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有一種遇見散文

三天內,集中起時間讀祝勇的《在故宮遇見蘇東坡》。作者通過故宮裡的藏品來解讀蘇東坡。東坡在讀者面前,首先是書畫家,其次才是詩人。當然也不會忽略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這些藏品,有蘇東坡的,也有其他時代的其他作者的,都與東坡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通過這些藏品,作者深入地解讀東坡的生命價值和精神核心。

有一種遇見散文

祝勇說,他是帶著敬意來寫這本書。而我,是帶著敬意來讀這本書的。對東坡的敬意,和對作者祝勇的敬意。祝勇沿著東坡的足跡跋涉,雖然歷經千年,時時能感受到他脈搏的律動,作者滿懷的敬意流淌成文字,成為精神食糧,獻給那些喜愛東坡的讀者。

讀祝勇這一本,可說是重讀。作者讀過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文中有許多內容都是依據林先生的那本,而我也讀過近兩遍的傳記,有些內容在眼前時,又都在腦海裡。這一遍是重溫和加深的過程。

可又不僅僅是重讀。東坡的經歷軼聞,經了祝勇的妙筆,筆筆皆花。他強大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在我閱讀過的散文作家裡,最令我欽佩仰止。更為重要的是,他身為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從藝術鑑賞的角度分析作品、透視作者更深刻,更透徹。在作品裡對書畫作品的分析,實現古今中外聯結,使這部書更具藝術價值。閱讀這本書,為我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獲得了文學和藝術的雙重收穫,還有比這更大的收穫,是對蘇東坡的認識和理解逐步加深。

邊讀著,邊感嘆著。

每一幅書畫作品都刻印著蘇東坡的心路歷程。《寒食貼》為人們所熟知,幾年前也一次次聽過蔣勳老師對於這幅作品的解讀。祝勇說,這首詞在東坡眾多的詩詞裡不顯山露水,在他的書法作品裡不可小覷。黃州,是東坡命運的分水嶺,使東坡成功突圍。在黃州的第三個寒食節,夜雨,宿醉,小屋如孤舟,窗外海棠花落於汙泥之上,寒食思親,歸途遠而無期,情景之所至讓東坡提筆寫下這篇不朽的行書作品。讀詩,會讀到他的低迷陰鬱;看他的書法作品,會感覺到他的沉鬱頓挫,有一種百折不回的精氣神。祝勇寫到“臥聞海棠花,泥汙燕雪中”時,“花”與“泥”二字,一氣呵成,有一種生命的流動,經歷了痛苦的掙扎,走向寬闊與平靜。《寒食貼》使東坡的個性和精神揮灑到了極致。

在黃州,蘇軾完成了書法藝術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人們熟知的前後《赤壁賦》,都是寫於《寒食貼》之後,那時,他的內心已經趨於平穩,從他穩重的字型中可探知一二。字如其人,平實曠達與淡定悠然皆在其中。

書中佳詞麗句華章比比皆是,有如優美動聽的樂曲,宛轉悠揚。祝勇豐富的詞彙,總會把人帶入一片清新的芳草地。舊詞經了他的筆,華麗變身,有了新鮮的面孔,給人耳目全新之感。“風月流麗”“一窗梅影”“白芷秋蘭”“雨晴雲夢”……諸如此類,磁石般吸引著我的閱讀,邊讀邊在本上摘抄下來,牢記詞句引發的畫意詩情。

更喜歡他對東坡居士精神高度凝練的精華之句。“蘇軾與陶淵明,像兩片隔了無數個季節的葉子,隔著幾百年的風雨卻脈絡相通,紋路相合”“生命就像樹枝上一枚已熟軟的杏子,剝開果皮,果肉流動的潮流鮮活芳香,散發著陽光的熱度”“蘇軾與黃州,是一個豐盈的生命與一大片土地的相遇,演繹出最完美的歷史傳奇”……讀來讚不絕口,只有真正懂得東坡的人,才會語出如此驚人之句。祝勇對東坡,有一種深深的`認同和默契。跨越時空,達成了一種神交,而且很深很深。

祝勇的文字總有一種代入感,讓那些已漸淡出又似曾相識的細節重返心頭,隨著人物的際遇感同身受。對友人,對弟兄,對妻妾,總是情深至極。因為愛,所以愛。那一首首吟誦的詩詞無不是深情真情所寄。《蝶戀花》作於東坡在惠州的第二秋,彼時他與侍妾朝雲家中閒坐,感於窗外瑟瑟蕭秋,煩憂在心,把酒吟詩而出。每每朝雲撫琴而唱,最不能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她從詞句中感到人生無常無奈,有一種生離死別之傷。唱及此句,便淚潸潸然。後一年,朝雲染疫而去,自此蘇軾終身不再聽《蝶戀花》。讀到類似的情節,總會為之感泣。蘇軾的一生,情感和政途總是波折,但他總是幸運幸福的,總有愛他的女子心甘情願地陪伴,想來還是他的人格閃閃發光。

在本書的結語一章,祝勇引用了木心先生的一句話來評價蘇東坡:他是僅次於上帝的人。這部書是蘇東坡的精神演變和發展的歷史,身為一介文人,也有著治國平天下的大抱負。他屢遭不順,總能為自己撫平傷痛,實現自我療救。在幾近於沒路中隱忍,為自己點亮一盞漁火,營造出屬於自己的快意人生。人生不如意事總有八九,在閱讀蘇東坡時,總會適時地與自己相遇,也會重塑一個自己,水窮雲起,一片秋水長天。

知道祝勇這個作家,只是在今年。在《散文》海外版上曾讀過他寫的《紙上李白》,洋洋灑灑、一瀉千里的氣勢真真是應準了李白的個性。更妙的還是祝勇老師的為文丰采,只那一篇,他的文化意味就已經蔚為壯觀。後來在淘寶網搜書,才知道他早已經卓著甚豐,從書名便知都是文化散文,洋洋大觀不讀也知。七八月份時,有記錄片《蘇東坡》問世,得知祝勇是總撰稿,便迫不及待地把六集一氣看完。精美的畫面,精彩的拍攝,還原了北宋時蘇東坡生活場景,解說詞更是迷人,滿是詩情、才情,契合了東坡的文人氣質,那也正是祝勇為文格調。得知他將要出新書《在故宮遇見蘇東坡》,從預售時買下到書香拂面而來,等得並不焦灼,如同等待一位摯友和故友,氣定神閒最適宜。

一直喜愛文化散文,餘秋雨的散文應該是我早期的閱讀,我讀遍了他的每一本書,帶著飢渴切切地讀,膜拜近乎痴狂。他滿足了我雙重需要,無知,無文采。那時候,為他寫了好幾篇讀書隨筆,都是興之所至,情之所極。後來,這些書成了我閱讀的根基,站在這些書上,我看得更多一點點,更寬一點點。

再讀文化散文,我已不是那時的我,讀的也不是餘秋雨老師的書了。如果非要把祝勇和餘老師分個伯仲的話,我更傾向於祝勇。他身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的身份寫出的作品更專業更具體。對於祝勇老師,我似乎沒有發言權,我只讀過他的這一本,也只是泛泛而讀。其他的書已在我的閱讀書目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