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清明與文明-散文隨筆

 清明與文明

清明與文明-散文隨筆

文/魏來安

斗轉星移,日月輪迴,轉眼又到了清明節。清明節是民族的傳統節日,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更是傳統的文化節。清明節素有踏青節、聰明節、三月節和鬼節等別稱。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清明節》為非文化專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至此,筆者以為,清明節的風俗核心在於追思先人,在於慎終追遠,在於傳承優良的家風,文明祭掃是移風易俗的重要表現。按照傳統的方式,人們總是傾向於燃燒紙錢的方式祭奠逝者。但是,明火容易引發森林火災,也會造成環境汙染。近年來各地政府都進行積極的錯施,引導人們能夠文明祭掃。比如,通過獻鮮花的形式代替燒紙錢的方式。不過,文明祭掃方式的變遷遠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需要經歷比較長的時間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持不懈和持之以恆。

清明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提升過程,現代文明應為清明文化賦予新的內涵。清明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傳承文明,不斷昇華。現在流行的“網上祭奠”、“鮮花祭奠”等社會新風,也是借“清明文化節”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內涵。而這又恰恰是體現文化力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恆久主題和重要環節。

清明作為文化符號,不僅是文化的精華,也是文明的縮影,蘊涵著獨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核心,代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清明節成為國家的法定假日,絕對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歸”與“拯救”,而是對文化之根和民族歷史的`體認與在此基礎上的繼往開來。祭祀是浸潤民族認同感的模式,這猶如追求自由與權利一樣,追求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是人的本性。建構在“人文始祖”之上的傳統價值觀念,並不排斥吸收平等、自由、民主等現代人類的優秀價值觀念,使得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具有了世界意義和未來價值,這將為2l世紀提供不竭的情感和精神資源。

黨的十八大提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更好地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推進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生活的要求開始由生活水平向生活質量轉變,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更渴望增加精神生活中的精神含量。清明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清明的祭掃問題在於掃墓祭祀的形式。厚養薄葬,文明祭祀一直是我們提倡和推崇的,政府和有關部門為此也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實事求是地說,這一兩年在這方面還是有些成效的。逝者已去,後人還在。裡邊的本應長眠安息,外邊的卻在鞭炮齊鳴,紙菸繚繞,豈不驚煞先祖嗆壞親人?實在是一大不敬!至於燒紙上香引起山火,損失慘重自不必再言。

至此,我想用南宋詩人高菊澗的七言《清明》詩一首來表述我的個人看法: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百善孝為先,要傳承尊老、孝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給予老人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撫慰。自覺摒棄在公共場所撒紙錢燒紙紮冥幣、大肆燃放煙花爆竹等不良行為,倡導文明節儉的喪葬新風,做清明與文明新風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