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清明蒿子粑散文

我們故鄉,清明節給先人掃墓祭祀時,除了燒紙錢、燃放爆竹外,還要擺些供品。

清明蒿子粑散文

供品有葷有素,葷的是一坨豆腐狀五花豬肉,富裕的還有雞、鴨等。素的則是水果、乾果、糖食之類,當然菸酒也是必備的。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讀此詩,我就會聯想到,杜老先生去給先祖掃墓的路上,適逢大雨,看到有人在避雨的匆匆中,手忙腳亂,不小心將祭奠先人的酒瓶打翻了,酒潑了撒了,想重買,可一時找不著酒店,就問路邊的牧童哪裡有酒買?牧童便將鞭子往遠處一指,瞧前面杏花村就有得買。當然,這是我個人“酒泡唐詩”胡解,當不得真的。

不過,習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會隨著時間的變遷而改變著。好在傳統的華夏民族對先人的懷念是難以改變的,改變的只是某些形式。譬如在我故鄉,掃墓的形式也在悄悄變化著,變化最大的是祭司供品。如今,家境好的人家掃墓,除了“三牲”、菸酒外,會帶上蘋果、香蕉、桔、梨等鮮果,有的人家更豐盛,還會帶上桂圓、荔枝、葡萄乾等乾果,帶上奶糖、飴糖、蛋糕、餅乾等糖果點心和礦泉水。掃完墓後,就將這些供品散給跟隨的孩子們吃了。當然,大人渴了餓了,也可用來解渴充飢。掃墓確也辛苦,要走路爬山,甚至有的還要走較遠的路爬較高的山,祖墳地兒遠呀,享受些美味水果點心是完全應該的'嘛!

不過,如我這般年紀的人孩提時肯定沒有當今的孩子們幸運。記得,那時我跟著大人去掃墓,祭祀後可食用的供品基本上只有兩樣,一是家養的煮雞蛋,二便是自制的蒿子粑粑。那時社會貧窮簡樸、農家生活更是節儉、簡單,少有餘錢購買副食品的。我們家人多勞力少,窮得更甚。好在再窮父母親也會自制些蒿子粑粑,這就難得了。

記得故鄉做蒿子粑,一年兩次,一次是清明節,一次是重陽節。清明節往往都選擇在寒食節前,寒食節比清明節早兩天。

記得那時候,寒食節故鄉人家早餐是不生火做飯的,只食先天做好的蒿子粑。後來,我才知道,寒食節是紀念晉大夫介之推的。傳說春秋戰國時,介之推跟隨晉公子重耳避內亂,惶惶途中,重耳飢餓得奄奄一息,介之推毅然決然割下自己的股肉熬湯救了重耳。後來,重耳做了晉文公,跟隨他逃難者都受了封賞,惟介子推不受,揹著老母躲進綿山。為了逼介之推出來,文公下令放火焚山。可是,大火過後,文公見著的只是介之推抱木而亡的焦屍。為此,文公心靈大震,布令全國每年的這天,禁菸火以紀念介之推。後來便有了“寒食節”。可見那時候的寒食節是全天候禁菸火的。

兒時,對我們來說,介之推這個人物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寒食節這一天。這天又能品嚐到美味可口的蒿子粑粑了,難得啊!

記得那時,寒食節前夕,母親總要去鄉間田塍採摘些蒿子尖尖,用來做蒿子粑。

如今,崇尚綠色食品。蒿子粑粑也從古老的鄉村走進了城市,並堂而皇之進入到賓館、酒店和飯莊。在我生活的城市裡,我也品嚐過不少蒿子粑,從街頭巷尾個體販夫的粗製到星級酒店賓館廚師的細作,可是都沒有故鄉的蒿子粑好吃。這不是“月是故鄉明”的情感作怪,而是故鄉的蒿子粑確實要略勝一籌,無論是察色,還是聞香和品味。

老伴對我故鄉的蒿子粑特喜愛有加。每逢清明節我回鄉掃墓時,她總會再三叮嚀:記得返回時,要帶蒿子粑粑啊。

我故鄉地處湘西的雪峰山區,遠離城市,少汙染。清明節前的春雨,猶如詩聖杜甫所吟的: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彷彿一夜之間,蒿子就像精靈一般突然從故鄉的田塍、山坡、土坎……從它應該的任一個地方冒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叢叢一簇簇地裝飾了故鄉的土地。於是,那掐一把綠汁兒四溢的尤物,便招來了四鄉的歡聲笑語,有提著竹篾籃兒的少婦,也有揹著竹篾簍兒的妹兒伢崽,還有……

採回的蒿子尖,經過精心挑選和洗淨之後,再摻進浸泡得鼓漲的大米中(糯米為主,按比例摻些秈米,秈米是用於固形的,還有少許生石灰水或食用鹼),一起磨成混合米漿。這道工序很關鍵,據我所知,別的地方是將蒿子切碎揉進糯米粉裡,終不如我故鄉將蒿子與米和在一起磨成漿的好。混合漿用包袱包好,再在上面壓上重物,榨掉多餘的水分。於是,大致幹了水分的米漿便成了淡綠色的澱粉團,再經過人工揉搓後,便可以做了。

做蒿子粑粑之前還要調好餡。故鄉蒿子粑的餡大多就地取材自行製作。製作時,先將黃豆炒熟,再用擂缽擂成粉末,最後與片糖末拌勻便成了。當然,若摻些炒芝麻更妙。那時,能吃上糖豆芝麻末餡的蒿子粑,就夠幸福的了。

有了澱粉團和餡這兩樣後,還要一樣就是“粑託”。粑託最好是選柚子葉,柚子葉香啊。若沒有柚子葉用棕葉替代也可,只是棕葉蒿子粑少了一種清香味。好在故鄉柚子樹多,不難尋。柚葉要大小均勻的,洗淨,再剪去葉蒂,這樣製做出的粑粑就較均稱了。

做蒿子粑粑一般是主婦親為。女人嘛,心細手靈。做時,她們會從澱粉團裡抓出一把潤潤的綠澱粉,雙手邊捏邊搓,搓圓後拍平,再抓一把餡放在圓平的小粉團雙手一合,餡便躲進澱粉裡頭不見了,然後又把小粉團捏成橢圓球狀擺放在柚葉的中央。於是,蒿子粑算初成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把它們放進籠屜上蒸熟。

蒿子粑剛蒸熟出籠時,那股香甜氣味喲,真是沁到人的心脾了,要多爽有多爽。初聞,有那麼一股蒿葉的清香,再聞,增了那麼一股柚葉的芳香,復聞,又多了那麼一股豆末的甜香。待到水汽散盡稍涼後,再仔細瞧那籠屜內的粑粑,個個圓潤光澤,猶如晶瑩瑩的綠寶石,要多可愛有多可愛哩!饞得那時的我,禁不住伸出一隻小手,偷偷地撈出一個來,張口一咬,哎,我的媽呀,差點兒把舌頭也帶進肚內了。

這一切都是我童年的感覺,適逢身體瘋長時段嘛,老覺得肚子空落落的想填些食物進去。現在再想找回那種感覺就很難很難喲。唉,母親不在了,誰還會用原始的方法為我製作蒿子粑粑呢?再者,時過境遷,隨著物質的不斷豐富,人的味蕾也會與時俱進地變化著,會變得越來越刁鑽!

如此,誰能例外呢?

我想,我是不能例外的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