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風雨石棚山散文

時常會有這樣的際遇:一些著名風景區,聞名遐邇,被口口相傳得美輪美奐,但真去看了卻與期望值相去甚遠,久了便淡忘了。而有些景點,雖名不見經傳,卻景緻獨特,印象深刻,讓人回味無窮。心裡由此還會多出一份牽掛,總想著再回首。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南門外的石棚山,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風雨石棚山散文

都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記得第一次去遊石棚山時,很有些心不在焉,那嬌小的山體與我踏過的名山大川實在無法相比。但是慢慢深入其中,卻不由自主被深深吸引。山上許許多多天然形成的奇巖怪石千姿百態,嶙峋多變,遍佈山間。步移景換,目不暇接,令人稱奇叫絕。二十分鐘即可登臨山巔的小山可謂處處珠璣,步步文章,像一座精緻的盆景,內涵豐富,秀外慧中。

據專家考證,其實早在宋、明、清朝,石棚山便遠近馳名,很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紛紛慕名前來遊歷。他們憑藉豐富的想象力,賦予許多岩石以鮮活的名字,沿襲至今,生動形象,惟妙惟肖。風雨如晦,時間弄皺了記憶,歷史似乎在行走的過程中忽然斷了連結,讓石棚山在世人追尋的視野中隱身經年。但終究沒能掩藏住她獨特的丰姿,在默默無聞數載後,石棚山被撩開面紗,再出江湖,聲名不徑而走。

重遊石棚山,是在一個傍晚。天光有些昏暗,通透的山風吹散了暑氣,涼爽宜人。山門前寬闊的停車場上寂寥地泊著幾輛車。一些上了年紀的山民在山門口閒坐,表情淡然。山腳下的王莊水庫,風吹微瀾,清流半環,山的倒影在水面盪漾起皺褶。路兩邊大片的桃林,碩果累累。若是初春時節來,這裡的千萬株桃花開得層層疊疊,緋紅若雲霞。漫步其中,你會放佛從久遠的盛唐逶迤而來,沉吟著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如痴如醉。

山門不寬,山路也很窄,不斷有蔓生的荊棘斜伸出來牽扯衣袂。步行不過六、七分鐘,仰首,一座峭拔的岩石擋住去路。巨石裂縫縱貫,均勻分成五個部分,狀如巨手五指並舉,直指蒼天,這便是著名的“佛手巖”。它威風凜凜,似乎欲傾力為人世間推開所有的.塵埃,很擔當。緊鄰的一塊石碑上赫然刻著“畏巖”二字。恰如其分,這山岩著實令人望而生畏!

繞行,繼續拾級而上。少頃,我在三塊疊壓在一起的青石面前駐足。它的形狀酷似一隻伸出頭顱的烏龜,栩栩如生,人稱“龜甲巖”。摳著巖縫越過龜石,一塊山石突兀橫陳,豐肚尖首,昂首向天,恰似一隻躍躍欲動的蟾蜍。石上“天蟾獨躍”四個擘窠大字蒼勁有力。北面,“犀牛鬥象”形神兼備。兩塊石頭,一塊像水牛,一塊似大象,一上一下,兩獸拼死抵角,戮力相爭,大有激戰一觸即發之感。回身,左手方,一石攔腰齊刷刷斷裂,猶如寶劍劈就。關於這塊石頭,有一個典故:相傳當年劉備與呂布交戰,敗走廣陵(現灌南縣),輾轉來到石棚山以避兵鋒。一日遊山時,在天蟾石附近小憩。他心中煩悶,為卜前程,乃拔劍暗告蒼天:若能劈開巨石,便可東山再起。只見手起,一道白練電光般閃過,劍落,石頭被一劈兩半。劉備心中大喜,信心倍增,棄劍回營。從此,石棚山上留下了這塊“劍劈石”。

繞過“劍劈石”,沿山徑蛇行來到了一處極為幽靜的地方。但見一道巨形石壁拔地而起,猶如巨牆,下面有平緩的坡石。這裡便是宋代神宗年間因受官場鬥爭牽連,從京城被貶至海州任通判的石曼卿讀書的遺蹟---背風向陽,冬暖夏涼,遮風避雨,僻靜明亮。坡上可坐、可立、可倚、可躺、可臥。坡前茂林蒼松,芳草萋萋,翠屏般的南山盡攬胸懷。想象當年石翁公餘獨自騎著毛驢悠哉悠哉來此讀書遣懷,真是佩服其慧眼獨具。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讀書的名人是往往能將一處風景讀成名勝的。石棚山就因為石翁散發出濃郁的書卷氣息,就像陶淵明的田園、杜工部的草堂。

據說,石翁當年一邊讀書,一邊吃桃。擲棄的桃核隔年便萌出一棵棵桃樹,漸漸連成了現在的桃林。初聞感到石翁的逍遙自得,再回味便品出了橄欖的苦澀。石翁於此,僅僅是讀書嗎?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敬仰石曼卿的崢嶸傲骨,曾三抵海州,兩登石棚山。公元1074年,蘇東坡策馬而來,在當年石翁讀書處操琴,竟發出了冰車鐵馬之聲,並揮毫寫下長詩:《石棚山石室》:芙蓉仙人舊遊處、蒼藤翠壁初無路,戲將核桃裹黃泥,石間散擲如風雨……這芙蓉仙人就是石翁了。

東坡先生滄桑的琴絃之音猶然在耳,一處最不可思議的景觀呈現眼前:三塊巨石,一石壁立,一石相抵,一石呈橢圓形以飛來之勢嚴絲合縫覆蓋其上,渾然一體,鬼斧神工,形成一座天然的石棚,堪稱奇觀。這便是石棚山的精華,石棚山因此而得名。西側石壁上“高行清風”四字楷書題勒為明代海州刺史王同手跡,結構舒寬,骨秀神清。棚內很寬敞,可同時容納數十人,成人可舒適站立,石桌、石凳、石床等可供遊人休息、野炊、品茶、娛樂。端坐其下,閉目澄心,凝神傾聽松濤轟鳴,山風蒼勁,胸中因凡塵俗世蓄積的堅硬塊壘漸漸融化、坍塌,直至煙消雲散,頓覺神清氣爽,耳聰目明,身心風般輕鬆飛揚。

石棚卻無語。但我確定,石棚一定在石頭中濃縮了山水自然的鐘靈毓秀,在土壤裡保守了難言的祕密,更以這樣一種特殊的姿態凝固了千年風雨的記憶。你看它依託的背景:是高天的透徹、山嶺的沉穩、流水的靈動、森林的蔥蘢。在這裡,它用它的永恆,展示了岩石演繹的另類歷史!

在石棚附近漫遊,可見山石上到處鐫有明清名人留下的石刻,行、隸、篆各具特色,堪稱一座書法寶庫。藉助茂密的藤蔓近前,想看清題刻的內容,發覺光線暗淡。舉頭望山頂,大片烏雲漂移過來,很快,“滴滴答答”的雨點落下來了。我急忙連蹦帶跳往山下跑,漢糜竺墓、明張公去思碑在奔跑中掠過。想想,這些先人真是太愛石棚山了,生前沒有看夠,死後還要葬在這裡繼續欣賞,並用他們的魂靈護佑著這座山巒的深邃和寧靜。

細雨,“沙沙”追趕著腳步。出了山門,回眼望去,石棚山在風雨中蓊蓊鬱鬱,煙霧迷濛,別有玲瓏處子的神祕清麗,像一幅隨手偶得的山水寫意。忽然就後悔自己雨中的慌張,也許,在雨中游歷,會另有一番情趣吧!

好在石棚山離我很近,不像桃花,錯過了花期就只有等待明年。想她了,我可以不用預約,隨時光臨。

當然,我也知道,不管我想不想她,她都在那裡,以它岩石獨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