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一代怪僧竹禪大師散文

觀音點化,禪院聞道。漫漫參禪路上,海天佛國普陀山歷來不乏高僧大德的飄逸身影:慧鍔、真歇、大川、一山一寧、孚中、一乘、朗徹、印順、潮音、繹堂、了餘、印光、太虛……還有後來的善餘、妙善等。擼一擼時間鏈條,竟還找到一位以藝術入禪的古怪高僧——竹禪大師。

一代怪僧竹禪大師散文

一、雲遊四方為慈禧作畫傳戒

竹禪(1824~1901),俗姓王氏,法名熹,後人稱熹公,清代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仁賢鎮人。年少時出家於梁山縣城北報國寺,受戒於雙桂堂。晚年竹禪迴歸故里,成為梁平雙桂堂第十代方丈。竹禪出家後篆刻了“王子出家”、“削髮報國”兩方印章,這印文看似直白,卻又給人留下隱迷,人們見此印文,臆斷竹禪是前明的王公貴族,因不甘滿清的統治而出家,給人以無限的猜測。其實,“王子”也是“王家之子”的略稱,竹禪巧妙地這樣稱呼引逗人們臆測,或許隱含著諷刺世俗的意味。

竹禪修學注意雲遊大江南北,四處遊歷,與參學緊密結合,足跡遍佈川渝、湖北、山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走訪了各地的古剎叢林、名山大川,從而開拓了視野,提升了佛教義理,他也在這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書畫作品。

竹禪前一次雲遊是在太平天國中後期,那一帶戰亂紛飛、動盪不安的時局,打破了竹禪寧靜的修學環境。咸豐初年,竹禪便外出參學。他去四川去重慶,經長江水道抵達武漢,一路北行。這個從小愛畫畫的竹禪,常在旅店或僧院門口掛一塊引人注目的招貼“四川來了個怪和尚怪畫”,其放浪不羈是可以想見的。後來他又前往北京,在北京和王公大臣、商賈文人常有來往。《普陀洛迦新志》記載當時京師“常熟翁相國同龢,嘉定徐殿撰郙,皆與之遊”,而竹禪保持僧人風格,不攀權貴,“壬辰(1862)在京都,殿撰居以舊第,卻不就,蓋落拓其素性也!”據傳竹禪旅居北京時,恰逢慈禧太后降旨告示天下,說若有能在六尺長的宣紙上畫九尺高的觀音者,進宮表演,將有重賞。竹禪扯下一張告示便進得宮去,宮中文房四寶已備,只見慈禧太后滿臉滄桑,卻打扮得嬌媚豔麗。竹禪揮毫潑墨如入無人之境,動作十分瀟灑,不一會兒,一個體態嫻靜、身高九尺的觀音活脫脫地出現在宣紙之上,她正在彎腰插柳的姿勢表現得自然真切,輕輕鬆鬆地俯立於五尺長的宣紙內。慈禧看得出神,當頭便拜,隨後便以竹禪為法師,皈依了佛門。從此以後,裡裡外外的人都稱她為“老佛爺”。竹禪為慈禧太后作畫傳戒,便成為了一段美談,而他就在這樣的遊歷中潛心修煉,他的佛法和藝術造詣日益提高,奠定了他“以琴說法、以畫說法”禪師的藝術風格。

同治八年(1869)竹禪又一次離開重慶,他沿江而上到達上海,此後遍遊名山大川,並先後輾轉住錫於天津無量庵、九華山化成寺、上海龍華寺、普陀山白華庵及杭州、寧波各大寺院,以普陀山及上海駐留的時間最長,前後近30年。

他就在這樣遊歷參學之中修煉,他修煉成了清代著名書畫大師、佛學大師、古琴大師,他創制了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憶故人》,他與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佛門巨匠、詩人、書法家,雙桂堂的開山祖師,有“小釋迦”之稱的破山禪師齊名。

二、“畫壇怪傑”媲美“揚州八怪”

歷史上的高僧禪師,在文學藝術上都有獨到的`高深造詣,竹禪亦然。

他通詩文,善書畫,工篆刻,他的書畫風靡佛門,享譽文壇,可與“揚州八怪”媲美,是晚清遐邇聞名的畫壇大師。他的書畫作品中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頑石、羅漢佛像見長,而“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謂別成一泒”。水墨人物畫中,十六羅漢像可謂是一個代表,所畫羅漢,形態殊異,神光迸露。羅漢所倚怪石,或威猛若獅虎,或狡詰如鷹隼。而竹禪另一些畫中的怪石,則又孤寒若釣叟,或俊俏如美人,其意味無窮。

竹禪這個名字就別有含義,他平生愛竹,以名顯好,他是一位僧人,以禪現身份。竹和禪就巧妙地結合成了一個傳響當時與後世的名字,竹畫是竹禪之長。竹禪畫竹,效法清初畫家鄭板橋。“必得成竹於胸中,上而尖頂,下而筍根,使全身透露,影現檀欒,庶幾風晨月夕,恍惚遇之。”通景竹屏一堂共四幅,以擬人手法,題為吟風、烘晴、醉雨、承露,用濃淡不同的墨色再現了竹子在風、晴、雨、露中的各種神態。這些畫是竹禪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南海普陀冊白華庵繪製的,後由雪堂的弟子星壽帶回龍藏寺珍藏。一九三一年,星壽又將這些畫轉贈給寶光寺。

竹,姿態萬千,內涵豐富,鄭板橋一生的三分之二歲月都在為竹傳神寫影,他曾有詩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少年時,屋旁有一片竹,鄭板橋就在窗上糊上白紙,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將竹影投射到窗紙上,他覺得零亂的竹影就是天然圖畫,後來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通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他提煉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因此鄭板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竹禪也常在蜀山竹林中細緻觀察竹的各種形態,專習畫竹,後來又以十年為期,練習畫竹,瞭然於胸,貫注於心。他學習宋人文同畫墨竹之法,他說:“必得成竹於胸中,上而尖頂,下而筍根,使全身透露,影現檀欒,庶幾風晨月夕,恍惚遇之。”因此,竹禪畫竹,姿態萬千,頗有神韻。

竹禪不僅擅長於水墨人物、山水竹石,還擅長於畫動物。寶光寺東方丈內的一幅墨獅,引人入勝,傳為神筆,畫的是一頭神采奕奕、昂頭翹尾、腳踏禪雲的獅子,無論你站在任何角度觀看,獅子的眼睛都直盯著你。稍一移步,好像獅子的眼神也跟著轉,尾巴也跟著搖。竹禪在畫上題了一首詩:“竹解心虛葉似個,我不成佛也是錯;維摩臺中方丈地,能容八萬獅子座。”富含著禪意。

自古書畫不分家,竹禪書法師宗懷素,精於狂草,二十年後練寫一種新的書體“九分禪字”。這九分禪書,八分是似隸而多波磔,自言“所加一分即禪味矣”。“禪字亦與字禪,不有損益即不足以成其禪也。”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字型,這種字型字跡似鐵筆勾勒,自首至尾,剛勁沉著,風格淳厚,體現出篆、隸兼美的藝術風格,似篆非篆,似隸非隸,不為法脫,而又不為法縛。竹禪的書法承襲著尚意的創作方式,充分體現了“禪意”,可謂意境深遂。

竹禪的書畫作品重意境,重主觀感受,繪畫不拘泥於一事一物的具體形貌;他的書法擅作大篆,精於行草,九分禪書,禪味內涵;他的印章大筆大刀。大朱大白,對比鮮明,別有境界。晚年依然揮筆不止,有詩可證:“老僧年邁七十七,終日手中不釋筆;紙長丈二猶嫌短,信手拈來塗粉壁。”真可謂:“攜大筆一枝,縱橫天下;與破山齊名,膾灸人間。”

三、白華庵中為文作畫留千古

白華庵位於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淨地”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海天佛國”普陀山的白華山西南麓。明萬曆四十年(1612)中,定海都司樑文祈嗣有感,捐資囑寺僧昱光建立庵院,《志》載“庵距海百數步,紺殿紅樓,寬閒靚幽。”這個地方地南北宋間已有僧結茅,傳說南宋曹洞宗高僧真歇禪師曾居此禪修。庵中有“真歇泉”古蹟,宋代文學家史浩題有石碑。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於崇禎三年陽春(1632年)即辭官六年後揚帆過海遊普陀山,宿白華庵,在白華庵留有墨寶。白華庵在康熙年間多次次擴建。庵中大悲閣,是僧人收藏古玩、圖書之處,名人學士常往觀賞。竹禪於同治八年又一次離開重慶,雲遊四方,最長時間就是在上海和普陀山住錫與往來。他在普陀山就住在白華庵。他把珍貴的一枚貝葉經贈送給普陀寺院。他在山石林木、梵音濤聲間感受佛國神祕色彩,他在精美而幽靜的庵堂,悟解禪意的本質所在,以琴聲,以詩文,以畫竹,表達他領略的禪思和佛道。

本世紀初,來自竹禪故鄉重慶梁平的當代書畫家熊少華遊歷普陀山後,寫了《普陀山憑弔竹禪遺蹟》,詩曰:“普陀山上白華庵,觀海聽濤若許年。人去屋頹煙火歇,畫家三味今猶傳。”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竹禪在白華庵的生活景象。第三句寫的是後來白華庵的遭遇,白華庵在1960年後作了民居,2011年,普陀山佛協收回白華庵,現在正在修復之中。第三句其實引出第四句,並形成對比襯托,熊少華當時看到的白華庵已頹敗,可是竹禪的《畫家三味》卻依然流傳人世,引人矚目。《畫家三昧》是竹禪寫的作畫心得,是一本繪畫的指導之作,分畫人物、畫竹、畫石三部分。書內有一段文字:“光緒十有七年辛卯之春,古稀老衲衣人竹禪畫於南海普陀山白華庵片雲丈室”。從這段文字,可見光緒17年(1891年)竹禪就在普陀白華庵。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竹禪在這白華庵片雲丈室,又創作了好多的畫作,特別是創作通景竹屏,一堂四幅,題為吟風、烘晴、醉雨、承露,用濃淡不同的墨色再現了竹子在風、晴、雨、露中的各種神態。竹禪之竹,不是單純的自然之竹,而是一種象徵,一種比擬,竹中寄情,竹韻含禪。風、啨、雨、露是自然之境,卻也是社會之境、人世之象的象徵。畫中不見風、晴、雨、露之形,而竹竿葉的情態,卻表達了風、晴、雨、露之存在,這乃是高手之作。面對環境的變化,不執著與一隅,而是順其本然導其所以,以吟、烘、醉、承之法對於不同環境作了巧妙應接,這是主動應接,這是自然迎候,這是自在應對,沒有束縛和拘束,沒有後退和萎縮,沒有遲緩和迷惑。其中隱含的生活的智慧,豐富而多重。

那幾年,竹屏墨畫,他畫了好多堂,每一堂卻又不雷同。1900年因雙桂堂常住派人前來迎請他,七十六歲高齡的竹禪帶著一生積存的數箱字畫回梁平。離開白華庵的時候,他還是在普陀山留下了一些畫作,普陀山文物館收藏有60幅他的書畫作品。

四、昌國館裡竹屏花草品味不盡

在最近舉辦的舟山徐正國博物館裡,我看到了竹禪的作品。這得感謝徐正國先生,他把他的收藏品運回故鄉來展出,讓我見識了前所未見的眾多珍品,故而在此引阿能先生新寫的《正國先生賦》,以致敬意。其賦曰:“正國先生,普陀人氏,七十有一,年輕創業,付畢生之精力,疲於奔命,以勤奮好學、悉心鑽研、善於經營、天道酬勤、事業有成,更有收藏博物之痴迷,因此集寶於西子湖畔。功夫不負有心,積腋成裘,終成正果,信任為杭州收藏協會會長。廣攬博物,至誠至敬,精於門道,覓寶於心情之中。八月,又經營文博事業,傾其所有,投身文化保護傳承。仲秋吉旦,物華天寶日,人傑地靈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故里展館鼎新。蓋古今之大善者,乾坤至德,何以冠哉?古今之大成者,皆始於微末,與人以善,不改本色,不忘初心。謹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海山仙島,精神所在;收藏大道,廣濟眾生,願將私藏與諸君共享,此之真心亦偉善至德哉!”

在昌國館裡展出了竹禪的兩件珍品,聽博物館顧問阿能說,還有他的金石篆刻作品實在排展不下,有待以後展出。他說,竹禪是在普陀山白華庵修佛道的名僧,跟他的家鄉有關,所以不管怎麼樣,發現了就一定要把珍品拍回來。

在昌國館的竹禪作品展窗前,我細細地品讀著。展出的竹禪作品一件就是通景竹屏,一堂四幅。風、晴、雨、露的不同,竹形各有變化,風竹竿略彎,竹葉鬆散,而雨則主幹更彎,竹葉低沉。竹根邊有石相襯,石是堅硬,竹是堅韌,竹有觀音韻,石具羅漢態。題在畫幅上的吟風、烘晴、醉雨、承露字形,剛勁淳厚,似篆非篆,似隸非隸,略有斷截,當是“九分禪書”,而署名的“竹禪”兩字,灑脫靈動,飄逸自在,有懷素草書之跡象。署名之下蓋印章兩枚,上面一枚為陰文篆刻“王子出家”,下面一枚為陽文篆刻“竹禪”。展出的另一件作品是設色的山水人物冊頁。這是一個連軸摺頁,共有十二幅作品連在一起,可以摺疊成畫冊,畫有竹、草、花、鳥和人物,靈動而蘊趣,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美感。

竹禪,一位藝術入禪的怪傑高僧,他才華橫溢、多才多藝,具有竹子的品性,他為人淡泊,不恃才自傲,他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令後人敬慕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