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家園的經典散文(通用27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你所見過的散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園的經典散文(通用2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園的經典散文(通用27篇)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

第一次看完一個完整的戲曲,還是上國小的時候。

記得是一年的中秋節,剛好放假,聽說鄰村要唱幾天戲,因為他們村有劇團,更有一班演技雄厚的演員,逢年過節總是唱戲,那天晚上,就和小朋友們相約一起,原本準備去湊湊熱鬧,買點瓜果點心吃的,哪知道還意外地把一個戲劇看完了。原因是在戲場碰見小朋友中的兩個家長,剛好他們也來看戲,就一再強調我們不要到處跑,以免出現鬥毆打架等意外事故,我們就以他們為中心,不近也不遠地圍繞著他們,漫不經心地看戲。因為他們懂戲,一邊看一邊給我們講戲中的有些情節。

那晚上的戲劇叫《雙槍陸文龍》,陸文龍原本是中原人,父母被反幫給殺死後,把還是嬰兒的他帶到反幫,收為義子撫養成人,逐漸培養成能使雙槍,且萬人難敵的一員猛將,把中原這邊很多大將都給殺了。為了收復這員猛將,一個叫王佐的人,使用苦肉計把自己的胳膊弄斷了,詐降投到反幫,找準機會接觸到陸文龍,並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一講給陸文龍聽,最後陸文龍殺了仇人帶兵投了過來。長大後才知道那是《說岳全傳》裡面的一個經典故事

只記得,那晚上的戲劇裡面,陸文龍在舞臺上拿著一個馬鞭,左撲右打,只幾下就跨越千重山萬條河,來到了岳飛的麾下。古代戲曲中手裡拿的看似馬鞭,其實就是騎馬的象徵,也只是一根一米多長的細棍子,間隔幾公分纏上紅繩白繩,纏紅繩的就是紅馬,纏白繩的就是白馬。這就是所謂的“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萬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幾更時萬古千秋”等,是對中國古代戲曲現象場景虛擬生動的描述。

看了戲劇後,我們私下也就胡亂模擬一些。記得有次一群小夥伴在野地裡割草打柴,不知道哪個就從路旁砍了個“馬鞭蒿”,裝模作樣地也左撲右打,演起那晚上在舞臺上看到的陸文龍來,於是大家都砍一根“馬鞭蒿”來,在野地裡到處騎馬打仗,你追我趕,只一會兒,一個個滿臉通紅,汗流浹背,場面也相當壯觀。

這“馬鞭蒿”極像舞臺上的馬鞭,一米多長,它的葉隨著杆間或著往上生著,像舞臺上馬鞭上扎的紅白繩頭。我們每次都用鐮刀砍上一大捆,背上回家,晒乾後當柴燒。

印象中,“馬鞭蒿”除了當柴燒,或者兒時,因好奇當馬鞭耍耍以外,也的確沒有其它用途。

教書以後,有一年,我和幾個老師一起外出旅遊,在一條河的河床上,卻被一種景色給震驚了。寬寬的河床上,生長著馬鞭蒿,青油油的滿地都是,彷彿置身於無邊無際森林之中。老師們和我一樣,在驚歎之餘,就問道:“這是什麼植物?如此生機勃勃,好一派壯觀的景象呀!”

我笑著對他們說:“沒見過吧?這叫馬鞭蒿子,我們小時候經常拿在手中,當馬來騎呢!”

馬鞭蒿子?幾個老師們仔細看了看,還別說,還真像馬鞭蒿子那麼回事呢,名至實歸呀!

忽然有個老師笑了笑說:“你們都錯了,這不叫馬鞭蒿子。”

我們一看,是一個生物老師。我感到詫異,就問道:“不叫馬鞭蒿子?那叫啥來著?”

生物老師說:“這種植物學名叫小飛蓬。”

小飛蓬?我差點兒沒有被這麼美麗動聽的名字給驚掉下巴。這我們兒時經常當馬騎的馬鞭蒿,咋一下子就成了小飛蓬了呢?

生物老師介紹說:“小飛蓬,別名小蓬草、加拿大蓬、小白酒草、一枝蒿。原產於北美洲,世界各地廣泛分佈,屬於外來入侵植物,常生於曠野、荒地、田邊、河谷、溝旁和路邊。該植物可以產生大量瘦果,瘦果借冠毛隨風飄散,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果園、茶園危害嚴重,為一種常見的野草,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鄰近其他植物生長。”

從它的別名當中,可以看出,它的確也屬於蒿草一類,難怪家鄉人把它叫作“馬鞭蒿”了。最後生物老師說道:“從醫學角度上講,小飛蓬具有清熱利溼,散瘀消腫的功能,能配置許多西藥和中成藥。其它方面的作用肯定還有,你們可不要小瞧這種植物呀!”

聽了生物老師如是說,我忽然想起古詩中關於小飛蓬的詩句來,飛蓬在我國詩經中就出現過,“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是《詩經》中的國風·衛風·伯兮中的詩句,意思是自從丈夫打仗去了之後,頭髮就亂糟糟的,不是沒有面膏洗臉,是沒有人讓我能為他梳妝打扮,是寫一個居家勞輟的女子,思念遠去打仗丈夫的詩句,很美很有意境。

唐朝詩人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中,有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天寶四年,李白和杜甫重逢,同遊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遊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其中的“飛蓬”就是枯蓬的意思,也就是枯乾的蓬草。照我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乾枯的蓬草隨風各自飄遠,以後可能都不能再相見,我們暫且先乾了這杯酒,寓離別之意,抒難捨之情。

這以後,每每看見小飛蓬,便不再把它當著一叢蒿草,也不再把它當著馬鞭蒿,心中總有一種別樣的感情在裡面。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

柔風,有著萬般愜意和 甜蜜,一顆浮躁的心停留在風裡,洗去著塵世的喧囂,洗去心靈的疲憊,如風的心,有著灑脫和詩意,有著婉約和深情, 沾滿著塵世裡滿身滿袖的花香,那眉間凝聚的一泓深情,也婉轉出了一首清詞,醉了時光,醉了心,上帝沒有賜予我們能夠飛翔的翅膀, 然而卻賦予我們 ,能夠飛翔的心靈, 世間任何美麗的東西,大多都是短暫的,那些飄渺的,無法把握的也許都是最美的,瞬間的美麗,過後是蒼涼的回憶,世間感覺快樂的人太少了,而悲涼的人卻太多,快樂經不住歲月的顛簸,悲涼就在身體裡瀰漫生長,也許只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太過短暫,活著只是為了走完這段路程,出生已知結局,生命從來不會因為憐惜誰而停留,就像似水的流年,我們永遠無法握在手中,我們的生命經的起風花雪夜,卻經不住滄海桑田,活著只是一個過程,我覺得人,靈魂深處的那個自己,才是真正的我們, 一個現實無法企及,就是所謂的現實,不過在夢裡我們的靈魂就能回到人類最初,有人以為它有虛有實,難以捉摸,卻能夠在心中萌芽一股強大的希望, 人說千奇百怪的夢陪我度過每個漫漫的長夜,有的夢像雨一樣,滋潤我的心田,有的夢像霧一樣,潮溼了我的雙眼 ,而有的夢會像風一樣,一掃而過,不留痕跡,但無論什麼樣的夢,都無法在現實裡得已實現,這也許是夢最殘酷的地方,夢境再美,睜開眼就會破碎,像流星隕落在天際,無處找尋,還有人說,

很長很長的夢,就在甦醒的瞬間忘記,是記憶太滿,還是夢太淺 努力尋找夢中的片段,始終沒有看到它真實的模樣,只有一點點殘存的記憶,讓我知道它曾經的存在,而我卻覺的夢裡是我們靈魂的家園,能像鳥兒一樣自由搏擊廣闊無垠的天空,像魚兒一樣歡樂的遨遊遼闊無際的海洋,在夢裡, 一縷琴音劃過耳畔,如風,觸動了柔軟的心,就這樣,靜靜地仰望天空,沐著一縷清風,任風穿過長髮,穿過指間,輕柔地吹, 夢是人生的真諦, 花開花落又是雨季,春 夢是流星一瞬那璀璨的光芒,夢是曇花一現那婀娜的身影,夢是雨後彩虹那絢麗的七彩,夢是雛鷹高飛那經受的挫 ,滿天的繁星睡去,走進虛掩的心門,進入了夢鄉,夢裡創造著另一個世界,夢是什麼,夢並不是夢,只是偶爾體驗一下心靈的家園, 願意在這純潔的夜色中洗淨自己一身的塵埃,無奈俗世太深,我竟無法掙脫,始終在紅塵裡顛簸,在紅塵裡沉淪,

刻意去找的東西 往往是找不到的 天下萬物的來和去, 都有他的時間,夢迴夢醒,片刻的清明使得一切被我看得通透,那些似夢非夢的人和事讓我恍惚間驚醒一般跳脫,一絲明悟瞭然於胸。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3

曉暢的東風吹綠了原野,和煦的春陽暖人心肺,四月的響水大地一派春色。我們隨市督查組前往響水農村,巡查環境整治情況。

車在沿海高速公路上疾馳,新農村的氣息撲面而來。遠村近樹,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沿途林木成排,路道平整,河塘清澈,堤岸整潔,往日裡髒、亂、差的現象一掃而空。

早年曾在鄉村小鎮工作過,記憶中的鄉村還是那個落後、閉塞、守舊的模樣。前幾年因工作關係也曾路過一些村莊,多年來植樹造林有了些綠色,其它好象仍是一副老樣子。今日一見,讓人眼前一亮。縣農村環境整治辦的同志介紹,去年秋冬,省、市發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動員令後,響水縣迅速召開動員大會,全縣上下,各路人馬齊動員,千家萬戶齊動手,吹響農村環境整治“集結號”,迅速把縣委、縣政府的部署化為行動。他們首先從整治環境入手,重點對6條主要交通幹道沿線12個村莊實施“六整治”。著重整治生活垃圾、亂堆亂放、河道溝塘等環境衛生問題。一個冬春,全縣各鎮(區)村莊共清理各類垃圾8000餘噸,草堆、雜物5600餘處,拆除小廁所、小豬圈600多個,亂搭亂建1500餘處,樹木刷白70餘萬株,植樹30餘萬株,牆體出新50餘萬平方米。

進入雙港鎮興華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口特色標誌。綠竹林下,谷黃色木質粉絲架上掛滿了該村的特產粉絲,“興華”兩個硃紅毛體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架下花草叢中掩映著三兩隻碩大的紅薯。樸實莊重、自然大方的造型,營造出農副業結合的鄉土氣息,寓意傳統產業蓬勃發展。

富裕起來的農民需要整潔優美的環境,更需要豐富的文化生活。縣整治辦在搞好“六整治”的基礎上,又在“六提升”上大做文章。在重點整治村引入城市園林建設理念,選擇適合本地生長的楊樹、女貞、垂柳等苗木,圍繞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及公共節點進行綠化美化,形成錯落有致鄉村園林景觀。走進興華村深處,就見民居多以上白下深灰為主色調,在門、窗、屋簷、山牆等處以褚紅線條,勾勒簡潔、明快的生態、宜居環境特色,像是川西一帶的民居。縣整治辦王副主任告訴我們,他們在提升建築風貌特色化水平上,堅持“一村一品”、“一路一色”的原則。不同村莊都因地制宜,採取不同風格的設計和處理。

沿響陳公路來到陳港鎮合心村,遠望造船廠巨大的龍門吊矗立灌河邊。這是一個由三個漁村合併而成的有5400多人口的行政大村,村口一座揚帆遠航的大船標誌物吸引了我們,船頭兩個心型構架交叉而立。村黨總支姚書記說,它體現村莊水上運輸的歷史底蘊、支援現代造船業的奉獻精神和齊心協力奔小康的和諧風貌。這裡河網交叉,道路通達,村前桃紅李白,林木吐翠,推土機正伸開巨大的臂膀開挖自來水溝道。走在筆直的鄉村小道,看路旁小河清清,小橋橫臥,群鴨嬉水,村姑搗衣。沿路村落白牆黛瓦,青磚牆裙,屋簷走邊,院牆透窗。偶聞車聲人語,雞鳴犬吠,疑是走進江南水鄉。

在合心村的河邊、宅前、路旁,我們看到一座座垃圾池依勢而建,一隻只垃圾桶有序擺放。上面標明編號、責任人姓名、投訴電話。這是縣整治辦根據該村人口、區域面積、垃圾產生量等情況合理配置的保潔設施。

為了把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延伸到家村,讓農民不離開農村,也能享受跟城市居民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縣裡投入人力資金,建造垃圾池,配置垃圾桶、清運車,組建管護隊伍,讓村組具備基本保潔功能。我問:能夠長遠保持下去嗎?住建局的一位領導告訴我,為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他們將城市小區管理模式引入鄉村,積極探索“鄉村物業”管理方式。試行了“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建立“三包”責任制,制定村規民約和村民自主管理的相關制度,人員由村裡配備,經費第一年由縣財政負責,一年後採用“縣支援、鎮補貼、村自籌、社會捐助”的方法,保證村莊環境管理常態化。目前,4個示範村都已初步建立起村民自主管理、河道保潔、道路養護、垃圾清運、綠化管護、公廁保潔“五位一體”的鄉村物業管理機制。從合心村《鄉村物業管理手冊》上,我們看到他們付出的心血。

為了鄉村更美好,響水縣的各級領導面對現實,難中求進,開拓進取,環境整治取得顯著成效。開展整治的12個村莊基本達到省定標準,交通幹道兩側生活垃圾、亂堆亂放、農業廢棄物、河道溝塘、綠化、建築風貌出新等專案整治基本到位。合心村70多歲的劉老漢激動地說,“共產黨為農村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大實事!”

風從東方來,滿眼都是春。城鄉統籌發展、農村環境整治的東風吹綠了灌河南岸。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4

一片肥沃的土地,已經啞囗無言。除了陽光充沛,除了寸草不生;曾經繁荗的鮮花和芳草地,一夜間全然消失。

一支飢餓的蝗蟲大軍蜂湧而至。

走一種生命的過程, 用信念積攢著全部的激情。鑄造著某一天幸福來臨。這是一群陌生的身軀,佇立在每一個角落;展示出曲線優美的圖案。

帶著幸福的使者,你從遠方而來建造城市家園;用夢想編織幸福的花籃。

對親人的告別是一種承諾的方式;依然插在家鄉貧脊的山頭上,揺擺在親人的目光中期待,某一天綻放出愉悅的花蕾。

家園的溫馨用心血壘砌。大山深處的柴門外,蒼蒼白髮掩蓋著那雙枯竭的眼睛,歲月的刻刀將它鑲嵌在滄桑的臉上;每天清晨陽光下放飛夢想;無怨的母親:願四方兒女一切平安。

寂寞的天空下,寂寞的心房裡;男人,用烈酒灌溉一片良田。心與心的牴觸與相望,讓星月無眠,舉杯苦難的日子,幸福明天。

看似平凡人生,用汗水餵養出的精神不杇,是虔誠唯一的療傷。日積月累,青銅般的膚體任歲月塑造;昂起一顆頭顱,撞擊著烈日的光茫失色;心中聚一腔熱血。

季節來臨,城市與城市的遷徒;讓陌生更為親切,讓真情奉獻全部動力。

幸福一點一點從男人指尖上聚積;聚起的不僅一顆兩顆心的期盼,而是整個家族的親人……

滄桑的歲月呵象大海,隨意撒出一網,撈起千百萬顆心凉晒……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5

童年,就像放在心裡的春天。永遠是心裡的暖,童年,就像開在眼裡的花,永不敗落。童年,就像落在眉間的記憶,永不落漠。

我的童年,雖不是神彩飛揚,卻也歡樂悠然,我從小就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姐妹也多。所以我的童年,大多是在姐妹的牽拉里,還有父親背上和父親的腳步裡,偶爾也撒落在和夥伴的嬉鬧中,更多是和父親陪伴的回憶。

童年裡的記憶,總有我數著粒粒吃豆的情景,也有我為了和哥姐們一起玩,把父親裝在我兜裡的傢俬奉獻出來。再有就是和父親走在曠野裡的情景,和在河邊玩耍的記憶。

記憶裡,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得了一種怪病,很早就輟工在家,於是,我便成了他唯一可以依託的精神安慰,把所以的時間都消磨在我的身上,我便集所有的寵愛一身了。

最初,是父親帶我看大戲,到每年正月的時候,附近的村子,都會休閒唱戲,我們便開始,走巷串村,鄉村的小路上。便流淌著我們歡快的腳步,田野裡飄蕩著我陣陣放肆的笑聲,偶爾父親的幾句輕清唱,驚起樹上的幾隻鴉聲,我驚恐著望著父親,心裡面疑惑重重,父親想做什麼呢?

後來,就是父親帶我上大街,看電影,我趴在父親的背上,是為了逃避老師的法眼,因為曠了課。坐在借來的自行車上,尤如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像一個威武凱旋歸來的將軍。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炫耀在姐妹們面前。我就不明白,那個時候的自行車,怎麼會那麼高?後來我才知道,是因為我比它高出了很多。街上的風味,我已不在稀罕,都成了我的腹中之食。

小河邊,更是我們的留戀,夏天的時候,沿著小河走很久,就為尋找一泊淨水,一次,我們在河邊玩,一不小心,我一隻鞋子掉進了河裡,父親慌了,馬上跳進水裡尋找,摸了幾個來回,都不見,笑著對我說,八成是被水沖走了!我就想啊!那我怎麼辦?看來我只有單腿蹦回去了!頗有一副大將的風度。臨危不懼的樣子。父親不甘心,又一次跳入水中撈,最後就在落水的地方摸到了。父親開心的對我笑著說:“我以為它會跟著水跑,原來是沉了底,落在了原處。”當時的情景,父親就像一個孩子。總在我童年的記憶裡幌來幌去……

後來我長大了,父親便漸漸離我遠了,我的童年又撒落在和夥伴們的嬉鬧中,捉迷藏,丟沙包,陣陣的歡笑,伴我走上了成年的路上。

多年後,童年的影子總在我心中不落,不知是走不出對父親的思念,還是因為思念走不出童年……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6

隨著父親年紀的增加,他越來越多地嘮叨起他的故鄉。後來,我工作變動,遷到一個新的城市。父親激動地說,你離咱老家越來越近啦!他顫抖的手指在地圖上尋找著,我卻被他的心潮澎湃搞得莫名其妙,可是父親一望著那伏在地圖上花白的頭髮,我真的不知該說什麼好。

故鄉其實只是父親的故鄉,故鄉的茶飯沒有餵養過我,故鄉的臂彎裡從來沒枕過我童年的夢,故鄉的泥土上也沒留下過我的足痕,故鄉和我唯一的維繫僅僅是因為我的父親曾經在那裡生長。

父親的祖父母很早就故去,父親的父母和親人們也在隨後的日子相繼故去,父親的故鄉已經沒有什麼親人,父親在他鄉枝繁葉茂地生長,子孫成群。但無論那些生活過的地域給過他怎樣的榮耀與輝煌,在父親的意念裡那永遠不是家。我們無數次地聽父親講述著一個神聖的村落—清涼的河水,碧綠的瓜田,飛的跑的各種動物,收穫的季節果樹飄香,青磚灰瓦的院舍,高大的秋樹,土牆邊上開著大片的指甲紅……我兩歲時曾隨祖母回過一趟故鄉,十幾年後又隨父親回去安葬祖母。指甲紅果然開滿了村落,但當我突然向嬸子奶奶們提起院中碩大的石榴樹時,大家都詫異地讚歎我的記憶力,我真的說不準,那些究竟是我親眼所見,還是父親在我記憶裡種植的結果。

也許僅僅為了圓父親的舊夢,又或者純粹是玩味一種心情,我挺孝順地邀請父親一起回趟故鄉。父親從顯赫的芝麻官位置上退下來之後,心靈已迅速地還原成為一個年邁的稚童,整天整天地坐在某一個地方重溫著往日的枝枝杈杈。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那時候……”他對時下的新鮮事頗為睥睨,對別人的辯駁,他常常不屑一顧,跺一跺穿著圓口黑布鞋的腳,拂袖而去。

十月的原野一如一個卸了濃妝的老徐娘,姿色褪盡,只剩下一副衰敗之相。父親立在他的父母祖父母和祖上先人們的墓地旁,只一聲我回來了便涕淚橫流,我遠遠地看著父親高大的身軀彎成一張弓,衣衫被秋風鼓漲著,花白的頭髮和祖母墳頭上衰敗的枯草一樣在秋風中抖索。父親老了,父親再也不是那個無所不能的父親。心突然間象被什麼切割一樣地生疼。有一天我也會象父親一樣站在這裡痛哭流涕,而陪伴左右的將是我那臉上永遠開滿笑容的女兒。

父親要帶幾條好煙回去。家裡已沒什麼親人,村裡人也未必知其煙的好壞,但父親執意要帶。父親退下來後,家鄉人上門的日漸稀少,但父親那古道熱腸依然千徊百轉。父親是真正敬著故鄉的人。其實,故鄉在我兒時就與父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常常在放學後,家裡出現一撥撥的陌生人,帶著一些黃豆、芝麻、花生、紅薯之類的禮物,顯眼地擺放在桌子上。父母親忙著這些語言木訥,臉上刻滿笑容的人。把屋子裡搞得亂七八糟,他們不好意思在客廳吐痰便跑到臥室裡去吐。為此,我抗議過好多次,我那尖厲的叫喊,很讓父親尷尬,但父親從來不生氣。他們說著諸如收成之類的陳舊話題,求醫的,告狀的,借錢的,購置建房材料化肥農藥的,甚至為一些宅基地之類的糾紛斷官司的。這就是故鄉的人。他們那黧黑的面孔和羊一樣的眼光交替出現在我家門口。我常納悶,為什麼父親走了一輩子,卻從來沒減少過那種好客的熱情。父親也做官,做了一輩子官卻不知什麼叫深沉;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彷彿對所有的一切都保持著新鮮,從未見其乏味;父親涉過的世事,比我活過的日子都多,父親至今不懂得世故和玄虛;父親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紛繁複雜,父親仍然單純依舊。父親十七歲離家,父親其實仍舊是個十足的農民啊!我常說,父親這個村後的老農民始終不經意地保留著他農民的本色,包括吃飯、穿衣。也許是害怕距離故鄉太遠,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是千方百計開墾出一片土地來從事農耕,推開我們的院門,總以為是走到試驗田裡。父親太珍惜它對故鄉的情感了。

站在這個被父親涕淚橫流地述說過的故鄉,我實在幻化不出它在父親故事裡所描繪的秀麗模樣。父親的故鄉距今至少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年前的土宅村落草屋頂上糾集著淡淡炊煙也許會有一些古典的韻致,但七五年的那場大水已掃蕩了父親的故事裡所有的一切。新規劃的街道仍然高低不平,一些新建的房屋,妖冶地站在牛羊糞堆的旁邊,穿著新衣的孩童,黢黑的手抓著白麵饅頭,躲在父母的身後不知所措。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淋過雨的柴禾與各種糞便混合的特殊氣味,閉上眼睛也能嗅得出到了什麼地方。這個村莊和所有鄉村沒有任何不一樣。僅僅是因為它是父親的故鄉,我們就要帶著崇敬的心情回來,然後再如釋重負地離開。

父親皇帝巡查一樣地審視著他的故鄉,事實上他不得不承認早已尋不見往昔的蹤影。父親見人就要停車撒煙敘一敘輩分,村子裡的人趕集一樣地擁過來,父親便不停地介紹著三叔、四大爺,似乎村裡所有的人都和我們家沾親帶故。父親和他們一樣傻呵呵地樂著,很動情地說著陳芝麻爛豆子的往昔,沉浸在經年舊事的喜悅裡。他們吃過同一眼井的水,也許在幾十年前他們曾經手牽手走過一道又一道溝溝坎坎,平淡的歷史在他們的比劃裡突然變得鮮活起來。回鄉的滋味就是這樣千篇一律而又無一例外地意味深長。無論你在其他地方生活時間多麼綿長,你永遠不可能有這樣與生俱來的熟稔,這樣無間的親情。

吃飯似乎成了一個重大問題,各方相執不下,搞得父親既無所適從又得意非凡,最後幾十口子老少經過慎重商議,確定在我的一個堂嫂家裡吃。堂嫂是村子裡的頂尖人物,乾淨、能擀一手好面、烙一手好餅。十幾年前她曾經帶著一個小小的娃兒去我家借過錢,去時還是一個少婦。印象深刻的是晚上看家裡那臺十四寸的黑白電視,嫂子瞅了半天突然指著牆角一個單桶洗衣機問:“上面的人是不是從那機器裡放映出來的?”那時我還是一個孩子,笑得滿地打滾,但我驚訝她竟然會使用放映這個詞。堂嫂收拾著各家各戶源源不斷地送來的菜餚,滿面紅光地忙著,麵杖在她手裡愉快的地翻滾,風箱聲和父親他們的笑聲穿插在院子裡,真是一副其樂融融的還鄉圖畫。

村口記載祖譜的石碑上刻著,北宋年間的某一個日子,姓邵的兩兄弟帶著家眷從江浙遷徒此地,繁衍子孫,形成今天的前邵、後邵兩個村子。我的曾祖父已不知是第多少代,但卻是非常地富有,及至我祖父仍是方圓聞名的大戶人家。我父親說解放前他到鎮上或城裡讀書,從未吃過雜糧,倒是常偷偷地和別人換成黑麵窩頭吃。解放後劃成份幸虧父親叔侄幾人均是早年參加革命,解放後大大小小都當了地方官,竟然沒有被劃為地主,但也從不敢理直氣壯。小時候我們寫作文慣用的句子是:“舊社會我家很窮,只有二畝薄田”。父親直言不諱:“二畝地?二百多畝呢!”父親一生坎坷,歷次運動無一倖免,大約和他從始至終直白的個性有著直接關係。但父親接著宣告:我們家大,人多,更沒有剝削過人。我奶奶是帶著一百多畝地的陪嫁來到我們家的。據老家的人說,奶奶是方圓聞名的美人。沒幹過粗重的活計,一直到死都細皮嫩肉的。都說我奶奶活著時是個大福之人,其實實在是徒有虛名,應了場景,奶奶一生素食,好吃的什麼都沒吃過。奶奶在我分配工作的第一個月去世,我還沒來得及領到薪水。

故宅的後面環繞著一條寬闊的小河,當地人稱做寨海子。海子裡的水與村西的河水相接,四季豐盈,生長著大片的葦子,秋天裡蘆花下雪似地飄滿了村子。六十多年前,父親和他的夥伴們赤裸裸地在這裡縱身入水,他們那劈波斬浪的雄姿與六十年後的蒼老幾乎是隔河相望。父親的腳步遲遲疑疑地邁過小橋走向村外。大片大片的土地,樸素而靜謐地躺在藍天下。父親的目光漸次撫慰著他們。也許是一聲鴿哨,也許是一聲溫軟的呼喚,在父親的記憶深處響起來。父親說:“好哇!好哇!”父親是仰望著天空說這句話的,聲音小得只有我能聽得見。

父親就是這樣快活而紮實地在故鄉生活了十七年,十七年的生活給了他強壯的身體和坦蕩的胸懷。父親是在槍聲中告別家園縱身投入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裡,他經歷人生的坎坷與爭鬥,肉體和靈魂都感到了疲倦。童年的一切無疑成了人生的快樂園。想想那些快樂的日子,田野是那麼豐饒,河水是那麼清澈,風景是那樣充滿香味,家園是如此地溫存……對於父親,故鄉恰似秋天夜裡的一聲古鐘,既那樣遙遠,又那樣綿長。

我們這一代人,已經越來越少地使用“故鄉”這個詞了,我們真的不知哪兒該是我們的故鄉。每當在各種表格中填“籍貫”的時候,我總是慣性地填上“xx縣”,其實既非生於斯也非長於斯,我們好似無根的一代;但父親不是這樣,父親這一代人都不是這樣,葉落歸根這種願望,幾乎是他們步入老年之後的全部人生理想。其實他們思念的絕不是幾間房子和滿院子的老樹,也不是唏噓著遞過來的青筋畢露的手。他們想挽留住的,是那樣一個時代,是那些無憂無慮赤腳淌河的日子。但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恰似村口那座石碑,被滿載各種慾望的大車小輛,蕩得灰頭土臉,面目皆非。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7

無須辨析這些氣息和聲音,啊,春華秋實了每一片土地和鄉野。

我,細細地凝視著一道道傷痕,彷彿中看見了父老鄉親的身影。風風雨雨,全心全意地膜拜家園。

記住了那一個個耕種的日子,拾綴著每一份零星的內容與片段,因為和讀到了他和她辛勞的姿勢,透著陽光,擠出了一點一滴的苦辣與酸甜,讓我永恆地品味著家園的命題,和一次次的收穫與舞蹈。

你,在光和水中收穫什麼?是歌謠?是詩篇?是花草或者穀粒?美麗和溫馨了從古至今的那一份美好心願,把一次次的也許全都懸夢於吐綠流彩的枝頭上,更多的是那些無窮無盡著寫盡人生的意境……

生活的畢竟,需要我們來認真註釋。血脈與靈魂的根基,生動著愛恨。

因為和所以,都串起了我們的呼吸。所以和因為,時刻著季節的得與失。

是啊,逝者如斯夫,家園的心跳,跟須著我和你那日新月異的情感。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8

或許在你處於嬰兒時期的時候,需要母親的照料、餵養,這些幫扶與食物都能讓我們健康快速地成長。那時候的我們是單純,如同白紙一般的心靈,雖然身體需要成長,但更重要的則是我們心靈的成長。在學習中,在生活中,在各種各樣的經歷處事中,隨之而然的必定是心靈的萌芽,漸而開花、結果。

當我復甦心靈的萌芽,就應當是開始構想我的精神家園的圖紙了。

在國中之前,一定有比現在更開心的時光,或許是更多開心的時光。那時候有很多一起玩耍的夥伴,總覺得時間不夠用,那是因為快樂。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而我就是一個很喜歡安靜但又喜歡熱鬧的人,但我知道往往內心渴望的安靜已經遠遠佔了上風。無法避免地開始了我的少年時光。

當我的心靈開始開花,這時候我的精神家園便開始了建造。

在高中之前,認識新的同學,交到了新的朋友彷彿都是很簡單,又很輕鬆的事情。但在國中畢竟作業很多,學習很重,自己也好像就伴隨著少有的快樂,一步一步又累又平淡地走過來。或許別人很快樂,或許這就是我。

直到上了高中,這種漂浮感反而是越來越重,只是短短的三年,就要重新認識新的事物,新的環境,但這可能不是我害怕的原因,我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的精神家園裡面只有我一個人。而現在對於剛上高二的我來說,我的精神家園還只是一個半成品,他還不能建造,他還少了一些東西,他需要去體驗,去感悟,去了解生活。

可能我不會想到,或許自己原本的性格就奠定了我始終都無法真正地對別人開啟心扉。

這就是我所愛的“獨處”或者“自由”。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9

煤是黑的,但能給人帶來溫暖與光明!

不去壽陽,也許我不會了解方山,不去方山,我就不會對開發方山的代表人之一賈元耀產生興趣。

賈元耀是個農民出身的煤礦企業家,錢很多,多到多少筆者尚未探究,也無需探究,因為錢可以代表一個人的生存能量,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心靈質量。能量具有技術的功效,質量是與情感有關。我所要探討的是,賈元耀先生的思想、心靈、精神領域的東西。要想深入這個問題,先得從壽陽縣的方山說起。

方山是在唐朝興起的一個重要的佛教場所,唐代李通玄即是在方山歷時五年用《易經》闡釋了《華嚴經》,擁有了獨到的學說思想。他的一套學說便是從方山發揚光大,成為比羅遮挪的佛教道場。方山是惠澤壽陽人的一大景地之一。俗稱:無方山沒壽陽。可鑑方山沉積著壽陽人深厚的.人文精神。方山縱橫3580公頃,海拔1532米,山勢柔美,景緻獨特,氣候宜人。然而由於先後兩次失火,已是面目全非,要想重新恢復原貌,從自然景觀方面需要漫長的時間,苦心經營,才可達到原有的效果。可說投資巨大,收入渺茫。這樣的現狀,開發方山非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且無斂財心理的英才不可勝任。目前已初建規模,投資400多萬元,唐代建築風格,看不出絲毫仿造,用料完全是“材大氣粗”的風範。看得出投資者力求一勞久逸之效。筆者的直接感受是:方山的建築是用“心”建造起來的。“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一個建築物可謂器,但擁有了“靈魂”的內涵,即有了道之意味。先識器而後識人,得知這是壽陽縣亨元煤化有限公司的老闆所為,不禁有些意外!在我的印象中,一夜暴富的煤老闆比比皆是,其行吃、喝、嫖、賭,揮金如土,紙醉金迷,不可一世者居多。尤其是農民企業主,貧困壓抑多年,突然暴富,那種物慾帶來的膨脹,張狂到不惜挖解了道德底線。財多並不一定德高。縱觀方山的建築用心上體會:沒有文化品位,即難以抵達如此境界。帶著這樣的神祕感,如約見到了賈元耀先生。

未見之前,想象著他應坐著名牌汽車,穿著名牌服裝,抽著名牌香菸很氣魄地出現在我面前,以示身份,這是慣常的現象。然而恰恰相反,他是途步而來,沒有任何“名牌”的氣勢,也無風光人物的任何跡象。舉手投足,穿著打扮非常樸素。談吐風趣,性格豁達開朗,他讓人覺得自然可信。他沒有“人物”的姿態,卻讓人覺得他仍然是最樸素的“人民”。而這種狀態恰恰印證了老賈內心的力量與精神面貌。作態的人往往掩蔽精神的疲塌與思想的貧乏。如此,我對老賈樸素的風貌產生敬畏。人不是因為有姿態才可敬,而是因為靈魂的外化才會肅然起敬。

我說,男人的尊嚴是什麼?

他說,家庭責任感!

我說,企業家的尊嚴呢?

他說:社會責任感!

我說還有別的理解嗎?

他說無一例外!

老賈不假思索的回答,不是概念化的回答,這確實是他人之來世的體驗。在探討家庭責任感時說,如果對父母沒有責任感,良心就會受到譴責,對老婆沒有責任感,感情就會遭到破壞,對子女沒有責任感就不會得到兒女尊敬。如此,男人還有尊嚴嗎?

老賈三男一女,按說他的資產兒女這一輩是享受不盡的,但他對兒女,除去出資求學外,別的各自奮鬥,靠本事吃飯,本事大多吃,本事小少吃,沒有本事不要吃。對老賈自身的價值判斷是:兒女在社會上的地位、名譽是他們自己的事。他們遵紀守法,不違規,不惹事,本份做人,靠本事吃飯就是他最大的財富。兒子結婚,給老賈商量彩禮的問題,老賈說:賈家三代娶妻沒有花錢,婚姻十分美滿。輪到兒子輩出多少錢不是問題,但老賈依然拒絕給兒子出彩禮。兒子不高興。結婚那天,老賈按習俗給了女方一千元“離娘錢”,算是彩禮。這麼一個“大款”連平常人家都不如,似乎令人費解。然而老賈有老賈的哲學。他對兒女說:賢而多財折損其志,愚而多財則一其過。在婚姻方面也是如此,任何外物都與感情無關。所以,他素常對兒女在銷費上相當嚴格。他的兒子,一個在理工大學讀博士,一個在鐵三局當工人,各有其志。他認為他手中的錢,終究是為社會服務的。於是我們又談到社會責任感。

他認為,一個企業家如果對部下不仁,就會喪損凝聚力,如果對職工不義就會折損效益。如果對社會沒有責任感,錢多則會為患。有了錢怎麼用,用社會的觀點來看有分配。他說他出身農民,就要服務於農民。開啟民智,引領農民致富。他採取一業掙錢,五業興旺。即:教育業,飲食業,乳業,旅遊業。他辦受川中學是平民學校,原於老百姓上高中難的問題,才辦了私利高中。比一般學校收費低,為培養人才,考一二名的學生,三年減免一切費用。乳業即是對農民致富大開綠燈。誰養一頭牛他借給三千元資金,若有人養一群牛,他負責擔保貸款。這仍是需要膽識的所為。談到旅遊業。我說,開發方山,收益怕是一件困難的事,你是想給自己留名嗎?他說名不是誰想留就能留下,莊子不屑名利,但他的名留下了,孔子也不一定想到留名,但他也留下了,名聲有好有壞,誰的行為有利於民族的有效發展,誰即流名千古。開發方山是恢復民族記憶,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現在講“和諧”,“和諧”即是從佛教中來的。佛教的真理是:去惡存善,去染存潔。一個民族有宗教情結,有利於社會發展。這是亨元公司三十個股董的共同意願。

與賈元耀先生對話之後,我觀賞了一種很美的生命景觀:高立山頂,卻不是居高臨下,而是骨骼奇崛,放眼遠望,有肝有膽,是勇於擔當風險的追求者,是農民階層的“頭腦”。在濁世紅塵中,他不僅在苦心構築生存家園,還在構築精神家園。壽陽是佛教聖地,老賈是聖地之子,也許宗教血脈必有其淵源關係。釋迦牟尼棄富修行,在菩提樹下冥思七年大徹大悟,他悟到因果報應的生命輪迴學說。而老賈悟到了什麼?技術做到了高效,知識讓他明目,挖掘傳統文化是滋養人心的“善”行,也具有“佛”性的本質,他甚至比佛祖還實際,佛,面對來世,他卻面對了現世。活著就要好,自己活好了,還要關心別人活得是否好。大家都活得好才是真正的好。這是老賈的思想。

如此,我以為他的富有不是因為金錢,而是因為精神,不是因為華麗,而是因為本真。在中國,人人都需要錢,但人人都說錢有銅臭氣,但在賈元耀先生身上,金錢有了芳香的效應。因為他找到了錢的真正用途。他雖有大把的金錢,卻不愛薰風愛雅風。我在下筆介紹他時,想到了“宗教心靈”這幾個字眼,並不是說他是個虔誠的宗教徒,而是說他的善行本身就具有宗教感。他富起來的時候,給他的家鄉修起了國小校,解決孤寡老人的困難,幫助失學兒童就學,給自村村民按人頭1000多人入了養老保險,並解決了農村合作醫療問題。給更多的地方解決了吃水問題。對社會他慷慨解囊,對自己及家人卻節儉有加。十多年來他所領導的公司投資公益事業就達4560萬元。由此可鑑,金錢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高貴,美好的人文心靈才是真正的高貴。也許筆者天生就是個靈魂的尊崇者,走訪老賈的過程中,對人的生命產生了特別的敬畏。愛心是一個人的力量,幫助是平等的態度。一個人有了財富,惠澤一方民眾謂之大愛!生命有限,愛卻無邊。仁愛與善良的美好品質一向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筆者以為,這便是壽陽縣光照世人並且具有久遠意義的文化品牌!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0

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家是避風的港灣,家是永遠的牽掛!那裡有祖輩的足跡,父親的背影,母親的叮嚀,鄉親的渴望!

由此,我想起孟郊《遊子吟》中的詩句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如果說父愛如山,就像沒有花期的無花果,結滿了累累碩果,給人以無盡的膂力和勇氣;那麼,母親的愛,就是浩淼澎湃的大海,是鼓浪嶼的琴聲,是精衛填海,是杜鵑啼血……讓我們在艱苦的歲月裡,學會堅強地生活!回眸曾經走過的路,無數三百六十五個風雨兼程的日出月落,我們無時不在追憶、徘徊、奮進,去尋求本真的宿命;無時不在沉默、呼喊與奔跑中,詮釋著家園給我們的一切!

“志在林泉,胸懷廊廟。”意思是: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社稷的經綸。”如果說六十年前我們的祖輩還在黑暗中泅渡,尋找著生命的繩索。那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一個帶著濃濃四川口音的老人,滿懷深情地說:“富民政策,要得!”黨的光輝,如春風化雨,祖國的大江南北,新春的犁鏵翻開塵封的土地,農人們播下了第一粒責任田裡的種子。“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斗轉星移,天塹變通途。滄桑的家園,如雨後春筍般改天換地,展現出迷人的風采。

金秋的風啊,吹開十里稻香,南來北往的大雁,捎來遠方的訊息,還有廣袤田園的芳菲!

“大行德廣,福澤天下。”五十六個民族兄弟姐妹,心手相連,親如一家,走過陰霾的歲月,沐浴著盛世和風,描繪著幸福的生活。老人的閒適,大人的縱歌,孩子的歡笑,藍天白雲下,燦爛的陽光照耀著恬靜的村莊,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時光更幸福、更甜蜜!“肝膽相照著華章,風雨千秋寫詩魂。”無論是在血雨腥風的沉淪歲月,還是在水深火熱的艱難日子,生死與共的信念沒有變,眾志成城、信守諾言的信念沒有變,永遠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更沒有變!堂堂正正做人,挺直脊樑,承接著各種血與火的考驗,忍受著世俗妒嫉的目光,還有無休止的傷害與掠奪!但是,我們的母親,依然坦蕩胸襟,以海納百川的氣度,笑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以蒼松翠竹的風骨,彰顯出民族的氣節。讓一次次的盛會,展示出華夏五千年的燦爛與輝煌!讓東方的文明流光溢彩!讓誠信禮儀徵服人們的信賴!讓寬容與理解去化解世人的歧視!

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烙滿滄桑痕跡的祖國大地,處處龍騰虎躍,呈現出勃勃生機。人們唱著《春天的故事》,迎著新時代的曙光,抒寫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的神話,誰主沉浮,神箭笑傲蒼穹!讓祖國母親再一次告訴世界:巨龍已經騰飛,但是,我們絕不稱霸!

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香格里拉,各民族兄弟姐妹親如一家。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建設著美麗的家園,這裡的人們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人與人、人與自然、各教派之間,構成一幅斑斕的七彩畫卷,和諧、安詳、寧靜,演繹著香格里拉永恆的主題!無時無刻,我們都有一個深深的感念,那就是——感恩母親!感恩我們的家園!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曾經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和權利說不呢?“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母親給了我們所能擁有的一切,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能為她做些什麼!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從淡泊名利到寧靜致遠,從呀呀學語到長大成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與一次次的超越自我分不開,我們的血脈,忠貞不渝地與祖國母親,緊緊地連在一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組成了美麗的家園,倦鳥歸林,遊子思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祖國——就是我們至親至敬的家園!

因為您的崛起,我們豪情高漲!因為您的騰飛,我們意氣風發!

讓我們心懷崇敬地說一聲——母親,我愛您!祖國——我愛您!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1

祖居的屋院在白鹿原北坡根下的一個小村子裡,距西安城不過50華里。得著路程近的方便,有事要做很快就能回到那個小院,無事也常常想回去便回去了。其實,無論有事無事,就是想在那個曾經生活過50多年的屋院裡坐一坐,到門前的灞河沙灘上遛一遛,似乎心理上的某些虧缺就獲得了補償。這種感受只有在這一方小小的地域才會發生,回家走走就成為永無遏止、永無滿足的慾念潛存心底。

近日我又回到祖居的屋院。車子在愈加稠密的高樓之間的公路上行駛,不覺間便駛上漢喲笄擰N業男腦諛且凰脖惴⑸微妙的變化,頓然亢奮起來,這是走世界上任何一條路、過任何一座橋都不曾發生的一種心理和情緒的反應;更為奇異的是,每次迴歸老家,車子剛剛駛上這座大橋,我的情緒便發生這種亢奮的變化,幾乎沒有一次例外。我至今說不準這是一種生理反應,抑或是一種心理反應?我唯一能想到的因由,大約在我的潛意識裡,這是我回家的橋,或者說是離我家最近的一座橋,過了這座橋,便進入我大半生都跑跑顛顛於其中的一方地域了。

過了漢憂挪還三四里地,就進入白鹿原北坡下的灞河川道了,北坡上和河川裡排列著稠如藤葉似的一個個或大或小的村莊。無論作為鄉村教師或基層幹部,抑或後來有幸成為專業作家,我在漢渝焙恿降籃喲ê桶茁乖上整整跑跑顛顛了30多年,在進入傳統習慣所劃的老年年齡區段時進入西安城。在城裡待過幾年,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卻也難以抑壓灞河岸邊家園的誘惑,決然一人回到那個祖居的屋院,不覺間竟有兩年……

回到祖居的屋院,燒一壺源自村中深井的自來水,三五下清掃了院中走道上的積塵和落葉,坐在院中喝一口茶,在車過漢憂攀狽⑸且持續到開鎖進院時的那種亢奮情緒,頓然消失了,不覺間轉換為一種沉靜,既區別於在城市住室裡的沉靜,也區別於過去常住這裡時的那種沉靜,當屬重新迴歸時獨有的一種沉靜。這種獨有的沉靜心境也是隻有坐在這個小院裡才會發生。在城市待得久了,少不得忙忙亂亂,也多有來來去去,有得意也難免懊喪。在走進祖居的屋院坐在小院裡抿一口茶的時候,似乎“寵辱”被盪滌得絲毫不留了,任何慾望也都隱退無痕了……這種獨有的沉靜,就成為迴歸祖居屋院的誘惑,一種永難滿足更難得淡化的念想潛存心底。

我總是想到村前的灞河邊上遛遛。走出家門再下一道小坎,便是村人賴以生存的旱澇保收的田地了……現在的河川裡幾乎看不到麥子和苞穀苗了,整體變成了櫻桃園。到5月初,櫻桃樹上都掛滿紫紅的淡黃的櫻桃,西安城裡的居民,到原上原下和原坡來摘櫻桃,車擁人擠,盛況持續大半月。碰到一位鄉黨,拉起閒話便說到櫻桃,兩棵櫻桃樹的收入超過一畝地麥子的價值。自然就不種麥子苞谷全種櫻桃了……我幾乎每年5月都會到原上摘櫻桃,既為品嚐這北方第一料成熟的鮮果,更在看那些鄉黨往錢袋裡塞錢時生動的喜悅臉色……

這是冬天,我又漫步在灞河邊上,冷風颼颼,河水清透見底,我的心裡愈加沉靜。我走過一些名山大河,多是以觀賞的眼光去看的,新鮮的驚喜是自然發生的,也曾把那種感受訴諸文字。然而,那些感受完全區別於面向眼前這條灞河的沉靜心態。這是家園。迴歸家園所發生的沉靜心態,是在家園之外的別處不曾有過的。

哦,我的家園。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2

時令已經接近了春天的尾聲。尤其是晌午,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安靜和寂寞的。若遇晴天,那陽光明媚在樹林間斑斑駁駁散落一地,微熱的空氣中蘊涵了鳥語花香,讓人無比傾心。但若恰逢梅雨天,漫山的涼雨霏霏清脆地滴落,一串串兒,豆粒大小的青葡萄般,也一樣扣人心絃;可以肯定,這時候要是沉醉於一顆晶瑩的水珠從松針上滑落下來,你就會感覺腳下的大地在輕微的顫抖

寫下這段話,我的眼前盡是成都平原以北的龍門山群。你進山尋訪,隨便撩起一塊白雲,著眼一處,盡是蒼松翠柏、灌木叢和密密的蕨草;那滿目的鬱鬱蔥蔥和生機勃勃,怎不會讓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一座山腳下,有一戶天井的人家,牆是土坯壘築的;青色的瓦,魚鱗一樣。

正堂屋是客廳,有木沙發或竹製的椅子,一塵不染,整整齊齊。茶几上的一部座機電話蓋著一塊紅綢,電視櫃裡面是29英寸的長虹;它們是主人用以瞭解外界的資訊視窗。

客廳兩邊分別是臥室,一間主人用,一間為來訪客人準備。屋子裡或許有點兒茂密的森林飄進來的潮溼味兒;稻草鋪墊的松木床上,棉被有山泉水漂洗的痕跡,略含些許懶散,倒也清白、潔淨。

順著主人的臥室走過去是廚房。一眼髮絲大小的山泉從牆外用竹管引進了石缸,叮叮咚咚,十分悅耳。看見了嗎?灶臺上的砂罐正冒著一股股香氣兒,想必是用松果微火燉煮的山雞了;若要炒菜,需用松針,嘭,它們在土灶裡燃燒迅速,火焰熊熊,頃刻間就把鐵鍋燒得火辣辣的熱烈。

土灶旁邊的案板上,有蘇東坡讚美的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的忘憂金針菜,有鄭板橋鍾愛的三春薺菜饒有味的鬧春薺菜苗;有滋補強身的側耳根,平和益氣的地木耳;山菜之王的龍頭野蕨菜,味醇鮮香的長壽馬齒莧等等。它們滿含清晨和朝陽的色澤,一小堆一小堆,分門別類;那白的白生生,綠的水靈靈,是那麼招人喜愛,勾人饞蟲。

從正房下兩步石臺階,是鋪滿青石板的天井院壩。兩邊有耳房。右邊的堆放了犁頭、耖耙、連枷和用以打稻穀的拌鬥等大農具,四周的牆上掛著簸箕、竹篩、竹籃和蓑衣斗笠之類的小傢什;這都是為播種和收穫所用的。

左邊的耳房那必是書齋了。一張不大的楓木書桌上,堆放了一些畫有梅蘭竹菊的宣紙,卻是凌而不亂。挨牆的書櫥自然是上等的好,不然主人收藏的書籍還不被這山裡的水霧和潮溼讀了去?隨便取一本書開啟,那一頁或幾頁裡面,是否記載了今天的前生後世?是否記載了主人的前生後世?或者官場的爾虞我詐,或者商海的波濤洶湧;或者愛恨的纏綿悱惻,或者生活的平平淡淡;或者潑墨的樂山樂水,或者滿懷的憂國憂民隨著這山山水水的安然,一切都自然隨風而去了。

踩著青石板出得院子,你會驚訝於院牆外面的那幾蔸苦竹:一根一根,一節一節,正正直直,一氣呵成;若砍上一根來剖開,它的心中自是清苦和空曠的味道了。

向下走幾步碎石路,是一口清亮的池塘,月牙兒一樣,半畝的面積。那進水是山澗下來順過的泉水,它在池塘裡偶然拜訪了一些大大小小、略有些清瘦的魚兒們,就幡然醒悟般地出了缺口,回到悄然的溪流,繼續它流水的前程。

那池塘邊的柳樹下,一直插著的黑荊竹魚竿早已心如止水,一絲不動;其實,鉤上的魚餌,早被魚兒們正大光明的吃了去。

這是一幅長三尺二寸、寬一尺八寸的渾身汙漬的水墨畫,為戊子年仲春,署名龍門布衣所作。

5月17日,幾經周折,我從甘肅徽縣趕回來;隨即受單位的委託,組織了一貨車災區急需的藥物送往綿竹;黃昏又到漢旺。在離漢旺鎮不遠的龍門山方向,有一條蜿蜒數裡的狹長山澗,12日下午14點28分,在8.0級地震中,兩邊的山跨塌下來,將山澗夷為了平地;頃刻間,幾戶零星散落的人家被掩埋了。我在那埋葬有村落的一片廢墟里,尋得了這幅水墨畫。據說,這處山野正好隱居了一位江湖畫家。

而此刻,我手裡握著這幅畫,將它漸漸讀進了心裡。在遠離龍門山群的金沙江畔,我靜靜的打量著生活了多年的這個異鄉城市;已經入夜了,那些陌生的燈火闌珊,一樣止不住我的淚流滿面。

在紅塵漫漫欲將我掩埋的剎那,一個女子走過來;她或者是我的妻子,或者是我的女兒,或者是我的紅顏知己;她欲輕輕拍我的後背,我卻示意她就這樣安靜,就這樣陪我站著;我示意她:

別碰我!請別碰我!別碰我內心的狂瀾!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3

弟弟一家和姨妹孃兒倆年八年級晚上都住在我家,房子大,接待5位嘉賓綽綽有餘。唯獨燒鍋時感到手忙腳亂,人多,不知道做什麼好,也不知道夠不夠,好在都是家人,對菜的好壞與多少無所謂。我們圖的是那種親人聚會的天倫之樂。

九年級,一吃過早飯,我和弟弟分別帶著自己的車朝東至奔。我們全家要給岳母拜年,考慮到老人一個人在家,吃不了多少,我們只象徵性地帶了幾樣食物,其中有一樣是兒子特意從廣州帶回的特色年糕。進門後,岳母看了禮物很高興,尤其是對年糕,雖然沒有吃,但那神態分明比吃了還開心。沒一會,岳母折進房間,拿出三個紅包,兩個給了兒子,那是岳母和舅佬爺包給兒子的壓歲錢,已經連續22年了。沒想到另一個竟然是給我的,她笑微微地說,這裡是六張,祝你在本命年六六大順。我看著紅包,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只好用眼神向妻子求救。妻子說,媽媽的心意,你就接了!我接了,感覺那紅包沉甸甸的,好沉重好沉重。

兒子從廣東回家,對池州的冬天不適,染上了風寒,七年級晚上就有些咳,當晚給他用了消炎藥,但效果不明顯。九年級出門時,特意到市立醫院看了專家門診,繼續用消炎藥,另外開了止咳糖漿。九年級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兒子的咳困擾著,儘管那聲音不大,但給我和妻子的心理壓力可不得了。晚飯時,妻子一再嘮叨,我忍無可忍,通過朋友找東至中醫院的醫生看。醫生給兒子做了仔細檢查,結論和市立醫院看專家門診一致,這樣,妻子放了心,我也如釋重負。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4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難解的夢,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中春風。”這樣的心境和心情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或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生活本就是這樣,你我發現的生活中的美也是如此。

其實美無處不在,但需要發覺專屬自我的;其實每個人都有一片土壤,但需要感悟和發覺以及耕耘。我開啟挖掘心中的“夢田”之旅,其實也是“尋夢”的過程,而“夢”非“夢境”但是它卻啟迪著心靈。

或許你我心中的田野已經荒蕪了許久,或許因為生活的匆忙讓人無暇耕耘;或許因為鋼鐵的城市讓人不相信還有土壤;或許因為其他,你我在電腦和手機螢幕前停留的太久,忽略了許多事,也忽略了自己心靈的塑造。於是來到,於是離開,於是得到,於是捨棄,沒有誰真正冷靜地思考和衡量在取捨之間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你我從不同結構的城鎮或村落到達不同地貌的山川河流之中,在路上,那些孤獨的山在雲朵的圍繞中孤獨著,在路上,那些被廢棄的山間小屋在蔥蘢的樹林中掩映著。

我不禁感慨,那些小屋承載著許多歲月也記錄著許多故事,那些小屋曾經居住過的人現在哪裡?它是失落的家園,它也是歲月的見證。如果沒有它那些雷同的城鎮不會吸引攝影師的鏡頭和詩人的筆觸,因為它那些山便有了故事也有了內容。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或許多年以後便荒草叢生,每個人記憶中的小屋也變成失落的家園。甚至隨著時間的延伸這些都會從記憶中消失,我不知道這些是時間的殘忍還是你我本身的殘忍。

只是那些在歲月和雨水中侵蝕的小屋早已無人問津,它或許成為攝影師視覺中的影像,我們用相機記錄的不是“為了忘卻的紀念”,而是它觸動的情感和視覺藝術思想。

我們不是單純的景色的記錄者,而是藝術和文化的創作者,所以你我的視野本身呈現的是文化和藝術,就像《蒲伋詩境》中的所有故事都是思想對現實的具象表現一樣,同時也呈現出文化和藝術昇華的美和思想以及理論體系。那些失落的家園之所以讓人動容是它呈現的不僅僅是“文明的遺址”,更重要的是“文明”本身。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5

我的家園——

xx供電公司

“公家門開花實在是大 誰能進了有錢花,

只要聽呀外公家話 一輩了不愁過生活”。

——xx鬆村開花歌

xx供電公司 楊建偉

由於單位的緊急徵文,我又好胡謅一些不成調的文字,總得對於這家園來寫幾字。

據人講不瞭解便不配說,又有語多必失一說,我是不管這些名論的,只好置之不理,如有不恕就好,假使有傷及某人也顧不得了。

那還是七四年的一次進城玩耍,有幸入得這一公家的大院。西面兩米高的白牆上赫然寫著:“人民電業為人民”紅色大字,大門自然也西牆開,院子好大,北面是長條的灰磚平房,南面也是,東面也是,東屋子裡是大通鋪,鋪上的被子是整齊的,地下的工具也整齊,就像部隊人住的一樣(部隊人在我家住過)。回家後還向小夥伴們炫耀了一番稀罕的所見。

由於想進公家的門也就好好學習,考試老是第一第二的水平,沒想到因為大學聯考自願的填錯,後來去了電力學校,再後來就分配到這一大院裡,成了這家園裡的一員。這確是我命運的大轉折,更沒想到要在這裡工作一輩子!

初上班時滿腦子是理想和抱負,稍有些熱血的,除了覺得單位小以外,工作還算認真努力,休息好像與自己沒有關係,上班後還去大學深造了二年,為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這大院裡非常強調技術,所以電力技術自然是我工作中首啃的骨頭。文科也有些偏愛,也喜歡寫些文字顯擺,單位的總結計劃寫的不少,一些小文也常能見報,自然也就惹了一些事,按當時的說法便是惹了麻煩:先是寫一師傅能幹,也惹著了另一師傅,幾次三番的也要求見報,終也在廣播電臺報道了,然無有墨在,不依不饒的。麻煩事是寫就並發表的一違章造成死人的事件,於是大小經理和領導也就均接見了我,著實嚇了我好幾跳。自然局長是咬牙切齒的,更氣的是一同齡小毛副局,水平不高,批我倒是義憤填膺,還狐假虎威的叫囂,我氣罵一聲又要續寫,才算了事。諸如此類事出幾次後,也就擱筆了,更深惡痛絕當領導了,政治問題就自己給自己劃上了句號。想來年少時的魯莽、單純、幼稚、頑固確實給單位帶來了一些麻煩。

這家園裡還分為好些的機構,有用電、農電、生產、財務、三產等部門,各自分工是不同的。我自然偏愛的是技術部,一些工程的畫圖、計劃、預算、決算,裝置的檢修、改造一定有我在,技術水平自然是提高不少,工作也得心應手。

只要不斷地學習便有人賞識,記得一九八八年漳源變電站新建時,我只有二十五歲,在河南小訓一月就擔當起建站的主力,帶著一個剛畢業的同事硬是接完所有的控制迴路接線,連吃飯也看圖紙想回路,早起晚睡工作忙,困了累了地作床,八位微機的保護系統硬是啃了下來,後來的檢修工作自然非我莫屬。大學還未畢業,單位就常叫回來處理故障。記得那是故縣變電站的更新,由於接線問題好幾天無法投運,單位急召我回來,一下午就改正了所有接線,使變電站投了產,在xx公司驗收老師傅面前露了臉,也給沁縣局增了光。自然也無形地得罪了一些老師傅和同事,顯擺得有點過了頭。

後來還先後主管了生產、三產,自己還組建了裝置廠,生產了不少的電氣產品,為xx電業力所能及了不少。回想起來,也算是為這家園添了些色彩,辦了一些好事。然而,事情是由人來說的,一些的議論聽來著實叫人好笑,似乎我也能擠入富戶行列,還有招風喚雨的本事,好在咱和他們不是一個檔次,也就淡然處之了。

人常說人將老時其言也善,快退休時多不幹。我的觀點不是這樣,人是應該有事可做,和人相處隨和的好,這不五十二的我,又回到檢修班,無職無權專心在這無名無利的崗位上,能和電氣裝置對話正是我的最愛。小徒弟們的虛心和真誠,對我的關懷和體諒,更使感覺到這家園無比的溫暖。

三十多年的工作興許用這幾個字可以蓋棺論定,也許五百萬字也無法表達。過往的歲月中懂得了些生活的道理,在數次的失望、落魄、委屈與糾結中,懂乎些冷靜、淡然、思考,也懂了許多責任、擔當、寬容,學知了堅強、執著,失去與得到的是並然的。回首過往,在這家園裡沒有遺憾,有的只是些感慨,一晃眼已經五十二了,細細回味這一路,很多記憶已隨著時間而漸漸模糊,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努力工作,奉獻電業”有了更深的理解。

社會在發展,這院子也不斷的在變化,隨著幾任領導的更替,院子裡的平房也成了樓房,變電裝置也現代化了好幾回了,管理軟硬體確實也日益更新。雖然在改革的大旗下這院子幾經易名,終也還是以電力為主,單位無有巨集偉的規模,也無有很大的名氣,但院子裡的那些樸實的人們依舊是力努的工作著,看著這些年輕人就像看著我剛參加工作一樣,希望他們成為這家園美麗的風景,更希望他們善待同事、默契協作、懂得團結、和睦共處、努力學習知識,在單位生根開花接果,成為家園裡新鮮花朵,或者能高就跳巢,為家園的繁盛和不斷的發展而添磚加瓦。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6

我們的族輩來自農村,小小鄉村就是我們童年的夢想之地和美麗家園。追隨驢友的腳印,我們遊走在小小鄉村裡。

走進鄉村,腳踏整潔的小路,耳聞鳥兒呢喃和清清溪水的叮咚歡唱,眼觀滿院綠色的一幢幢農家別墅,那自然整潔的美麗鄉村就在玲瓏的小橋、流水中守望著書寫著江南的綠色生態家園。

放眼望去,春天的鄉村,田野裡五彩繽紛。那一朵朵梨花,像一群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探頭探腦,按捺不住春的呼喚,綻放出團團潔白雲絮;那一片片桃林豔若新娘,正輕盈舒展著枝條,在樹梢執鏡梳妝,競相展示著歡快而美麗的身姿,枝頭綴滿了粉紅色的喜氣,讓整個村莊都瀰漫著洋洋喜氣;那一望無際的黃色油菜花,輕歌曼舞,似排山倒海之勢,不由分說,成了鄉村春天的主角。成群的蜜蜂翻飛在花間,你來我往,妙趣橫生。

徜徉在田野上,那些各色小花悄無聲息綻放著,青蛙在花叢中跳著蹩腳的舞步,開心地與花兒玩著捉迷藏,時而有成群結隊的鳥群此起彼伏的歡歌笑語相伴,青蛙王子就更大膽地跳躍著,去挑戰新的陣地。

成群的燕子飛翔在多彩的田野,這是一幅多麼漂亮的動感畫面,那揮汗忙碌的農民理所當然就成了田野上的畫家,他們用鋤當筆,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繪著自己的美好心願。

富有詩情畫意的鄉村,就像珍珠灑落在繾綣的自然景色上,在大自然的赤橙黃綠青藍紫裡演繹著濃郁的鄉村生活。

走進靜致美麗的鄉村,看到那些漂亮的別墅半隱在樹林裡,時髦的寶馬車歇息在桃梨叢中時,感嘆這裡山水生態美,但更令人欣喜的是村裡文化氛圍也特別濃厚,展現了一系列人文美,令人刮目相看。

村裡乾淨整潔,新建的村委辦公大樓不比機關單位的辦公樓遜色,歐式建築風格的村舍整齊劃一,路燈遍佈全村各個角落,村莊的道路硬化、綠化、亮化。還建起了新公園,公園裡有一系列健身活動器材和羽毛球場。還建有集教育、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三星級文化俱樂部,還有標準的籃球場。

清晨和黃昏,我們在乾淨的公園和廣場上可以看到婦女們舞木蘭扇、跳排舞,男人們下棋、打球、健身,老人們則在溫暖的陽光下安逸地打牌、看報,孩子們放學後有的在閱覽室安靜地讀書,有的在田野撒開大腳丫忙著捉蝴蝶、知了,也有在花園般美麗的家門口淘氣玩耍。村民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讓城裡人好生羨慕,羨慕村民有花園般美麗的住宅,羨慕村民被綠色的自然世界所包圍。這裡處處散發著自然的色和香,也處處釋放著濃郁的城鎮氣息,徹頭徹尾改變了以前舊民謠裡 “坐在路廊頭,蹲在樹腳下,念念白搭等天暗,娶個媳婦比登天難”的舊村貌形象。

如今村村通公路,徹底改變了“一山又一山,出門就爬山,隔山能對話,相見走半日”的交通落後形象。村民可以在自家門口等車進城,自家的土特產、鮮貨,隨時可以運到集市,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起早貪黑挑著偏擔忙趕路。

如今村村不僅配置了保潔員,還增加了許多垃圾桶。村裡家家講衛生、搞清潔,並做到對垃圾實行日產日清和無害化處理,還對條條小溪的水面進行雜物清理。這樣一來,家家戶戶的庭院乾淨整齊,條條道路整潔暢通,清澈如鏡的小溪處處洋溢著江南水鄉的嬌媚。

行走在詩情畫意的田野裡,不知不覺思念起外婆和奶奶。如果她們還健在的話,好好享受一下現在的美好鄉村生活,那該多麼幸福!外婆和奶奶家都住在鄉村,低矮的平房很陳舊,牆都是用石頭砌的,田間地頭的農作物也沒有現在這樣豐富鮮亮,所以留在記憶中那個年代的鄉村就是一張黑白照片,黑黑的土地上一窮二白。

隨著經濟改革,鄉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那陳舊的矮屋早已翻蓋成嶄新的樓房,田間地頭不僅農作物越來越豐富,還隨著季節變化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那些綠色農產品倍受大家歡迎,那些古樸有特色的建築成為旅遊風景地,許多鄉村建起了休閒、娛樂的農家樂。現在的鄉村門庭若市,是它的富有和特色吸引城裡的人們絡繹不絕地走進它,瞭解它。

站在綠油油的稻田裡,看著稻田的守望者———稻草人,為趕走稻穀的天敵,為保護和守望自己的綠色家園,始終風雨不移地矗立著。我想,我們也要做保護和捍衛綠色家園的守望者,懂得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愛護地球母親的自然資源,懂得保護恢復綠色的自然原始生態。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自然原始的生態環境遭受了一定的影響和破壞,政府部門已深層領悟“人與天地相應,人與草木同歸”的內涵關係,家鄉的人們已經開始保護山秀水清的綠色家園,許多農田恢復農耕,人們開始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優良的品種進行種植。

小小鄉村一年四季變換著不同的色彩和味道,它的無限魅力對山外的人充滿巨大誘惑。你看,節假日人來人往,歡歌笑語,來買土特產、來品嚐八大碗、來看古建築、來採桑、來摘草莓、楊梅……小小鄉村出落得格外山秀水清美麗整潔,處處充滿和諧的愛。自然綠色生態隨處相伴,鳥語花香的景色處處耳聞目睹。

遊走在這美麗的家園裡,自然生態的綠色美和住宅環境的人文美深深吸引和感動著我,讓我不捨離去,我想神仙居住之地也不會如此美。一步一回首,照相機沒電了,只好遺憾作別。我會經常來走走看看,看看走走。守望著自己美麗的家園乃是一大幸福。

炊煙升起,夕陽下,整個村子沉浸在一片友善祥和的氛圍裡。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7

也許童年的記憶太深,無法將記憶的釘子拔出。曾在我眼裡最美麗的村莊、那個曾讓我迷離往返的家園,隨著時光的遷移,彷彿已變成了出不了土的無形古董,變成了遙遠的夢。

我一直住不慣充滿現代氣息的新房。每當孤單寂寞之時,我會獨自一人回到老屋那片廢墟,感受疊印在那兒的童年快樂時光以及成長的記憶……

楊柳飄綠,夕陽餘暉送走歸鴉,沿著高低起伏的山丘,三三兩兩是傍水人家。那時的家園低矮但寬敞,雖然破舊但不失溫暖。慈祥的奶奶特別勤勞也很賢惠,總把家佈置得一塵不染。從憶事起,我就生活在“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那樣的美景之中……

那時的家門口有一座清秀玲瓏的石板橋。奶奶也說不上來這古橋的歷史,我想,依照她的年齡推算,大概也有上百年了吧!石橋上佈滿了青苔,夏天在橋縫間開滿了連翹花,黃燦燦的美到極致。小河的水特別淺,兒時的我常撩起褲腿就過河。但對於住在這裡的人,即使揹著百十斤的揹簍,也習慣於在這石橋上行走。門前這條恬靜的小河自然成了兒時嬉戲的地方,河水在陽光下閃著粼粼的波光,水面上金波燦爛,樹的倒影隨著微微的漣漪在水裡盪漾。兩岸彎彎的倒柳像天然的大帳篷,遮住的陽光從樹葉間篩下光點,那光點跳躍著灑在臉上、身上。那時,我最喜歡和小夥伴玩這樣的遊戲:相互捕捉這些光點,卻總抓不住這些光點。在遊戲中,小鴿米和我天生就是被“捉弄”的物件,因小鴿米的母親很早就過逝了,沒有人為她扎小辮。小鴿米的頭髮總是亂蓬蓬的,而我的母親為了省時間,就給我理了個光葫蘆頭,夥伴們都說我胖乎乎的像頭小豬。小鴿米的頭髮上經常被粘上粘黏草,而我則經常被扣上草根辮。可那時的我們全然不受任何環境的影響,沒有時間觀念,也沒有今明之分,在小河裡、田野邊,追逐著、嬉戲著,慢慢長大…….

五月的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天空像是洗刷過般沒有一絲雲霧,藍晶晶的,又高又遠。圓圓的月亮從山樑上爬出來,如一盞大燈籠,把村落照得亮堂堂的。村裡的男女老少就坐在這石橋邊談古論今好不愜意。但這個詩意的村落似一幅美妙無比的春景圖在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1990年8月的一個雨天,暴風和雷鳴聲中,暴漲的河水形成泥石流逼近村莊,整個村莊漂浮在一片泥水中。女人和小孩的哭聲夾雜在樓房的倒塌聲及泥石流刺耳的噪聲中,久久沒有平息。我站在高處縱目西望,只見這條小河搖身變成千萬匹脫韁的怒馬,從山中嘶叫著飛奔前來,洶湧澎湃,霎時就衝過石板橋,兩岸的柳樹連根拔起。我被它的轟鳴震驚了,這場景不僅僅讓我惶恐更使我目眩神搖。一會兒的時間裡,眼前的一切都亂了秩序、變了顏色,這小小的村落完全泡在水裡,一點點陷了下去……

生命被這場無情的泥石流碾得支離破碎,母親眼裡飽含的淚水始終沒有落下來,她倔強而單薄的身體矗立在風中,感傷的樣子突然覺得老了許多。母親說:“這是大自然在報復人類!”母親同時也安慰著我們姐妹倆:“沒事沒事!家沒了我們可以重建,人平安就好。”對於那一場凌空而至的災難,我們顯得如此的渺小……

風終於停了下來,水恢復了暴怒後的平靜。接下來的日子是忙碌的,希望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一點點地在縮排。在政府以及各行各業的關心支援下,村子的人們,以新的觀念及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全力修建著家園。在短短的四個月時間裡,高崗上建起了青瓦粉牆錯落有致的新房屋,一個頗為壯觀的村莊與白鶴山公園一起展現在人們眼前。

如今,村落的正前方,一條平坦筆直的公路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山腳下,公路兩旁整齊的雪松看不到盡頭,就像一條無盡的綠綢,而那泥石流的首發地也被這綠綢印染,幾乎看不到昔日的創傷。是啊,這綠是人類不能捨棄和摧毀的。

歷史有時候竟離奇得像故事一樣,而時間在沉悶中一點點地過去。其實每個人的心態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也一樣,時間可以平靜內心。有朋自遠方來,我盡地主之意邀約他們到離城大約有十來公里的嘎薩山莊一聚。返回時天色已暗,越過山崗,看到縣城燈火輝煌時,朋友讓我停下車來,說要細細品味山城夜色。抬頭放眼望去,眼前的小鎮,高高的樓臺,一排排的燈光在閃爍,燈光隨縱橫全城的道路延伸開去,像一條條舞動的龍,鱗光一閃一閃的,點點滴滴的光芒交織在一起。那燈光不像陽光一樣刺眼,也不像月光那麼清澈。小城在燈火的輝映下處處呈現著興盛之氣。無意間,我像從熟睡中醒來一樣,腦際豁然明亮,猶如從黑暗漫長的隧道里走到出口一般。我曾以為,我同隔絕的風在一起;我曾以為,我離開了那個美麗的小鎮;我曾以為,經歷了風雨的小鎮仍在呻吟……原來,美麗的小鎮不僅存活在記憶中,更鮮活在現實的輝煌之中。

我突然明白,這是歷史與現實的交界點。那曾經的苦難歷史已隨風飄渺而去,這迷人的小鎮仍然儲存著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吸引著我以及這裡的人們,大家都懷著敬仰與愛,去接近她、瞭解她,被她日趨成熟的美所打動。而這樣的美麗,是樸實勤勞的家鄉人創造的,是他們用神奇的雙手和不折不撓的精神成就了家園豐富的相簿。

日子像白駒過隙,十幾年就這樣一晃而過。我不經意地發現,高大寬闊的現代化大橋雖遠不如當年的石板橋那樣具有古樸俊秀,但那雕欄玉砌的橋樑顯示出了工程的堅美和不能摧毀的智慧。看天地、看山河、看橋、看變幻的小鎮,雖不及蘇杭的嫵媚嬌豔,然而它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風貌,那一幢幢新修建的紅瓦青磚高樓,掩映在茂密的綠樹叢中,彷彿一塊碧玉鑲嵌在山谷裡。從白鶴山掠過的柏油路,繁榮熱鬧極了,來來往往的車和人絡繹不絕,特別是華燈滿街的夜晚,小鎮裡的人們聚集在寬敞的公路旁,跳著色彩濃烈的民族舞蹈,顯得瀟灑、優美、舒展、自由自在。一股暖流突然瀰漫我的全身……是誰在暗中安排了這樣的結局?失卻的美麗在這裡找到了它的歸宿。其實,我越來越無法迴避這生動的現實,那份固執偽飾的心被激情強烈地釋放著。我感悟到生命中沒有永遠不變的風景,這個世界永遠傳送著希望的序曲。審視日新月異的變遷,聆聽改革的腳步聲以層層深入的方式帶我進入新生的家園,這不就是冬天裡如春的溫暖麼?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8

初夏的清晨,細雨濛濛,微風吹拂大地,天空一片低沉。這樣的天氣擋不住我向往香園文學社的熱情。我應約來到水城金廣路的一家鄉園農家樂,參加學會每月一次的活動。問過幾個路人碾轉找到了那個通過一個幽靜小巷才可以到達的鄉園農家樂。學會主持人非常熱情,早早的就在路口等候我了。自報家門後,一一熱情的握手,個個介紹。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沒有一點陌生感,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學會的人員不多,都是本地和臨縣市的文學愛好者。有幾位老先生都年過八旬了,還搭公交車或乘三輪車,冒雨趕來參加活動,令我非常敬佩的是他們年事已高還保持著那火熱的文學激情。

泡上一杯清茶,端上幾根竹椅,圍坐在一起,開始在文學的海洋暢遊。首先交換自己的本月的新作,每人送上份。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今日才出版的《新金堂》報上面發表的一篇散文《父親的雞公車》奉獻給大家,請大家多指點。王治齊老師宣讀了自己的詩歌和交流文章。《沁園春.讀<雪>》、《千古一詞,千古絕唱》、《長征精神永放光芒》等三篇文章。楊柳青老師朗誦並講解了自己出門旅遊十餘天,一路見聞和寫下的六首詩詞。老師們的詩歌、詩詞寫非常經典,氣勢磅礴,引經據典,容含古今傳奇故事,詞句工整,用詞講究。非常值得我學習。接下來就是大家點評。討論熱烈,有褒揚、有批評、有建議。氣氛熱烈而又和諧。

由於初來咋到,自己也就虛心地聽,仔細的觀察,虛心學習,受益匪淺。大師們讀了我的文章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同時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讓我忽然開朗。

大家一起為八十歲的雷老先生祝壽,計劃看望遠在廣漢的文友。文友們親如一家。

手捧著由學會主辦的《百草園》雜誌,更是喜出望外。封面精美,內容豐富。他是會員們習作的展現陣地。雜誌收錄的詩歌、散文、攝影等作品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好作品。

午間,大家舉杯問盞,熱烈友好。飯菜豐富,價格便宜。AA制讓大家都感覺平等實惠。

下午稍作休息,又接著討論直到五點,還意猶未盡,相約下次活動再聚。

百草園裡,長滿青幽幽的小草,同時也盛開了燦爛的鮮花。在美麗的花園水城自由地生長,豔麗的開放。我是一顆小草,渴望陽光雨露,渴望老師們的呵護。

百草園啊,你是我的家園,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相信在這個大家庭裡,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19

在一個茂盛的大森林裡,有一隻名叫叮叮的鳥,它厭倦了森林裡的生活,想出去看一看,尋找一個更美好的家園。

終於有一天,叮叮實行了這個醞釀已久的計劃,離開了媽媽,飛向了遠方。

它飛啊飛,不知不覺飛到了南方的一座城市,這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工廠、商店數不勝數;雪白的牆壁,紅色的房頂,都給房子添上了色彩;清澈見底的小河裡有活蹦亂跳的魚兒……叮叮看著這美麗的景色,陶醉其中,心裡高興地想:啊,這裡這麼美,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家園嗎!於是它放慢了飛行速度,低低地飛行,準備選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安家。可就在這時,一股難聞的氣味嗆得它直打噴嚏。它抬頭往上一看,天空灰濛濛的,看不見一絲陽光。“可惜,這裡的空氣太差,我不能在這裡居住!”叮叮自言自語,馬上調整了方向,又踏上了尋找家園的旅途。

飛啊飛,叮叮來到了南方的一個鄉村,這裡的天空湛藍湛藍的,一朵朵白雲像一片片潔白的棉花,輕盈地飄在空中,彷彿在向叮叮微笑;山坡上,種滿了荔枝樹,果實累累,綠裡透紅;稻田與菜地綠油油的,彷彿是一塊塊無暇的翡翠;小河邊上的柳條兒隨風飄蕩……“啊!這美麗的地方一定是我可愛的家園了!”叮叮心想。於是它把家安在了向陽山坡上的一棵枝葉繁密的荔枝樹上,然後出來找吃的。來到菜地邊,突然看見一個同伴睡在一棵大白菜旁邊,氣息奄奄。叮叮便關心地問:“喂,夥伴,你怎麼了?受傷了嗎?”那夥伴無力地睜開了一點眼皮,啞著嗓子緩緩地說:“這裡的農民……為了……不讓蟲子吃莊稼……和荔枝,就……大量地噴灑了農藥,我……不小心……吃了有毒的蟲子……”話沒說完,夥伴就斷氣了。叮叮傷心的掩埋了夥伴的屍體,不禁想道:這裡環境雖好,但沒有我吃的食物,我怎麼生存呢?還是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吧。

經過了一年的時間,叮叮走遍了五湖四海,可還是沒有找到理想的家園,疲憊中於是想起了媽媽,想起了那個養育自己的大森林,就往老家方向飛去了。這天,飛行中有個熟悉的身影迎面而來,靠近一看,原來是媽媽。叮叮喜出望外,忙打招呼:“媽媽,您怎麼來接我了?您知道我今天要回家嗎?”可媽媽臉上並沒有高興的顏色,只苦笑了一下。叮叮撒嬌地說:“媽媽,我們快回家吧,我肚子好餓呀!”“家?我們沒有家了!就在你出去的第一百天,森林裡來了個大機器,把樹都砍光了……”媽媽傷心地哭了起來。

“為什麼世界這麼大,卻找不到一處我的家園呢?”叮叮若有所思。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0

為了心中的那點夢想,曾四處漂泊。當真的感到累了的時候想起了家鄉,那山、那水,那曾經讓我升起夢想的地方。三年前的初夏,不願再奔波的我終於決計不再遠行了,這個時候,我才知道家鄉也有一個文聯。

那是緣於一個令我激動了半天的電話,是縣文聯打來的,說是要組織給縣域作者進行一次體檢。雖然一向還算結實的我很少進醫院的門,但聽到這個訊息仍然感到一股強大的暖流,至此,一種自豪、一種榮譽。總之,我知道自己並不是怎樣的卑賤,有人記著有人惦著。隨即又突然想起一句詩:情到深處心更暖;那懷揣夢想和種子的心一下子便有了歸宿。

其實,我們禮泉歷來就有濃厚的文化氛圍,有一大批以文藝創作為己任的痴迷者。我們有一個鄒志安,一直以他的文學精神為驕傲,特別是新時期以來更是人才輩出,湧現了許多令人刮目相看的好作品,為繁榮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生活做出了很大成績。在此形勢下加強對文藝工作者的組織和引導是勢在必行了,各種文藝協會相繼成立,隨之文聯這一組織引導機構相應誕生。

我是一個散淡之人,不知怎麼回事?因家父曾是一個文藝工作者,早年從事戲劇的表演與創作,且在50年代就上過西北大學的戲劇研究創作班,因此緣故,從兒時起我便於文藝解下了不解之緣。家裡藏書頗豐,即使在那個文化沙漠時代也能偷著讀到許多文化經典,耳濡目染便也對文學熱愛起來,甚至達到了狂熱的程度。有了一個夢想和一顆種子,也牙牙學舌般地竟偶爾有些豆腐塊式的小詩文見諸報刊。緣於此也沒有學會怎樣生計,日子過得一直恓惶,更有甚於辭掉了工作變成了一個徹底的文學流浪者。

不知為什麼?在我文學的生涯中一直期望尋找到一種依託。為此當新世紀的第一縷曙光到來的時候,我獨身一人來到古城西安。茫茫的大都市,我曾做過建築工地的小工,也曾做過相當一段時間扛煤氣罐的送氣工。當我扛著炸彈式的煤氣罐從都市的一樓爬到七樓的時候,我沒有忘記我心中的那份期望,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都市的魅力,特別是那些讓我無限神往的書店和圖書館。那些日子,我為我的每一次鮮活的發現而激動,雖然孤獨,但我滿足。

偶然的機緣,因為一組詩我結識了新海潮文化藝術公司陝西文化人編輯部總經理、著名文化活動家、詩人邢德朝先生,那時他正在主編一套《陝西詩歌選集》的叢書,我是從文友處知道這個資訊,出於一種衝動就寄去了一組詩稿,本不存多大希望,但電話卻打到了家裡,正好編輯部的地址離我打工的公司不遠,都在古城的南郊,懷著激盪的心我見到了邢德朝先生。也許是詩人與詩人之間的心靈相通,我們一見如故,一來二往變成了莫逆之交。不久在他的感召下我成了編輯部的一名工作人員,當時編輯部也編輯著一本《古都文萃》的期刊,我主要負責了它的採稿編輯校對和外聯工作。從此一種全新的天地展現在我的面前,由於工作之便我有幸見到結識了陝西文化界許多名人和精英,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更是堅定了我對文學的信念,也學到了多少年未曾學到的許許多多。

那些日子,德朝先生和總編張天傑先生有感於我的詩情浪漫,敦促我由編輯部出資出版一本自己的詩集,我知道自己的淺薄,我說我只是一微草芥,45歲以前絕不出書,並說在我的家鄉有許多比我更有才情的文友們,於是把縣作協編輯出版的《禮泉文苑》介紹給他們,還說如果有可能的情況下為我們禮泉的詩人們集體出一本小冊子,以便以整體的形式推向陝西詩壇。二位先生被我的真情所感動,當即欣然同意並指定我專門抽出兩個月時間負責此行工作,當一回執行主編。在他們的真情幫助下,這本冊子很快出版,當時就發行兩萬多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給予了我們禮泉詩人極大的支援和鼓舞。

然而,殘酷的現實不允許我再繼續我的夢想。這一年的初夏,為了尋找棄學出走的女兒,我不得不回到鄉間的家,處理好女兒的事,何去何從,身心疲憊的我正在迷茫。這個時候讓我感到溫暖的那個電話就來了。家鄉有文聯了,這就是說文學的遊子終於有家了。文聯主席陳嶽先生也是一個性情中人,編那本小冊子的時候就讀過他的詩,自然是一見如故。為了更好的團結廣大文藝愛好者,繁榮地域文化藝術生活,陳嶽先生幾經努力創辦了一份綜合性文藝刊物《嵕山文藝》。為辦好這個刊物陳嶽先生幾次約我談辦刊物的意見和建議,當了解到我生活的實際情況後並多方聯絡推薦我到縣上的企業單位謀職,先是到了子琪食品公司做宣傳員,後有到了菸草局辦公室。感謝陳嶽先生對我的厚愛和信任,多次在《嵕山文藝》上刊發我的稿件,並經常參與刊物的編輯和校對,是我的文學之夢能繼續延續。在文聯的精心組織下,《嵕山文藝》越辦越火,為廣大文藝愛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臺,他們多次組織文藝活動如禮泉首屆桃花節徵文、第二屆旅遊文化節徵文。很好的宣傳了禮泉的新形象,為促進禮泉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進一步提升縣域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作為一個文學的熱愛者,通過多次參與這樣的活動,既鍛鍊了自己也取得了收穫,更欣慰的是自己的夢終有所歸,真所謂:夢歸“家園”開新花。我想:如果沒有文聯這個“家園”,我的那迷茫的心不知又在何處飄蕩。

但願,我的夢想在這溫暖的“家園”得到飛昇,我的那顆懷揣的文學種子,在這縷陽光的照耀下開放出更加燦爛的花,結下沉甸甸的果。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1

自18歲離開家鄉到上海念大學,我回家的頻率基本上就變成了一年一次,關於童年的記憶也就恰如我離家後的精神狀態,失去了一個可信賴的信託。我很少想家,更很少想起童年,他們就象空氣裡的光影,散發著惹人倦怠的溫暖氣息,卻也因此而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

然而今晨卻正是我最喜歡的小雨天氣。即便窗簾緊合,小雨落在陽臺上的聲音還是足夠使我感覺空氣裡的微涼味道。我喜歡這微涼味道,彷彿冰淇琳般百吃不厭。我願意在這微涼味道里,“偷得人生半日閒”,只忘情地追求了天真的樂趣去。

即使只相隔十年,我的童年還是和今天的孩子大不一樣。我恰好出生在江南的一個富足鄉村,這使得我既能夠充分享受農村的種種野趣,卻又不必為此而付出生活堪憂的代價。那時候正是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的思想還十分純樸,如果不是家境過於貧困,父母們都樂於將孩子送進學校,當然,由於環境的封閉,他們也缺乏更先進的教育思想的指導,這使我得以將所有的校外時光都花在了尋求生活的樂趣上。我還記得那時一天的日程安排,大致是在早上七點來鍾,母親會來給我穿衣、洗漱,在滿院的啾啾鳥叫中,一個孩子開始了她一天的美好生活。在家裡吃過早飯後,我揹著書包,到村口去等一起上學的小夥伴,如果是秋天,高粱出來的時候,每個上學的孩子都會扛著一根高粱,留著到學校裡一起分享。玩的花樣是如此之多,即使是在課間十分鐘,我們也難以安靜。彷彿是在下課的鈴聲響起的那一剎那,操場上已經佈滿了興致勃勃的人群。跳房子、跳繩、跳皮筋、抓子、趕貓、跳沙子…這些活動所需要的工具成了每個孩子的夢:象跳房子用的玻璃底、跳皮筋用的皮筋,抓子用的棋子等等。我常常在放學之後,幾個小時的蹲在家門口的磨刀石旁,將一個破瓶子的底敲成一塊漂亮的滑塊,又曾經幾個下午的泡在家門前的那片河灘上,尋找能做成一串滾珠的小蝸牛殼,為了得到一段皮筋,我還曾經撿了一個暑假的廢鐵疙瘩,這無疑是我國中時就能離家獨立生活的精神根源。

我的心比天高的性格想起來也源於此時。我常常在放學後,一個人獨自在家門口的平地上,來來回回反覆地練習各種遊戲。世界是如此的多彩,我卻鍾愛那一刻的安靜,在不可知的茫茫宇宙中,我一次次試圖抓住內心成功的感覺,夜幕也降臨了,夜風也涼起來,黃昏時鳥兒的鳴叫漸漸稀疏,我徘徊在成功的邊緣,欲罷不能。這情景給我深刻的印象,若干年後每當我為一件東西上下求索時,彷彿就是在重複兒時的一幕:漸進,漸近,直至最後成為最好。

如果是在考試前後幾天,我愛在放學後揹著書包到小夥伴家去複習功課。我還記得有個小夥伴的家門前有一個略高於別家的平臺,秋天時就顯得特別秋高氣爽,剛好臺子上又有一棵大棗樹,每年結果都特別好。他母親每次都用大碗裝了滿滿一堆紅棗,留著讓我們作完功課後吃。野生的紅棗味道清甜自然,正和秋日的好天氣相得益彰,讓人不得不感嘆生活的美好。

我常常是在天將黑的那一刻趕到家門口,那時母親剛好從地裡耕罷方歸。煤油燈柔和的火苗一閃,就搖開了一個綿長的夜晚。我在廚房裡陪母親熱水,母親問著我這一日的見聞。灶裡的柴禾發出吱吱的微響,母親倦怠的面容微微地浮著笑意, 這一切使一個孩子的心感不到一絲憂慮,我因此常常倚著椅子就睡著了。朦朧中母親給我洗澡,然後又把我抱到床上,夜真靜啊,我的思想只一心地向著夢鄉飛去了。

如今飄泊到北京謀生,離家是一日日的遠了。黃河此岸的生活顯然又是另一種風格,回憶起家鄉的舊事來,似乎也唯有微雨時清晨的氣氛略可相比。而若是象這樣的豔陽四月天,鄉思無處藏,或許還是應該登上一列南去的火車,且向故鄉行。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2

明天,我將在大河岸邊的岩石上修築幾間石屋,在那石砌的花臺上,種滿秋日顏色的夜來香。

我的世界不需要任何人為的燈光。伴著星光下一群螢火蟲,讓岸邊的蛙兒們在我院內自一由跳竄,積雨我也懶得清理,讓它們在我的視線長滿青苔,這更象你們熟悉的家園。

就這樣,我不需要閱讀也不用思考。當一彎新月升起時,我就在竹林花草的河岸,傾聽奔跑著的波濤和時間——溫柔入眠。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3

托起一片綠地,保護我們的母親

這是一個奇妙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它不算大,卻像藍寶石一樣閃閃發光;它不算奪目,卻像珍珠般晶瑩剔透。它如一個偉大而溫柔的母親,給予萬物生命。這就是地球—我們的家園。

她是那樣的無私,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獻給了我們:她知道魚兒離不開水,就把眼淚化作純淨的湖水,讓它們得以生存;她知道花草需要土壤,就用身軀填滿大地,讓一片綠色得以發芽成長;她知道人類需要空氣,就用自己的氣息充滿在空氣中,讓我們得以繁衍。曾經,我們都在她的愛撫下幸福地生活成長著,她不僅是我們的母親,也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我們愛她,就如她愛我們一樣。

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多少人為了取得眼前利益,過量發展工業,肆意地開採資源,造成資源短缺;工廠排出大量的廢氣、廢水;汙染物在空氣中積累,空氣質量下降;淡水資源遭到破壞,一些國家連年乾旱,缺水直接威脅著我們的生存;人們肆意地砍伐樹木,濫用資源;過度砍伐樹木,使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大片土地成為裸地,沙塵暴程度逐漸加重,讓地球變的千瘡百孔。

曾幾何時,天空不再是藍色的,已經變的灰濛濛的;河水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清澈見底,而排水管裡還在流著黑色的汙水;綠色的草地和樹林漸漸被越來越寬敞的馬路取代,隨之而來的是一輛輛急馳而過的汽車,尾部冒出陣陣黑色煙霧;熱帶雨林的破壞,對全球氣候產生巨大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臭氧層遭到破壞;汙染物隨風飄散,對農業、林業和畜牧業都產生影響;環境的汙染,造成野生動物和植物棲息生長之地喪失、生活環境惡化,人類濫捕濫獵野生動物,使許多動植物開始瀕臨滅絕……

我不知道,當人類沉浸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喜悅中時,是否聽見我們的母親正在低低地哭泣,她的眼淚漸漸乾涸,資源將消耗殆盡,她累了,滿臉倦容。魚兒在水中哭泣,花草在默默嘆息,野生動物在為我們的地球心疼和不平,唯獨我們人類,還在肆意地破壞著我們的母親,吹噓著自己的偉大。

地球,你是我們的母親,是我們的樂園,是我們唯一的棲息之地,當我們不停地向你索取資源時,你總是毫無怨言,默默地堅持著,支撐著,把自己的一切都給我們。

可是,人類啊!如果我們永遠那樣自私,只能給她帶來傷害,卻不能保護她,那麼總有一天,我們的母親會累垮,會堅持不下去,那麼我們美好的家園將不復存在。

總是喜歡抬頭仰望天空,多麼希望天空能夠變回童年時的藍色,白雲像棉花糖般純淨,星星如以前那樣璀璨,那麼人類會是怎樣的一種幸福呢?如果人類能夠齊心協力,共建一個綠色的家園,還地球—我們的母親一個少女般的笑容,該有多好!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4

我舉起雙手,托起一片蔚藍,我的思緒,隨著天空越走越遠。---題記

我一點點的靠近,靠近越走越遠越走越薄的雲層,我需要一次遠行,在天與地間做一次浪漫的漂泊。可以在高山之巔開啟我的歌喉,可以在幽靜山谷飄遠我的吶喊。

就這樣幻想著,幻想著幽深的心靈深處開出成片的絢爛,我追逐其中,或奔跑或停留。在醉人的顏色中暢想我的楚楚風情。風的腳步,帶著我的微笑一路歌一路行。

我失眠在音樂與風景之間。我的心情穿過冬的憔悴向春的甦醒過度。孕育的生機開始了蓬勃的生機,我的體內,熱情的溫度持續的高漲。

此刻,我多想做一次心靈的祈禱,把所有的真摯都附在五色經幡之上,讓我在淚水中感動我的虔誠。這時,我似乎開始重新審閱了自己,是這般柔情似水。

我盡力彌補著走過的遺憾,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出多彩的痕跡。於一朵花間,一條溪中,都釋放著我的奔放,我的內心,始終都湧動著不可遏制的衝動。

我想,一定會有這樣的地方瀰漫著我不老的思緒,我醉臥其中,聆聽所有的天籟。在這方美麗的陣地上,我滿眼的期待都是濃濃的芬芳。

我開始給時間做一次合理的安排,讓流失的時光重新坐下來,跟隨我的腳步,做一次人生的旅行。漸漸開闊的心情,可以容納海一樣的波瀾。

我彷彿走在了鳥語花香的叢簇中,大膽的放縱著自己。風舞起我的長髮,如夢般的幻覺,撩起醉人的姿態。我的思想海闊天空。

我開始在我這片單薄的人生裡仰望,我的一切都是那樣的規律,一點點向人生終點循序而行。青春與蒼老,在不同的時間演繹不同的段落

懷揣夢想,就等於擁有了希望。漸滅的火焰又開始燃燒起來,我想,我該用陽光引領自己,或許我達到的彼岸沒有深深淺淺的傷痛。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5

離開家鄉已經整整二十年了,但對於家鄉一些美食的味道仍然記憶猶新,那種味道是渴望已久的,是年輕時的記憶,更是家鄉的味道。

在農村,每到傍晚時分,一位挑著擔子的老者會準時出現在村口,用沙啞低沉的嗓音一遍又一遍的叫賣著“豆腐腦”,漸漸地,老人、小孩、上地歸來的漢子,各自從不同的方向聚攏過去,或立或蹲,一邊聊著家事,一邊吃著豆腐腦,你來我往,直至夜幕降臨。

“乾州四寶” 鍋盔、掛麵、餷酥、豆腐腦。作為乾縣發展旅遊經濟,開發飲食文化產業的一塊招牌,已經享譽全國。尤其是豆腐腦,作為乾縣數百年來的小吃,不僅豆腐細膩,而且嫩滑順口,且營養價值較高以"酸、辣"為特色,是補品中的瑰寶。堪稱"乾州四寶"中的一絕。

而豆腐腦最為傳統地道的做法是選用上等優質的白豆,用河水或泉水經過一夜浸泡、去皮,然後用小石磨細細研磨出豆漿,用粗白布過濾,大火煮至沸騰,去掉沫子待用。製作豆腐腦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點制,取一定比例的石膏水和勻,倒入瓦缸,最後將豆漿倒入。十來分鐘後,鮮嫩細白的豆腐腦就製作成了。它雖是半固體,但凝而不散,翻而不碎,用淺勺輕輕舀到碗中一片,晶瑩剔透,色如白玉,形似凝脂。再輔以食鹽、姜、蒜泥、醬油、五香醋、油潑辣子等佐料,真是紅白相映,入口即化,味濃辣香,引人食慾。

如果說豆腐腦是傳統手藝人的專利,那麼“澆湯麵”的做法則更為簡單,也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美食。按照縣內地域不同,“澆湯麵”的做法與口味也大相徑庭。以泔河為界,南鄉人稱之為“酸湯麵”,北鄉人則稱之為“辣湯麵”。

“酸湯麵”是製作相對簡單,是食材也最為普遍的。將掛麵煮熟過涼水待用,雞蛋攤餅切絲,蔥、白菜切末,韭菜切成小段備用,調製湯汁則較為講究,取高湯(燉肉湯)幾勺,加水燒開,根據口味需要,放入適量食鹽、五香醋、大油,再加入薑片稍加熬製,最後將蔥花、雞蛋絲、白菜末(韭菜)撒在湯中。食用時取小碗乘面,澆上湯汁,這樣酸湯麵就製做好了,再配上一碟醬辣子,輕輕吸溜一口,那酸香味真是沁人心脾。澆湯麵又稱“一口香”,其精髓在於“汪”“煎”“稀”,意即油要汪,湯要煎,面要稀。

“辣湯麵”較之“酸湯麵”的最大區別則在於將辣味運用的恰到好處,用大油潑好的辣面,少了辣椒單純的幹辣,多了厚重綿柔的醇香。取適量放入湯中,在辣味的遮蓋下,食鹽、五香醋、大料等調味品的量也要適當增加,所以其湯味更為醇香渾厚。北鄉人在食用掛麵的同時,更喜歡烙面,烙面的製作工藝相對複雜,所以只有在冬季農閒時,騰出專門的時間進行製作。烙面是將麵粉和成較稠的面水,攤成煎餅,晾涼後切絲,澆湯烙面的吃法則講究及時,忌浸泡,烙面吸湯,所以口感更佳,是逢年過節的必備佳品。

乾縣的澆湯麵,與流行於西府、製作繁瑣的臊子面可以相媲美,如果說臊子面是關中傳統麵食裡盛開的牡丹,澆湯麵則是水仙,不事繁華,恬淡酸香,回味無窮。它也就成了乾縣人待客的傳統美食。

鍋盔是“乾州四寶”之一。相傳,盛唐王朝當年修築乾陵時,動員了眾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飯問題供應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麵粉製成餅坯,放在頭盔裡在火上烤熟而食,這種餅不但味道香酥,而且還便於貯存,被當地民間運用。因為餅是以頭盔代鍋而制,故名鍋盔。其外觀呈圓形,饃邊壓成帶輻射狀的一高一低的波紋,火色均勻,看上去宛如一個大菊花圖案。也俗稱“毛邊鍋盔”,其顯著特點是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饃瓤幹酥,色形美觀。用手掰開,層層分明,聞著香,吃起酥,回味無窮,耐飢,耐貯,攜帶方便。數百年來,是乾縣人制作羊肉泡饃特有的必備食材。

家鄉的美食有好多種,其實全國各地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家鄉的美味何嘗不是四川人心中的龍抄手、擔擔麵;雲南人的餌絲或餌塊;湖南人的油炸臭豆腐呢。而每一種都會以其獨特的風味不斷刺激人們的味蕾,在每個人心中都會留下獨特而美好的記憶,讓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當你身處異鄉回味那些美食的時候,其實你的心已經飛回了家鄉。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6

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身在何處何地都是最牽掛的地方,那裡有我老去父母更有我記憶中的童年。家鄉,兒時的景緻是那樣的迷人……

我的家鄉在湖北,一個小村莊,有著魚米之鄉的共同的特點:富饒的土地,豐足水源,優美的景色,豐富的物產。

瞧那一片片的稻田在春天的微風中泛著綠色的波濤,一層層一陣陣遠去了,又一波波趕過來,此起彼伏。田地裡勞作的人們卷著褲筒在綠波中穿行,拔出裡面的雜草,一邊勞作一邊閒聊不時傳來陣陣笑聲。

稻田的不遠處是一道長長的堤,圍繞著長長的遠去的河流。堤的兩邊栽滿了垂柳,柳條在風中飄蕩充滿了柔情與詩意。其中有一棵老柳樹要二個人把手臂開啟才能圍住。小時候我們常在樹下玩耍,調皮的男孩子有時會爬上去掏鳥窩。一些麻雀及叫不出名的鳥在上面嘰嘰喳喳。天氣熱的時候大人們勞作累了會在渠道中用水洗把臉,喝上幾口涼水,在樹下來休息。柳樹枝葉茂盛,遮擋著炎炎烈日,樹下,涼風習習,吹走人們的疲憊。

河水圍繞著大半個村莊,河水清澈,可以看到一群群黑脊背的魚從水下游過,靠堤岸邊可以看到浮在水面野菱角。野鴨,鷺鷥,黑色的水雞,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水鳥在河面悠閒的遊曳。週末放假我們常會提著一個小木桶,一小罐紅蚯蚓,槓一根釣魚竿去河邊打發時間,而往往都會有不錯的收穫。

河的周邊及村莊裡又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池塘,可以說兩三戶人家就會共有一個池塘。洗衣做飯所有的生活用水都靠它了。池塘裡都種植著蓮藕。那一片連著一片綠色的池塘,連空氣中都泛著荷葉的清洌。到了夏季那空氣中荷花的清香更是讓人醉了。那碧綠的荷,一層層一疊疊,或平鋪水面或引莖直立,那或白或粉紅的荷花嬌羞藏於荷葉之中,又或俏俏立於荷葉之旁,竟各自妖嬈……

兒時的村莊,美麗的家園,一幅幅美麗的圖片充斥著滿眼的綠。多少次夢迴故里,那是永久不變的景緻。不知何時起,堤邊的垂柳砍了,種上了更有實用經濟價值的歐美黑楊,村裡陸續辦起了造紙廠,養豬廠,酒場,養起了鴨,鵝。黑黑的髒水通過大小管道排進了河水裡。為了致富,一切都在無聲的又忙碌地進行著。堤上的樹砍了一伐又一伐再也長不成林了,池塘的水漸漸的被鴨鵝酒糟水攪得渾濁不清,水變綠了,發出惡臭味。蓮少了,魚也一批批死掉。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池塘的水用不了了,再後來打的井水也是黃黃的,透著鐵鏽的味道。做飯的用水只能夠老去的父親用木桶走上十幾分鐘的路到河邊去擔,一缸水要三擔,來回就得近一小時。由於紙廠的排汙,河水莊稼都受到了影響。人們都不敢打赤腳下水田了,容易得面板病起水泡,癢,扯草的少了改成了打農藥。

家鄉越來越富裕環境卻越來越惡化,到處灰濛濛的一片,灰色的高樓平整的公路,車輛駛過揚起的灰塵。三三兩兩的樹,無精打采。水源汙濁嚴重,吃水成了最大問題,自來水到現在也沒裝上。村裡人的重大急病,癌症患者明顯增多。雖然汙染最嚴重的造紙廠關閉了,但大小養殖場仍開著,沒有得到應有的根治及改善。

一個小小的村莊折射出千百個村落或者城市都市的問題。水是人賴於生存的重要自然資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垃圾,農業及工業垃圾嚴重地汙染了水源。初步調查表明:我國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其中6300多萬人飲用高氟水,200萬人飲用高坤水,3800多萬人飲用苦鹹水,1.9億人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血吸蟲病地區1100多萬人飲水不安全。多麼觸目心驚的資料!

地球,人類的綠色家園。她很大,福員遼闊,但不是無邊無際;她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春春永駐;她很富,資源廣博,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人類對她的過度開發與利用已讓她滿目瘡痍。而我們今天失去的將來可能會花出更大的代價去獲得。就像今天我們喝不到放心水,吃不到安心食物,呼吸不到新鮮空氣,要花代價去看一片藍天……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能是一句口號,更應化成一種積極的行動。我們都向往春暖花開,青山綠水,楓林唱晚,銀裝素裹。那麼就讓我們攜手共進:讓生活在綠色中愜意,在詩意中穿行!為自己也為後代留下更多賴於生存的空間!

家園的經典散文 篇27

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自然角與幼兒園牆面、區域環境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成為幼兒園整體環境的“點晴之筆”。此外,自然角的管理活動也逐漸成為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利用和發揮自然角的教育價值,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成為了教師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優勢,實施家園合作,共同開發和建設自然角。

自然角的創意最先是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上由家長提出來的,於是,教師因勢利導,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援,力求在自然角的設立、維護、開發等過程中形成家園合力,使自然角煥發生機。

教師先對自然角種植的內容提出了設想,如自然角內可以種植青菜、芹菜、白蘿蔔、土豆等,家長和幼兒可以一起對自己種植的植物進行裝飾。教師的設想很快引起了家長的共鳴。有的家長表示可以將土豆設計成“櫻桃小丸子”和“花輪同學”的造型;有的家長提議和幼兒一起將飲料瓶剪成“兔子耳朵”,裡面種上仙客來,吊在自然角的花架上;有的家長建議可以將蕨類植物和肉莖類植物放在一個外形好看的盆裡,裡面再放點小飾品,製成一個個小型的盆景。

經過前期家長會的討論,自然角的建立工作很快就啟動了。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紛紛帶來了自己喜愛的植物,土豆、青菜、蘿蔔、生薑、蔥、蒜等。幼兒還饒有興趣地就地取材,用娃娃家的小鍋子、小勺子為自己心愛的植物翻土、澆水。

此外,教師在班級論壇裡發起討論:除了用泥土種植植物外,還可以用哪些材料呢?家長積極參與討論,紛紛獻計獻策,最終得出在沒有泥土的情況下,雨花石、白沙、黃沙、碎石、彈珠、彩色亞克力石、稻殼、棉花、餐巾紙、水等都可以用於植物栽培。於是,家長和幼兒帶來了各類種植材料,自然角的材料更加豐富了,幼兒學習植物種植的積極性也更加高漲。

幼兒發現要定期給植物澆水,植物才能長得更好,然而隨著植物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教師提供的一套形狀不一的鐵製水壺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需要。於是,在家長的協助下,幼兒帶來了小水桶、可調節出水量的噴水壺、自制的飲料瓶灑水器等。此外,為了方便幼兒管理自然角,家長還為幼兒準備了抹布、小掃帚和小簸箕,以及園藝小鐵鏟和小抓籬。就這樣,在教師、家長和幼兒的共同努力下,自然角的植物和材料迅速充實起來。

幼兒還時常主動給自然角帶來一些植物:有的帶來了仙客來、小向日葵和太陽花等花卉,有的帶來了可以長“頭髮”的草頭娃娃、會發芽的小麥等。在幼兒和家長的齊心努力下,自然角逐步建立起來,為幼兒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教師事先幫助每位幼兒裝訂了一本空白的記錄本,讓他們帶回家進行裝飾,家長不僅能夠與幼兒一同裝飾記錄本,體驗與幼兒一同創造的樂趣,還可以瞭解幼兒學習植物觀察記錄的進展。教師將幼兒裝飾好的記錄本分成五組,放入掛在牆上的小口袋裡,這樣不僅方便幼兒根據自己的組名以及記錄本封面的特徵找出記錄本,還為家長翻閱和了解幼兒的觀察記錄、參與自然角的管理創造了條件。

中班幼兒主要採用繪畫的形式進行觀察記錄,他們記錄的內容很簡單,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觀察結果的理解。例如有的幼兒畫好土豆後會在上面畫上小點點,表示土豆表面的坑坑窪窪:用一半綠、一半白畫出大白菜葉子的樣子,真實地記錄他們觀察到的植物的樣子。如果成人問他們畫的是什麼,他們一定會頭頭是道地告訴大家觀察時的情況,幼兒畫面上的各種有趣的符號也會讓成人驚歎於他們的觀察力。

因此,教師建議家長經常關心幼兒的植物觀察記錄,圍繞自然角的管理情況與幼兒進行交流,通過問一問、聽一聽、誇一誇,關注幼兒的種植、觀察和記錄活動,從而更好地參與自然角的日常管理工作。

每當幼兒帶來一種新植物,教師都會請他們介紹植物的名稱和特性,這些都與家長的參與息息相關。從自然角建立開始,家長就常常在家中教授幼兒各種有關植物的知識,幫助幼兒認識了很多新植物,為自然角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外,面對自然角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家長也總能想出各種解決辦法,為自然角的發展出謀劃策。

幼兒發現有些植物出現了發臭、腐爛的現象,於是,教師藉此機會發動幼案。通過查閱網路、報紙和書籍,家長與幼兒發現了很多答案:他們發現原來有的植物不適合澆太多的水,如生薑適合種在乾燥的沙子裡,不需要澆太多水;蘿蔔、青菜一直泡在水裡容易爛。雖然幼兒知道不同植物對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但是自然角有這麼多植物,怎樣才能準確記住這些不同呢?

有的家長建議將自然角的植物分類打出表格,在不需要澆許多水的植物的表格裡畫上“×”。於是教師和幼兒一起動手製作了標誌貼紙,在幼兒離園時,家長可以協助幼兒貼上相應的標誌,如貼上一個“水滴”表示隔一天澆一次水,兩個“水滴”表示天天澆水,“×”表示一週澆一次水等。形象有趣的標誌方便了幼兒理解和區分植物澆水的規律,也方便了教師、幼兒和家長共同管理和維護自然角,為自然角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芹菜根、蘿蔔芽、青菜過了生長的旺盛期,自然角急需“推陳出新”。於是,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出了構建“迷你小花園”的建議。在教師的倡導下,家長積極出謀劃策,有的提供了各類大小不一的塑料整理箱,有的送來了花紋石頭、玻璃彈珠,有的搬來了園藝裝飾品、小工具,還有的帶來了電鑽幫助我們進行加工製作。自然角中建起了一個個“迷你小花園”,幼兒可以在自己中意的“小花園”裡自由擺弄。

有的家長建議,自然角除了有植物之外,是否可以安置動物和其他觀賞類物品。教師將這一想法與幼兒和家長進行溝通後,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不久,家長就送來了各種新奇的裝飾品,如用透明塑料瓶收集的各式海螺,可以放在花盆裡的假山、石頭,以及可以隨意插在泥土裡的假花等,幼兒對這些物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自然角的喜愛日益增加。

夏天,幼兒園開展了玩水活動,家長對自然角的發展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們與教師討論後帶來了一些適合水養的動物,如烏龜、小金魚、泥鰍等,沒有臭味又方便管理。自然角在家長的精心設計下變得更加生動,幼兒也更加願意在自然角進行各種探索活動,他們的學習經驗也更加豐富了。

在自然角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充分調動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家長以各種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相應的活動中,幫助家長更好地瞭解和掌握幼兒的發展規律以及幼兒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師不斷加強與家長之間的雙向交流,不斷更新幼兒教育的內容,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幼兒學會了使用小工具、觀察記錄等,更加熱愛自然,並且懂得如何關心和愛護動植物。

在自然角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還將推出“有趣的爬藤植物”“小型暖棚種植”等新的發展專案,並繼續加大家園合作力度,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地發展。