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聽戲的散文

開先,只知道家鄉的人們都把看戲說成是“聽戲”,我也便隨大流,跟著大家也說是聽戲。然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見識也多了起來。不單是知道很多的地方都說看戲而不說聽戲,自己也知道凡事需要動動腦筋想一想了。

聽戲的散文

於是就想,明明來到戲臺跟前是眼耳並用的,雖然在表達上不能夠做到兩者兼顧,又怎麼會地域不同,就會有所側重呢?如果照現在的說法,當然應該還是看戲比較貼近事實,而且使用的地域也比較廣泛。不過仔細地去想想,家鄉所謂的聽戲,其實也不無道理。以往的那個時代,要演戲了,不過是在寬敞的地方,搭一個土臺子,四周用高粱秸串成的簾子圍起來,戲臺上方扯一塊篷布,便可以演出了。如此簡單的搭設,如此簡陋的條件,卻又是極能夠吸引人的。其實所謂的“聽”,最多的還是聽鑼鼓咚咚喤喤的敲打而已。想想戲臺前人山人海,前邊的人自然可以聽到演員們的唱唸之聲,後邊的以及周圍的大多數人卻只能夠看到演員們的嘴在一張一合,即使是側著耳朵,唱唸之語那也是不敢奢求的。既然如此,便該是看戲了吧,其實還是不然。正在家裡吃著飯呢,甚至飯還沒有做好,突然一陣咚咚喤喤的鑼鼓聲傳入耳鼓,於是草草吃幾口飯,甚至飯也顧不得吃,拿上一點乾糧邊吃邊走地向戲臺奔去。外村前來聽戲的人,還沒有進村,甚至距離二三里路遠的村子,人還沒走出自己的村子,就聽到鑼鼓響了,於是懷著急不可耐的心情,聞聲而去,連詢問別人的手續都省了。或許農村人圖的就是這樣的熱鬧的吧,偶爾有縣上的劇團下鄉來演出,無論是唱唸做打的技藝,還是舞臺佈景,穿戴的行頭,自然都要比農村中的草臺班子強上許多倍。雖然人們聽戲的爭先恐後熱情仍然是原樣,然而為了防禦不買票的人們白聽白看,那般繩子圍欄和圍布一圍,效果立時便驟減了許多。就是那些賣小吃和雜耍的小商小販們也都差不多要無影無蹤了。好在演出結束之時,也跟農村的草臺班子一樣,會有收場鑼鼓持續不斷地敲打,讓你走出老遠,依然餘音嫋嫋,有一種“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微妙感覺在,這大概也就是聽戲的妙處了吧!

大戲開演的前一兩天,該是最忙碌的時候。所在村的領導們自然是組織人搭戲臺。這是個體力活,但是也有些小技巧,不過只要是安排到得當的人手,還是不會有太大的麻煩的。棘手的是,假如不是本村的戲班子,則還要挨家挨戶的給戲班子人員派飯,派住處。這可是一項極端麻煩而又細緻的工作,必須事先對全村各家各戶的情況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才能勝任。比如吧:那家廚房的衛生程度如何,主婦的廚藝如何,房屋寬敞程度如何,被褥多少,潔淨程度如何,家裡的待人接物態度又如何等等,都要有所瞭解,而且還要詳細。然後就是跟戲班子所在村的領導和戲班子的領導們分別聯絡溝通,根據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再根據每個演職人員的生活習性去安排好食宿工作。領導們安排完了,輪到各家各戶開始忙碌了。置辦伙食,漿洗被褥自不消說,如果那一家被安排了戲班子裡的臺柱子或者領導們在本家裡食宿,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人前人後自然可以大大地炫耀一番的。當然了,有的人家因為種種原因沒被安排戲班子人員們食宿,那可是大失面子的事情。碰上好事的人們仨一堆,倆一夥的談論關於戲班子人員食宿方面的事情時,就要避之而唯恐不及,免得在人們面前難堪和出醜。各家各戶除了做好這些以外,還要派出人馬通知親戚們來聽戲。這個期間,小孩子們往往是最為活躍的一群。那個時候沒有電話,也幾乎沒有自行車等交通工具,都要靠“11號大卡車”去通知,無論遠近都是這樣。偶爾有那家牽一頭毛驢或者騾馬,備上馱簍去接親戚,那就是極端奢侈的了。所以比較近的親戚,家裡的小孩子可以獨當一面,一個人或者是兄弟姐妹幾個人一起去通知。路途遠的小孩子們去不了,大人們去時,往往也要帶上家裡的小孩子們。親戚們這個時候也會像過年一樣的盛情款待,這就是小孩子們最為期待的了。另外,戲臺剛剛搭建,小孩子們就要到戲臺前跑馬圈地佔地方。往往是從不知什麼地方搬來許多石頭擺在那裡,這塊地方就屬於某某所有了。為了不被別人把地方佔去,家裡的兄弟姊妹們還要輪班替換著吃飯,那個用心、用功勁兒也算堪稱一絕了吧!

無論是大戲小戲,開演的那幾天都是最熱鬧的。戲臺前後左右看戲的人們裡三重外三重,被圍在中心區域的人們無論是聽還是看,都有絕對優勢是不必說了,但是假如突然內急,想出去方便一下可不容易。還好,終於突破重圍出去了,待到再想回來時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求求這個,搬搬那個,無論那個幾乎都是一副模樣,沒有一人會相信你是剛剛從裡邊出來方便的,都是百分之百的認為你是想籍口向裡邊擠的。試過了這邊不行,再試試那邊依然還是進不去,沒有辦法,只好站在最外邊那些站在凳子上聽和看的人們的外邊聽吧,這可就是名副其實的聽戲了。一邊聽,一邊還可以看看賣小吃的和賣雜耍的。 小吃有火燒、桃酥、糖葫蘆等,都是可以買了就可以入口的那種。雜耍則有一節或者兩節竹子做成,且染了色的口哨、泥塑的各種人物和動物以及其他一些小孩子們喜歡的玩意兒。我就曾經跟隨父親在戲臺底下買過這些東西。小孩子們聽戲的目的,大半都是留戀這些東西的,聽戲倒是在其次了。待到十二三歲以後,這才會對戲文的內容以及演員的唱唸做打等表演技藝加以欣賞和品評。以至於給演出結束以後的好長日子,都留下一些街談巷議和茶餘飯後的談資。

等到開始上演現代劇時,人們那聽戲的熱情立時驟減了許多。最為顯著的是搬親戚叫朋友聽戲的人家,幾乎一個也不見了。再就是白天演戲的場面也基本沒有了。大概不是農活緊張的原因,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些現代戲的穿戴行頭,跟平常人們的穿戴打扮基本一樣,也分不出生旦淨末醜來,更加欠缺了唱唸做打的許多功夫,少了一種新鮮感,實在沒有什麼看頭,遠不如古裝戲來得吸引人了。現代戲夜間的演出,燈光下還可以略微遮擋一點醜兒,缺乏精神娛樂生活的農村人才會藉此代為填補一下精神的空虛吧。

來到黑龍江以後,日日夜夜都在為了生計而疲於奔命,滿腦子裝的全都是如何填飽肚子的問題,那裡還有閒情逸致去想看戲聽戲的事情。待到能夠靜下心來想想看戲聽戲的事情時,已經是不再為吃穿而絞盡腦汁擔心的時候了,真可謂是“飽暖思淫慾”了吧。然而呆在一個極為偏僻的小山村裡,就連看場《賣花姑娘》的電影都要遠走三十里路到縣城裡去,看戲聽戲的事自然就更不用提了。換過謀生的地方以後,雖然進過幾次影劇院,卻不是嚮往中的'聽戲的場面和氣氛,失望自然是難免的。後來聽說山東故鄉許多村子的戲班子又重新籌措演出了,於是便日復一日的盼望著一睹為快。期間雖然在春節前後回過故鄉不下五六次,卻始終是陰差陽錯,一直沒有機會再到戲臺跟前去過。直到退休以後,要到故鄉去定居了,機會才終於來了。

這期間聽戲的機會共有兩次,且都是春節期間去探望岳父母時趕上的。第一次是距離岳父村子還有三四里路的鄰村演戲,而且是京劇。聽說以後,馬上便躍躍欲試,但是上午剛進岳父的家,下午就去聽戲,又實在是羞於啟齒,畢竟到岳父家裡是為了探望老人家的,而且還有好幾家老親也要一一去走一走,問候一下的。於是不得不強忍著沒有去。可是當我去幾家老親轉了一圈回來,岳父卻不在家,據說是幾位老人相約著聽戲去了。我心裡有些後悔,如果知道岳父會去聽戲的話,莫不如跟老人家一起去多好,第二天再去看望老親們也可以啊!晚飯以後,岳父的幾位街坊老友又聚集在岳父家講戲了。老人們一個個眉飛色舞地談論個不停,更加激起了我的聽戲的慾望了。好在聽說第二天還有演出,心裡興奮的那個滋味,簡直就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

眼巴巴地盼到第二天的早飯以後,便跟岳父一起去聽戲了。其時岳父已經年逾八十,卻依然步履輕快,或許是被聽戲的情緒所吸引和感染了吧。我們出了村子還沒有多遠,鑼鼓聲便一陣陣地傳了過來,雖然聽不到其他樂器的配合演奏,聽上去未免有些單調,卻也是異常的興奮。急匆匆地來到戲臺前以後,卻又大失所望。戲臺前稀稀拉拉地坐著、站著幾十個人,幾乎全是老者。單是這一點就沒有往日聽戲的氣氛了。戲臺上一個不知道什麼角色的旦角在咿咿呀呀地唱,那唱腔,那行頭,都跟電視裡的舞臺劇相去甚遠。再看看舞臺佈置,更加是簡陋得可以,戲臺上方竟然連一塊遮擋的篷布都沒有,是真正的露天劇場了。不過轉過頭去再看看那些個看戲聽戲的老人們,一個個都在目不轉睛地盯著看,一個個都在聚精會神地側著耳朵聽,那個入迷程度實在是令人肅然起敬了。然而在我,這次的聽戲卻只能夠用以渴望始,而以失望終來形容了。

第二次的聽戲,還是在春節期間去探望岳父母時遇到的。那個時候,許多原來有過戲班子的村子,大半因為辦戲的經費不足,再加上愛好演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一代的戲人又年齡過大,不得不退出演戲的行當,演戲的人才真正到了青黃不接——其實不如說是後繼乏人了的時候。不說是農村,就是大部分的縣市級劇團也不得不關門大吉了事。於是,無論那個村子能夠演戲已經是極其稀罕的事情了。而且大多數還是靠那些愛好戲曲而又有些個錢財的人士的捐助而辦起來的。岳父所在的村子也是這種情況,募得了有限的經費以後,靠著幾個老戲迷帶著幾個拉來的新人,據說也還辦的有些聲色,又聽說其中一個新人旦角在唱腔和唸白等方面都有些獨到之處,我便又打定主意,要去見識一下了。這一次委實要比上一次大有起色,不單是戲臺搭建的比上一次要好,起碼戲臺上方有了一塊遮擋的篷布,讓人看了有了戲臺子的感覺。而且聽戲看戲的人也多了不少,看上去起碼也有二三百人之多。並且還有幾個年輕人夾雜其中。據傳有萊陽市裡的京劇票友前來捧場,臺下的人們大概大半都是來欣賞城裡票友的風采的吧!然而直到散場,那票友竟然也沒有出現,聽說是因為臨時有了不可抗的特殊事情,才留下了沒有前來的遺憾,更使得這些期待著的人們愈加要扼腕嘆息。而我卻私下裡以為,其實也不過是戲班子為了拉攏看客的一種噱頭而已,可見這國粹式的戲曲是越來越式微,甚而至於慢慢將要走向壽終正寢了吧!

終於在有生之年見識了一下聽戲的諸般興致,自然並不能夠滿足,卻也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了。看現在的時世,今後再要聽戲的話,只有聽錄音或者進城裡的劇院了。然而我所向往和心儀的,卻依舊是露天地裡那咚咚喤喤的鑼鼓和戲場裡的其他諸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