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看《王伯祥》電影觀後感

“將百姓的事情當成爹孃的事情”是王伯祥的座右銘,實際上,他也一直踐行著這一承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身邊的工作人員這樣做。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看《王伯祥》電影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看《王伯祥》電影觀後感

  【看《王伯祥》電影觀後感1】

作為新時代的焦裕祿,在王伯祥身上,集中反映了共產黨人創新創業、科學發展的時代精神,體現了黨員幹部一心為民、服務群眾的宗旨意識,展示了領導幹部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良作風。王伯祥能夠影響全國,走進黨員領導幹部,走進普通老百姓,我認為王伯祥精神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勤懇執著的默默奉獻、創新發展的孜孜追求和親民愛民的殷殷情懷。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王伯祥精神,更需要千千萬萬個王伯祥式的好乾部脫穎而出。

學習王伯祥關鍵是落實在謀劃工作上,落實在幹事創業中,落實在服務群眾裡。作為基礎條件比較差的山區鄉鎮,要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迫切需要發揚王伯祥的“三種精神”:

一是學習王伯祥不畏劣勢、艱苦創業的精神。王伯祥在壽光任職期間,不畏艱苦,不避風險,創造性領導壽光蔬菜生產、壽北開發及工業專案的升級改造,把一毛不拔的鹽鹼灘變成了流金淌銀的聚寶盆。我們寺頭鎮是一個山地丘陵佔98%的山區鄉鎮,全年鎮財政收入不到2000萬元,在去年的小城鎮建設中,我們能夠跨入全縣第一、全市十強,正是源於這種不畏劣勢、迎難而上、事競一流的精神。新一年裡,我們要繼續發揚這種精神,敢於挑起重擔,敢於克難制勝,敢於奮勇爭先,看準了、決定了的事,就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在工業經濟、小城鎮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各個方面力求新的更大突破。

二是學習王伯祥超前謀劃、科學發展的精神。王伯祥當年組織建設的蔬菜市場和大棚,現已成了壽光最靚的名片;他當年推動建設的一大批企業,現已成為壽光的經濟支柱。最初這些不顯山露水的工作,奠定了壽光長足發展、科學發展的基礎。群眾考核幹部,尺子是發展;幹部衡量自己工作的砝碼,也是發展。山區鄉鎮更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要把打基礎的工作做實、做細、做深。2010年,我鎮確定了“一四三一”的工作思路,就是瞄準經濟發展高於全縣水平“一個目標”;奮力實現工業經濟、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建設“四個新突破”,認真落實狠抓科學投入、猛促責任落實、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三個保障”;全面加強黨的基層組織“一個建設”,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域性,立足寺頭實際,從發展優勢工業,培強特色農業做起,夯實小城鎮建設的基礎,實現寺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學習王伯祥以人為本、親民愛民的精神。王伯祥心裡始終裝著人民群眾,始終把自己與百姓“捆”在一起,在為百姓幹實事、做好事中,推動了壽光發展,幹出了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所以在他離任十八年後,壽光的老百姓一直記著他,敬仰他。領導幹部要做科學發展觀的忠誠實踐者,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有什麼樣的政績追求,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作為鄉鎮一級,與基層群眾聯絡密切,每一項工作都與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在謀劃和開展各項工作中,既要重視經濟發展,又要重視社會事業,重視改善民生。全省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改善民生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目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明確提出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著力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惠民為先”的民本理念,從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和健康發展入手,突出抓好文化、教育、醫療、養老、民居等民生專案建設,讓建設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廣大群眾。

  【看《王伯祥》電影觀後感2】

一個領導在位時得到讚揚不少見,在去職離位後得到讚揚不多見。

最近觀看了有關山東壽光縣委老書記王伯祥的電影《王伯祥》,雖然老書記離開崗位已經18年,當地幹部群眾依然滔滔不絕地數說他在位時給老百姓辦的好事,委實令人感嘆。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做縣委書記時,撲下身子、一門心思為百姓謀利,“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他從壽光離任時,一輛130小貨車就拉走了他一家的全部家當,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愛戴。這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在位時的工作業績經受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這與當下一些幹部熱衷於立竿見影“面子活”,熱衷於“短平快”政績工程,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形成了鮮明對比。不要說十八年,有的在十八個月之後,這些“工程”便壞菜露餡,成了後來者的包袱。我國有句古語,叫“政如農功”,就是說為官幹事,也要勤耕善作,不能急功近利,這對當今一些領導幹部仍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人們讚揚王伯祥,是因為時代需要王伯祥式的幹部,群眾需要王伯祥式的幹部。這樣的優秀幹部越多,我們的事業就越興旺,人民群眾就會得到更多的福祉。

感慨之餘,隨手寫下四句話,也算是對王伯祥的讚揚:

政聲人去後,

口碑勝金盃。

留得清名在,

百姓論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