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皇家後裔重石李家散文

“白牆黛瓦,千峰競秀,好一處人間仙境。請問那座是什麼山?”

皇家後裔重石李家散文

“國家4A景區——上饒靈山!這裡是田園靈山福地!”

作為上饒人,“睡美人”、“鯤鵬展翅”,是記憶中靈山的經典畫面。現在我站在這裡,我又一次為靈山驚豔了,江南水鄉的溫柔和靈山石峰的挺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難怪這個靈山腳下的村莊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重石李家。

李家自然村隸屬江西省橫峰縣龍門畈鄉錢家村,原名“重石畈”,因遠眺靈山、山巒疊翠而命名。這裡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吸引了皇室後裔——大唐李氏來此定居。據李氏家譜記載,李氏始祖為李淵第十三子李元懿,封為鄭王。在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遷居此地,己歷41代。因此,李家族人均系“皇家後裔”,李家村得名“皇家後裔·重石李家”。

車到李家,已近黃昏。阮長庚,龍門畈鄉黨委副書記、重石李家上一任的第一書記領著我們走進了重石李家的田野和村莊,走進了李氏家族的歷史和文化。

  一、水墨江南

水墨江南,一見難忘。

白色的房屋,高高的馬頭牆,靈山群峰矗立,是她壯麗的背景;池塘碧水倒影,是她梳妝的鏡臺。一條細細長長的砂石路,沿池塘曲曲彎彎延伸在田野之間。在這裡,你可以細心感受江南水鄉的韻味,也可以盡情欣賞田園靈山的靜美。

砂石路中間是一塊又一塊的圓形巨石,巨石上有一個洞或兩個洞,還有密密的成扇形向外輻射的齒紋,但邊緣和紋路又不太規整清晰,留下長年累月使用後磨損的痕跡。

多麼熟悉和親切,原來這是慢慢淡出現代人視線的石磨盤。以前磨豆腐磨米粉磨果漿,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用品。記得我家磨得最多的`是豆子,小時候,爸爸或媽媽負責推磨,我站在石磨邊,守著盆裡提前一天浸泡好的豆子,石磨每轉三圈,就往石磨上面的添料孔裡,倒一瓢帶著水的豆子,白花花的豆漿,順著磨盤的邊沿層層疊疊地滑進下面接著的大木盆裡。

只是我家的石磨早就不知去了何方,有心的李家人卻把它收集了起來,在這裡鋪出了一條浪漫的鄉愁之路……

  二、悅來亭

悅來亭,是上至廣信府(上饒)下至九江碼頭的一個驛站。驛站是古代百姓避官、歇息的地方,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上面每一塊磚都印著捐資人的手印,每一根樑都刻著捐資人的名字,還刻著建造悅來亭的木匠石匠的名字,為閱來亭出資出工出力的人全都亭上有名。

有一年,悅來亭東門拱形門頂被雷電擊碎了,造成了整個樑頂倒塌。李家祖先們認為是自己做善事還不到位,因此遭到了“天神雷公”的懲罰。同治三年(1865年),重石李家群眾組織“重石中元會”重修“悅來亭”,將原東門拱形門頂改用木材,並在左側增加了耳房,使過往行人小憩更加便利了,還在西門500米處建了一座5米高六角菱形的天燈,便於路人夜行。

重石李家祖先的善行,幾百年來方便了無數風雨兼程的旅人。如今交通發達,古老驛道已經荒蕪了,但李家祖先積德行善的樸素理念,不僅給後世子孫留下一座珍貴的驛站博物館,更是李氏家族家風家訓的最好傳承。

  三、李氏宗祠

走進李氏宗祠,從天井上投下來的光線還算明亮,屋頂蓋住的部分已經昏暗不清,但仍然可見雕樑畫棟,處處體現出精工細作。

李氏祖先端坐在正堂上,見證了李氏宗祠的幾毀幾建,更見證了李氏後人自強不息的團結奮進。

李淵後裔重石李家一族為彰顯先輩激勵後代,修建了獨具特色的李家宗祠。幾百年來,這座李氏宗祠先後因戰亂被多次焚燬,李家人則屢焚屢建。最能標榜史冊的是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重修,直到光緒六年(1880年)才徹底建好,先後耗銀兩千兩,耗時一百餘年。光緒十五年,又利用捐助到的木石磚瓦,將耳房等全部建好了,並刻石以示後人。

用一百多年的時間,花兩千兩銀子,建一座雄偉的宗祠,這對於現有農戶133戶、人口506人的重石李家的祖先們來說,真是一項凝聚人心的浩大工程!

  四、託山背

“重石李家有一處神祕的地方,叫託山背。航拍時發現,村後長長的古樟林帶,圍出一塊橢圓形的空地。經過土壤檢測,這座高出村莊許多的託山背,土質和村裡其他地方明顯不同。”

站在古樟環繞的偌大草坪上,鄉黨委副書記、現任重石李家第一書記夏承禹的講解,激發了我們濃厚的興趣。

“古墓?”

“行宮?”

“古廟?”

這片草地面積很大,以古樟林為界,一眼望不到邊。此處原來是村民的菜地,現在是大面積的綠草坪,沿古樟林帶鋪設了一條遊步道,而這條儲存完好的古樟林帶,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據李氏家譜和老人口傳,託背山是李氏的馴馬場,是康熙戊寅年一個叫李永進的人興辦的。過去,清晨牽馬上山訓練,傍晚牽回來。曾經有人告狀到京城,說此處屯兵有馬。京城怕民間造反,還曾經派人來核實清查。至於馴馬的師傅是誰,有多少戰馬,誰也說不清。

歷史上常有判賊流寇來攻打、騷擾,李氏宗祠的幾次焚燬就是明證。後來,村裡設保甲、什長等,加強自保、防範,應對搶劫和各種特發事件。李氏馴馬場的存在,也從一個側面記錄下李氏族人保衛家園的英勇和頑強。

離開託山背後再回頭,看見古樟林帶的前方,還有等距離間隔的兩組古樟林,好似兩道大門在把守著……

  五、皇家文化廣場

暮色也深,走出村莊時,發現村口豎著三根旗杆,一共掛著三面旗。中間一根旗杆最高,懸掛著鮮豔的五星紅旗。

“中間一面是國旗,另外兩面什麼旗?村旗?”

我一邊走一邊好奇地向同行的夏書記提問。

“左邊為‘唐’字旗,右邊為‘李’字旗,這裡是皇家文化廣場。”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系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便是重石李家的祖先。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也即重石李家)的始祖。

到了唐代,李淵委派其十三子元懿的兒子金雲、金霧鎮守信州,通過走訪探查來到了靈山腳下,始覺這裡環境複雜、地形地貌神祕,於是便定居在此。

皇家文化廣場佔地860平方米,坐北朝南,北面建有照壁,照壁前居中佈局李淵銅像,中間用黑石板鋪貼為燈籠形狀,寓意“天地方圓”,內空用石頭陰雕了“重石李氏先祖遷徙路線圖”,讓李氏子孫尋根問源,更加珍惜和熱愛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

這氣勢恢巨集的皇家文化廣場,象徵著“皇家後裔、重石李家”厚實的文化積澱,也象徵著李氏家族曾經的繁榮昌盛,令人肅然起敬、浮想聯翩……

  六、相戀樹

在村中穿街過巷,進一座鑲有“隴西第”三個字的大門,過一片正在盛開的桃花林,就來到了李家原來的村口,一株古樟紮根路邊高臺,高大挺拔,好像守衛村莊的哨兵。離古樟不遠,有兩棵奇樹,古樟的懷中抱著一棵蓮子樹,村人稱之為“相戀樹”,它有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

重石李家在明朝之時,有一年方十八的英俊小夥子,姓李名顯明,與同村十六歲錢氏小姓裕英姑娘,在原村口小徑邊贈紅繩結髮,私定終身,後經雙方父母作主喜結良緣。裕英姑娘悉心陪伴夫君30餘年,讓顯明心無旁騖潛心攻讀醫學,終得大成,行醫治癒了無數的沉痾宿疾。顯明先後榮任天子御醫和內閣調劑,尤擅推拿和兒科,醫術堪比東漢的張仲景,其六十餘歲依然童顏如故,觀者莫不驚歎!顯明後官至大醫院,夫妻二人均高壽而終。

村裡人說,古樟樹是李顯明,蓮子樹為錢裕英,兩棵樹相擁相抱著長在他們私定終身的地方,就是他們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愛情象徵。我久久地凝視著“相戀樹”,敬意從心中升起。

……

村裡可看的景點還有很多,“參三閣”始建於貞觀年間,本用於教育子孫後代的私塾房,現在設為書院文化博物館。此外,還有錯位文化博物館、農耕文化苑、佛感悟臺、“子母塘”,“子母井”等等,但時間太緊,只能留待下次再來細細遊覽了。

夜色已經蒼茫,我們在暮色中抄捷徑沿小路踏高踏低地走向停車場,忽然眼前一亮,大家一起回頭,只見皇家文化廣場對面,一盞多邊形高杆燈大放光芒,讓我立即聯想到了重石李家的祖先重修“悅來亭”時為方便路人夜行建起的六角菱形的“天燈”。

環顧四周,廣場、村莊、道路、田野、池塘,被照得如同白晝。那迎著溫柔夜風飄揚的紅色國旗和黃色唐、李旗,在耀眼的燈光下,變得更加鮮豔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