚文化,讓文化映照建築,建築才會更有生命力。

總之,在人類藝術中,建築最具形式感,是形式美感與功能美感的統一。我們應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為建築注入文化靈魂,使其真正成為我們身體和精神棲居的詩意家園。

時事評論作文 篇32

日前,由優酷、開心麻花攜手打造的2022年第一檔喜劇綜藝《麻花特開心》上線。在此之前,《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象牙山愛逗團》等喜劇綜藝已在熱播。這些以“人際關係”為主打內容的喜劇真人秀,似乎喻示著喜劇綜藝已孵化出新的樣態。

一段時間以來,喜劇綜藝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以閤家歡綜藝為代表的電視喜劇綜藝;另一種是以型別綜藝為代表的網路喜劇綜藝。

傳統的閤家歡綜藝主要通過具有普適性、不需要特定知識儲備的笑料、包袱、感官刺激炮製“快樂”,欣賞門檻很低,老少咸宜。2016年,閤家歡綜藝達到高潮,代表節目《歡樂喜劇人》第二季的收視率和最高市場份額分別達到2.79%和3.67%。但由於資源過度開發、觀眾審美疲勞等原因,從2017年開始,閤家歡綜藝節目開始逐漸減少,雖然老牌閤家歡綜藝喜劇節目一直試圖推陳出新,卻始終盛況難現。

隨著網際網路視聽平臺的崛起,受眾開始呼喚更具“網感”的喜劇綜藝表達,以型別綜藝為代表的網路喜劇綜藝開始同以閤家歡綜藝為代表的電視喜劇綜藝分庭抗禮,前者的發展勢頭甚至開始超過後者。

新崛起的網路喜劇綜藝深耕垂直細分領域,主打特定表演型別,如辯論、脫口秀、小品、情景喜劇等,語言風格鮮明、節奏明朗輕快,話題內容接地氣、易共鳴,表達方式新穎活潑,契合了早期網際網路野蠻生長下全民參與的網路環境,同時一些包袱、笑料也不再面向所有年齡層,而是進行個性化定製和精準推送。品類更加集中、目標受眾更加清晰的網路喜劇綜藝,很快在各自目標受眾群中收穫一批擁躉,如《奇葩說》《吐槽大會》等甚至突破圈層,引起了現象級的討論。

即便如此,喜劇綜藝領域再也沒有出過一檔能在各圈層中均獲得相當量級傳播度、關注度、討論度和認可度的節目。這無關綜藝模式,只跟節目能否精準把握觀眾需求並在表達上有所創新有關。仔細觀察近年來的爆款喜劇綜藝,不難發現它們有兩個鮮明特徵:一是在喜劇作品中觀照生活、在生活中反哺創作,比如用鮮活的情境諷刺視訊網站不合理收費,或以靈動的語言再現生活中的選擇困難、社交恐懼等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尷尬、窘迫;二是對“人”有一定深度的挖掘,能在互動和段子中展現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的複雜思想,比如在《吐槽大會》中,吐槽者和被吐槽者之間的言語交鋒會產生“化學反應”,這就彌補了傳統喜劇創作的一大短板——觀眾的快樂不可持續,尤其是因為結構設計或感官刺激引發的生理性快樂很難在同一個段子中反覆獲得——賦予段子更豐富的內涵,觀眾能反覆咀嚼,甚至在笑過之後能有所收穫。

換言之,成功的喜劇創作最底層的邏輯是不將創作與生活分割,將“人”作為喜劇創作的核心而非笑點。型別綜藝和合家歡綜藝或許不難做到前一條,但它們至今依然受困於單元劇式敘事的弊端——重“技”輕“道”,以笑點為中心,很難在對“人”的挖掘上有所突破,可“人”尤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恰是當下喜劇觀眾內心最微妙的“癢點”。

網際網路時代,媒介雖然發達,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尤其情感交流反而少了,使得人們對溫暖情感的需求倍增。優質的喜劇節目能夠彌補人際交流的缺失,能夠滿足人們情感的需要,能夠為社會托起向上的希望。在這種情況下,從2020年開始,喜劇綜藝逐漸開闢出全新的內容賽道,產生出全新的節目型別。開心麻花的喜劇團綜《麻花特開心》就是這一新型喜劇綜藝的代表。

顧名思義,喜劇團綜是一種喜劇團體(團隊)共同創作的喜劇綜藝節目。它更注重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在接近真實生活的狀態下展現自然的幽默感。當然,要實現這些目標,通常需要參與的演員有一定的有辨識度和觀眾基礎,還需要嘉賓之間能流暢互動。

過去這些年,開心麻花團隊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積累了一定的觀眾基礎。當沈騰、馬麗、常遠等開心麻花團隊的'喜劇演員走下舞臺,以真人秀的方式體驗從生活中改編的故事,並用他們獨有的喜劇天賦,創造出帶有真情實境的喜劇綜藝,他們不僅給觀眾帶來了“開心”,還用共情打開了觀眾的“心”。

《麻花特開心》等新型喜劇綜藝,贏得觀眾依靠的不僅僅是團隊自帶的流量和節目的笑點,還有“讓每個普通人都能更開心一些”的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喜劇演員走下舞臺,走進生活,走近觀眾,聚焦親子關係、返鄉創業、非遺傳承等現實話題,還吸納普通群眾參加節目創作,這就打破了戲劇舞臺上長期很難打破的“第四面牆”,讓觀眾在笑聲中產生共鳴,甚至笑中帶淚,在笑聲中成長。或許這就是“喜感”真正的價值或者說喜劇的“力量感”。

總之,喜劇創作的底色是生活。喜劇依賴舞臺,也可以衝破舞臺。優秀的喜劇作品可以讓觀眾從不同側面看到他們所經歷過的生活、忽略了的生活、從未想過的生活、渴望與嚮往的生活。新的時代環境下,如何適應觀眾的審美取向並引領觀眾的審美趣味,如何讓作品與生活共振,是喜劇創作面臨的現實問題。喜劇創作者應走出創作的舒適區,走進生活的深水區,在全新的語境下用喜劇抒寫當代中國人繽紛多彩、紛繁複雜的生活。

時事評論作文 篇33

2月11日,“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22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北京文化周精品劇目——冰上舞劇《WE ARE ONE》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該劇由花式滑冰世界冠軍龐清、佟健領銜主演,眾多花式滑冰小隊員參與表演。

《WE ARE ONE》以“賽前選拔”為主線,圍繞“傳承與希望”主題進行創排,展現了一代冰雪人帶領熱愛花式滑冰的青少年們不斷挑戰自我、奮勇爭先、永不言棄的拼搏精神,呈現出新一代花式滑冰運動員的青春活力。該劇演出時長90分鐘,觀眾可在劇場內近距離欣賞到頂尖花式滑冰選手的表演,堪稱一場花式滑冰的視覺盛宴。

該劇主演龐清、佟健,退役後沒有離開他們熱愛的花式滑冰事業,而是將自己的夢想延伸到了更為廣闊的舞臺,繼續傳播推廣花式滑冰運動。佟健表示:“正值北京冬奧會,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北京。我們為賽場上的運動健兒加油助威,也希望在賽場外用原創冰上劇目、用百分百投入的演出,表達我們對冬奧會、對中國冰雪運動的.深厚情感,吸引更多人關注花式滑冰運動。”

據瞭解,為完成劇場內極速製冰的任務,中國製冰團隊攻克重重技術難關,48小時內在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搭建起300多平方米光滑潔白的冰場,是中國冰上劇目的首創。

“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22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以冬奧為主題、以體育為紐帶、以文化為承載,通過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展映、城市活動和慶典活動5大板塊,以“線上+線下”的形式,為觀眾奉獻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場展演活動,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呈現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的獨特魅力,吸引了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在表演藝術板塊中,北京、河北、上海、吉林、青海5個省(市)的優秀藝術團體舉行了冬奧主題文化周,展示了各自的藝術特色及冰雪文化。

時事評論作文 篇34

42歲的宜賓高縣人鍾福培刑滿釋放回家後,發現自己的合法妻子陳某竟然變成了別人的合法妻子,而他持有的結婚證和陳某現任丈夫持有的結婚證,都是民政局頒發的。7月28日,高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經辦人李定紅承認,自己誤將陳某的結婚證資訊列印在了離婚證上,而陳某將錯就錯拿此證另和他人結婚。

鍾福培想不明白,自己在監獄服刑,既沒有收到妻子的離婚協議,也沒有收到法院判決書。在自己毫不知情下,老婆怎麼就變成了別人的老婆?民眾更是好奇,明明去辦結婚證,怎麼變成了離婚證?

民政局經辦人解釋,因為疏忽,把結婚證錯拿成離婚證,但是這個理由太經不起推敲:一者離婚和結婚是完全不同的經辦事項,離婚證和結婚證應該分別放置,何以會弄錯?試想一下,如果高高興興的新人們來辦結婚證,經辦人給錯成了離婚證,會掀起何種軒然大波?二者按規定,夫妻雙方到場才能辦理結婚證,經辦人何以違規?既然當事人陳某清楚說明是來辦結婚證的,為什麼要把離婚證同時拿出來?三者,僅僅10來天后,陳某就與他人登記結婚,還是同一個經辦人辦理,沒離婚何以再婚,為何“又沒細看”,錯上加錯?

高縣民政局稱,此事確因視窗經辦人工作不嚴謹造成。同時,也有人員配置過少的客觀因素,按民政部規定,53萬人口的高縣婚姻登記視窗應配6個人,但高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只有2個人。“2個人幹6個人的事情,忙中出錯也是原因。”貌似有理,然而仔細查閱相關規定,“民政部門應當根據轄區人口和婚姻登記數量確定婚姻登記員人數。”,換言之,轄區人口與工作量都是確定婚姻登記員人數的要數,高縣民政局何以選擇性應對?是對政策規定學習、領會不足還是明知故犯?

服刑人員不願意離婚、妻子再三要求離婚不成,結婚證辦成離婚證,妻子在丈夫不知情的情況下迅速再婚……將此線索串聯在一起,民眾不難看出其中的貓膩。經辦人與當事人是何種關係,是否存在權錢交易、高縣民政局是否知情,是否存在監管失責,還有待相關部門深入調查,而非“辦事不嚴謹”那麼簡單。

陳某的“兩任”丈夫手中的.結婚證都是合法證件,都是同一個人頒發的,無疑是一個辛辣諷刺。結婚證“變臉”,公共服務“跑調”。婚姻登記工作關係千家萬戶,是政府部門面向社會公眾,覆蓋人群最廣、社會影響最大、塑造政府形象作用最強的一項重要的社會事務管理工作。婚姻登記員應當熟練掌握相關法律法規,文明執法,熱情服務,講求效率。但有調查顯示,群眾對婚姻登記工作滿意度普遍不高,員工素質參差不齊、服務意識不強、工作質效不高甚至的現象飽受詬病,“結婚證辦成離婚證”雖是個案,卻是公共服務工作長期不到位的投影,加強崗位培訓,提升職業素養,增強服務意識,加大績效考核力度,確保婚姻登記工作的質量須提上議事日程。莫讓結婚證“變臉”的荒唐,加劇家庭矛盾,汙染政府公信,影響社會和諧。

時事評論作文 篇35

今天的“小栓子”一騎絕塵!

在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大跳臺比賽中,即將年滿18週歲的中國小將蘇翊鳴表現神勇,決賽前兩輪以完美髮揮奠定勝局,奪取金牌。自此,蘇翊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冬奧會冠軍,也是冬奧會歷史上最年輕的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獎牌獲得者。

祝賀蘇翊鳴!這是他獻給自己最好的成人禮!這也是送給全國人民元宵佳節最好的禮物!

這枚金牌,分外閃亮。這枚金牌的獲得,意味著中國代表團本屆冬奧會金牌上升至第六枚、獎牌上升至第十二枚,金牌數和獎牌數均已創造歷史新高,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枚金牌,來之不易。在昨天的資格賽中,蘇翊鳴在第三跳中落地失誤,讓觀眾不無擔憂,他在決賽中還有底氣挑戰極限動作嗎?“明天大家肯定會看到我最難的那個動作”,蘇翊鳴資格賽後的自信宣言,既有豪情,又有霸氣。今天的完美呈現,就是響亮回答。無懼壓力,專注比賽,要做就做最好,這就是蘇翊鳴!

無獨有偶。在今天上午舉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決賽中,谷愛凌奪得銀牌,她在這場“神仙打架”的比賽中,展現的大心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第一跳排名並不領先,第二跳出現嚴重失誤,成敗繫於第三跳,谷愛凌“釋放了所有的能力”,展示強大自我,真可謂“小小年紀大心臟”!

谷愛凌在本屆冬奧會比賽時所展現的輕鬆狀態,讓人看到她心態極佳。無論做出招牌的比心動作,還是表演可愛的眨眼動作,無論做鬼臉還是邊吃餡餅邊等成績,進入公共視野的谷愛凌,積極樂觀,活潑可愛,有一種舉重若輕的特質。

競技比賽中,要戰勝對手,必先戰勝自己。巔峰對決,哪個運動員沒有壓力?有的`運動員越挫越勇,善於自我調適,將壓力拋之腦後,以極佳表現實現逆風翻盤,就在於抗壓能力強。

在本屆冬奧會上,中國健兒所展現的抗壓“氣質”,為人讚歎。從“比完一場丟掉一場,從零開始”的徐夢桃,到“都來家門口了還慣著誰啊”的高亭宇,再到“把資格賽當作決賽來比”的蘇翊鳴,都讓人看到,他們不僅擁有世界一流的競技水平,還擁有一顆大心臟。敢打敢拼,拿出看家本領,才能展現最好的自己;無懼壓力,盡情投入,才能真正享受比賽。

如今,“在3億人中更好推廣冰雪運動”的願望已經實現,中國健兒在本屆冬奧會上的優異表現,既展現了中國代表團的強大實力,也有助於我們更有信心把冰雪運動搞上去,更有決心建設體育強國。同時,中國健兒的優異表現,還能提升冰雪運動的魅力,更好弘揚奧運精神。

逆風飛翔,每塊獎牌都閃閃發亮。對於中國代表團來說,創造我國冬奧會歷史最好成績,並不是終點,而是自我激勵的節點,砥礪奮進的新起點。堅定信心、超越自我,展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中國健兒將一次次刷新歷史,書寫新的更大榮光!

時事評論作文 篇36

北京2022年冬奧會多項比賽激戰正酣,運動員在賽場激情飛揚,冰雪運動掀起了人們從未有過的高漲熱情。與此同時,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憑藉憨態可掬、可愛呆萌又充滿科技感的外表成功出圈。自冬奧會開幕以來,冰墩墩頻頻登上熱搜,火爆全網,可謂“一墩難求”。

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得到奧運吉祥物,由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郵政廣告有限責任公司、新華網、中國青年網、光明網聯合承辦的“冰雪寄語”書信中國文化傳播活動,特意準備了100份北京2022年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的郵冊,以及福虎獻瑞中國生肖郵冊作為活動優秀獎的.獎品;同時,還為1000位幸運參與者準備了印有“冰墩墩”和“雪容融”的郵折。

目前該活動已進入評選抽獎階段。待評選抽獎回寄結束後,活動辦公室將擇期公佈獲獎結果,舉行表彰活動。同時,獲獎作品還將擇優在媒體刊發並印製出版。

如果說對於冬奧吉祥物的渴望是人們對冰雪運動熱切追逐的具象表達,那麼一份份冰雪寄語郵資套裝,就猶如一個個寄寓美好的“漂流瓶”,使原本相隔山海的人們共同譜寫浪漫的“冰雪奇緣”。(田盈盈)

時事評論作文 篇37

“來世若有擇業時,再臥青燈古佛前”

郭相穎:守了大足石刻50年

公元3世紀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藝術經西域傳入中國,又一路由北向南,最終在中國西南落下一筆重彩,形成始建於唐宋的重慶大足石刻。從寶頂山到北山,大足石刻以“五山”為代表。北山摩崖造像一號像“韋君靖碑”,清楚記錄著從唐末經五代到南宋幾百年的造像過程,大足石刻因而也被稱為“唐宋雕像的陳列館”。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5年,耗時8年的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修復工程通過驗收,800多歲的千手觀音重煥新生,宣告這個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主體修復完工。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工程中,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三維視訊顯微鏡觀察等現代科技,首次在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中應用。

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郭相穎,今年已經85歲。他37歲來到這裡,從無水無電獨自守山,到見證成功申遺,陪伴大足石刻半個世紀。日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郭相穎說:“中國石窟寺保護70年,我在其中50年。酸甜苦辣都嘗過,十事九成無遺憾,來世若有擇業時,再臥青燈古佛前。”

中青報·中青網: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與大足石刻結緣的?

郭相穎:1974年春天,我正式調到當時的大足縣文物保管所工作。當時整個文物保管所實際工作的職工,加上我只有兩個人。我一個人背了一個小鋪蓋卷,順著爛泥路到山上去,當地農民說“又來了個守菩薩的人”,還問:“聽說你是老師,現在來守菩薩,工資是不是要降級?”

那種情況下,我們自己也覺得確實有點“青燈古佛旁”的淒涼。周圍沒有住戶,條件艱苦,每天要擔起水桶,到有清水的地方去接水。如果我一天能夠挑到4桶水(約200斤),就很滿足了。有時候早上洗臉的水,還要留到晚上洗腳。吃飯的柴米油鹽,都要自己從城裡背上山。

但是很怪,我上山後從沒有見異思遷,我就“生根”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石窟的藝術感染力。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畫畫,上山一看石窟,哎喲,那麼多精美的雕塑!儘管生活艱苦,要自己種地煮飯,就都不在話下了。

中青報·中青網:目前國內石窟保護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什麼?

郭相穎:石窟藝術本來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的,而石窟在中國之多,現在的數量說不定比印度還要多。我搞了一輩子石窟保護,我們確實是“國寶不少、欠賬太多”。現在正在逐漸加大對這方面的保護,一方面是經濟條件、技術條件,另一方面是指導思想。

現在我們的經費比過去多,科技比過去好,材料也比過去豐富,但我認為至今還是短板的一點是石刻的風化——(石刻)面積又大又廣,暴露在自然環境中。石窟藝術跟儲存在博物館的藏品大不一樣,它是暴露在自然環境中,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如果你用純粹的庫房管理、陳列式的保護手段,遠遠不夠。

中青報·中青網:此前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修復引發過爭議,你怎麼看?

郭相穎:補胎(補塑胎形——記者注)、貼金、彩繪……這個工程整整花了8年,其實很長時間是指導思想的辯論、確立的`過程:該不該補胎?該不該貼金?該不該彩繪?反對的人不少,但我覺得這個工程是成功的。

現在我們提倡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什麼叫原貌?哪一天的原貌?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有現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文物工作者陪伴它的時間也短得很。其實(石窟)從古到今都在貼金,只不過它剝落了、殘缺了。我們應該從歷史的根源上去考察什麼叫原貌。

所謂的化學保護,確實可以讓掉粉、掉小石子(速度)減緩,但是太容易失效了,保護時間短,而且對石胎有影響。在沒有成功的辦法之前,我是主張用傳統材料,這些東西成本不高,對本體沒有什麼損害。

當然,這是有條件的。根據有關材料,根據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做出方案,經過審批以後,高質量的工程隊對典型作品進行一定的貼金、彩繪,我認為是有好處的。過去用竹籤、黏土、木棍、生鐵,很容易腐朽,現在有一些新材料,我覺得也應該引進,至少可以思考。

這個修復工程也培養了人才。貼金本來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民間工藝,只是這幾十年斷了,所以我們得重新培養人。

中青報·中青網:現在參與大足石刻保護、研究的年輕人多嗎?

郭相穎:現在我們研究院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那簡直多得很,他們受的教育比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好得多。

他們在大學學的是一些普遍的知識技能,到了某一地方,必定還有那個地方特定的內容。所以當年,凡是有大學生來,我首先就讓他上山。我說:“你先上山去,把你工作的物件認清楚了。”這個做法現在也繼承了下來,新來的同志會去文物點,親身體驗怎樣保護文物。

我常常給年輕同志講一個我的人生體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板凳要坐十年冷,你要踏踏實實去做。搞文物工作,有時候查資料、查文獻,一個字就耽擱你一兩個月,要切忌煩躁。

從事文物工作是很自豪的事情。文化自信,我們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傳播歷史文化不僅啟發他人的智慧,還提高了我們自身的智慧。我們這一行,是把“老古董”變成“新文化”,我是把文物工作當成歷史課的第二課堂來對待。

中青報·中青網:你最近參與錄製文化綜藝《萬里走單騎》第二季,感受如何?

郭相穎:單霽翔同志本身很專業,用他的精力和智慧,把世界遺產級的文物單位帶動起來。文物對於文化自信很重要,要曉得古代是什麼樣,就必須要學古代的歷史,必須要用文物來證實。《萬里走單騎》已經播出了,我也看了,這個節目很接地氣。

中青報·中青網:文博工作者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年輕人走近古代文化?

郭相穎:在歷史文物面前,年輕人或者非本行的人去接觸它,都有一個“時代差”。要讓古代文化被現代人接受,第一,要當好“翻譯”,要把古文變成白話,讓古代文化和現在的文化對接,講解因人而異,使觀眾能夠順利地理解他們觀察的物件。

第二,講解要風趣、不死板,而講解者自己心裡又要明白知識傳授才是目的,不是嘻嘻哈哈笑一聲就了了,要讓年輕人覺得有知識沉澱。

時事評論作文 篇38

這是一個有關神童和她母親的故事。1983年,魏永康出生於湖南省華容縣,因為母親曾雪梅從小的悉心教育,從兩歲起,他便被人稱為“神童”。可遺憾的是,17歲就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的他,卻並沒有在大學裡延續曾經的神奇,甚至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退學了。其母親在面對採訪時懺悔道:“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對他也太狠了。”

從報道呈現出來的基本事實看,幼年時期的魏永康在智力上的確有著同齡人不可比擬的優勢,當年人們稱他為神童,似乎也不為過分。況且來說,這類智力超常兒童的存在本就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就像生活中低智商兒童、殘障兒童出現的概率一樣。於此而言,看到並承認魏永康的過人之處,或許才是我們剖析這件事最基本的邏輯起點。

遺憾的是,聰敏過人的魏永康在後續時間裡卻沒有得到更好的培養,其母親揠苗助長的功利做法,反倒將他塑造成了現代版的“傷仲永”。或許我們誰也無法想象在培養過程中,母子二人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痛苦與掙扎,那交織著淚水與汗水的成長軌跡,又印刻了兩人多少的心酸與絕望。我們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懺悔式獨白中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愧疚之愛。

毋庸置疑,在兒子遭遇過山車命運的洗禮後,這位母親的懺悔是真誠的。那句“我對他太狠了”的錐心陳述,與其說是在講述一個失敗的教育故事,倒不如說她是在以自揭傷疤的方式為我們上了一堂重要的教育之課。

首先來講,在這個被按下快進鍵的當下社會,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著神童母親教育孩子的影子,只不過我們的某些做法沒有那位母親極端罷了。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理直氣壯的為他們做了很多主;我們擔心他將來不夠優秀,就肆無忌憚的為其制定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計劃。而至於那些決定、計劃是否徵得孩子的同意,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在很多時候卻被忽略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最該從這位母親懺悔話語裡學到的,那便是反求諸己,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她的做法一頓猛批。

而在另外的角度,神童母親的懺悔,其實也是在向社會尋求她教育孩子失敗的答案。儘管在面對媒體時,她不斷的`在強調“我錯了、我太狠了”,但其究竟錯在何處,狠在哪裡,她心裡卻並沒有完整的答案,以至於她現在都還想將當年教育兒子的方式施加在孫子身上。這其實也是當下中國家庭在教育孩子時所面臨的集體困惑。儘管高屋建瓴的指導檔案不少,但真要落實到具體之中,卻又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以至於很多家庭只能把孩子當成“試驗品”,在一遍又一遍的摸索中去探尋教育教育的辦法。

因此,面對神童母親的懺悔,一味的批判與蔑視都不該是正常社會應該呈現出來的價值觀,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要在這樣的教訓中多看看自己的短處與不足,並設身處地的去想想我們共同面臨的尷尬與無奈,從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比如在成功的標準上持有多樣的觀點,在不同價值的認同上,有包容彼此的寬巨集心態。否則,這樣的懺悔便沒有半點意義。

時事評論作文 篇39

上週末,廣東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發聲,言辭極為嚴厲地憤然迴應了一段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視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段名為《火災拍攝者殘忍42秒》的視訊,拍攝於4月14日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場火災。當時火災中的罹難者趴在著火房間的窗臺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視訊的拍攝者卻對此袖手旁觀,反而無動於衷地穩穩拍下了這殘忍的42秒,視訊中呼救的男子最終在大火中喪生。

聽聞這樣的訊息,無論是誰都無法不為之寒心,但類似的事件在近期卻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會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襲”事件中,人們就震驚於為何在酒店這樣封閉且管理嚴格的空間裡,居然會出現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沒人阻攔的咄咄怪事。更有網友針對這種社會現象而專門組織社會實驗,以模擬街頭綁架兒童試探路人反應——結果竟然在9次測試中沒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時間如此集中爆發的幾起社會熱點事件,不得不讓人深思為何社會冷漠呈蔓延之勢,而且不少當事人還自覺理所當然。

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複雜因素,但國家和社會對於見義勇為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援力度不夠也是重要原因。當前,各地出臺的見義勇為條例還難以做到免除人們的後顧之憂,幫了人卻要自己承擔損失,甚至幫了人反倒要被人訛詐,於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淚”越頻現報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對全社會都是一劑致命的毒藥。社會秩序的維繫,除了國家力量的介入,一個社會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調整能力事實上是更為根本的。人們之間解困濟厄的守望相助,帶來的不僅僅是暖暖的溫情,而且也是維繫共同體的生活紐帶。反之,對於他人困境的漠不關心,總有一天也會應驗在自己身上,這種人們社會關係之間的`支離破碎,將慢慢腐蝕社會道德的基礎,進而引發大量我們始料不及的社會問題——正如花都火災中出現的情況一樣。

在今年的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籲要對見義勇為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認為囿於見義勇為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健全,我國社會的道德感和安全感會為此產生危機。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此類的呼籲顯然是極為必要的。當然,為見義勇為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與法律的邊界。將道德層面的見義勇為規定為人們的法律義務固然在現實中沒有可操作性,但為見義勇為提供組織、人員、資金、榮譽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卻並不過分。

為見義勇為提供製度保障,最終是為引領社會風氣做出示範。我們常常講要“懲惡揚善”,其實“懲惡”與“揚善”往往也是一體兩面:如果一個社會的正氣不能弘揚,見義勇為的精神備受排擠,那麼各種不良風氣和違法犯罪行為就必然會乘虛而入,社會治理的成本也將急劇增加。消除社會冷漠,法律不應缺位。

時事評論作文 篇40

這兩天,一篇名為《我的爸爸》的日記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發,行文還很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記中的爸爸被形容為“工作狂”,值班、加班、開會、出差……很少有時間陪她,她甚至哭著在電話裡喊,“要見你一面都這麼難嗎?”“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尤其是日記最後一句,看哭了多少正在為工作打拼、為生活奮鬥而缺少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

“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出自一個孩子的口,讓人淚流滿面,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的陪伴,可孩子卻很難見到爸爸。“爸爸去哪兒了”?孩子的日記中,爸爸成為了“工作狂”,總有做不完的工作。

報道中的“爸爸”是位警察,工作很忙,幾乎沒有時間陪孩子。連線送孩子上下學,一年也只兩三次,孩子上興趣班也只送過一次。的確,孩子還小,爸爸無法陪伴,等到孩子長大了,想陪也無沒有多少機會了。

父母怎樣做才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利?美國哈佛商學院的專家告訴我們,比起豐富的物質生活,父母的陪伴與良好的親子互動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然而,很多時候,作父母的想陪陪孩子,卻總是被工作所累,這顯然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警察的工作的確很忙,這一方面與警察的工作性質有關,比如抓逃犯或是破案,一忙起來就顧不上家了,另一方面也與警力不足有關。其實,工作忙的不只是警察,那些農民工難道不忙嗎?而無法陪伴孩子最嚴重的就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相比於“留守兒童”,報道中的那位孩子還是幸運的,這個孩子至少還能夠見到經常性地見到自己的爸爸,可“留守兒童”卻幾乎是一年到頭也難得能夠見到父母一次。

陪孩子成長,這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作父母的工作再忙,也要抽時間“陪孩子”。如果說“常回家看看”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那麼“陪孩子”沒時間也推給工作忙,那就要拷問我們的制度。

多抽時間陪陪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意識到陪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儘量抽時間陪孩子,而在陪孩子的過程中,更要真心陪伴,不能人在孩子身邊,心卻在手機上。前幾天,有調查表明,家長玩手機成所有“陋習”之首;另一方面,需要尊重法律,嚴格執行法律,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時間。雖然有些行業的加班時間較多,但卻不能無情剝奪職工陪孩子的時間。在那些“過勞死”的人群中,恐怕總是沒有時間陪孩子的。

“陪孩子長大”,這需要全社會的承諾。下次,能否以“陪孩子”作為理由請假呢?會被批准嗎?

時事評論作文 篇41

一夜之間,不少人的朋友圈被六小齡童刷屏了,#幫六小齡童上春晚#一下成了網路熱搜。27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六小齡童表示,自己尚未接到央視春晚的邀請,但看到大家對他的支援,讓他非常感動。

如何看待“幫六小齡童上春晚”刷屏,這只是網友任性或對春晚不滿的一種發洩嗎?當然不是,實際上,當我們談論這一話題時,不能離開這樣一個背景:隨著諸多與西遊有關的圖書、遊戲和影視作品的出現,孫悟空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IP”,其在國內的受歡迎程度絕不亞於美國大片中的超級英雄,並且影響力已不限於國內,去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僅通過海外市場就收回了總投資的1/4就是一明證,而今年恰好是86版《西遊記》播出30週年,劇中六小齡童扮演的美猴王孫悟空深入人心,陪伴著幾代人的童年。所以,不是網友太任性,而是情懷這東西太微妙。

春晚劇組迴應稱“今天你說要讓誰上,明天又想讓誰上,這樣起鬨是很不負責任的”。應該說,春晚劇組簡單地將“幫六小齡童上春晚”,當成了一般的明星粉絲起鬨,忽略了在30週年這一時間節點上,人們對六小齡童美猴王形象的致敬,忽略了西遊文化下人們的共鳴。為什麼大家希望六小齡童登上的是央視春晚,而不是其他平臺,不僅是因為春晚的影響力高,更是因為,當除夕夜闔家團圓,一個能夠勾起全家回憶的美猴王出現在舞臺上時,是令人無比溫暖的。這種樸素的情懷本應被尊重。

公眾希望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超級IP”登上春晚舞臺,絕不是起鬨。在文化傳播領域,尊重情懷是一種遊戲規則。一些好萊塢電影,時隔幾十年後拍出續作,仍能全球熱映,票房大賺,其中當然有情懷的力量。我們一直在講文化輸出,一直在努力打造具有智慧財產權的`文化形象和產品,如今西遊大熱,公眾希望我們自己的“超級英雄”登上春晚舞臺,怎麼就成起鬨了?

誠然,能登上春晚的節目,在各個環節都有著嚴苛的規定。但這並不代表一切都須墨守成規,而對公眾的意見,對植根於我們文化深處的情懷視而不見。

透過此事,其實更應該深思的是,我們在對待自身文化中的經典和流行元素時的遲鈍和麻木,西遊文化很火,可是像春晚這樣的舞臺也沒有想到要給它一張邀請函;去年引起轟動的《大聖歸來》,從籌備到拍攝歷經8年,過程曲折,最後靠眾籌模式才保證了資金。顯然,與西遊文化植根人心的大背景相比,“大聖”還遠未真正“歸來”。孫悟空顯然需要更多的舞臺和支援,以便更加自信地向中國和世界續寫他的故事。

時事評論作文 篇42

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女孩蹲著等地鐵沒教養”引發熱議。圖片配文寫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為何現在那麼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誰教她們的?這是什麼生活習慣?”

首先,我想說,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養”二字?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

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辭典上說: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而“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由此看得出“教養”與人的姿態並沒有什麼直接關係,況且每個人對“教養”二字的釋義都不見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惡與對教養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的行為。

從拍得圖片上看,兩個女孩蹲在地上並沒有妨礙地鐵的公共秩序。她們倆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也並不知道。可能是因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繫鞋帶,也可能是身體不適,還可能是蹲下來看會手機……但無論如何?她們倆都沒有影響到周圍的人,因為她們倆後面並沒有人排隊,蹲著也是在黃線以外。再說,她們倆蹲在那裡,穿著並不是暴露的,更沒有什麼不雅的行為舉止,人家愛蹲著就蹲著,愛站著就站著,哪個條文又規定不能蹲著呢?蹲著等地鐵,怎麼就沒有“教養”了呢?

更搞笑的是該微博釋出之後,有部分網友的評論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視。說她們倆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會這樣的。我想說,同樣是中國人、炎黃子孫,為什麼還會有地域歧視了。以前是農村歧視,現在上升到地域歧視。可笑之極!

不瞭解情況,不明原因,不經過別人允許,就打著‘教養’二字的旗號拍照上傳到網路。然後引發熱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有教養嗎?難道你不知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嗎?還有一點也尤其關鍵,微博的'文字中還重點提出:“為何現在那麼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這句話明顯的帶有性別歧視,難道只有男生可以蹲著,女生就不可以蹲著嗎?

現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間,這裡上傳那裡上傳,以求關注度,點選率。想成名,想求關注,也不要這樣做啊!成名並不是一觸而就的!

教養是用來約束自己的,在我們評判別人時,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對教養釋義的標準去規範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禮貌和尊重,怎麼去評判別人。其次,每個人都有累的時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樣,人家蹲著歇會怎麼呢?尊重、體諒、包容是相互的,更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